首页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PDF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联考历史试卷时长:90分钟分值:100分命题审题人:张同侠刘守强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下图为三星堆出土文物。由图可见,青铜立人像明显吸收了中原制作技术,但金面具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人首鸟身像虽仿效商文化风格,却又有别于商文化而凸显民族和古蜀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青铜立人像金面具青铜人首鸟身像A.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有学者认为,周人从殷商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因而失去天命;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A.受儒家“德治”思想影响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C.执政理念中包含积极因素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3.里耶秦简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记载有对官府经营交易考核的“市课”。秦法也规定官府必须派遣正式官吏从事商品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要有令史或令佐负责监督。由此可见,秦朝A.重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B.重农抑商,打压商业活动C.扰乱了商品交易的秩序D.强化以法治吏的治国方略4.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n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下图是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该图体现了A.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B.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5.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6.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B.体现了中国家国一体的传统政治结构C.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D.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7.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A.变化主要缘于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B.西学的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C.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8.1915年出版的《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中,有多幅插图表现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尊重、爱护的家庭情景,这种家庭显然与传统社会的父权制和等级观念相去甚远。这反映了当时A.文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B.新的伦理观念逐渐形成C.国民政府宣扬西方思想D.教材消除传统观念影响9.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就,积极进行群众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n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这一刊文的主要意图是A.探寻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原因B.肯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贡献C.强调国共合作领导抗日战争D.敦促国民政府调整抗战路线10.下图所反映的战场态势A.导致了全面内战的突然爆发B.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C.使解放军被迫转向外线作战D.为解放军战略反攻提供了契机11.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该指示A.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12.1978年9月,肥西县山南镇黄花村决定试行“四定一奖一罚”。四定:定任务(每人承包1亩麦田、半亩油菜田),定上缴(麦子每亩上缴200斤、油菜籽每亩上缴100斤),定工分(每亩耕地记200个工分),定成本(每亩地生产成本5元)。一奖:超产100斤奖励60斤。一罚:减产全赔。“四定一奖一罚”A.掀起了农业互助合作的高潮B.废除了人民公社管理模式C.推动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D.开启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13.在拜占庭文化中,《荷马史诗》的诗篇和寓意被基督教神学家改造,其故事失去了多神教的色彩,着重传达了基督教的信念,基督徒的价值观也被植入其中。这反映了高二历史第3页共8页\nA.基督教文化根植于古希腊的文化之中B.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进行了深入改造C.文化的交流碰撞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D.古希腊文化是拜占庭文化的重要来源14.“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据此可知当时西欧A.法律至上观念深入人心B.有限王权的理念被广泛接受C.君主立宪制度已经确立D.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15.拉斐尔创作了油画《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显现出人间母亲的温柔、慈爱。就此画,一位评论家如此评价:“拉斐尔的理想是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是面对人,而不是宗教给予他的神。”该评论家意在说明拉斐尔A.要求摆脱宗教束缚B.对理性王国的设想C.强调人的独立自由D.诠释世俗的人性美16.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颁发给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许权,准许他将新发现的地区打造成英国的殖民地。亨利七世还派遣“马修”号载着卡伯特及英、法两国的船员向西航行,使北美纽芬兰岛得以被发现。这说明A.欧洲国家间的航海竞争激烈B.私人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限制C.国家力量推动航海事业发展D.新航路开辟源于国家力量的推动17.下图是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示意图。关于该国际贸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B.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C.太平洋提供了主要贸易通道D.客观上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高二历史第4页共8页\n18.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德波认为美洲恶劣的自然环境会导致进入美洲的动植物发生“退化”,如移植到美洲的甘蔗糖分明显不足;白人的后裔进入美洲后也会逐渐“缺乏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观点A.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产物B.体现出欧洲中心的价值取向C.体现了反殖民主义的立场D.客观呈现了欧洲文明的优越19.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200万磅300~400万磅丁香、靛蓝、肉豆等35~65万磅70~100万磅——据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贸易格局转变引发航路中心转移B.亚洲各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原料产地C.欧亚贸易的格局正处于转型之中D.传统商路受阻引发欧洲的商业危机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某项政策时,列出了如下要点。该政策是●英法是主要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具有浓厚的大国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依国际法的形式,貌似公正地避免了更大国际冲突A.国家干预B.委任统治C.绥靖政策D.和平演变21.“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浪潮”的主要措施不包括A.减少行政干预经济B.增加政府公共开支C.缩小社会福利规模D.推行国企的私有化22.1953年,苏联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经济危机下农业破产的表现B.前提是国家给予农民大量补贴C.筹集工业化资金的现实需要D.体现了赫鲁晓夫对农业的调整23.下图是当今某国际组织的局部图,该国际组织高二历史第5页共8页\nA.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B.倡议无内部边界,实现成员国的经济政治一体化C.维持全球和平安全与经济合作D.建立互信、平等、尊重多样文明的新型合作机制24.下图是1951—198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单位:%)。其中代表日本的数据柱是A.①B.②C.③D.④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孔子很早就认识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还强调:“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提出“时养”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和不可逆性,人们必须“不违农时”、“勿夺其时”。荀子继承了孔孟尊天重道的思想,把“受时”与“治世”相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荀子将孔孟儒学的“知天命——畏天命”的社会伦理思想发展为“知天命——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思高二历史第6页共8页\n想,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探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摘编自任俊华《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审视》材料二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问题引起民众广泛的关注和忧虑,生态伦理学应时而生。施韦兹认为:“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利奥波德主张:“如果对待自然的态度全部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那么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就会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被消灭。因此必须修订伦理标准,使之从经济学向生态学过渡,这既是土地伦理的全部内涵,更是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标准。”利奧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作为扩展的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是现代生物中心论的或整体主义的伦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摘编自曾建平《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并简析导致不同的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9分)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联邦制与德国联邦制有相同的背景因数。美国与德国都是在国家构建时选择了联邦制,而且都是分权制衡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制的演进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新联邦主义三个时期;德国联邦制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联邦国家单一化、新合作联邦制等。——摘编自金飞《美国联邦制与德国联邦制比较研究》材料二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联邦权力并不绝对排除州的权力,对未禁止州行使而性质又不属于联邦专有的权力,州仍然享有相应的立法权。但根据联邦法律最高条款,联邦一旦就这些领域的事项制定法律之后,则州法律中与联邦法律相抵触的部分无效;联邦也可以通过立法完全排除州对某些事项的管理。在德国,州作为自身职权执行联邦法律时,联邦具有对(其)执行的指导权和合法性的监督权;联邦可以颁布一般性的行政法规,向各州政府派遣代表,也可以经联邦法律的授权向州政府发布指令。德国基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在联邦专有立法高二历史第7页共8页\n权的范围内,各州只有在联邦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并在授权范围内,才有立法权”。——摘编自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德两国联邦制的共性。(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德两国中央与地方在立法权分配上的差异。(5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国家政治体制建设问题谈谈你的认识。(6分)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求同存异——老精神的新应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话》甲“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日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其利,故日不和也”——何晏《论语集解》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周恩来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即席发言,开宗明义地郑重申明,“中乙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丙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竹,他同样是用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老精神的新应用”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高二历史第8页共8页\n高二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CACDCABDDBC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DBDCABCBBCDB1.D由材料中三星堆文物既有与中原技术风格相一致的部份,又有自身特点,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A。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排除A;领先世界这一结论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王权与神权结合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C。2.C由材料“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因而失去天命;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可知商朝统治者违背天命导致灭亡,而周顺应天道取代商而得天下,说明“天命靡常”的思想促使统治者不断反思自我,使其行为符合天道,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故选C;商周时期,儒家尚未诞生,排除A;西周时期并未实现集权统治,排除B;相较于商朝,周人执政理念主要特点在于偏重德政,故排除D。3.A由材料“对官府经营交易考核”、“官府必须派遣正式官吏从事商品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要有令史或令佐负责监督”可知秦朝加强对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故选A;材料仅提及对待商业的监督,并不能得出对商业活动的打压,排除B;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而非“扰乱了”,排除C;材料是对商业活动的管理,而非管理吏治,排除D。4.C由材料“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可知画像砖石描绘了民间的游戏活动,将体育活动与艺术表达有机融合,故选C;宋朝市民阶层逐渐兴起,排除A;画像中不能体现出胡汉民众生活的差异,排除B;“稳定繁荣”不符合魏晋史实,排除D。5.D由材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可知政府选人时,从各个层面加强对人才的考核,对官员的管理更加规范,说明官僚政治制度化高,故选D;材料未涉及选拔人才的方式,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官僚选人原则,并未提及具体的选拔程序,不能得出繁琐低效的结论,排除B;材料内容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C。6.C材料中的“家族”、“乡约”“乡族”体现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会社”“会馆”\n“业缘”等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故选C。7.A之所以出现多个阶段的学习,根本上是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实行民主、科学,确认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故A正确。彻底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人民群众的共识,与题干部分进步认识的表述不符,排除C;近代中国未实现制度的真正转型,排除D。8.B由材料“1915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尊重、爱护”、“与传统社会的父权制和等级观念相去甚远”可知新文化运动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冲击中国传统封建伦理观念,故选B;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1915年是北洋军阀政府,排除C;“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9.D由材料“积极进行群众工作”、“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可知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旨在督促国民政府动员群众,实行全民抗战,故选D;材料是借辛亥革命探索抗日战争的对策,不是探寻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A;由材料“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广泛发动民众,排除B;国共合作在1937年已经实现,排除C。10.D由图中“解放军”可以看出这是解放战争的形势图。国民党军进攻陕北和山东,说明是战争前期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两个拳头打人,所以为解放军发动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提供了契机,故选D。11.B由材料“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可知为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故选B;1952年已经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A;1958年大跃进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12.C由材料中可以得出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土地所有权仍是公有制,经营权是农户承包个体经营,故选B;A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B项是在80年代,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对外开放,排除D。13.D材料强调的是部分希腊文化被拜占庭文化继承,故选D。文化的交流碰撞也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倒退,甚至毁灭,排除C。14.B材料表达的是,王权受到法律一定的限制,故选B。中世纪的西欧王权还是高于法律,排除A。15.D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性,故选D。\n16.C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国家推动航海事业发展,故选C。新航路开辟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17.A材料体现的是三角贸易,其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故选A。18.B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的部分西方学者站在欧洲中心的立场,得出一些看似科学,实则反动的观点,故选B。19.C表格反映的是,经由地中海、好望角输往欧洲的商品数量下降,说明欧亚贸易的格局正在转型之中,故选C。1600年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D。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B。20.B21.B为应对滞胀,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减少干预,故选B。22.C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筹集发展资金,故选C。23.D图片反映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选D。24.B当时日本增长最快,故选B。25.(1)相同:都敬畏生命;道德伦理和自然生态相结合;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不同:中国是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相统一,西方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是社会伦理转变为生态伦理,西方是经济学向生态学的转变。(4分,每点4分,任答1点即可)不同的原因:中国植根于农业文明,西方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西方受人文理性科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推动,西方是社会精英和民众的共同参与。(8分,每点4分,任答2点即可)(2)有利于促进生态和谐;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提升人的品格境界;为人类构建和谐生态伦理提供了理论来源。(9分,每点2分,任答4点得9分)26.(15分)(1)共性:都体现分权制衡(中央和地方的分权);本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4分)(2)差异:美国州相应立法权,但不能违背联邦法律;德国州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不能立法,联邦政府全面监督州对法律的执行。(5分)\n(3)认识:政治体制的选择,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政治体制应该根据国情制定;政治体制应随着时代发展进行适时调整。(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7.(12分)示例: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共处,尊重差异,反对党同伐异,求同存异思想的精神实质正渊源于中国文化,求同存异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先后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统一战线的建立正是求同存异思想的灵活运用。新中国成立后,求同存异思想更是大方异彩。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正式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不仅促成了会议的圆满召开,也为中国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邓小平“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是求同存异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灵活运用,对于解决祖国统一和领土争端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发扬光大不仅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也是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25 17:29:10 页数:12
价格:¥3 大小:744.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