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高二语文新教材下学期暑假作业4 古代诗歌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4古代诗歌阅读典题温故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年唐·郑谷①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注】①郑谷,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考中进士,长期在京城做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两个叠词分别描绘“云”和“天”,表现了西北春天辽阔暗淡的特征。B.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笔墨经济而含蓄,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心境。C.“苔色”和“雨声”一静一动,“寻”和“忆”一行一思,体现诗人心事重重。D.虽然年老体衰,人生迟暮,好在还可以研究作诗的技巧,这让诗人备感欣喜。2.这首诗抒发了人到中年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经典集训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n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jù):狭小的高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2.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润州送人往长洲①陆龟蒙秋来频上向吴亭②,每上思归意剩③生。废苑④池台烟里色,夜村蓑笠雨中声。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注]①长洲是陆龟蒙的故乡(今苏州)。松江流经长洲境内,盛产鲈鱼。②向吴亭,位于润州(今镇江)。③剩,更。④废苑,指长洲苑,吴王阖闾射猎处。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反复使用“上”这一动词,增强了语势,使诗人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向吴亭上所见实景,创造了空濛静谧的意境。C.菱舟疾驰、酒旗轻舞的场景具有江南水乡秋季的典型特征,选材别具匠心。D.诗中“鲈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鲈鱼堪脍”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n4.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请简要概括。(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田园作①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②,植果盈千树③。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望断金马门④,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⑤。【注】①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时诗人30岁左右,隐居襄阳田园。②《三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③《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④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⑤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叙写家园房屋破旧,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养”与“隔”相映,表现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B.“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两句写诗人愿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凸显家园环境的清幽宁静,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C.“冲天”二句,连用比喻,以“鸿鹄”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喻凡俗平\n庸之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耻与世俗争利的情怀。D.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对诗人自身内心世界的抒写细致入微,亲切而真实。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农家叹①陆游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②。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③。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②秔(jīng):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③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熟悉农村,借农民的口吻写下此诗,“农家”之“叹”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B.第一至四句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辛勤劳作却生存艰难的现状。C.第五、六句反映了农民非常朴素的心愿,这里的“太平”有“平安、安稳”之意。D.第七至十句写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诗句看似客观叙写,实则饱含情感。8.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n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10.本诗中“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两句是什么含义?体现出了怎样的劳动观?请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崔判官使太原①武元衡\n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②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报主由来须尽敌③,相期万里宝刀新。【注】①崔判官,武元衡任到南节度使时的蜀中幕僚,共事多年,辞职欲回大原。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遇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②刘君:太原节度使。③尽敌:全歼敌军。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元衡称属下崔判官为“君”,且用一“劳”字,尽显其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B.“两地”句写作者与刘君一在剑南,一在河东,相距遥远,分别节制着两地山河。C.“十年”表现共事之久,“共风尘”则传达出风雨同舟之情,颇有动人的力量。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出句推测对方情况,对句叙述自己的生活。12.前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①苏轼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稽如嚼竹。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莫救优孟②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③。【注】①李伯时,名公麟,宋朝著名画家、诗人,是苏轼的好友。此诗为苏轼刚结束贬谪黄州的生活回京担任翰林学士时所写。好头赤是马名。②优孟,战国楚国人,有辩才,长讽谏。楚庄王要求以大夫之礼安葬爱马,他却讽劝楚庄王将爱\n马葬在人腹肠之中,“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于人之腹肠”(《史记·滑稽列传》)。③厚衣,用大火烧。槱(yǒu),烤。历,即鬲,古代食器。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句形象写出战马只能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表现了战马的生活条件艰苦。B.第三、四句用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刻画了战马奔驰如飞,踏坎坷如履平地的形象。C.第五、六句将战马与御马对比,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D.最后两句用优孟给马选择安葬之地的典故,以马自喻,寄托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概。14.请从“戏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6分)\n答案与解析典题温故一、【答案】1.D2.①新年到来,节序更替,引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年华老去的惆怅。②“寻故第”和“忆春田”,表现出诗人对往昔故乡的怀念之情及归隐之意。③借助翻出旧诗稿修改几遍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无聊、索寞心绪。【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这让诗人备感欣喜”错误。表面说的“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当时寓居长安,面临着新春的到来。漠漠秦云(长安旧属秦地),淡淡天色,正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望见这个景象,诗人自然会想到,又一个春天降临人间。但随即也会浮起这样的念头:跟着时光推移,自己的年岁不断增添,如今是愈来愈品尝到中年的滋味了。中年,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哀乐感受最深切的时候。青春已逝,来日几何,瞻前顾后,百感交集。诗中不作过多的描述,只是抓住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就把那种思绪满怀的复杂心理状态烘托出来了,笔墨经济而又含蓄。“故第”,即旧时的住宅。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意味着追怀平生,遗踪恍然。“春田”,指家乡的农田。由连夜雨声,触发起春田的忆念,暗示要弃官归隐,安度余生。上句是回顾,下句是展望,正体现了人到中年时的典型思想活动。作者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反映出来,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概括力。往事既不可追,来日也未必可期;现实的处境一时难以摆脱,衰迟的年华更无情地逐日而去。在这样的矛盾交织之中,除了翻出旧诗稿来修改几遍,琢磨一下自己作诗的技巧,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排遣心头的烦恼呢?结末两句表面说的“自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透过外在的平静气氛,分明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强自压抑下的无聊索寞心绪。\n经典集训一、【答案】1.A2.(1)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2)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3)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误,“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再看“喜”的内容。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生活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就儒家的这一理念。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尽显儒者情怀”。二、【答案】3.B4.①真挚的友情;②强烈的思归之情;③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解析】\n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空濛静谧的意境”错,颔联描写了吴王阖闾曾经射猎的废苑,结合雨声,营造了凄凉冷寂的氛围。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作者触景生情,随着季节的到来,他频频登上向吴亭,每登临一次,思乡的情绪就更加浓烈。表达了思乡的惆怅之情。颈联描绘了秋天夜晚松江的美景,菱舟疾驰、酒旗轻舞,表达了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尾联表达了作为当地人的对友人的热情,家乡的鲈鱼莼羹十分美味,希望友人多留几日,品尝美食,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三、【答案】5.B6.①巧用对比,“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将急欲入仕做官、为国出力的心愿与只能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的现实进行对比,活画了诗人的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②运用对偶,“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通过对偶句式,陈说自己身处穷乡僻野,没有做官的知己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是诗人对迫切求仕而无人举荐的深沉呼喊和痛苦哀叹。③化用典故,最后两句发表感慨:谁能替才比扬雄的诗人,推荐文章,以被识用。诗人以扬雄自况,慨叹自己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却无人推荐,不能早日实现雄心壮志。【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反衬出高雅勤劳的个性”错。一不是反衬,而是衬托;二并非“勤劳”,而是“高雅恬淡的个性”。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对着金马门望穿双眼,唱着劳作歌走在采樵路。“望断”二字十分传神,将诗人那急欲入仕的迫切心情活脱脱地抒写了出来,跃然纸上,如现目前。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与“望断”的迫切心情强烈对比,其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亦活画了出来,鲜明生动。“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这两句句式上对偶,写家乡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之上又缺乏有力的亲朋故旧,这是诗人对迫切求仕而无人举荐的深沉呼喊和痛苦哀叹。“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谁能替才比扬雄的人,推荐上一篇《甘泉赋》!结合注释: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n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这是用典,没有人像当年爱惜扬雄那样,在君王面前替他推荐《甘泉赋》。这里诗人以扬雄自况,也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因而慨叹无人推荐他入朝,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其迫切求仕的欲望与怀才不遇的惆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沉的呼喊和痛苦的哀叹,回肠荡气,十分感人。四、【答案】7.A8.①农民的悲苦之情。农民耕作劳苦,但赋税繁重,农民不能保障家人的温饱,可见生存之艰难,表达了农民的悲苦之情。②诗人对农民的同情。诗人在农村生活多年,了解农民疾苦,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③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之情。诗人已经年迈,退居在家,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借农民的口吻空“叹”。【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分析不当,“农家”之“叹”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错误。本诗站在一位农民的角度,前六句写他如何日夜劳动,向往过太平日子,中六句写他受到官府滥征暴敛,以致无以维生的血泪遭遇,末四句写出农民心中的巨大悲愤与对现实的无奈,可以说,处处皆农家之叹,并非只有结尾两句。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诗歌的吟咏对象来说,诗人描写了农民辛苦的耕作,“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他们辛辛苦苦种植粮食,连农家最重视的畜力“领疮见骨”,也依然“夜耕”不休,只希望能够过上太平安乐的生活;然而“县吏征租声”频起,农民如此辛苦劳作,还是交不完赋税,以至于“日夜穷笞搒”,最后,农人甚至只能无奈打算“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如果能让老人们吃饱,妻子儿女是否挨饿也顾不得了。如此艰辛劳作却因赋税繁重而无法保障家人温暖,可见农人生存之难,表达了农民生活的悲苦。诗人“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对农民生活十分熟悉,他没有只沉迷于士大夫热爱的田园风光,而是切实地看见了农民们的苦难,写出本诗,是为无法发声的农民发出的不平之鸣,足见诗人对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然而,诗人毕竟已经年迈,除了写诗表达同情外,却不能从现实中帮助\n农民,故而本诗也充满了诗人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无奈之情。五、【答案】9.A10.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年的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表现了诗人更关注农作时的劳动乐趣,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A.“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误,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岁功”指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眼前的劳作已使我开心。诗人遥想和赞美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但尤其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从中叙写劳作欢欣的句子可以看出,诗人更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想成为他们那样的隐士,表达出诗人更乐于隐居田园的,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的情感。六、【答案】11.D12.示例一:尾联确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尾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则向刘君荐举崔判官的意思十分明显,刘君读到此诗是意料中事,因此,尾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示例二:尾联并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而是与崔判官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虽然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但这只是作者对可能到刘君处求职的崔判官的安慰,诗不是给刘君看的,所以不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n【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错,从诗的内容看,颈联是承颔联而来,颔联写的是作者与刘君,则颈联写的也是作者与刘君,因此,颈联上句写的是刘君的生活而非崔判官的生活。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于“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这一观点,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若答同意这一观点,那么可以从题目“送崔判官使太原”“我与刘君本世亲”和注释“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遇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和“崔判官”共勉是理所当然的;又本诗的写作目的既是送别,又是举荐,那么把崔判官举荐给“刘君”,肯定也是把这首诗给刘君读的,那么,诗中也有刘君共勉;“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若答不同意,“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可以说这是作者与崔判官共勉之句;看题目“送崔判官使太原”,这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目的是赠别勉励,自然全诗是与所送对象崔判官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虽然写到了“我与刘君本世亲”“十年京洛共风尘”,但是,作为赠别,崔判官会去刘君处求职,但并不一定会让刘君看到此诗,故作者这是和崔判官的共勉。七、【答案】13.C14.①幽默风趣。诗歌用调侃的笔调写御马的命运,御马生前待遇优厚、荣耀威武,死后却难逃被人吃掉的结局,寓庄于谐,语言幽默风趣。②含蓄隽永。将弦外之音寄托在戏言之中,以马喻人,寄寓了无限的人生感慨;结尾用优孟的典故来写御马的结局,发人深思,回味无穷。③豪迈奔放。“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等诗句用夸张的修辞、玩笑的口吻写出战马面对艰辛劳苦的乐观与旷达,语言豪迈奔放。【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突出御马好头赤雄\n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错误,将战马和御马对比是为了突出御马生活条件优越,只是去站站仪仗,每天饱食早卧,没有奔波劳碌之苦。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戏书”的意思是玩笑之作,既然是开玩笑,语言便免不了诙谐幽默,如诗歌中运用优孟的典故,说御马纵然有着“立仗归来卧斜日”的悠闲生活,然而最终却免不了葬身人腹的命运,充满调侃之意,显得格外风趣幽默。虽说幽默,但也并非完全的游戏之作,苏轼在诗歌中把战马与御马的命运进行比较,战马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生活条件艰苦,却自信昂扬;御马“立仗归来卧斜日”,待遇优厚而生活悠闲自得,可以视作是以马喻人,写出在外征战沙场的将士与朝中碌碌无为的士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在此情形下,再以优孟的典故来点出御马的结局,不由人深思回味,有所惕然。诗人虽然写的是李伯时画的御马,其实诗人的思想感情显然更倾向于不曾在画中出现的“战马”,描写战马时说“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写出战马奔腾如飞、征战沙场而豪迈自信的昂扬态度,与其面对的艰辛劳苦对比,更体现出乐观旷达态度,显得豪迈奔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8 18:00:0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34.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