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4.考试结束后,答题卡要交回,试卷由考生自行保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n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认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B.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C.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此,《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nB.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对动植物的研究很重视。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答案】1.D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对太子击的认可”错,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是对太子的考验,而不是认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错,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引出话题,不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错,原文只说“《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选项的“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C.“这体现了古人对动植物的研究很重视”错,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而非是体现了古人对动植物的研究很重视。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说“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n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段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材料二: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n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C.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D.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B.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背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C.《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D.\n《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6.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答案】4.D5.C6.①题材选择上,选取屈原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创作,将舞台艺术与文学思想相结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②创作手法上,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情感,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③审美风格上,要表现屈原的审美志趣,通过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内容的能力。D.“……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错误,原文“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人们在观看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时对宋韵所产生的感觉,并不是从陆游、苏轼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工匠……唤醒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的并不是工匠,而是舞剧《只此青绿》。B.“为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不存在目的关系。D.“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错误,两幅图都有体现。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是分析《只此青绿》获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据此提出建议。如第二段“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这是题材选择上的独到之处,据此可以建议选取屈原的代表性作品,把舞台艺术和文学思想结合起来,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n如第三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这是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可以建议淡化情节冲突,强调情感,突出诗化色彩。如第四段“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是审美风格上的特色,可以建议通过客体和主体的观感链接,引领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双鞋叶骑这是雪后的第三天。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了家里的棉花地。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才刚刚蒙蒙亮。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去乡里的小学上学。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条缝。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买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但现在它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此开始。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头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脚即是鞋。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n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持学习的情况。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要捐款救助。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他们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刊,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很关心你,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吗?”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地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我的,据说他给我前,还让校长看过。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其实,我想要一双鞋。”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原载《北京文学》2019年第9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事亲切,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便于抒情。B.小说运用几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主人公穿着开裂的胶鞋走在泥雪地里的痛苦。C.从“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涨,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可以看出由于照片被刊登出来以及记者们的采访,“我”因为兴奋而一时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D.小说中用“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与“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对比,揭示本文主旨: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n8.文中划线的句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它们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9.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以“一双鞋”为标题的好处。【答案】7.C8.第一处:①说明我生活于大山之中,环境艰苦,求学不易。②引出下文,为我上学途中的那次经历做铺垫。(或者答“为下文写老师给我们灌输走出大山的人生信条做铺垫”亦可。)第二处:①交代“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山很大,山路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②“重重大山”既是指实际的大山,又是指阻挡在我面前的重重困难。③照应前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9.①结构上:“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由一双裂了缝的胶鞋开始到“我”想要一双鞋而终。②情节上: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由于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③人物形象上:在上学赶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承受的刻骨铭心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上学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④主旨上: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的是“一双鞋”,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我’因为兴奋而一时紧张”错误,由“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他们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等可知,不是兴奋,而是“我”对这种情形不理解,不知道为何有人报道“我”。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找到句子在文中的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句子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n“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两次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第一处出现在文章第四段句首,前面三段已经重点交代了地上的积雪和求学路上的寒冷,然后作者写下这句话,从含义上讲,“重重群山”是说山之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在说山大得一望无尽,由此可知,“我”是一个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生存环境艰苦;在一个寒冷的融雪的清晨,“我”走在重重的群山里,为的是去求学,这就暗示了“我”求学的不易。从作用上讲,这句话放在前面,是为了引出下文,因为冷,因为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第二处在文章结尾部分,“其实,我想要一双鞋。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从句子含义上看,一个“因为”很明显交代了“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山很大,山路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文中说“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所以此处的“重重大山”,不仅指实际的大山,也指阻挡在我面前的重重困难,譬如大量的宣传报道给“我”带来的困惑。从作用上讲,后面划线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和反思,我们该怎样真正帮助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是轰轰烈烈的宣传报道、空喊几声口号,还是默默伸出援助之手,献上一些实际的救助,哪怕是一双胶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目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作用一般有: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情节结构;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①结构上:“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它贯穿了全文。小说写在一个融雪的寒冷清晨,“我”脚下的胶鞋裂了缝;“我”特别痛苦,因为“脚跟鞋融为了一体”;到学校门口时,“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因为一双鞋,“我”被拍照,被争相采访报道;小说最后以“我”想要一双鞋而终。②情节上:“一双鞋”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在那样一个融雪的清晨,由于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可见所有的情节都与“一双鞋”有关。③人物形象上:“我”“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所以在上学赶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虽然承受着刻骨铭心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上学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文章最后写出“我”的心声,“其实,我想要一双鞋”,正是通过一双鞋表达了主人公的困惑。④主旨上:“一双鞋”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的是“一双鞋”,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对主人公对“一双鞋”的渴望,反映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该怎样让山中的孩子真正走出大山,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B.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C.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D.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明清两朝,也是对举人的一种雅称。B.司空,古代官名。舜设九官,其一为司空,由禹担任,“牢水木’主管水利。C.中正,古代官名。三国时期魏国开始设立中正一职,负责区别人物的“品”和“状”。D.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最高、最隆重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nA.陈寿在蜀国担任观阁令史一职时,宦官黄皓专擅权柄玩弄权术,朝中大臣大都依附于他,而陈寿却与众不同,因此多次遭到贬黜。B.陈寿的母亲去世时,有遗嘱要求将其就近安葬于洛阳。陈寿遵从了母亲的遗愿,未送母亲回乡安葬,竟被朝廷责备,而受到贬黜。C.陈寿撰写了《三国志》,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看了《三国志》后,竟毁掉自己编撰好了的《魏书》。D.陈寿年少好学,师从同乡谯周。谯周认为他能凭才学成名,但容易遭受挫折,并告诫他要谨慎对待。观其一生果如谯周说的那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2)荀勖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答案】10.D11.A12.C13.(1)等到蜀国被平定,因为这个原因多年得不到升迁。(2)荀勖嫉妒陈寿,于是暗示吏部,调任陈寿担任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上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等启奏: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撰写《三国志》,多有劝诫的言辞,明辨政治得失,有益于风化,虽文辞不如司马相如华丽,而质朴正直超过了他。“按”是“启奏”之意,作谓语;“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中,“故”作“治书侍御史陈寿”的定语,归于本句,所以应在“按”后断开,排除AC;“三国志”作“作”的宾语,“辞”作下一句的主语,“辞”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孝廉,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错,“孝廉”是一种荐举方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竟毁掉自己编撰好了的《魏书》”错误,根据原文“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中“时”“罢”二字,表明《魏书》正在编纂,尚未编好。故选C。【13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平”,被平定;“坐”,因为;“是”,这;“沈滞”,得不到升迁;“累年”,多年。(2)“疾”,嫉妒;“讽”,暗示;“迁”,调任;“辞”,推辞;“就”,就职,上任。参考译文: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年少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担任蜀国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权作威,大臣都曲意依附他,只有陈寿不肯屈从,因此屡次遭到贬黜。遭逢父亲丧事,生了病,让婢女捏药丸,有客人到他家看见了,乡人因此责难他。等到蜀国被平定,因为这个原因多年得不到升迁。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举荐他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外补阳平令。编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上。授官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撰写魏吴蜀《三国志》,一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这时夏侯湛正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就毁掉了自己的书不写了。张华十分欣赏他,对陈寿说:“应当把国史的编写任务交付给你。”他就这样被当时的人推崇。有人说丁仪、丁廙在魏国有盛名,陈寿对他的儿子说:“你送一千斛米来给我,我就给你父亲作一个好的传记。”丁氏子没有答应,陈寿最终没有为其立传。陈寿的父亲担任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诛杀,陈寿的父亲也被判处髡刑,诸葛瞻又看不起陈寿;陈寿为诸葛亮作传时,说诸葛亮用兵谋略不高超,没有克敌制胜的能力,说诸葛瞻只是擅长书法,名过其实。评议者因此看不起陈寿。张华将要推举陈寿担任中书郎,荀勖嫉妒陈寿,于是暗示吏部,调任陈寿担任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上任。杜预将要到边境镇守,他又向皇帝举荐陈寿,认为他适合补任尚书奏事一职,于是授任御史治书,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母亲遗嘱要求安葬在洛阳,陈寿遵从她的遗愿。又因为不送母亲回乡安葬,竟然遭到贬黜。起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一定会凭借才学成名,将会遭受挫折,也不是什么坏事。应该小心谨慎。”到这时,陈寿两次遭到废黜,都像谯周说的那样。过了几年,陈寿被启用为太子中庶子,却没去报道。元康七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五岁。尚书郎范頵等人上表说:“昔日汉武帝下诏说:‘司马相如病重,可派人把他著的书都取来。’使者拿到他遗留的文书,说到封禅的事,天子感到奇怪。臣等启奏: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撰写《三国志》,多有劝诫的言辞,明辨政治得失,有益于风化,虽文辞不如司马相如华丽,而质朴正直超过了他,希望垂怜采用。”于是下诏给河南尹、洛阳令,到他家中抄写他的书。(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乙卯重五①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n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端午节,石榴花也不知不觉盛开了。B.颔联以借代、对偶的手法,展现了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草的习俗。C.颔联与颈联中介绍的习俗照应了首联的“好”字,表现了淳朴的民风。D.整首诗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无矫揉造作之词,无慷慨虚妄之言。15.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一笑向杯盘”中“笑”的几重含义。【答案】14.B15.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颔联以借代的手法”错,“粽包分两髻”是比喻修辞,粽子的两个角就像孩童的两个发髻一样。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作者以一个“好”字,概括山村景色,又重点突出端午时节,石榴花已在不知不觉中盛开,点面结合。中间两联写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照旧俗,他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由此可见民风的淳朴和端午的气氛浓厚。尾联写到了晚上作者早早完成这些事情,家人也早把酒菜备好,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综观全诗,诗人描写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表达了诗人端午节的喜悦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句。\n(2)“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余的还有很多,如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察举制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试再任命官职,李密的《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就是这种制度。(4)《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也是俯拾即是,如李白诗歌《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答案】①.枯松倒挂倚绝壁②.鸷鸟之不群兮③.自前世而固然④.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⑤.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⑥.况修短随化⑦.终期于尽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倚”“鸷”“逵”“察”。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源源不断B.触手可及空穴来风泾渭分明取之不尽C.近在咫尺空穴来风非此即彼源源不断D.触手可及杞人忧天非此即彼取之不尽\n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B.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答案】17.A18.A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B.将二者关系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n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语序不当,“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是后面“互动性增强”的原因,“由于”应该放在前面,应改为“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显著提高”,要么说“有助于……提高”,可改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分析可知,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四、课内文言文2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艰难祸患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栏楯:栏杆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之:结构助词,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D.之:动词,往,去,到。句意: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故选D。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古今义一致的一项是()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明月半墙,桂影斑驳C.不抑耗其实而已D.空中而多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正式建立,一般指组织、机构等;理论、意见等有根据,站得住。句意: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B.斑驳,交杂错落。句意: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C.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句意: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D.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句意: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故选B。\n22.下列选项中关于“之”字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之:用于句子中间,补充音节B.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之:结构助词,的C.及其所之既倦之:动词,与“所”构成所字短语D.爱之太恩,忧之太勤之:代词,指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A.“之:用于句子中间,补充音节”说法错误。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故选A。2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与所给例句一致的是()例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B.旦视而暮抚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D.善万物之得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句意:士大夫们终究也不肯乘小船在夜晚停泊到绝壁之下。A.“进退”,动词活用为名词,这里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处境。句意:我的处境,十分狼狈。B.“旦”,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句意:在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C.“鸣”,使动用法,使……鸣叫。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D.“善”,意动用法,认为……好,羡慕。句意: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故选B。2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A.乐夫天命复奚疑B.今臣亡国贱俘C.石之铿然有声者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句,“于庭”作“杂植兰桂竹木”的状语,后置了。\nA.宾语前置句,“奚疑”应为“疑奚”,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判断句式,今臣(是)亡国贱俘。C.定语后置句,中心语+之+定语+者,“铿然有声”作“石”的定语,后置了。D.状语后置句,“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作“会”的状语,后置了。故选D。五、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10月15日,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哈佛终身教授PieroAnversa学术造假,31篇文献被撤,此事在科学界引发了强烈“地震”。PieroAnversa是干细胞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在他“成功证明心肌干细胞的存在”后,一跃成为哈佛的终身教授。靠着这一项研究,他在世界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主持了上百个R01项目。在被证伪前,他是绝对的权威,他的科研成果一直被认为是“跨时代的发现”,无数研究者、科研团队、社会经济组织为这个“救世主”添砖加瓦。然而,在无数附和声中,终于有人挺身而出,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的教授JefferyMolkentin拿出有力论据,证明PieroAnversa的研究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大骗局,“心肌干细胞”这个概念就是一个“谎言”。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搞学术需要严谨的态度10月15日,哈佛大学认定其终身教授PieroAnversa的31篇心肌干细胞相关论文“从一开始就基于欺诈性数据”,一次性将相关论文从各类顶尖期刊上撤稿。而在此之前,PieroAnversa是心肌干细胞领域绝对的权威,其研究被认为是“跨时代的发现”,整个学术界无出其右,反对其言论的声音更是从未被听到。因此,这场罕见的学术造假一经面世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呢?”我认为:我们搞学术需要严谨的态度。其实,在PieroAnversa的研究成果面世并发展的十多年间,学术界不是没有过反对的声音,但都被他利用权威压制了下去。直到同为“大佬”的心血管科学领军人JefferyMolkentin站出来实名反对,学术界才终于渐渐冲散迷信权威的迷雾,见到PieroAnversa学术造假这一真相。由此可见,权威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挑战权威的成功率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对权威的迷信更是学术界根深蒂固的问题。但对于科学来说,迷信权威就等于丧失怀疑精神,而一旦没有怀疑精神,就等于失去了一切。\n因此我们不妨把问题细化为:当权威的力量愈发膨胀而怀疑的精神愈发稀缺之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呢?若我们肯回望,其实不难发现,我们今日探讨的问题,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比萨斜塔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伽利略正以公开试验的方式,向盛名在外的亚里士多德发起重力相关的挑战;罗马天主教廷里,哥白尼哪怕受尽了世人的嘲笑与侮辱、面临着火柱炮烙处死的酷刑,仍坚持自己的“日心说”……正是无数像伽利略、哥白尼这样的人的坚持,使得人类文明在不走弯路的情况下遇见新的拐点,推动人类不断朝着更加科学美好的方向前进。今天我们需要的学术态度,不正是哥白尼求真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与坚持真理的精神吗?今天我们需要的科研人才,不正是能在“千夫诺诺”之时做到“作一士之谔谔”,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能在“众人皆醉皆浊”之时做到“我独醒独清”的人吗?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拥有这样的科研人才:几年前,陆道培院士自爆“家丑”揭穿弟子学术造假的行为还历历在目。就陆院士揭穿其弟子这一行为,我们还可以说,我们亦拥有这样严谨的学术态度。有了这些科研人才及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做保障,哪怕今日学术造假之势甚嚣尘上,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不会让位于荒唐的学术“成果”。所以,无论将来我们会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科学家,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研究者,我们在学术殿堂的门口仰望这座不朽的建筑,这一刻我们应该告诚自己:学术工作是神圣的,无论处于何种目的何种原因,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都要捍卫学术的神圣性,在学术的道路上坚持求真、求是、求实的原则,绝不弄虚作假,绝不助长学术不正之风,努力发挥科学道德表率作用,铸就严谨而高尚的学术人格。【解析】【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就属于叙事类作文,材料给的是哈佛终身教授PieroAnversa学术造假事件,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件事的涉及到的学术、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来立意。具体过程:材料先说了哈佛终身教授PieroAnversa学术造假一事,然后说他是“绝对的权威”,说他的科研成果一直被认为是“跨时代的发现”。然后又提到无数研究者、科研团队、社会经济组织为他提供资助。最后说在无数附和声中,JefferyMolkentin教授挺身而出,拿出有力论据,证明PieroAnversa的研究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大骗局,“心肌干细胞”这个概念就是一个“谎言”。根据以上材料的分析,本次作文的立意可以从透过学术造假的表相分析学术造假的根源和危害性,即学术造假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还挫伤诚信者专注学术的积极性。若放任自流,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丧,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也可以反思从事科研的态度,甚至是反思人的品德。学术造假层出不穷,有个人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原因,也有制度约束不够,法律惩戒缺位的原因,更有为了获得名利肆意践踏规则的利益熏心。还可以从JefferyMolkentin教授角度立意,写揭发学术造假需要科学证据和勇气。\n【立意】我们需要真实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学问来不得弄虚作假;挑战权威需要勇气;倡导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严厉打击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的行为;加强学术学风的道德教育;绝对的权威本身就是灾难;……【素材】1、2014年1月29日,两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发了全球干细胞学界的关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细胞再造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小保方晴子,在论文中她表示发现了一种能更简便培养多能干细胞(STAP)的方法,这预示着未来像更换零件一样简单的器官移植成为可能,一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日本媒体的炒作下,小保方晴子被视为“国宝”,甚至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日本居里夫人”。但是很快,有科学家指出论文有造假嫌疑,4月1日,调查委员会布论文确实存在数据造假问题。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论文造假的同时,小保方晴子仍然坚称STAP制取方法真的存在。8月5日,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也是论文的共同作者笹井芳树顶不住舆论的压力自缢身亡。11月30日,STAP验证实验提前结束。12月1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布声明:“验证未能确认STAP现象,所以验证计划终止。”同一天,小保方晴子辞职,这桩萦绕了2014将近一年的科学丑闻终于尘埃落定。2、2003年2月,当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的陈进,从美国一家公司买来MOTO-freescale56800芯片,雇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再加上自己的LOGO,“研制”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3、只追求一时的功名利禄、鲜花掌声,虚虚实实之间,可能忘了自己的那份初心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只看见外表的光鲜亮丽,没想到那颗心却在渐渐腐烂;只享受人们的追捧,却忘了自己的那份责任,丧失了道德的心,没担起社会和人们纯粹的信任与敬仰,反而造成意想不到、难以挽回的恶果。4、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接戏、广告不断,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对此,有学术界人士质疑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翟天临在博士期间的一篇论文,经过专业论文网站的查重,涉嫌抄袭黄山学院文学院黄立华教授2006年刊登在《黄山学院学报》的《一个有灵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孝文论》。翟天临这篇发表在权威核心期刊的论文,全文3000字不到,竟然有19%的内容都和黄立华教授2006年的文章有着高度相似的地方。\n5、学术道德的重要性,不仅仅应该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培养学术道德,也更应该从大学开始就培养,尤其是在写大学论文的时候,有多少同学都是随意复制粘贴论文及使用造假数据。6、解决学术造假事件的措施:一是在价值观层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在制度层面,要加强制度约束,扎牢制度的笼子,对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的行为严厉打击,绝不姑息。三是在道德层面,要形成抄袭剽窃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用道德的力量净化学术风气。【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们需要真实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真实严谨的学术态度的表现,然后论证真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科研的重要性。最后结合现实中学术造假事件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3:03:03 页数:22
价格:¥5 大小:51.6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