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22届)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支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文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n(摘编自赵明《庄周屈原比较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骚比翼,哲诗辉映。“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B.庄子与屈原的出现,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D.“庄骚辉映”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代表中华民族思辨与审美高峰的观点。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现象到原因两个角度对“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加以阐述C.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例证法,用庄子与屈原两人的作品论证了“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的存在。D.文章第三段先后从文史哲三者交融到两种文化倾向,论证了“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的产生背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引导我们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B.庄子、屈原及其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所以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C.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是战国时代文化在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的。D.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太史公书》正是“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的又一佐证。【答案】1.D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错,正好相反,“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诗哲”则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B.“‘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错,“互涵”指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错,“史著文学化”,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不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哲学诗意化”是“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和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而不是“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n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错。主体部分“从现象到原因两个角度……加以阐述”采用的结构是层进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庄子、屈原及其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所以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因果倒置,由原文“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可见,正因为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所以才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两者因果关系颠倒。C.“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是战国时代文化在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的”错,从原文“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支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可知,文化到达高潮还有“历史继承”这个基础。D.“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太史公书》正是‘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的又一佐证”错,由原文“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可知,“庄骚辉映”指得是哲学与诗的融通,《太史公书》体现的是文学与历史的交融。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已达26.95%。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来投资机会。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说:“在场馆方面,我国现有标准冰场654个,比2015年增加了317%,雪场803个,比2015年增加了41\n%,这就是投资热点的推动;服装和装备方面也受到了冰雪消费的驱动。”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针对冰雪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更多针对冰雪市场和冰雪运动的个性化产品,支持冰雪消费市场更快发展、转型升级。(摘编自《汇聚改变世界冰雪运动格局的蓬勃力量》,《光明网》2022年2月21日)材料二:奖牌只是一种标志,显示冰雪运动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喜爱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提升文明高度。如何推广冰雪运动,是后冬奥会时代需要专注进行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不妨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冰雪运动是挪威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带到雪里和冰上玩耍。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挪威有500万人口,注册滑雪运动员为3000人;中国有14亿人口,但注册滑雪运动员不到300人,这说明在冰雪运动的普及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幅员辽阔,适合冰上运动的环境和地区不只是东北,还有华北、西北。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摘编自《提升冰雪运动能力,需要哪些要素》,《光明网》2022年2月23日)材料三:中国的冰雪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北方地区生活的赫哲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获得冰雪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培育了与雪共存、与冰共生、乐享冰雪的生活方式,培育了独特的冰雪民俗。例如,冰雪意味着中国最大的节日“年”的临近,代表着团圆、希望和人们对春的期盼;再例如,在北方冬季经常见到堆雪人、滑雪橇、寻冰凌、冰帆、冰爬犁、狗拉爬犁、马拉雪橇、看冰灯、打雪仗等游戏活动,人们在民俗中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馈赠。与冰雪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国冰雪文化基因,冰雪运动也随之悄然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应该认可不同的冰雪运动文化在精神层面是内在融通的。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文化根脉是相通的。从源文化的演化进程看,它们都是由人们对冰雪的美好情感衍化出活泼的冰雪游戏,再经过技术提炼而诞生,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融合的产物。不同的冰雪文化都表现出同样的精神气质。人们在观赏冰雪运动时都能领略到人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能感悟到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运动美感。不同的冰雪运动在很多技术表现形式上极为相似,比如,中国的冰上“抢等”与西方的“短道速滑”、“溜冰车”与“冰橇”、“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摘编自《中国传统冰雪运动的人文价值与文化互融》,《社科网》2022年2月11日)\n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已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冰雪消费市场。B.我国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许多地方也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C.我国应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D.冰雪运动虽名称不同,但在技术表现上极相似,如“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能及时升级,中国的冰雪运动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B.开展冰雪运动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C.冰雪运动体现了不同冰雪文化中共同的精神气质:奋勇抗争、拼搏精神等。D.冰雪运动的源头是冰雪游戏,从冰雪游戏中提炼技术后诞生,是自然与文明的融合。6.如何让我国的“冰雪运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A5.C6.①打破季节和地域局限,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②升级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③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④发扬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传统。⑤加强与不同冰雪文化的对话交流。【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已成为”错误,根据材料一“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可知,不是“已成为”而是“正成为”。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如果……中国的冰雪运动就……”错误,原文只是说“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选项太绝对化。B.“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错误,原文是“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D.“冰雪运动的源头是冰雪游戏”错误,原文是“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故选C。\n【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一“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可知,打破季节和地域局限,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根据材料一“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可知,升级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根据材料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可知,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根据材料二“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可知,发扬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传统;根据材料三“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可知,加强与不同冰雪文化的对话交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慢舞的茶周晓枫大堂并无差别,随着电梯运行抵达所在楼层,进入曲柄形的房间,我立即感受到隐约的异样。通常酒店的房间,沿着漫长通道的两侧展开,像植物对生的叶序;而这里,从楼道到房间立面,都像藤蔓有着神秘的弧度。房间的长度远超宽度数倍,依次排列五扇扁矩形的小窗,玲珑别致——我们到达湄潭时已是夜晚,刚才我远观夜景中的酒店,正是从这些精巧的窗口中流溢出琥珀色的光亮。我的房间取名悦耳——“湄潭翠芽”,朋友们所入住的房间也以茶为名。最为奇怪的是,这座酒店是湄潭县①城的标志性建筑,外观竟是一把陶泥色的巨型茶壶——高四十八点二米,直径二十四米,获得过吉尼斯认证,为世界茶壶之最。茶壶,横截面和纵截面都由弧度组成,据说这种双曲线结构在异形建筑里最具难度,当初可是颇费心思和功夫才得以实现。我们入住其间,体验壶中乾坤。晚上,在天壶茶廊的高处品茗,眉目清朗而身姿袅娜的姑娘为我们表演茶道。远些,是酒店照明散发出的虚幻的光晕;再远些,是山上高高低低的乔木与灌丛;更远些,是闪着优雅缎光的湄江河。此次一起来湄潭的,都是老朋友,我们体验着重逢之欢;不过,在这样的地方,即使独坐,亦有与灵魂私语之妙。是夜,万籁俱寂,枕梦而眠……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叶缓缓舒展的茶。\n湄潭,好名字,抒情却不做作,有种宁静中的生动。此次来湄潭,是应副县长肖勤所邀。我习惯肖勤的作家身份——许多享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写作,往往需要在文学标准上打折,需要被迫启动我们品性里的宽容才能给予适当褒义词——对肖勤,无需如此。这位仡佬族的女性创作颇具实力,斩获过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荣誉“骏马奖”。见过肖勤几次,交往不多,只记得她仰着向日葵般欣欣向荣的一张圆脸。肖勤似乎没有女作家身上常见的神经质,以至于我不知道她的健康对写作来说,到底是优势还是缺陷。副县长肖勤每日被大量公务锁身,我难以想象她如何在喧嚣中静下心神。芥川龙之介概括:“小说家是精通世故的诗人。”创作需要现实提供基础素材,但过于繁忙的生活同样会对时间和心境构成侵犯。以我个人的写作习惯而言,难以对抗琐事干扰,必须滗除杂质,才能写出水净沙明的文字。肖勤如何在工作与写作之间从容摆渡自己?难道,无惧红尘,是因为她手中一盏茶意如禅的碧水?早晨起来,站在茶壶酒店相当于杯垫位置的平台环望湄潭,我有如一只冬眠迟醒的动物——惊蛰已过,睁开眼睛,世界满是深深浅浅的绿。诗里说“春风吹水绿参差”,好像只有绿,在一种颜色里可以汇聚如此不竭的丰富。因为与生命相关,没有任何绿色是难看的,所有的绿都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尤其我们上午出发,去参观位于永兴镇境内的万亩茶海时,这种感觉更为强烈。业内人士考证,这里4.3万亩面积的茶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茶园。微雨过后,处处是初霁的明朗……万亩叠翠,让人仿佛坠入童话中的幻境。行行列列的茶树,组成宁静而有力量的波浪,令我们想象如一叶扁舟般在这里放逐余生。……我偏心地认定,所谓好茶,就是经历一系列繁复工艺之后,仅需半杯清水,它立即拥有植物完美而神秘的复活。这种理解是我炒茶时得到的体验。资深的师傅炒茶,声如春雨,正在被炒制的新芽长度也如均匀的雨线。揉捻、翻转、摊晾,看不出师傅的什么特别,寻常手法而已,却能保持杀青、做形、脱毫、干燥和提香等各个步骤的精确与完善。炒茶的一般规律是,四斤或四斤二两水分充溢的茶青,能够制成一斤干燥后的成品。整个过程,茶师傅耗损甚少。我们当场试泡新炒出来的茶……芽叶得以舒展,栩栩如生,像是重回早春的梢头。我们每个人都轮流炒制了一会儿,虽然小心翼翼、极力模仿,可惜结果还是沮丧,不仅叶形破坏得严重,提香过程也进行得混乱且潦草,好好的茶被毁了成色。我们只好每人装上一小袋,拿回去为自己的失败留念。炒茶场景,让我联想到写作。尽管生活提供的素材层出不穷,也需要以敏感的心、灵巧的手、持恒的耐性才能收取,如同采茶。即使你有幸坐拥茶园,也不意味着能坐享其成。对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类似于炒茶的处理过程——脱去过度抒情的水分,使之紧实,提取其中储藏的香气。伟大的写作者看似无常,同样是文字、结构和主题,经过他们的手所炒制,就像复活的茶那样,完成出色而乱真的还原,并且在韵味和情怀上弥散持久的香气。写作和炒茶一样,需要天赋和耐心,无数或成或败的经验最后才能累积出近似的完美。\n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来都是生活必备,但茶位列其间,略为与众不同——茶的必要性并非前者那样绝对,不过,隐藏在日常中那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奢侈,正是因为茶中蕴含某种形而上的境界。肖勤之所以能在政治和文学之间跨界,也许得益于湄潭这方养茶的水土——暗藏启迪的茶,能让慧心者领悟和觉醒。湄潭适合种茶或植字的人,适合美好的劳动,也适合安逸的隐居。桃花源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恰好,湄潭有一条桃花江。(有删改)【注】①湄潭县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了三段文字描写湄潭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抒发了对这幢异形建筑的惊奇赞叹和内心的无比喜爱之情。B.作者对于那些享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写作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不具有创作的实力,只能凭借人们品性里的宽容获得赞誉。C.文章将炒茶与写作进行类比,说明好茶经过繁复工艺后完美复活,好文章也需要经过伟大的写作者用天赋和耐心完成。D.本文记人事、写风景,皆有情致,语言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读来令人如沐春风。8.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酒店,再写作家肖勤,最后写茶。9.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标题“慢舞茶”的含义。【答案】7.B8.①先写入住的“巨型茶壶”似酒店,既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又为下文写茶做铺垫;②再写享有行政职务的作家肖勤能在喧嚣中静下心来写作,为后文揭示茶带给人的启迪作铺垫;③最后写参观万亩茶海和炒茶的体验,揭示出肖勤能在政治和文学之间跨界的缘由以及写作的真谛。层层铺垫,揭示主题。9.①“慢舞的茶”是水中芽叶舒展,像是重回早春梢头的栩栩如生的状态;②“慢舞的茶”是作者一行来到湄潭县,远离城市喧嚣,与老友重逢、枕梦而眠的舒展心境;③“慢舞的茶”是作家肖勤在工作和写作间跨界摆渡的从容的人生态度;④“慢舞的茶”是一种对抗琐事干扰,滗除杂质,从容淡静的写作真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作者对于那些享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写作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不具有创作的实力,”错误,根据原文“许多享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写作,往往需要在文学标准上打折,需要被迫启动我们品性里的宽容才能给予适当褒义词——对肖勤,无需如此”可知,作者并没有对享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写作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肖勤是作者认同和赞美的对象。故选B。\n【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文章的题目是“慢舞的茶”,题目与茶相关,可是文章的开头先写作者入住的酒店的特点,第一段写“通常酒店的房间,沿着漫长通道的两侧展开,像植物对生的叶序;而这里,从楼道到房间立面,都像藤蔓有着神秘的弧度。房间的长度远超宽度数倍,依次排列五扇扁矩形的小窗”,这种特别的建筑设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接着第二段揭示原来从外形上看这座酒店竟是“一把陶泥色的巨型茶壶”,这样安排为下文第三段写“我们入住其间,体验壶中乾坤。晚上,在天壶茶廊的高处品茗”等事做铺垫。接着由“此次来湄潭,是应副县长肖勤所邀”引出对肖勤政务缠身却能静心写作的人生境界,她这种写作境界让作者很是好奇,以至于让作者在后文的品茶、炒茶等事件中不断去琢磨,为后文揭示茶带给人的启迪作铺垫。文章的最后写参观万亩茶海和炒茶的过程和体验,最后作者得到的感悟是“炒茶场景,让我联想到写作……对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类似于炒茶的处理过程”“肖勤之所以能在政治和文学之间跨界,也许得益于湄潭这方养茶的水土——暗藏启迪的茶,能让慧心者领悟和觉醒”,揭示出肖勤能在政治和文学之间跨界的缘由以及写作的真谛。层层铺垫,最后揭示文章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从“慢舞的茶”的表层含义分析,根据“我们当场试泡新炒出来的茶……芽叶得以舒展,栩栩如生,像是重回早春的梢头”可知,“慢舞的茶”是水中芽叶慢慢舒展,像是重回早春梢头的栩栩如生的状态。从作者品茶时的感受分析,“此次一起来湄潭的,都是老朋友,我们体验着重逢之欢;不过,在这样的地方,即使独坐,亦有与灵魂私语之妙。是夜,万籁俱寂,枕梦而眠……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叶缓缓舒展的茶”可知,作者从喧嚣的城市到宁静的酒店,与老友相聚品茗,枕梦而眠,“慢舞的茶”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暂得安宁的舒展状态。据茶品人,作者一直好奇“肖勤如何在工作与写作之间从容摆渡自己”,最后在品茶、炒茶等过程中感悟到“肖勤之所以能在政治和文学之间跨界,也许得益于湄潭这方养茶的水土——暗藏启迪的茶,能让慧心者领悟和觉醒”,“慢舞的茶”就像肖勤政务缠身却从容的人生态度。据茶感悟写作,“以我个人的写作习惯而言,难以对抗琐事干扰,必须滗除杂质,才能写出水净沙明的文字”,而肖勤却可以在琐事和淡静中游刃有余,滗除杂质,写出水净沙明的文字,可见作者明白了肖勤手中有“一盏茶意如禅的碧水”,她悟到了“茶中蕴含某种形而上的境界”,“慢舞的茶”能让人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是一种对抗琐事干扰,滗除杂质,从容淡静的写作真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炀王(字文)宪,太祖第五子也。素善谋,多算略,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建德)四年,高祖将欲东讨(北齐),独与内史王谊谋之,余人莫得知也。后以诸弟才略。无出于宪右,遂告之。宪即赞成其事。及大军将出,宪表上私财以助军费。高祖不纳,而以宪表示公卿曰:“人臣当如此,朕贵其心耳,宁须物乎?”乃诏宪为前军,趣黎阳。五年,大举东讨,宪率精骑二万,复为前锋。大将军、永昌公椿屯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并受宪节度。宪密谓椿曰:“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进常。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形势。令兵去之后,贼犹致疑也。”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齐人果谓柏庵为帐幕也,不疑军退。翌日始悟。宪自以成名日重,潜恩屏退。及高祖欲亲征北蕃,乃辞以疾,帝许之。寻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时高祖未葬,诸王在内治服。司卫长孙览总兵辅政、令开府于智察其动静。及高祖山陵还,诸王归第。帝又命智就宅候宪,因是告宪有谋。帝乃遣宇文孝伯谓曰:“诏王晚共诸王俱至殿门。”宪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于别室,至即执之。帝使于智对宪。目光如炬,与智相质。或谓宪曰:“以王今日事势,何用多言?”宪曰:“我位重属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因掷笏于地。乃继之。时年三十五。宪有至性,事母以孝闻。其母旧患风热,屡经发动,宪衣不解带,扶侍左右。宪或东西从役,每心惊,其母必有疾,乃驰使参问,果如所虑。(节选自《周书·齐炀王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B.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C.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D.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卿,我国古代社会“三公九卿”的简称,后来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B.北蕃也作“北番”,是古人对入侵中原的北方边境各少数民族的统称。C.山陵,指古代帝王或皇后的坟墓,文中的“山陵还”指高祖死后被安葬。D.笏,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竹片等材质制成,上面可记事。\n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宇文宪忠于皇帝,深得赞赏。他捐献个人财产来支持高祖讨伐北齐,其忠心受到高祖赞扬,被任命为前锋与北齐作战。B.宇文宪擅长计谋,懂得算略。他让宇文椿安营时伐柏为庵,做出有营的样子,撤退时凭此迷惑敌军,该计果然奏效。C.宇文宪暗思隐退,遭受陷害。他以生病为由,推辞参与高祖亲征北蕃的战争,因此遭到宣帝忌惮,后被人陷害处死。D.宇文宪性情淳厚,孝顺母亲。其母生病,他常侍奉左右;在外征战时,其母发病,他内心惊慌;临死时还挂念着老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2)我位重属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答案】10.B11.B12.C13.(1)战争,是诡诈之道,去留没有一定,要见机行事,不能遵循常规。(2)我位高辈尊,一旦到这种地步,生死都是有命运的安排,哪里还想谋求生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齐国皇帝命军队出兵汾水关,自己亲率大军和宇文椿对阵。宇文盛派人飞奔大营求救,宇文宪亲自率领一千骑兵援救。不久宇文椿报告齐军已逐渐逼近,宇文宪又回师赴援。正好遇上宇文椿被高祖诏命追回,于是率军连夜返回。“宇文盛”做“驰骑告急”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CD。“宪又回军赴之”中,“之”指“告齐众稍逼”的宇文椿,做“赴”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会椿被敕追还”中的“会”是“恰逢”的意思,该句意为“正好遇上宇文椿被高祖诏命追回”,应在“会”前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入侵中原的北方边境各少数民族的统称”有误,“北蕃”泛指我国中原以北的外国或各少数民族。后特指北方契丹族及其所建之辽国。故选B。\n【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C.“因此遭到宣帝忌惮”分析有误,宇文宪遭到宣帝忌惮的原因是他“属尊望重”,而非他推辞参与高祖亲征北蕃的战争,两件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诡”,欺诈;“定”,固定的规则;“常”,常规。(2)得分点:“属尊”,“属”,“亲属”,“属尊”为“辈分高”;“宁”,哪里。参考译文:\n齐炀王宇文宪,是太祖第五个儿子。宇文宪一向善谋,富于算略,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下对他心悦诚服,都愿为他效力。建德四年,高祖打算东伐(北齐),单独和内史王谊谋划,其他的人都不知道。后来因各位皇弟的才略,没有超过宇文宪的,就告诉了他。宇文宪当即赞同此事。到大军将要出发时,宇文宪上表献出自己的财产来赞助军费。高祖不接受,而把宇文宪的奏表展示给公卿说:“作为人臣就应该这样,朕只不过是认为他的心意可贵,难道需要他的财物吗?”于是命宇文宪为前锋,前往黎阳。建德五年,北周大规模地向东讨伐齐国,宇文宪率精锐骑兵两万,再次作为前锋。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驻守汾水关,都受宇文宪的指挥。宇文宪暗中对宇文椿说:“战争,是诡诈之道,去留没有一定,要见机行事,不能遵循常规。你现在建立军营,不要搭建营幕,可以砍伐柏树建成圆形的篷帐,表示有营幕的样子。使得军队撤走后,贼兵仍怀疑我军在那里。”当时齐国皇帝命军队出兵汾水关,自己亲率大军和宇文椿对阵。宇文盛派人飞奔大营求救,宇文宪亲自率领一千骑兵援救。不久宇文椿报告齐军已逐渐逼近,宇文宪又回师赴援。正好遇上宇文椿被高祖诏命追回,于是率军连夜返回。齐军果然以为柏树圆形篷帐是周军营帐,没有怀疑周军已经撤退,到第二天才发觉。宇文宪自认为自己的威望名声一天天加大,暗中打算隐退。到高祖想要亲自征讨北方异族时,就借口生病推辞,高祖答应了他。不久高祖去世,宣帝继位,宣帝因为宇文宪辈分高声望重,心中十分忌恨害怕他。当时高祖还没有下葬,各位亲王都在宫中守丧,司卫长孙览统领军事辅佐朝政,他上奏让开府于智观察亲王们的动静。到高祖下葬后,亲王们各自回到家中。宣帝又命于智到宇文宪家中问候,利用这次会面指控宇文宪准备造反。宣帝就派宇文孝伯对宇文宪说:“命你晚上和其他亲王一起进宫。”宇文宪被单独引进宫中,宣帝预先在其他房间埋伏勇士,宇文宪到后立即被捕。宣帝命于智面对宇文宪。宇文宪目光如同火炬,与于智对质。有人对宇文宪说:“以大王今天的情势来看,多说有什么用!”宇文宪说:“我位高辈尊,一旦到这种地步,生死都是有命运的安排,哪里还想谋求生存?只因为老母亲还在,恐怕留下遗憾而已。”说完将笏板丢到地上。于是被绞死。当时三十五岁。宇文宪性情淳厚,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其母早年患有风热病,多次发作,宇文宪衣不解带,在她身边侍奉。宇文宪有时东征西战,每当心中惊慌的时候,他的母亲必定生病,就急忙派使者问候,果真像他担心的那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豫章南还江上作①张九龄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注:①诗人曾被贬到南昌,此诗写于重获起用返回广东时。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归”字扣题,描绘诗人归途中所见景致,江水澄澈,江波粼粼。B.颔联水转江阔,虽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但也流露出失落郁闷之情。C.颈联运用拟人修辞,远处的树就像盼归的亲人,飞翔的江鸥似在欢迎自己。D.本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刻意雕琢,却字字含情,全诗感情真切而有层次。15.诗歌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经历宦海沉浮后的豁达之境。“津途别有趣”,经历了宦海沉浮,诗人没有沉沦抱怨,却觉得“有趣”,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②坚持节操、不随波逐流的心志。“濯吾缨”化用屈原《渔父》的典故,表达自己坚持高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失落郁闷之情”说法错误,颔联应该是重获起用的欣喜。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和情感的能力。“津途别有趣”,“津途”,意思是道路,这里指宦途,诗人曾被贬到南昌,可是并没有沉沦抱怨,而是说宦海沉浮别有一番滋味,“别有趣”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n“濯吾缨”,化用屈原《渔父》的典故,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作者仰慕屈原,表达自己坚持高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辽阔浩渺的江面上。(2)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答案】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凌万顷之茫然③.会当凌绝顶④.一览众山小⑤.八百里分麾下炙⑥.五十弦翻塞外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苇”“顷”“麾”“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日,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省美术馆决定和部分社区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寒风凛凛,雪花飘飘,走进社区的活动室,省美术馆的书法家们和杜区的书法爱好者,挥毫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对联,对联内容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脉搏,,立意高远;对联字体各异,或工笔加画,或龙飞凤舞,或,令人赞叹。可以讲,()。很多居民纷纷来到社区活动室,他们也加入到了书写对联的队伍中,或独到,或临摹,尽情享受着书法的快乐。也有不少年轻人,书写虽略显生硬,少了些许专业技法,但也乐享其中。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济济一堂朗朗上口挥洒自如蠢蠢欲动B.济济一堂字正腔圆行云流水跃跃欲试C.齐聚于此朗朗上口行云流水跃跃欲试D.齐聚于此字正腔圆挥洒自如蠢蠢欲动\n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对联在内容和形式上,特点十分鲜明,充分展示了书写者的才华。B.这些对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特点十分鲜明,充分展示了书写者才华。C.书写者的才华在这些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上得以充分的展示,特点十分鲜明。D.书写者将才华充分地展示在这些对联的内容和形式上,特点十分鲜明。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省美术馆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决定和部分社区居民共同开展的“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B.省美术馆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C.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省美术馆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D.为活跃虎年春节的气氛,省美术馆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的“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答案】17.C18.A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句中人物包括书法爱好者,说“有才能”过于拔高,应用“齐聚于此”较为恰当。朗朗上口:指诗词文章读起来很顺口。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多用于人的声音纯正。这里指对联读起来有节奏感,选择“朗朗上口”较为恰当。挥洒自如: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行云流水: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不加雕琢,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此处主语是“对联字体”而非人,应选用“行云流水”。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蠢蠢欲动”感情色彩与文意不合,应选用“跃跃欲试”。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文话题为对联,从内容到形式介绍对联特点。B.“形式”和“内容”的顺序,与前文不照应;\nC.既有与B项同样的问题,又转换了陈述话题;D.陈述的话题与前文没有保持一致。缺少连贯性。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部分社区居民”表意不明确,可改为“社区部分居民”;“省美术馆决定和部分社区居民共同开展‘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结构混乱;“省美术馆……暖心”搭配不当,应是“活动”“暖心”。可改为“省美术馆决定和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开展的‘写春联、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可谓非常暖心”。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______①______,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____②____,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再者,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___③____。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手部清洁用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答案】20.①有一定的灭菌作用;②会对手部皮肤有一些影响;③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火源。21.①免洗洗手液能灭菌不能去污;②免洗洗手液含酒精对敏感皮肤有影响;③免洗洗手液属易燃品有安全隐患。【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n第一空,需要回答“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根据“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以及横线后的“但”字可知,免洗洗手液不能完全代替用水洗手,因为它只是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据此可写“有一定的灭菌作用”;第二空,此处说的是免洗洗手液的副作用,许多免洗洗手液主要成分是酒精,由“频繁使用”“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可知,会对手部皮肤有影响,据此可写“会对手部皮肤有一些影响”;第三空,此处接着说使用免洗洗手液的注意事项,由“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可知,使用时应当远离火源,据此可写“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火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可知,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之一是:免洗洗手液能灭菌,但不能去污。由“许多免洗洗手液……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可知,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之二是:免洗洗手液含酒精对敏感皮肤有影响。由“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可知,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之三是:免洗洗手液属易燃品有安全隐患。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53秒,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出差”半年之久的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搭载着三名航天员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航天技术人员严谨细致,不辞劳苦;离不开宇航员对自己的苛刻标准,对魔鬼训练的主动配合;离不开航天人团结协作,以岗位为家……人民日报曾用四个“特别能”高度概括了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几十年的航天梦,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请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n【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神舟十三号发射和返航的时事,指出了本次行动的航天意义,也回顾了中国航天之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而材料最核心的,则是指出了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如此大航天成就的原因:既是源于每一个航天人的极致追求精神,也是源于各岗位、各年龄、各性别航天人的团结协作,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些,凝聚成了我们的载人航天精神——“接力探索,攻坚克难,不断超越”。材料第二段,则从航天梦与国家的关系,引申到我们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航天而言,我们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证明、展现了国家的强大,但也正是因为国家的保障与支持,我们也才能有机会去实现我们的航天梦。而对于其他各个领域,甚至是我们个人而言,国家之“大我”与个人之“小我”,同样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写作时,要对“航天精神”的内涵有所解读,可以列举具体的人、团队的事迹,来展现何为“航天精神”;其次,要写出“航天精神”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当今时代、在我们中国的重要作用,体现“航天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能从“航天”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如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指出这些都是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探索、奋斗、超越的精神风貌;但同时,也是因为国家的保障与支持,这各方面的精神才得以闪耀光辉,引领后人。立意:1.凌空飞天征寰宇,我辈正是少年时。2.引领探索情怀,接续中国航天传奇。2.让“航天精神”照亮复兴征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19:16 页数:18
价格:¥5 大小:57.1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