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提升训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提升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杨绛:“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易经·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轻慢。《新闻联播》主持人:“我们无须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礼记》有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画家绘画,常从整体入手,观察绘画对象,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概括和取舍,布局设色妙至纤毫、极尽精微,从而造就了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整体把握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可能都在寻找归属和意义。每一个“我”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很难找到认同与归属感;而每一个“我”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往往又会迷失方向,丧失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袋、套作。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类用各种方式记录生活和历史,如结绳、图画、文字等。现在,更直观的视频成为民众普遍用来观察世界、记录生活的手段。世界之奇妙、生活之多彩、时代之变迁,有很多值得你记录的东西。请以“我要拍这样一个视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价值观正确,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n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苏翊鸣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刘同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论述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学会集体工作的艺术。在今天的科学中,只有集体的努力才会有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一个人工作,即使你有非凡的能力,你也不能在科学上做出巨大的发现。——(数学家)泽林斯基材料二弄潮儿向涛头立!——(北宋)潘阆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复兴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准备参加“集体合作与个人争先”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在山谷,站得低,格局不高,常常心胸狭窄;人在山上,站得高,格调高雅,不流于庸俗。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对人生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n“破圈”是近几年网络流行的一个热词。“圈”是什么?通常认为,圈就是认知的集合,就是生活的轨迹与范畴。有人说,了解一个人,看他交往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圈”里以及在所处的圈里的影响力即可。现在请你以一名大学新生的身份,给你高中时的好友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1.答案:【范文展台】睥睨失灼见,平视助攀缘茫茫浮世,识人者多,自知者少;滚滚红尘,谄渎者盛,守正者稀。世人皆喜云山睥睨,自以为看得清明。殊不知俯仰之间,事物的原貌往往失真。无论俯视抑或仰视,都无法避免扣槃扪烛的迷雾,而唯有平视,方可助我们见云开月明,进百尺竿头。杨绛曾说:“你拾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面对人与我间的差距,许多人自比《秋水》中的河伯,俯瞰溪流时自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仰观北海时又只能望洋兴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还有人只看得见自身某处优势或缺陷,以之与他人对比,不断放大,继而用作自夸自擂的资本、自怨自艾的缘由。一如把“卖惨”当作营生、消费网友同情的某些博主,这些行为都是无法平视自我、不懂自尊自爱的表现。而靠钢铁义肢走上T台的模特们,既向世界宣示了残疾不是梦想的局限,也给我们传达了接纳自己、平视自我的智慧。平视不仅是对自我的洞察,还是与人相交的原则。《易经》有言:“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以平视的态度对待他人,既是对自我处世原则的坚守,又是给予交往对象应有的尊重。汉有万石君,官至太中大夫,对待门人子弟仍恭敬守礼,赢得满朝盛誉。当我们读到《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士大夫之族,往往置之一笑,然而当我们设身其中,又有谁能坦荡地说自己从未折节去奉承他人呢?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明晰“礼待他人由衷”的道理,更是将平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践行。而杜甫“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之语,磬音入耳,字字珠玑。\n敢于平视,是一种自信,而善于平视,是一种力量。猛回首,泱泱中华几多磨难,又几多屈辱。我们曾被取笑称为“东亚病夫”,也曾被拒于世贸组织之外。那时的我们,饱受俯视和冷眼,而在这些不屑的目光之下,我们终于用奋斗站稳了脚跟。如今的我们,不必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当我们站在与欧美同等的高度上,自然不能以昨日所受的“己所不欲”,施加于今时的他国。于是,中国不吝惜可以收取专利费用的疫苗技术,亦不蔑视他国合理的发展需求,甚至将北斗共享,以求共同发展与繁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而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也应由过去的仰视,换作今天的平视。这,是中国用实力积聚起来的自信,也是用技术融汇起来的力量。踽踽于时代之山,总有人早一步登上峰顶,也必有人依旧徘徊在山脚。立于天地正中,俯视而骄,仰视而喟,唯有平视,方能洞观自身,尊重他人,并在未来的攀登中,走向更高远的山峰!解析:【写作指津】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通读三则材料可知,其共同的观点是:我们不必仰视,也不该俯视,而是要选择“平视”。材料中的“仰视”“俯视”“平视”实际是三种态度,即“自卑”“轻慢”“正确认识自己”。“仰视”,在形态上是抬起头向上看,包含敬畏、仰慕、渴望、自卑之意;“俯视”的目光是居高临下的,包含轻慢、自得之意。三则材料都对“仰视”“俯视”予以否定,实际否定的是“自卑”“轻慢”的态度。那么自卑是因为什么?轻慢的缘起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杨绛先生所说的“台阶”中得到启示,“台阶”可以是人的地位、名声,也可以是学问、成就,还可以是人生的修为、境界等。而“平视”则意味着:不与别人攀比地位、名声、财富,要正确认识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步调从容淡定地成长。当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总有人在你前面: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总有人在其他方面羡慕你。做到“仰视”而不自卑,“俯视”而不自得,才能从容淡定地生活、成长。考生写作的时候可找准一个角度,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参考立意】①正视自己,脚踏实地;②平视他人,不卑不亢;③永远向上,永远谦卑;④调整心态,方能淡然从容;⑤不与他人比较,做真正的自己。【素材集锦】名人说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②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弟子箴言·崇礼让》③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n人物志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位名演员而自傲。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户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布衣布鞋的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他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冷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2.答案:例文:“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路”“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细微之处。“致广大”与“尽精微”,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尽精微”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又促进了“尽精微”,二者相辅相成。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我们要谨记教诲,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登高望远、统揽全局,胸怀国之大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才能高瞻远瞩、找准定位,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决定先“放弃”延安,毛泽东鼓励广大战士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而今天,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作为肩负民族未来的时代青年,我们更需要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国家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把握、去推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n落实落细、积微成著,始终脚踏实地。“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任何工作都是由小及大,一点一滴完成的。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尽精微”,把控好细节,否则,就会因为“细节中的魔鬼”而导致功亏一篑。对于我们来说,要切实增强细节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抓细、抓小,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终将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永葆奋进之心。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新的征程上,无论是“致广大”还是“尽精微”,都必须以奋斗来支撑。数百万驻村干部驻扎在乡村振兴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奋战;广大抗疫工作者坚守岗位、勇敢逆行,在战“疫”一线守护大众的生命……这一幕幕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圆梦,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奋进之心砥砺前行。无论面对多大的风险和挑战,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为伟大复兴事业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恰是风华正茂时,继往开来再出发。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引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话题。而材料第二段,则从绘画角度对于“致广大而尽精微”进行了生动的解释:从大处着眼,既抓住精神实质又立足广大意境;从小处着笔,在细节上极尽精微。而材料三习近平主席的话,则从时代意义和人生意义上,指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义。所以,写作时要充分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含意,“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对于个人而言,“致广大”意味着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致广大”意味着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用形象化的比喻,“致广大”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尽精微”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意识。\n从“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来看,文体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如何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并列式来谈。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若写成记叙文,可围绕一件事来谈在此经历中,自己对“致广大而尽精微”有了怎样的感受。立意:1.“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长征路”。2.胸怀大局,脚踏实地。3.尽其“精微”,方能致人生“广大”之境。3.答案:【佳作展台】以众成“我”没有“我们”,“我”就如同海上漂泊的孤舟,虽秉持自我,却无处停靠;只有“我们”,“我”就如同置身洪流的沙石,被主流思想紧紧裹挟,最终迷失自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与“我们”的关系呢?窃以为:个体应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隔离于集体之外的“我”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孤寂与迷惘,更不要说实现自我价值了。正如于乱世中周游求仕的孔子,当他的政见没有得到君主的大力支持,学生也相继离开时,他满怀“吾已矣夫”的无奈。无“我们”,“我”遍寻天下,也难遇知己;无“我们”,“我”走遍四海,也难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而湮没于“我们”中的个体则易成为《乌合之众》中群体心理控制下的提线木偶,鲜明的个性被集体抹平,最终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把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那些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是“虚假的需要”。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将接受灌输和操纵逐渐内化为一种本能,又怎么能回答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呢?渐渐地,“我”不再是“我”,只是“我们”中的一小部分。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漩涡中的我们,切忌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面。“我”与“我们”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和自我认同感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中。换言之,决定“我”和“我们”之间关系的,不是外在的特征,而是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于是,为了实现“大道之行也”的社会理想,古人有“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个人品格,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正向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中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可能会使个体陷入“剧场效应”,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失去自我,但个体也能在集体中汲取正能量,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自我。所以个体应该正确处理与“我们”的关系,“我们”塑造着“我”,“我”也要在“我们”中坚持自我,定义自身的价值,在与“我们”的价值交换中形成价值增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最终达到以众成“我”的目的。\n解析:【题目解读】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事实判断,第二句话是价值判断。其中第二句话包含了命题者的出题意图,需要重点把握。“每一个‘我’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很难找到认同与归属感”,即在没有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理想、能凝聚个体力量的群体中,个体往往会产生无力感,有抱负却无处施展,有才华却无法大显身手,最终陷入精神孤寂的深渊。“每一个‘我’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往往又会迷失方向,丧失意义”,即在个体个性完全被集体遮蔽、只强调“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会被集体压制,个体的个性会遭到遮蔽和扼杀。过于强调“我们”,会压缩个体自由生长的空间。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要理性、思辨地看待“我”与“我们”的关系的角度出发。作文立意①勿沉溺于“我们”,丧失自我;②于“我们”中发现自我价值。【素材链接】①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法】阿尔贝·加缪②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4.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前面有一小段材料,材料的内容表达的是,人类以前用结绳、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生活和历史,现在用更直观的视频方式来观察世界,记录生活。现实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记录。材料引出下面的写作题目。 作为命题作文,重点的就是审题。“我要拍这样一个视频”,这里的重点词是“我”和“这样一个视频”,“我”是动作的发出者,说明需要拍摄的内容是“我”亲眼所见;而“视频”的内容,则是“我”对世界、社会、生活的观察,以此来记录世界之奇妙、生活之多彩、时代之变迁。也就是说,所拍摄的内容就是作文中需要写的内容。 这个标题更适合写成散文,或者偏叙事类的散文,因为这样的文体有利于场景的体现,能够发挥描写的作用。 参考立意: (1)生活是绚丽多姿的。 (2)人世间值得我们来一趟。 (3)世界真奇妙。 (4)温暖无处不在。5.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n材料一体现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翊鸣一次次挑战、一次次突破,展现的是他不畏极限、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沉稳,是执着与坚韧。材料二指出抱怨无济于事,努力去做才是解困的良方。生活中弱者习惯抱怨却不去作为,缺少破釜沉舟的魄力,最终在抱怨里煎熬;而强者面对困境没有怨言,而是把抱怨转化成力量,默默积蓄力量,去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开辟出新的天地。材料三指出磨练是人生的一大笔宝贵财富,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回避挫折的,荣誉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与努力的拼搏。三则材料体现的是理性看待困境,努力前行。【参考立意】①理性看待困境,勇于探索拼搏;②点亮心灯,勇敢拼搏前行;③战胜挫折,勇往直前。6.答案:略。解析:【审题指导】本题属于名言类综合分析作文题,需要明确这两句话的内在含义:一个是要将个体融入集体中,一个是要敢于做时代的领跑者。二者要兼容来看,不可以偏概全。同时要注意写作情境是参加主题班会,文体是发言稿。参考立意:①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勇做争先者:②既要有合作精神,又要有自己的独创性。7.答案:【范文展台】拥宽广胸怀,登时代之峰人陷滞于低谷,坐并观天,常常心胸狭隘,谓之“俗”;人攀登至顶峰,拓宽视野,更拥宽广胸襟,谓之“仙”。因而,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陷于逼仄之谷,应不畏惧峰顶之高,拓宽视界,宽广胸怀,由此方能驭时代之浪潮,登时代之高峰。所谓困于低谷令人心胸狭窄,并非处于低谷即会狭隘、流于世俗,而是由于个人的心地狭窄而纠结缠乱,无法挣脱低谷之状态。目光所及受限,从而鼠目寸光、管中窥豹,不得宏伟蓝图,只有一孔之见。而所谓攀登高峰令人心胸宽广,也并非必然。宽阔胸襟并非仅仅因为站得高,而是更多地得益于向顶峰攀登的过程,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从而深厚底蕴,宽广胸怀,能高瞻远瞩,乘时代之浪潮。“回眸云际间,半壁青山。须知攀登赋辛坚。”就如攀登从来都不是轻松的,百年征程所书写的丰功伟绩也不是敲锣打鼓获得的。一切的宏伟史诗,都是一代又一代“乱云飞渡仍从容”“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时代新青年所书写的。他们以宽广的胸怀、高远的视野,舍小家顾大家,才会有国测一大队不断涌入青年的力量,历尽艰险,经天纬地,绘测祖国壮美河山;才会有抗疫阻击战中,许许多多的青年成为“天使白”中的一员,无畏前行。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信念,不畏艰险,坚定攀登,抵达时代之巅。\n“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身在顶峰,新时代的青年要高瞻远瞩,辨析时代之需,体察时代之变,方能引领时代之潮。“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从来都不在少数,但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会拨开迷雾,寻找光明。我们要拥有高雅的格调,要有高尚的胸怀,方能绘蓝图,践通途。不妨看张桂梅校长于深山中建设学校,日复一日却始终如一,只为让更多的女孩能够接受教育,抵达大山之外的世界;又如加勒万河谷上的青年们在接力守护,以英雄之魂,换取祖国大好河山的安宁,江山如故。是青年们将青春扎根于祖国大地上,以青年之胸怀,谱写华美篇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的青年们站在顶峰,就要高瞻远瞩,独具慧眼,不囿于常规,勇于创斯,由此才能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我们看到了华为探索鸿蒙操作系统,才会在贸易摩擦与安卓断供双重打击袭来时仍坦然面对;我们还看到中国的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由此可见,只有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开拓视野,敢于求新,接续探索,才会摆脱平庸,拓宽格局,脱颖而出;才会有海晏河清,繁荣昌盛。拥宽广之胸怀,是青年们不畏艰苦的信念,是青年们甘愿扎根的奉献,是青年们敢于创新的开拓。青年人立于顶峰,不落“俗”之尘网,就有如“仙”的超凡脱俗的格局、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丰盈深厚的底蕴;就能征服时代之巅,铸就时代之峰!解析:【写作指津】本题是漫画作文题,材料以“人+谷=俗”和“人+山=仙”这一内容提示了人生哲理。漫画作文审题立意,首先要抓住漫画中所描绘出来的细节,一人在谷,表情沮丧;一人在山,表情愉悦。其次,要抓住漫画下面的文字提示——人在山谷,格局不高,常心胸狭窄;人在山峰,格调高雅,不流于庸俗。综合画中内容及文字提示,结合写作任务——“反映你对人生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可知此漫画作文立意的目的在于指引学生思考人生的选择与追求。再结合“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可知学生在行文中无论是对素材的选取还是对观点的表达,都要与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参考立意】①登高望远,不做井底之蛙;②开阔胸襟,做新时代之青年;③不畏低谷,勇攀高峰;④驭时代之潮,淡看谷底与峰顶。【素材集锦】名人说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②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梁实秋③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我的引导者呵,领导着我在光明逝去之前,进到沉静的山谷里去吧。在那里,一生的收获将会成熟为黄金的智慧。\n——泰戈尔④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卢克莱修时文选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几代人苦干实干、接续奋斗出来的。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物质技术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用双手和双肩战天斗地,用鲜血和汗水改天换地,新中国从废墟上迅速站起;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胆魄和勇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一砖一瓦建造起中国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攻克一个个难关,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人物志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一条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的艰辛之路。粮食安全一直是世界性的问题,哪怕到了今天,粮食也是世界头等重要的大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杂交水稻的理论并进行了研究,后来日本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推进,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的问题更加紧迫。在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也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通过仔细的研究与实践,他首创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但后续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袁隆平在试验技术上经历过数次重大失败,其培育的稻株有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于是,袁隆平潜下心来研究国内外各理论著作,最终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并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的所有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也正是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从而奠定了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基石。8.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主要阐释了“破圈”的影响力,“圈就是认知的集合,就是生活的轨迹与范畴”表明了“圈”的含义;“了解一个人,看他交往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圈’里以及在所处的圈里的影响力即可”进一步说明了“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圈”就像一座牢笼,也会把我们困在里面,所以就有了“破圈”这样的新鲜词,这篇材料的中心就是围绕“破圈”来展开,故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写作。注意文体要求。参考立意:1.被“圈”住的人生。2.勇于“破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03:21 页数:11
价格:¥5 大小:53.0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