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1(苏教版2019必修2)(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期末测试卷01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孟德尔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入手,获得了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属于自交,异花传粉不可能为自交B.基因型为AA、Aa、aa个体花的颜色分别表现为红色、粉红、白色属于融合遗传C.为了避免偶然性,孟德尔选择多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并统计足够多的后代D.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相比用玉米等更为成功,原因是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答案】C【解析】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或不同个体但为同一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间的雌雄交配。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属于自交,若为两株基因型相同的植株间进行异花传粉也为自交,A错误;B、融合遗传方式是杂交后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若杂交后代自交,性状不会分离;而基因型为AA、Aa、aa个体花的颜色分别表现为红色、粉红、白色属于不完全显性的结果,Aa自交后代还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C、孟德尔选择了多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并统计足够多的后代,使实验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避免了结果的偶然性,C正确;D、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相比用玉米等更为成功,原因是豌豆自花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均为纯种,而玉米为异花传粉,D错误。2.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受四对基因控制,这四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麦穗离地27cm的mmnnuuvv和离地99cm的MMNNUUVV杂交得到F1,再用F1与甲植株杂交,产生F2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cm,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A.MmNnUuVvB.mmNnUuVvC.mmnnUuVVD.mmNNUuVv【答案】D【解析】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mmnnuuvv的植株麦穗离地27cm,而基因型为MMNNUUVV的麦穗离地99cm,且每个显性基因对离地高度的作用是一样的,则每个显性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为(99−27)÷8=9cm.麦穗离地27cm的mmnnuuvv和离地99cm的MMNNUUVV杂交得到F1,F1\n的基因型为MnNnUuVv,F1植株(MnNnUuVv)与甲植株杂交,产生的F2代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cm,(36-27)÷9=1,(90-27)÷9=7,说明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7个。A、让F1植株(MnNnUuVv)与MmNnUuVv杂交,F1植株(Mn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4个,Mm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4个,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8个,A错误;B、让F1植株(MnNnUuVv)与mmNnUuVv杂交,F1植株(Mn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4个,mm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3个,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7个,B错误;C、让F1植株(MnNnUuVv)与mmnnUuVV杂交,F1植株(Mn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4个,mm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2个,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6个,C错误;D、让F1植株(MnNnUuVv)与MMnnUuVv杂交,F1植株(Mn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4个,MMnnUuVv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3个,所以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7个,D正确。3.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遗传因子。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关于此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A.每次抓取后,棋子必须放回原来的装置中B.此实验模拟的是产生两种配子的过程C.甲和乙中的D和d随机组合体现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组合的概率约为25%【答案】B【解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袋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nA、每次抓取的小球,统计完以后必须放回原来的小桶内,以保证每次抓取每种小球的概率都是1/2,A正确;B、由于每次分别从甲、乙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所以该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而不是减数分裂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的过程,B错误;C、由于甲、乙中棋子代表雌雄配子,因此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随机组合体现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D、实验中重复100次后,由于每次分别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所以DD概率约为1/2×1/2=1/4,D正确。4.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中始终存在染色单体B.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C.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2变为1:1D.图中虚线可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答案】C【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该图为减数分裂过程,实线为染色体变化曲线,虚线为核DNA变化曲线。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b~d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详解】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点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在c点后不存在染色单体,A错误;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DNA分子,因此在c点着丝粒分裂之前,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c点之后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C正确;D、图中虚线表示某物质数目变化为2n→4n→2n→n,表示减数分裂中核DNA数目变化情况,虚线表示某物质数目变化为2n→n→2n→n,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D错误。5.下列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是萨顿\nB.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C.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材料是果蝇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答案】B【解析】1、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萨顿最早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观察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C、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D、摩尔根及其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绘出了果蝇多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6.为研究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基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因子存在于S型菌的提取物中B.乙组培养基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基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因子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链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根据甲组培养皿中有无S型菌落,可说明S型细菌的提取物中是否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乙组实验中蛋白酶可将提取物中的蛋白质水解;丙组实验中的DNA酶可将提取物中的DNA水解。A、甲组培养皿中有R型和S型菌落,说明发生了细菌的转化,由此可推测S型菌的提取物中存在转化因子,A正确;B、乙组实验中蛋白酶可将提取物中的蛋白质水解,若乙组培养基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B正确;\nC、丙组实验中的DNA酶可将提取物中的DNA水解,若丙组培养基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因子是DNA,C正确;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7.下列关于DNA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精确复制的保障之一②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参与③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多样性④细胞内RNA中嘌呤碱基(A+G)与嘧啶碱基(C+T)的数目一定相等⑤在DNA中脱氧核糖与1或2个磷酸基团相连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⑤【答案】B【解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2、DNA分子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3、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精确复制的保障之一,①正确;②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将氢键断裂、需要DNA聚合酶合成子链,②正确;③DNA分子的多样性是指碱基或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千变万化,③正确;④RNA为单链,A与T不配对,G与C不配对,则嘌呤碱基(A+G)与嘧啶碱基(C+T)的数目不一定相等,④错误;⑤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能与2个磷酸基团相连,只有每条链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⑤正确。8.下图表示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DNA上有多个基因,且这些基因是相互连续的B.图示每个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nC.图示4种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D.图中各基因无论显性还是隐性在个体上均表达,并表现出相应性状【答案】B【解析】1、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基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图示DNA上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不都是相互连续的,如黄身基因和白眼基因之间有间隔,A错误;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示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特定的遗传效应,B正确;C、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相同,均为4种,C错误;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中基因在一个个体中不一定都表达,D错误。9.近年来,RNA分子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下列关于RNA的描述,正确的是(       )A.mRNA、tRNA、tRNA都是基因转录的产物B.mRNA、rRNA、tRNA都不含氢键C.RNA的合成都是在核仁中完成的D.酶都是以mRNA为直接模板合成的【答案】A【解析】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1)mRNA(信使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2)tRNA(转运RNA):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3)rRNA(核糖体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A、mRNA、rRNA、tRNA都是基因(DNA)转录的产物,A正确;B、tRNA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因此含有氢键,B错误;C、rRNA是由rDNA转录形成的,一部分在核仁中进行,还有一部分是在核仁外合成后移入核仁中的,C错误;D、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RNA不是以mRNA为直接模板合成的,是以DNA为直接模板合成的,D错误。10.某能进行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植物的花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C和c)共同决定,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理论上纯合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3种B.5种C.10种D.20种【答案】B\n【解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图示为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基因a能控制酶1的合成,酶1能将白色前体物合成红色素;基因B能控制酶2合成,酶2能将红色素合成紫色素;基因C能控制酶3的合成,酶3能将白色前体物合成紫色素,因此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cc或____C_,白花的基因型为A___cc,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cc;所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cc(2种)或____C_(3×3×2=18种),因此理论上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0种,其中纯合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5种。11.21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又叫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是常见的严重出生缺陷病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21三体综合征的患者也可以产生染色体正常的配子B.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型为AAA,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只有一种C.21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配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异常所致D.21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配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所致【答案】B【解析】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因此患者的体细胞核型为45+XX或45+XY,形成的直接原因可以是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异常卵细胞,也可以是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异常精子。A、21三体综合征的患者可以产生染色体正常的配子,也可以产生多出一条染色体的配子,A正确;B、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型为AAA,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A:A=1:1,有2种类型,B错误;CD、21三体综合征形成的直接原因可以是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都可以)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异常卵细胞(多出1条的21号染色体),然后与正常精子结合形成,也可以是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都可以)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异常精子(多出1条的21号染色体),然后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形成,CD正确。12.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通过表达实现遗传信息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B.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子代的C.杂交育种都是通过连续自交实现的D.人的胰岛素能在大肠杆菌中合成说明二者共用一套密码子【答案】D【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n(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A、基因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从而保持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A错误;B、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变异,如果是在生殖细胞且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是有可能遗传给子代的,B错误;C、培育显性纯合子必须采取纯合化手段通过连续自交才能实现,如果是隐性纯合子不必连续自交进行纯合化处理,C错误;D、翻译过程需要密码子有对应的氨基酸,人的胰岛素能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即人胰岛素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说明二者共用一套密码子,D正确。13.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施用LjrsocinE也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C.生物的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答案】B【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施用新型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但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往往存在少数可以抵抗新型抗生素的细菌,所以一般不会使种群灭绝,A正确;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菌不能进行减数分裂,B错误;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n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形成了新物种,D正确。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随机交配对种群基因频率有较大的影响B.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人类能与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1、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等。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染色体变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随机交配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A错误;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性状的长期积累,B正确;C、自然选择会通过个体的死亡来筛选出种群中适合生存的个体从而影响到种群的整体基因变异趋势,影响种群基因频率,C正确;D、人类能与病毒长期共存是适应现象,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15.图中箭头所示的泡状结构叫做DNA复制泡,是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的模版为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B.图中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开始的C.一个DNA分子上出现多个复制泡有利于缩短复制所需要的时间D.脱氧核苷酸合成DNA的过程中只需要酶,不需要能量\n【答案】D【解析】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A、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复制时,以亲代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作为模板,A正确;B、由图可知,图中DNA复制时形成两个复制泡,说明DNA复制是多起点复制的,B正确;C、DNA的多起点复制能缩短整个DNA分子复制的时间,C正确;D、DNA复制时,DNA聚合酶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16.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如图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病因,β珠蛋白基因表达经过两个主要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未成熟红细胞内能发生②③,不能发生①B.杂合子既能表达正常β珠蛋白也能表达异常β珠蛋白C.β珠蛋白基因只能在未成熟红细胞内表达D.β珠蛋白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其中①表示基因突变,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图示中看出,由于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所以翻译的氨基酸改变,导致产生异常的血红蛋白。A、未成熟红细胞内能发生②转录、③翻译,也可能发生①基因突变,A错误;\nB、杂合子同时含有正常的β珠蛋白基因,也含有异常的β珠蛋白基因,因此既能表达正常β珠蛋白,也能表达异常β珠蛋白,B正确;C、β珠蛋白基因只能在未成熟红细胞内表达,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众多细胞器,不能完成转录翻译,C正确;D、β珠蛋白基因通过控制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性状与功能,属于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的范畴,D正确。17.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种群,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种群1和2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使种群1和2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种群1、2出现生殖隔离说明两者基因库中基因都不同【答案】C【解析】1、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2、物种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A错误;B、种群1和2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与其生活的环境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选择作用使种群1和2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种群1、2出现生殖隔离说明两者基因库差异较大,但可能存在某些相同的基因,D错误。18.决定某种蝴蝶的翅膀颜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黄色)和a(白色)位于常染色体上,雄性翅膀有黄色和白色,雌性翅膀只有白色。下列杂交组合中,可以从其子代翅膀颜色就判断出性别的(       )A.♀aa×♂AAB.♀aa×♂aaC.♀Aa×♂aaD.♀Aa×♂Aa\n【答案】A【解析】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A、♀aa×♂AA,后代基因型为Aa,雄性为黄色,雌性为白色,可以从其子代翅膀颜色就判断出性别,A正确;B、♀aa×♂aa,后代基因型为aa,雌雄均为白色,不能从其子代翅膀颜色就判断出性别,B错误;C、♀Aa×♂aa,后代基因型为Aa或aa,雄性出现黄色或白色,雌性均为白色,不能从其子代翅膀颜色就判断出性别,C错误;D、♀Aa×♂Aa,后代基因型为AA、Aa或aa,雄性出现黄色或白色,雌性均为白色,不能从其子代翅膀颜色就判断出性别,D错误;19.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1∶3、1∶2∶1和3∶1B.3∶1、4∶1和1∶3C.1∶2∶1、4∶1和3∶1D.3∶1、3∶1和1∶4【答案】A【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若F2分离比为9:7,则表明基因组成为双显性的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余的表现为另一种性状,测交时,双显性个体占1/4,其余占3/4,故得到的分离比为1:3;若F2分离比为9:6:1,则表明双显性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两种单显性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则其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双显:单显:双隐=1:2:1,故得到的分离比为1:2:1;若F2分离比为15:1,则表明基因组成为双隐性的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余为另一种性状,故测交分离比为3:1,A正确。20.某甲虫的有角和无角受等位基因T/t控制,而牛的有角和无角受等位基因F/f控制,如表所示(子代雌雄个体数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有角无角某甲虫雄性TT、Tttt雌性—TT、Tt、tt牛雄性FF、Ffff\n雌性FFFf、ffA.两头有角牛交配,子代中出现的有角牛为雌性,无角牛为雄性或雌性B.无角雄牛与有角雌牛交配,子代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均既有无角,也有有角C.基因型均为Tt的雄甲虫和雌甲虫交配,子代中有角与无角的比为3∶5D.如子代中有角甲虫均为雄性、无角甲虫均为雌性,则两只亲本甲虫的基因型一定为TT×TT【答案】C【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A、有角牛雄性的基因型是FF、Ff,雌性是FF,如果雄牛的基因型是Ff,子代基因型是FF、Ff,雄牛都有角,雌性既有有角的,也有无角的,A错误;B、无角雄牛基因型是ff,有角雌牛的基因型是FF,杂交子代基因型是Ff,雄牛有角,雌牛无角,B错误;C、Tt×Tt得到TT:Tt:tt=1:2:1,雌性都无角,雄性TT、Tt有角,tt无角,不考虑性别,有角:无角=3:5,C正确;D、由于甲虫雌性都无角,子代雄性都有角,说明子代基因型可能是TT、Tt,亲本基因型可能是TT×TT,也可能是TT×Tt、TT×tt,D错误。2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F1自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为3:1B.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互换D.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答案】D【解析】基因的分离定律:(1)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速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暴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nA、F1自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为3:1,是现象而不是实质,A错误;B、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的内容,不是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是分离定律的实质,C错误;D、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D正确。22.人类有30多种血型系统,其中Diego血型受共显性基因Da和Db控制,则人群中关于Diego血型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分别为(       )A.3种和2种B.3种和3种C.4种和3种D.6种和4种【答案】B【解析】共显性是指两种基因在一个个体中同时表现的现象。ABCD、根据题意,Diego血型可产生DaDa、DaDb、DbDb3种基因型,由于其为共显性,故由3种表现性,ACD错误,B正确。23.用抗虫有色糯质玉米(GGHH)与无色非糯质玉米(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后代中有色糯质:无色非糯质:有色非糯质:无色糯质为42:42:8:8,属于F1配子的是(       )A.B.C.D.【答案】C【解析】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包括: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两对基因测交出现了42:42:8:8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1:1:1:1的比例,说明这两对基因不在两对染色体上,而在一对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同时根据亲代的基因型,G和H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g和h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交叉互换后,G和h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g和H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即F1可以产生GH、gh、Gh、gH四种配子。\n24.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B.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D.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答案】D【解析】题图分析,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据此答题。A、根据形成四分体可知,该时期处于前期Ⅰ,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B、①与②为同源染色体,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均发生在后期Ⅰ,B错误;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核DNA分子数为8,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2,C错误;D、a和e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2×1/2=1/4,由次级卵母细胞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因此a和e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25.如图,用特定方法分别将白色荧光标代表A基因,将黑色荧光标代表a基因,某一精原细胞(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发生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细胞荧光分布情况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n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据图可知,某一精原细胞(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复制后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即图①所示,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为AA或者aa,即图③④,图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荧光分布情况,不表示减数分裂,D正确,ABC错误。26.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不包括(       )A.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B.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C.繁殖快,后代数量多D.取材容易,便于饲养【答案】A【解析】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果蝇体型小,饲养管理容易;果蝇繁殖系数高,孵化快;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仅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便于分析;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仅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相对性状少而明显,便于分析,果蝇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不一定是纯种,A错误;B、果蝇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可作为遗传的实验材料,B正确;C、果蝇繁殖系数高,孵化快,只要1天时间其卵即可孵化成幼虫,C正确;D、果蝇体型小,体长不到半厘米;饲养管理容易,既可喂以腐烂的水果,又可配培养基饲料,D正确。27.下图为某一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的一组图像,对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②③④产生的子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B.细胞①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0条染色单体C.细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细胞或极体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细胞④中【答案】B\n【解析】分析题图:图中①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已分开,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已分开,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及生殖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①③产生的子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②④产生的子细胞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B、细胞①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体细胞,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B正确;C、由于细胞②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动物为雄性,因此,细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细胞,C错误;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细胞②中,D错误。28.某同学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了足够的相关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B.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2个氢键连接物相连C.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D.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内侧【答案】C【解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脱氧核糖上连接磷酸和碱基,A错误;B、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由3个氢键连接,B错误;C、DNA的两条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故在制作的模型中A+C=G+T,C正确;D、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D错误。29.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1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决定的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或RNA片段,不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C.DNA指纹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鉴定等,说明个体的DNA具有多样性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1条染色体上一定只含有1个DNA分子【答案】B\n【解析】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A、1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决定的,A错误;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或RNA片段,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不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B正确;C、DNA指纹技术是根据DNA分子的特异性设计的,可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鉴定等,C错误;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从含有1个DNA分子状态变成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的状态,因此,1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D错误。30.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A.①④B.②④C.①⑤D.③⑤【答案】A【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NA中的P元素位于磷酸基团中,氨基酸中的S元素在R基中,因此,用32P标记的是DNA中的①磷酸基团,用35S标记的是蛋白质中的④R基,BCD错误,A正确。31.DNA甲基化对于特定类型细胞基因表达的建立与维持起关键性作用。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B.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存在基因的甲基化C.癌症发生的机制可能是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结果D.基因的去甲基化可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答案】B【解析】DNA甲基化对于特定类型细胞基因表达的建立与维持起关键性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和胚胎早期,某些基因通过大规模的去甲基化和再甲基化过程进行重新编程,从而产生具有发育潜能的细胞。\nA、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A正确;B、DNA甲基化对于特定类型细胞基因表达的建立与维持起关键性作用,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度分化的细胞存在基因的甲基化,B错误;C、DNA的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的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低可能会导致抑癌基因甲基化,C正确;D、基因的去甲基化进行重新编程,可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D正确。32.下图表示这传信息传递的规律,其中表示转录过程的是(       )A.①B.③C.②D.④【答案】C【解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A、①为DNA复制,A错误;B、③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为翻译过程,B错误;C、转录是指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应该用图中的②表示,C正确;D、④为RNA复制,D错误。3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的比较,正确的是(       )A.需要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B.均需要解旋酶的参与C.均可以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D.形成的碱基对不完全相同【答案】D【解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原料是氨基酸,A错误;B、转录和翻译均不需要解旋酶参与,B错误;C、转录可以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翻译可以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但不能在细胞核中进行,C错误;\nD、转录时形成的碱基对是A-U、T-A、C-G、G-C,翻译时形成的碱基对是A-U、U-A、C-G、G-C,D正确。34.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答案】A【解析】基因重组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突变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B正确;C、自然情况下,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C正确;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D正确。35.皱粒豌豆是由于淀粉分支酶基因中碱基对增加,导致淀粉分支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使细胞内淀粉含量明显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豌豆的此变异为不可逆的基因突变C.在体细胞、生殖细胞中均可发生此突变D.此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C【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插入的外来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却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基因突变是可逆的,B错误;C、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在体细胞、生殖细胞中均可发生此突变,C正确;D、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3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辐射能损伤DNA的结构,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C.生物体产生突变的基因都会遗传给后代D.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n【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A、基因突变一般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B、辐射属于诱导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通常是通过损伤DNA的结构,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B正确;C、如果发生基因突变的是体细胞,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C错误;D、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D正确。37.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镰状细胞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发生了改变B.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C.由于密码子有简并性,突变后都不会引起对应的tRNA改变D.镰状细胞贫血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答案】C【解析】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A正确;B、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β链结构异常,B正确;C、密码子由GAG变为GUG,与之配对的反密码子改变,tRNA也会改变,C错误;D、镰状细胞贫血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正确。38.复等位基因的存在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A.可逆性B.多方向性C.稀有性D.有害性【答案】B【解析】1、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种群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2、复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形成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即不定向性或叫多方向性),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A、可逆性是指A可以突变为a,a也可以突变为A,A错误;B、复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形成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即具有不定向性(或叫多向性),B正确;C、稀有性,又叫低频性,即是以极低的频率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nD、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特点,但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能适应环境的突变就是有利突变,不能适应环境的突变就是有害突变,D错误。3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答案】D【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正确;D、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40.2017年,我国科学家对深圳拟兰进行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为研究兰花进化提供(       )A.胚胎学证据B.古生物化石证据C.生物化学证据D.比较解剖学证据【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生物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A、胚胎学是进化论的坚实基础,胚胎学证据是科学家通过对比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情况,通过胚胎形状分歧获得不同门、纲、属、种的性状区别,与题意不符,A错误;B、古生物化石证据是通过研究各地质时期不同地层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获得的生物进化的证据,与题意不符,B错误;C、基因组测序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属于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D、比较解剖学证据往往是通过分析同源和同功器官以及痕迹器官,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与题意不符,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n41.结球甘蓝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该相对性状。下表是纯合亲本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F1自交得F2)。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亲本组合F1株数F2株数紫色叶绿色叶紫色叶绿色叶①紫色叶×绿色叶121045130②紫色叶×绿色叶89024281(1)控制结球甘蓝叶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对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定律。(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答案】(1)    2##两    (基因)自由组合    (2)    AABB    aabb    (3)    AAbb或aaBB    【解析】根据杂交组合①的F2中紫色叶:绿色叶=451:30≈15:1,为9:3:3:1的变型,可判断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且组合①F1的紫色叶基因型为AaBb,只要含有A或B中的一个即表现为紫色叶。(1)根据分析可知,控制结球甘蓝叶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由分析可知,组合①F1的紫色叶基因型为AaBb,只要含有A或B中的一个即表现为紫色叶,结合亲本组合①为紫色叶×绿色叶可知,组合①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3)根据组合②的F2中紫色叶:绿色叶=3:1,推测F1中紫色叶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亲本紫色叶基因型为AAbb或aaBB。42.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分析并回答:\n(1)图1中a、b、c表示核DNA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1____________(填罗马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2)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________。(3)图1中的Ⅱ对应图2的数字序号【答案】(1)   c    Ⅲ和Ⅳ   (2)  ③⑥    受精作用(3)   ①⑤ 【解析】分析图1:b的数量有时为0,因此b是染色单体、a的数量有时为c的一半,因此a是染色体、c是核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核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核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2中: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1)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核DNA。图1的Ⅰ只有染色体和DNA,且数目都为4,所以是体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Ⅱ是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IV属于生殖细胞,不可能有同源染色体。因此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Ⅲ和Ⅳ。(2)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③⑥\n阶段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B过程表示受精作用。(3))图1中的Ⅱ对应图2的数字序号 ①⑤43.下图为真核生物DNA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为DNA的结构示意图,其基本骨架由_____和_____(填序号)交替排列构成,④为___________(填名称)。(2)从图乙中所示的酶为________酶。(3)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    ①    ②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    解旋    (3)1/150【解析】1、分析甲图: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胞嘧啶,④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⑤⑥⑦⑧为含氮碱基,⑨为氢键。2、分析乙图:乙图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1)DNA的基本骨架由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④中的碱基为C,故图中④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2)从图乙中所示的酶作用于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故图示的酶为解旋酶。(3)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300个子代噬菌体,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2/300=1/150。44.镰状细胞贫血症在临床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以致引起慢性局部缺血,从而导致器官组织损害。该病患者主要通过输血、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在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下图是该病的病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n(1)图中①表示DNA上碱基对发生改变,此种变异称为____________。(2)图中②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____________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该过程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③过程称为____________。(4)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为GAA或GAG,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或CAC,天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缬氨酸的密码子为GUA、GUU、GUC或GUG。图中氨基酸甲是____________。【答案】(1)基因突变(2)    碱基互补配对       细胞核(3)    核糖体(4)谷氨酸【解析】1、分析题图:图示为镰状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其中①表示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上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即发生基因突变;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图中①表示DNA上碱基对发生了替换,此种变异称为基因突变。(2)图中②是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信使RNA过程,遗传学上称为转录,主要是细胞核中进行。(3)图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搬运工具,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遗传学上称为翻译过程。(4)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图中决定氨基酸甲的密码子是GAA,所以氨基酸甲是谷氨酸;决定氨基酸乙的密码子是GUA,所以氨基酸乙是缬氨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2-06-19 19:00:08 页数:26
价格:¥3 大小:950.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