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2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生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生物大分子是生物生命活动重要物质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定不同生物的依据B.人体摄入的多糖必须经过氧化分解后才能被吸收C.细胞内影响物质合成的关系之一为:DNA→RNA→蛋白质→多糖D.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在高温条件下都会发生改变,从而永久失活【1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后一级,在属之下,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详解】A、多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一般不具有物种特异性,不能用来鉴别不同生物,不同生物的DNA和RNA的结构具有特异性,可作为鉴定不同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A错误;B、人体摄入的多糖如淀粉必须经过水解成葡萄糖小分子后才能被吸收,B错误;C、DNA通过转录形成RNA,RNA经过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蛋白质中酶会调控多糖合成的过程,C正确;D、并不是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都会在高温下改变失活,例如多糖、DNA等,D错误。故选C。2.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差速离心法可探究DNA复制的方式\nB.利用减法原理可研究尖端对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影响C.先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假设,再用恰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可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D.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并通过实际种植豌豆演绎了这一过程【2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假说内容为:(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详解】A、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探究DNA复制的方式,A错误;B、用锡箔帽和锡箔环分别套在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面一段,研究其感光部位,利用的是减法原理,B正确;C、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C错误;D、杂合子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是实验结果,不是孟德尔提出来的假说,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D错误。故选B。3.易位子蛋白(TRAP)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种膜蛋白,其作为信号序列的受体蛋白位于内质网膜上,与内质网膜构成通道,可将新生肽链转移进内质网腔,经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易位子蛋白与糖蛋白都具有识别功能B.新生肽链通过易位子蛋白转运至内质网腔穿越了2层磷脂分子C.新生肽链经内质网腔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易位子蛋白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真核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3题答案】【答案】B【解析】\n【分析】内质网对核糖体所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肽链经盘曲、折叠等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机制保证肽链正确折叠或对错误折叠的进行修正。【详解】A、易位子蛋白(TRAP)是作为信号序列的受体蛋白位于内质网膜上,说明该易位子蛋白能识别信号序列,因此与糖蛋白一样具有识别功能,A正确;B、根据题意“易位子蛋白作为信号序列的受体蛋白位于内质网膜上,与内质网膜构成通道,可将新生肽链转移进内质网腔”,说明新生肽链通过易位子蛋白转运至内质网腔通过的是通道进入,没有穿越内质网膜,故穿越了0层磷脂分子,B错误;C、新生肽链经内质网腔加工后,形成包裹肽链的囊泡移向高尔基体,该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肽链进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D、易位子蛋白是信号序列的受体蛋白,若易位子蛋白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信号序列不能被识别,新生肽链不能进入内质网加工,因此会影响真核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D正确。故选B。4.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两端,细胞的每次分裂都会使端粒长度缩短,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端粒酶能延伸端粒DNA,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端粒、端粒酶和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相同B.端粒酶合成过程所需的ATP只能由线粒体提供C.端粒酶发挥作用时的模板序列为TTAGGGD.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活性较大【4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两端,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RNA组成。端粒酶是蛋白质。T2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两端,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RNA组成。端粒酶是蛋白质。T2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三者成分不完全相同,A错误;B、端粒酶合成过程所需的ATP可由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进行细胞呼吸提供,B错误;\nC、转录时以DNA的3,端为起始端,合成mRNA,mRNA的5,开始的序列为UAACCC,因此端粒酶发挥作用时的模板序列为3,-TAAGGG-5,,C错误;D、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肿瘤细胞分裂旺盛,端粒酶能延伸端粒DNA,因此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活性较大,D正确。故选D。5.某研究小组将两个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2N=26)的染色体中培育出抗虫棉,若将一株抗虫棉(M株)和一株正常棉花杂交,子代中抗虫:非抗虫=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采用显微注射法直接将两个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B.当M株的某一细胞处于MII后期时,该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抗虫基因C.若M株自交,后代出现抗虫植株的概率为15/16D.抗虫基因能在棉花细胞中表达,主要是因为两者的DNA结构相同【5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详解】A、显微注射法适用于动物细胞,而棉花细胞是植物细胞,A错误;B、假设控制抗虫和非抗虫的两对基因为A/a和B/b,两个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子代抗虫:非抗虫=3:1,可知非抗虫基因型应为aabb,而M株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这样非抗虫的概率才为1/4,当M株的某一细胞处于MII后期时,因为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最多有4个抗虫基因,B错误;C、根据B分析M株基因型为AaBb,而非抗虫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abb,因此M株自交后代出现非抗虫植株的概率为1/4×1/4=1/16,则出现抗虫植株的概率为1-1/16=15/16,C正确;D、抗虫基因能在棉花细胞中表达,主要是因为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不是两者的DNA结构相同,D错误。故选C。6.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DNA修复细胞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研究发现,细胞通过多种酶系统和其他物理化学方法来修复和纠正偶然发生的DNA损伤,下图为DNA结构缺陷时的一种切除修复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nA.由图可知酶①的移动方向为由右向左B.酶②催化磷酸二酯键合成C.图示过程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若该片段所在的DNA分子,全部碱基中C占30%,则该DNA分子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6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DNA修复机制”中切除修复过程的示意图,首先切除其中的二聚体;其次填补缺口,该过程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最后封闭缺口,该修复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参与。【详解】A、据中间图可知,新链已经互补完成,而酶①结合在新链的右侧,可知酶①的移动方向为由左向右,A错误;B、酶②为DNA连接酶,催化磷酸二酯键合成,B正确;C、DNA分子的双链之间碱基对通过形成氢键连接,碱基之间是互补配对的,所以修复性合成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nD、若该片段所在的DNA分子,全部碱基中C占30%,则G占30%,A=T占(1-30%-30%)÷2=20%,DNA分子中(C+G)/(A+T)为3∶2,由于两条链之间C与G配对,A与T配对,所以该DNA分子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D正确。故选A。7.蜂群中雄蜂由卵细胞发育而来,雌性幼虫中能持续获得蜂王浆的会发育成蜂王,否则会发育成工蜂。蜂王浆中含有丰富的microRNA,这些microRNA被幼虫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而抑制其表达,从而显著降低幼蜂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卵细胞发育成雄蜂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B.工蜂无法发育成蜂王的关键原因是体内缺乏dynactinp62基因C.Dnmt3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是一种甲基化酶D.雄蜂是单倍体,由于无法产生正常的雄配子而高度不育【7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蜂王浆中的microRNA能被幼虫直接摄入,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说明两者可以碱基互补配对,而抑制其表达,从而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o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说明Dnmt3基因的mRNA翻译出的蛋白质与基因的甲基化有关。【详解】A、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卵细胞是生殖细胞不是体细胞,卵细胞发育成雄蜂,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B、工蜂无法发育成蜂王的关键原因是dynactinp62基因发生了甲基化,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Dnmt3基因的mRNA被microRNA结合后,表达被抑制,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降低,因此Dnmt3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是一种甲基化酶,C正确;D、雄蜂由卵细胞发育而来,而雌蜂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说明雄蜂可育,D错误。故选C。8.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胰岛素敏感性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nA.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分解肝糖原和肌糖原来增加血糖浓度,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B.葡萄糖经GLUT2进入细胞的方式为易化扩散C.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D.胰岛素的分泌也可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支配【8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1.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这是体液调节。②血糖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发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是神经调节。2.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易化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详解】A、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B、葡萄糖经GLUT2进入细胞的方式为易化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且不消耗能量,B正确;C、结合图示可知,ATP敏感钾通道可使细胞内的K+运出细胞,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C正确;D、下丘脑发出神经可以支配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D正确。故选A。\n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造血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属于未分化的细胞B.细胞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倍增和染色体组数的加倍发生在同一时期C.细胞生长的过程中,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运输效率降低D.人的成熟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9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2、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效率与细胞相对表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呈正相关,细胞不断长大,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减小,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效率降低。【详解】A、造血干细胞已经初步分化,不属于未分化的细胞,A错误;B、中心体的倍增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组数的加倍发生在分裂后期,B错误;C、细胞生长主要指细胞体积的增大,核糖体的数量有可能增加,但细胞体积的增大,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减小,物质交换效率下降,C正确;D、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含基因,D错误。故选C。10.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由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在促进细胞分裂过程中,激素甲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在促进黄瓜花的性别分化时,脱落酸与激素乙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当生长素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激素丙的形成,当激素丙含量升高,反过来又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的特定器官产生的微量有机物,可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B.植物体内甲的含量增多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C.激素乙是赤霉素,它能促进细胞伸长和果实成熟D.激素丙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10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激素甲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则激素甲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激素\n乙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则激素乙是赤霉素;当生长素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激素丙的形成,则激素丙是乙烯。【详解】A、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只对细胞的代谢过程起调节作用,A错误;B、由分析可知,甲是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增多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B正确;C、由分析可知,激素乙是赤霉素,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是不能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D、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而激素丙是乙烯,乙烯不具有这些功能,D错误。故选B。11.尿崩症是指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垂体性尿崩症)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抗利尿激素敏感性缺陷(肾源性尿崩症),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尿崩症患者常表现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其尿液渗透压较大B.垂体中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基因发生突变,会出现尿崩症C.垂体性尿崩症可以通过口服抗利尿激素来治疗D.禁水一段时间后注射适量的抗利尿激素,若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明显变化,则可能是肾脏受损导致的尿崩症【11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新吸收水分,减少尿量的排出,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详解】A、尿崩症患者的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导致尿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B、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故垂体中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不会出现尿崩症,B错误;C、抗利尿激素的本质是多肽,口服会被分解成氨基酸,失去作用效果,C错误;D、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脏,禁水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注射适量的抗利尿激素,若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明显变化,则可能是肾脏受损导致的尿崩症,D正确。故选D。1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提及的葡萄酒是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会根据发酵工程最后获得的酒精产量来选育合适的酵母菌菌种\nB.无论传统酿酒还是工厂化发酵都需要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C.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D.酿酒时除了要在发酵罐内完成主发酵外,还需进行后发酵来完成大部分糖的代谢过程【12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详解】A、发酵工程需要的酵母菌菌种一般需要满足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产物易回收等要求,不是根据发酵工程最后获得的酒精产量来选育,而是选育好了才用于发酵工程生产酒精,A错误;B、传统酿酒不需要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B错误;C、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C正确;D、主发酵期麦计中的溶解氧已基本被酵母消耗,开始厌氧发酵,将大部分可发酵的糖类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其他代谢物,D错误。故选C。13.《农桑辑要》是元朝司农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其中描述“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此项操作与生长素有关,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打去冲天心”可以解除顶端优势,加快侧芽生长,从而调整株型B.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C.即使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生长素仍可以进行极性运输D.生长素可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13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总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颠倒。【详解】A、正在生长的植物顶芽对侧芽生长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n打去冲天心”可以解除顶端优势,加快侧芽生长,从而调整株型,A正确;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小分子有机物,不是蛋白质,因此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过程不会发生在核糖体上,B错误;C、极性运输不是受重力影响而存在的运输方式,因此即使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生长素仍可以进行极性运输,C正确;D、生长素可与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故选B。14.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由五个互不连通的自然保护区组成的.2021年该地区15头野生亚洲象“离家出走”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追踪迁徙中的象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栖息地碎片化会形成许多小种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气温、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无关D.大象利用耳朵收集次声波来辨别方向,大象迁徙时“迷路”可能与信息传递失调有关【14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逐个计数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故追踪迁徙中的象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B、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的小种群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使小种群易于灭绝,因此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错误;C、气温、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大象利用耳朵收集次声波来辨别方向,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大象迁徙时“迷路”可能与信息传递失调有关,D正确。故选B。15.非编码RNA是一大类不编码蛋白质、但在细胞中起着调控作用的环状RNA\n分子,其调控失衡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科学家开发出一项新的血液检测技术,能检测出胰腺癌患者血液中一种名为HSATI的非编码RNA,可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HSATI彻底水解会得到5种有机物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C.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D.在胰腺癌患者的肝脏中检测到了癌细胞,这可能与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有关【15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详解】A、HSATI是一种非编码RNA,彻底水解会得到A、U、G、C四种含氮碱基、一种核糖和一种磷酸,其中磷酸属于无机物,故含有5种有机物,A正确;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内不同DNA分子上,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一个细胞,这些都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B正确;C、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C错误;D、肝脏中检测到来自胰腺的癌细胞,这与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容易扩散转移有关,D正确。故选C。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科学家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被热醒”的原因。研究发现夜间环境温度升高时,果蝇的AC神经元感知温度变化产生兴奋。该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脑间PI神经元的活动(PI的功能相当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从而促进夜晚觉醒,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nA.AC神经元可接受高温刺激并以电信号的形式将兴奋传至DN1P神经元B.PI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脑干C.DN1P神经元释放的递质CNMa与CNMa受体结合使PI神经元兴奋D.若某药物能促进突触间隙中CNMa的分解,则可降低高温对夜晚睡眠质量的影响【16题答案】【答案】AB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由图可知,兴奋由AC神经元传至DN1P神经元时要通过突触传递,因此AC神经元可接受高温刺激并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将兴奋传至DN1P神经元,A错误;B、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不是脑干,因此PI相当于哺乳动物的下丘脑,B错误;C、由题意可知,DN1P神经元释放的递质CNMa与CNMa受体结合使PI神经元抑制,C错误;D、若某药物能促进突触间隙中CNMa的分解,则PI神经元不会受到抑制,不会导致夜晚觉醒,即可降低高温对夜晚睡眠质量的影响,D正确。故选ABC。17.下图表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两条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nA.若A基因是由从人细胞内提取的mRNA经逆转录形成的,则基因A中不含启动子序列B.扩增目的基因时,利用耐高温的DNA连接酶从引物和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C.接受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绵羊受体细胞是乳腺细胞D.为了大量生产人血清白蛋白,还必须将含目的基因的植物受体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17题答案】【答案】B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逆转录过程,②表示扩增;此后可将目的基因导入绵羊受体细胞,从乳汁中获取人血清蛋白,也可导入植物细胞生产人血清白蛋白。【详解】A、由于mRNA是经加工切除启动子、内含子等结构得到的,故由mRNA经逆转录形成的基因A,其结构中不含启动子序列,A正确;B、若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a和b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不能互补,原因是a和b引物若能互补会发生配对,从而会减弱与目的基因的结合,B错误;C、接受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绵羊受体细胞是受精卵细胞,C错误;D、为了大量生产人血清白蛋白,可从愈伤组织获得,无需培养为完整植株,D错误。故选BCD。18.将长势相同的黑藻分为A、B两组,将A组分别放入装有300mL自来水的4只烧杯中,放入光照培养箱中,控制不同光照强度(Lux);将B组分别放入等量自来水且溶解有不同浓度NaHCO3的4只烧杯中,在光照强度为1500Lux的条件下培养,并用溶解氧传感器检测A、B两组烧杯中黑藻的放氧情况(单位:mg•L-1),每2分钟采集一次数据,连续采集10分钟,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忽略不同光照强度对水温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nA.本次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NaHCO3浓度和处理时间B.A组中光照强度为4500Lux时,8-10分钟溶解氧量几乎没有变化,是因为该环境下光合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强度C.B组中NaHCO3浓度为2%时,溶解氧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黑藻的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D.为了简化实验,A组可以将1个盛有黑藻的烧杯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光照强度由强变弱,依次检测放氧量并绘出曲线【18题答案】【答案】BC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呼吸作用一般指异化作用。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光合与呼吸的差值可用净光合速率来表示,具体指标可以是氧气释放量、CO2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等。【详解】A、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量,结合图示结果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NaHCO3浓度和处理时间,A正确;B、A组中光照强度为4500Lux时,随植物光合作用进行,自来水中CO2浓度降低,植物光合速率下降,与呼吸速率大概相等,溶解氧量几乎不发生变化,B错误;C、B组实验结果中的2%NaHCO3,烧杯溶解氧量几乎末发生变化,说明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而植物细胞除了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外,还有一些只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所以此时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错误;\nD、若A组将1个盛有黑藻的烧杯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光照强度由强变弱,当光照强度改变时,烧杯中的CO2浓度也改变,无法测出光照强度的影响,D错误。故选BCD。19.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位于我国海岸线最北端,区内陆地、滩涂、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交汇,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近年来湿地污染加剧,研究发现可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的地上部分来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为筛选适合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处理本地4种沉水植物4天后,检测其对镉(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下表和下图.(半数抑制浓度是指抑制沉水植物半数生长的外部Cd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沉水植物半数抑制浓度(mg•L-1)黑藻0.51狐尾藻0.81金鱼藻0.03菹草0.12A.筛选适合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并合理布设,且通过定期收割地上部分来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是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对镉最具有耐受能力的植物是狐尾藻,因此应选择狐尾藻对污染水域进行修复C.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主要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nD.某些藻类植物会吸收水体中的N、P等大量繁殖,这也是富集作用的体现【19题答案】【答案】BD【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汞、银、镉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高级消费者。【详解】A、由于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因此筛选适合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并合理布设,且通过定期收割地上部分来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是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B、据表可知,狐尾藻的半数抑制浓度最高,因此对镉最具有耐受能力的植物是狐尾藻,但是据图可知,狐尾藻体内Cd富集量最低,菹草体内Cd富集量最高,因此应选择菹草对污染水域进行修复,B错误;C、因为镉等重金属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能够通过食物链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因此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否则会对其他高营养级的生物造成损害,C正确;D、N、P不是有害物质,因此某些藻类植物会吸收水体中的N、P等大量繁殖,这不是富集作用的体现,D错误。故选BD。20.微核是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而形成的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微核。我国科学家建立了一套蚕豆根尖微核测试系统,并首次用于监测水环境污染。下图是铅污染水体中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部分时期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观察微核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nB.根据微核数目可判断发生变异的细胞数目C.图乙细胞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将蚕豆的根尖成熟区细胞放入铅污染液中,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观察到微核【20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有丝分裂特点:①间期:G1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③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细胞一分为二。【详解】A、由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核膜核仁解体,不能观察到细胞核,且有丝分裂间期持续时间长,因此观察微核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A正确;B、根据微核的数目不能判断发生变异的细胞数目,只能根据有无微核判断细胞是否发生变异,B错误;C、由题可知,图示表示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部分时期图像,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C错误;D、根尖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将蚕豆的根尖成熟区细胞放入铅污染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不到微核,D错误。故选A。第II卷(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21.“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变异毒株,它的特点是传播快、隐匿性强、穿透力强。人体感染“奥密克戎”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主要是发热干咳、喉咙疼、身体肌肉酸痛等症状,少数感染者还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我国科研人员为研发出灭活病毒型疫苗,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从研发疫苗到审批上市,研究人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如下图所示:\n(1)“奥密克戎”病毒会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黏膜属于免疫系统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防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身体发热是由于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________,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________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2)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生化指标________,说明疫苗对小鼠是安全且有效的.(4)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筛选的疫苗,还需要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理论上对实验组猴的处理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A.给正常猴先注射新冠病毒,一段时间后注射疫苗B给正常猴先注射新冠疫苗,一段时间后注射“新冠”病毒C.给患新冠肺炎的猴注射疫苗D.给患新冠肺炎后痊愈的猴注射疫苗(5)某人注射灭活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了新冠病毒,此时机体快速产生抗体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6)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可以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其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抑制免疫应答,以上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在维持机体稳态上相辅相成。【21题答案】【答案】(1)①.一②.代谢产热③.渗透压感受器④.大脑皮层(2)①.探究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②.等量的生理盐水(或等量的配制疫苗的缓冲溶剂)(3)基本相同(4)B(5)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6)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n【解析】【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小问1详解】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部分热能可以维持体温;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且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小问2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本研究的对象是疫苗,通览全题,到第(2)问能得到实验检测的生理指标是特异性抗体,确定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组为对照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注射的是等量的生理盐水(或等量的配制疫苗的绶冲溶剂)。【小问3详解】若疫苗对小鼠是安全且有效的,所以除了特异性抗体,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他指标应基本相同。【小问4详解】在猴子身上做实验的原理和小鼠是一样的,先注射疫苗,使其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注射病毒,观察对病毒的杀伤力。故选B。【小问5详解】注射疫苗后再感染新冠病毒,机体发生二次免疫过程,所以新冠病毒会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其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細胞,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故用文字和箭头表示为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小问6详解】去甲肾上腺素由神经末梢分泌,因此属于神经递质。根据题干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可以由交感神经未梢释放,其中交感神经未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抑制免疫应答"可知,去甲肾上腺素的这种现象说明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在功能上相辅相成。【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为素材,考查实验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次免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n的传递、内环境的调节机制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理解能力。23.水稻等C3植物都是直接把CO2固定成C3,而玉米等C4植物则在卡尔文循环之前CO2先被固定成四碳酸,具有图1所示的CO2浓缩机制,请分析回答:(1)当________(填植物激素)含量升高,促进气孔关闭,与水稻相比,玉米的光合作用受影响程度较小,从酶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科学家将玉米P酶基因导入水稻原种中,获得了高表达的转基因水稻.图1是在某一温度下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影响,图2是光照为1000Lux下测得温度影响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基因表达载体都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P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并在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________。②图2中原种水稻A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____。结合图3判断,图2曲线所对应的温度应为________,若将温度调低5℃,A点将向________移动。③根据图2分析,在光照强度为400Lux和1000Lu时,转基因水稻与原种水稻合成的O2的比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因此转基因水稻更适合栽种在________环境中。(3)水稻田也需要定期排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题答案】【答案】(1)①.脱落酸②.P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R酶(2)①.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鉴定并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②.转化③.温度和CO2浓度④.30℃⑤.左下⑥.1:1、6:5⑦.强光(3)防止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解析】\n【分析】1、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2、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①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②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③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小问1详解】脱落酸能调控气孔关闭和基因表达,促进开放气孔的关闭和抑制关闭的气孔开放,导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由题可知,水稻植物是直接把CO2固定成C3,而玉米则在卡尔文循环之前将CO2先被固定成四碳酸,结合图可知,CO2固定成C3需要R酶的参与,CO2被固定成四碳酸需要P酶的参与,玉米的光合作用受影响程度较小,说明P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R酶。【小问2详解】①标记基因一般是抗性基因,其作用是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鉴定并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P基因是目的基因,水稻细胞是受体细胞,因此P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并在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②由图可知,A点是原种水稻的光饱和点,说明A点以后,光照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则A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温度和CO2浓度。由图2可知A点是原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值,是20,根据图3可知,原种水稻净光合速率是20时对应的温度是30°C,因此结合图3判断,图2曲线所对应的温度应为30°C。若将温度调低5°C,即温度为25°C,由图3可知,光合速率减小,则A点(光饱和点)会向左下移动。③根据图2可知,在光照强度为400Lux时,转基因水稻与原种水稻合成的O2的比值为15:15=1:1,在光照强度为1000Lux时,转基因水稻与原种水稻合成的O2的比值为30:25=6:5,即转基因水稻的光饱和点要高于原种水稻,所以转基因水稻更适合栽种在强光环境中。【小问3详解】水中的氧气溶解量低,植物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酒精对根细胞会有毒害作用,导致烂根,因此水稻田也需要定期排水,原因是防止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转化的定义、标记基因的作用、无氧呼吸在生产上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n力、理解能力和分析曲线图的能力,难度一般。25.辽西北的草原是以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近年来在连续多年过度放牧的干扰下发生退化,冷蒿种群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回答下列问题:(1)冷蒿可以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者利用不同浓度的冷蒿茎叶浸水提取液处理3种伴生植物幼苗,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羊对牧草的喜食程度为:糙隐子草>羊草>冷蒿>克氏针茅,在持续过度放牧下,该草场的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糙隐子草成为冷蒿的主要伴生物种。综合上述研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①冷蒿通过无性繁殖抵抗放牧干扰;②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原因是________;③糙隐子草在冷蒿草原上可以较好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利用冷蒿的化感作用开发了一种新型除草剂,这属于________防治。(2)乙图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所包含的能量值,若这三个种群刚好形成一条食物链,则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生产者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20×109KJ,则图乙中“?”所表示的数值是________(×109KJ),第三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25题答案】【答案】(1)①.冷蒿通过释放的化感物质抑制克氏针茅(幼根)的生长②.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根)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③.生物(2)①.种群II→种群I→种群III②.在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越少(3)①.34.5②.20【解析】【分析】柱形图分析:随着冷蒿茎叶浸水提液浓度的升高,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在较低浓度下,对羊草和糙隐子草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对羊草有抑制作用。\n【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冷蒿可以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羊对牧草的喜食程度为:糙隐子草>羊草>冷蒿>克氏针茅,在持续过度放牧下,该草场的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糙隐子草成为冷蒿的主要伴生物种。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冷蒿通过无性繁殖抵抗放干扰,通过释放的化感物质抑制克氏针茅幼苗根的生长,挤占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同时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糙隐子草生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冷蒿草原较好生长。科学家利用冷蒿的化感作用开发了一种新型除草剂,这属于生物防治。【小问2详解】根据各种群同化作用的能量可以判断,同化能量最多的是种群Ⅱ,其次是种群I,再次是种群Ⅲ,营养级越高,所同化的能量越少,结合图乙,可判断存在的食物链是种群Ⅱ→种群I→种群Ⅲ。【小问3详解】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包括最高营养级),包含呼吸作用利用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其中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也就是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据此可推“?”处能量值是111.0-15.0-41.5-20=34.5单位,即34.5×109kJ;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第三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0÷15.0x100%=20%。【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信息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图判断信息。27.单克隆抗体因其靶向性强、特异性好等显著优点,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新冠特效药: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获批,标志着中国全自主研发的抗新冠特效药问世。(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一般是利用已免疫小鼠的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来制备的,常用的融合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2)鼠源单克隆抗体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该抗体失效。目前有\n多种技术可以解决抗体失效问题,如从杂交瘤细胞中提取编码鼠源单克隆抗体________(填“5区”或“6区”,抗体的结构如图所示)序列的基因,与从人体中获得的编码抗体________(填“5区”或“6区”)的基因进行拼接,然后导入骨髓瘤细胞中,进行培养获得新的抗体。(3)还可以采用相关技术破坏小鼠内源免疫球蛋白(Ig)基因,利用人免疫球蛋白(Ig)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导入鼠受精卵,再将筛选后的受体细胞进行体外胚胎培养。为了提高胚胎的利用率,一般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________处理,要注意将________________。处理后的胚胎需要移植到同种、________的代孕母鼠体内,移植的胚胎能够在受体子宫内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体经分娩后培育、筛选获得能产生________的转基因小鼠,然后利用该小鼠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27题答案】【答案】(1)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2)①.5区②.6区(3)①.(胚胎)分割②.内细胞团均等分割③.生理状态相同(同期发情)④.受体不会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⑤.人免疫球蛋白【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2、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小问1详解】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可知,5区是抗原抗体结合区,6区是引起人体免疫反应区,故需要从杂交瘤细胞中提取编码鼠源单克隆抗体5区序列的基因,与从人体中获得的编码抗体6区的基因进行拼接,然后导入骨髓瘤细胞中,进行培养获得新的抗体,以解决抗体失效问题。【小问3详解】为了提高胚胎的利用率,一般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处理,分割时需要对内细胞团均\n等分割。处理后的胚胎需要移植到同种、生理状态相同(同期发情)的代孕母鼠体内,移植的胚胎能够在受体子宫内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受体不会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受体经分娩后培育、筛选获得能产生人免疫球蛋白的转基因小鼠,然后利用该小鼠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29.某雌雄同株的植物花色有紫色、红色两种.为探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某生物兴趣小组用甲、乙两个纯种品系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亲本F1F2紫花(甲)×红花(乙)全为紫花紫花:红花=15:1对此实验结果,该兴趣小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最后对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作出了如下解释:①由一对基因(可以用A、a表示)控制,但含a的雄配子(花粉)部分不育;②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可以用A、a,B、b、C、c······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假设①正确,上述实验中F1紫花植株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配子的概率是________;如果假设②是正确的,则上述实验F2的紫花植株中纯种占________。(2)为确定花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种植株的花色由3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品系甲、乙3号染色体上该基因情况如图所示,同时发现品系甲的花瓣细胞中M1基因的mRNA和E1基因的mRNA含量显著高于品系乙。(注:M1与M2、E1与E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相同,非编码区序列有差异)。①由上述结果推测,品系甲中M1或E1基因异常,从而使得相应蛋白质的大量表达,进而促进了花青素的合成.由此看出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②为进一步确定决定花色性状的基因,研究人员利用CRISP-Cas9系统对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该系统的核心组成包括gRNA和Cas9蛋白、gRNA可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引导Cas9蛋白对靶基因进行剪切,进而破坏靶基因结构,使之失效。大致的实验过程如下:研究人员以品系甲为背景选育了转基因植株丙和丁。若植株丙中导入以基因为靶基因设计\n的gRNA基因和Cas9蛋白合成基因,则植株丁中应导入以________________为靶基因设计的gRNA基因和Cas9蛋白合成基因,转入植株丙和丁的基因可随花粉传递给子代,表达的CRISP-Cas9系统只在受精卵中发挥基因编辑作用。用植株丙和植株丁作父本分别与品系乙进行杂交、结果见表。紫花红花杂交组合一:植株丙×植株乙1817杂交组合二:植株丁×植株乙200③分析杂交组合一结果可知,植株丙减数分裂后产生含有转基因与不含有转基因的配子的比例为________,含有转基因的配子形成受精卵后,细胞中的________基因结构被破坏、性状表现为________。④请根据上述结果写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题答案】【答案】(1)①.1/8②.1/5(2)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E1基因③.1:1④.M1⑤.红花⑥.紫花的形成与M1基因有关(而与E1无关)【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由题意知,子一代紫花自交后代紫花:红花=15:1,子二代共有16种组合方式,如果配子、后代都没有致死现象,花的颜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其他都表现为紫花,亲本基因型是AABB,红花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1详解】如果花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乙两个纯种品系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紫花,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F1的基因型为Aa。含a的雄配子(花粉)部分不育,可育雄配子中a的比例是x,子一代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A:a=1:1,自交后代\naa=x×1/2=1/16,x=1/8。如果假设②是正确的,说明F1为AaBb,则F2中紫花植株1-aabb占15/16,其中纯合子为AABB+AAbb+aaBB=3/16,故F2的紫花植株中纯种占1/5。【小问2详解】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由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属于间接控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由此看出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编辑的基因类型,丙进行了M1基因的编辑,则丁应编辑E1基因,即植株丁中应导入以E1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的gRNA基因和Cas9蛋白合成基因。③植株丙为转基因杂合子,减数分裂后产生含有转入基因(专一切除M1基因)与不含有的配子的比例为1:1,含有转入基因的配子形成受精卵后,gRNA基因和Cas9蛋白破坏了细胞中的M1基因,表现型由紫花变为红花。④当基因M1被编辑后紫花变为红花,而编辑E1基因后,后代全为紫花,说明紫花的形成与M1基因有关,而与E1基因无关。【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个体的基因型及遵循的遗传定律,并推测性状偏离比出现的原因,设计遗传实验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预期结果;能结合实验控制变量的选择进行设计实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2-06-19 18:12:25 页数:28
价格:¥3 大小:1.5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