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审视中华文明史,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血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与这三个古文明相比较,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百家之学”渗透着溯本求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精神以及奋发图强、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等。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把“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儒家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提倡敬老、救济孤独残疾、勤劳勇敢等美德以及大同理想等,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n浩如烟海的中华文献典籍承载着延绵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习总书记对中华文献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以儒学“十三经”为例来作简要说明。儒家经书被誉为“经天纬地之作”,西汉时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东汉时加《孝经》《论语》成为“七经”。唐时《礼》扩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别为《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加上《周易》《尚书》《诗经》,成为“九经”;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到宋代,“十二经”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经”。儒学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反映并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要。这些经书具有“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色,对个人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有明确论述,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要求我们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举例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智慧、思想理念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提供了历史镜鉴,“尚中贵和”“允执其中”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思想提供了重要精神源泉,等等。在与时俱进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摘编自张岂之《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想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可忽视对中华文化血脉的理解和把握。B.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主要特征是具有延续性。C.从“五经”发展到“十三经”的儒家经典,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D.“协和万邦”“尚中贵和”等思想为当今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精华的原因。B.文章两次引用总书记的话,意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C.文章综合运用了引用、举例、比较等论证方法,使得相关的论证严谨而又深刻。D.文章大量列举儒家思想和经典篇目,着眼点放在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需要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B.“百家之学”渗透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系统地论述了以人为中心的相关问题。C.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在传统社会和当今时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了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流行的新潮流。然而,人们对汉服却了解甚少。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总的来说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不是指汉代的服饰。\n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更加简易便捷的西式服装已经逐渐占据了主流。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是服饰宽大,不适应当今这种快节奏生活,拖拖沓沓不说,穿起来也十分的麻烦。二是汉服的制作成本高,大多都使用真丝、绸缎材料,价钱相对偏高。三是汉服的款式不够新颖,女士的还好说,男士的过于单调,不利于推广。(摘编自《不要让汉服只是历史上的一种符号》,凯风网2019年5月3日材料二:汉服究竟有多热门?数据最直观。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者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而在年轻人积聚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汉服文化传播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宽,展示出惊人的影响力。截至目前,抖音上关于汉服话题视频的数量达到67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亿次。从小众爱好到大产业,像汉服一样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复兴的载体,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不可否认,“汉服热”中还存在诸如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元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商家刻意迎合市场,把服装做得过于花哨,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背道而驰。越是面对这种现象,越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能被更多人接受的方式来宣扬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嗅到商业气息就“口诛笔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扬长避短,从而避免“汉服热”过度商业化和表层化呢?在目前汉服的推广中,我们必须把握一些原则。比如,汉服的创新,既要适应现代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也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离经叛道”。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符合现代社会心理和时代审美的汉服,增进社会大众对汉服的亲近感。汉服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一种符号。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着迷于汉服的古典之美,更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服热”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是文化自信的回归。(摘编自《“汉服成大产业”诠释文化自信回归》,《重庆日报》2019年9月20日)材料三:提起“汉服热”,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几年,穿汉服这股热潮,不但在学生中圈粉无数,而且不少上班族也会利用周末时间,拍一组汉服写真,来一次仿古出游。穿上这身行头,好看是一方面,但那种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丰富体验,更是让很多汉服爱好者如痴如醉。虽然汉服本身是用来穿的,但其样式、纹理,乃至其穿着的场合、礼仪等,都可看作是传统文化理念、价值的美学表达。可以说,“汉服热”的逐渐升温,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爱密不可分。因此,在汉服文化兴起、爱好者群体扩大的背景下,汉服产业的形成、壮大也在情理之中。当前,汉服产业已催生出设计、租赁、旅拍、配饰等新的商机,一些提供私人定制的高端汉服品牌,更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汉服产业与“汉服热”相辅相成,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n事实上,传统文化该怎么走入当下、贴近生活呢?就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对于汉服产业而言,如何用新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体现好、表达好,正是产业发展最需着力的地方。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不要让传统文化因产业化而变味。(摘编自《“汉服经济”要让文化味更浓些》,《广州日报》2019年9月19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为流行的新潮流,这缘于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真正了解汉服的人却并不多。B.从目前来看,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者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由此看来,汉服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产业。C.不仅学生喜欢穿汉服,就连上班族也都利用周末时间,穿上汉服来一次仿古出游,虽然他们也只是为了好看,但在无形中也弘扬了传统文化。D.汉服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一种符号,穿上汉服可以触摸历史、感知文化,更多年轻人着迷于汉服古典之美,热衷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简易便捷的西式服装,这是时代快速发展造成的。B.抖音上关于汉服话题的视频播放量突破180亿次,汉服也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产业,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有了复兴的载体。C.汉服的样式、纹理,穿着场合、礼仪等,都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理念、价值的美学表达,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广汉服。D.“汉服热”中存在诸如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元素,这就需要我们在宣传汉服文化时,使用正确的方式让其能被更多人接受。6.如何才能使汉服得到更好的推广?请结合材料进行阐述。(6分)(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法)雨果副主教克洛德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n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村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搏,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黑的肩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邪教的怪物!”一个说。“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证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晴,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n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节选自《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伽西莫多“愤恶、僧恨、失望”,既是为围观者冷漠、歧视、侮辱他的言行,也是自己懦弱的天性、隐忍的表现。B.副主教克洛德的出现与离去,让伽西莫多的心路经历了从燃起被解救的希望到堕入失望乃至于绝望深渊的跌宕过程。C.围观群众,不仅是酷刑的旁观者,也是对伽西莫多的施暴者,他们的言行折射出当时善良人性普遍缺失的社会现实。D.美丽纯洁、诚挚善良的爱斯梅拉达是灰暗现实中的一抹亮色,她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友善之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8.小说节选部分叙写副主教克洛德经过刑台这一情节,有何作用?(6分)9.小说节选部分结尾伽西莫多的“眼泪”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探究。(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n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䜣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万石君徒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从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B.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C.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D.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文中的“二千石”又代表了官吏的官阶、品级。B.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C.年号,纪年的名称,一个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建元”“孝景”“元朔”都是年号。D.古人对死的称谓因等级而不同,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士称不禄,庶人称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奋出身低微、官至高位。石奋家境贫寒,年十五时为小吏,家中亲人只有失明的母亲和会弹琴的姐姐,孝文帝时,他的官位已到大中大夫。B.石奋才学出众,恭谨无比。石奋不但文才学问出众,且以孝顺谨严闻名,恭敬谨慎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齐、鲁儒者也都自认为赶不上他。C.石奋注重家教,润物无声。石奋在家教方面,面对子孙的过失,很少疾盲厉色,而是以不去吃饭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引导他们反省改正,D.石奋告老归家,不忘恭谨。子孙做了小官来拜见他,他定要身着朝服接见他们,不称呼他们的名字;皇上赏赐食物时他也表现得非常恭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n(1)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2)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15.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①《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表现了诗人看透人生的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他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的句子是:“                                     ,                                       。”  ③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 ,感慨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很多人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n)。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_____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耳熟能详遵守即使不绝如缕B.耳濡目染遵守尽管不绝如缕C.耳濡目染遵循即使源远流长D.耳熟能详遵循尽管源远流长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B.二十四节气与我们有了似乎某种程度的“脱钩”C.二十四节气似乎与我们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D.我们似乎与二十四节气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0~21题。(共11分)山楂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多为野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有许多品种。山楂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猴楂、鼠楂,因为“猴、鼠喜食之”。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野生山楂可以食用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①,并没有加以人工培育而成为人类的主要果品。其原因可能在于它的酸味。其实,②,但为什么人们还是感觉山楂比苹果、梨酸很多,甚至经常被它“酸倒牙”呢?这是因为山楂果肉中含有的有机酸比苹果、梨的含量高出两到三倍,冲淡了糖的甜度,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n15151521.请简要赏析文段中划线句子的妙处。(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材料二:在唐朝,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景教、伊斯兰教等纷纷涌入,首都长安成为烜赫一时的中外文化汇聚中心。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对此,你有何思考?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主要特征是具有延续性”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与这三个古文明相比较,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并没有说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延续性”。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着眼点放在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分析错误。从文中第三段“儒学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对个人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有明确论述,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可知,文章大量列举儒家思想和经典篇目,着眼点放在过去,主要是强调儒学对传统社会的重要作用。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nA.“就是需要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者没有因果关系。B.“‘百家之学’……系统地论述了以人为中心的相关问题”说法错误。根据第二段“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把‘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可知,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思想,并非“百家之学”的观点。D.“进一步增强了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将未然表述为已然。从文中“在与时俱进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可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是一种推测,并不是已经达成的结果。故选C。4.C(“虽然他们也只是为了好看”说法绝对)5.C(“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广汉服”强加因果)6.①利用互联网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现代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出发,设计和改良出符合时代气息的服饰。③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并喜欢上汉服。④从材质上进行改良创新,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人穿得起汉服。(答出三点即可)7.A8.①揭露了克洛德的虚伪、无耻、残忍;②突出了伽西莫多悲苦无助的处境和绝望痛苦的心情;③为下文爱斯梅拉达的出场作铺垫;④与爱斯梅拉达形成丑美对比,反衬出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与宽容。(一点2分,任意答3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9.①感激的泪:感激爱斯梅拉达在他口渴难忍、求告无门时给他喂水。②自责的泪:为自己误会了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的用意而自责。③悔恨的泪:为自己不辨好坏,听信神谕教唆劫持爱斯梅拉达的荒唐行径而悔恨交加。④觉醒的泪:爱斯梅拉达的善举唤醒了伽西莫多内心的善良,让他的心灵从蒙昧中觉醒。(一点2分,任意答3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n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改之”与“乃许”的主语是不同的,指的是“子孙”改正了错误,“万石君”他才答应了,所以“改之”与“乃许”之间必须断开,排除A项、C项。“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意思是即使是闲居,他也一定要带好帽子,摆出一副整齐严肃的样子,“必冠”和“申申如也”之间必须断开,所以排除D项。句意:子孙有了过失,他并不责备他们,而为此要坐偏座,对着桌案不去吃饭。他这样做了以后儿子们就相互批评,由年长的人出面调和,袒露着身体坚持要谢罪,而且改正了错误,他才答应了。如果有成年的子孙在身边,即使是闲居,他也一定要戴好帽子,摆出一副整齐严肃的样子。故选B。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孝景”不是年号,是汉朝皇帝刘启的谥号。刘启,汉景帝后元三年,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为景,安葬于阳陵。故选C。1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石奋才学出众”“石奋不但文才学问出众”错误,由原文“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可知,万石君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慎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故选B。13.(1)石建担任郎中令,遇到可以谈论的事情,就屏退旁人尽情地谈论,言语恳切极言直谏;到了朝廷上朝见,却好像不会讲话一样。(“言”,谈论,“事有可言”(定语后置句);“恣”,尽情地,不受拘束;“极切”,极言恳切。)(2)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中的年长的人都要跑开藏了起来,而内史坐在车里态度自如,看来本来就该这样!”(“让”,责备;“闾里”,乡里;“匿”,隐藏,躲藏。)参考译文:\n万石君名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了温县。高祖向东攻击项羽,经过河内,当时石奋十五岁,做了很小的官吏,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恭敬有礼,问道:“你家里有什么人?”他回答说:“石奋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了。家里很穷。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问:“你愿意跟从我吗?”他回答说:“愿意尽力。”于是高祖召来他的姐姐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了中涓,负责收受文书名帖,还把他的家迁徙到长安城中的戚里,这都是因为他的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到孝文帝的时候,积累功劳他的官位已到了大中大夫。他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慎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某甲,三子某乙,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温驯、孝顺谨严,做官都做到了二千石。因此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二千石的官,作为臣子所能得到的尊贵宠信竟然都集中到他们家了。”于是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孝景帝末年,万石君按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按照每年中朝会的时间作为朝廷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快走,见到皇帝的车马一定要用手俯按车前横木表示恭敬。子孙做了小官吏,回家来拜见他,万石君一定要身着朝服接见他们,不称呼他们的名字。子孙有了过失,他并不责备他们,而为此要坐偏座,对着桌案不去吃饭。他这样做了以后儿子们就相互批评,由年长的人出面调和,袒露着身体坚持要谢罪,而且改正了错误,他才答应了。如果有成年的子孙在身边,即使是闲居,他也一定要戴好帽子,摆出一副整齐严肃的样子。家童仆人则应声和悦,特别谨慎小心。皇上时常赏赐饭食给他家,他一定要叩头俯身跪拜才去吃,就如同在皇上的面前一样。他办理丧事,非常地悲痛。子孙遵从教导,也像他一样。万石君一家凭借孝顺谨严闻名于各个郡国,虽然齐、鲁各位儒者品行质朴,也都自认为赶不上他。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善讲儒学而获罪。皇太后认为儒者文饰过多而质朴欠缺,如今万石君一家言语不多却能身体力行,就让他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石建年老白了头,万石君还健在。石建担任郎中令,遇到可以谈论的事情,就屏退旁人尽情地谈论,言语恳切极言直谏;到了朝廷上朝见,却好像不会讲话一样。因此皇帝就亲近、尊重他,以礼相待。万石君迁居到了陵里。内史石庆喝醉了酒回来,进入外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了这件事,不吃饭。石庆很恐惧,袒露着上身去请罪,没有得到许可。全宗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袒露上身前去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中的年长的人都要跑开藏了起来,而内史坐在车里态度自如,看来本来就该这样!”说完就吩咐石庆走开了。以后石庆和众位子弟进入里门,就快步走到家中。万石君在元朔五年中去世。14.【答案】B\n【解析】“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15.【答案】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一点2分,任意答3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16(6分)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7.D(3分)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很多人很熟悉二十四节气歌,用“耳熟能详”合适。第二空:“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语境为“基本准则”用“遵循”更合适。第三空:“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结合后文“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可知用“尽管”更合适。第四空:“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这里修饰农耕文化,用“源远流长”更合适。故选D。\n18.A(3分)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括号前面内容“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以及后文“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来看,“脱钩”的施动者应该是“我们”而非“二十四节气”;“似乎”一词应该修饰“有了”,而非修饰“二十四节气”。综合来看,选A更恰当。故选A。19.C(3分)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一处是“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可改为“培育和壮大”。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0.(6分)①山楂只作为一种野果②山楂的含糖量比苹果、梨高得多③所以山楂吃起来酸多于甜(每处2分)(答题卷:每小题15个格子)21.(5分)参考答案①设问,引起读者对山楂的酸的思考;(1分)②递进句式使句子的语义更进一层,质疑的意味道更浓;同苹果、梨作比较,强调山楂的酸味重;(2分)③使用俗语“酸倒牙”,贴近生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山楂之酸。(2分)22.【解析】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审读材料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解读三则材料。材料一:天下万物能一同发展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施行而不相互矛盾。材料二:唐时的长安兼容并蓄,成为烜赫一时的中外文化汇聚中心。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第二点,立足当下,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n考生在思考时,必须在理解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展开,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兼容并蓄,总体来看,材料强调世界的多元性,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交流互鉴需要兼容并蓄、包容多元,这样才能共同发展,更好发展。考生要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回望历史,立足当下,然后立意写作。行文上,可以回顾历史,明确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的特点,然后列举相关事例进行证明,分析兼容并包的价值;接着联系当下形势,明确兼容并包在当下的意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立意:1.文化包容促交流,世界多元赢发展。2.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3.交流方互鉴,取长且补短。4.4.包容多元文化,保持文化活力。例文:华夏文明兼容并包,交流繁花共迎暖春日月忽其不淹,春与秋其代序,中华民族已走过五千多年漫漫长路。大潮滂滂,淹不没中华文明;大火燃燃,烧不断华夏脊梁。文明之炬千载传承,唯我华夏举世无双。几经荣辱,几历风霜,时至今日,我们深知,支撑我们脊梁、给予我们不竭动力的正是那份刻在血脉中的文化自信与包容。海纳百川,更为百川提供滋养。忆往昔,唐朝吸收世界多元文化,让中外文化在这片包容开放的土地上落地生花;更有文成公主进藏联姻,将唐朝劳动工具、艺术与文化纷纷带进吐蕃。时至今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仍留存着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让胡汉文化融合得以见证。看今朝,教育家叶嘉莹海外授课,让诗词文化浸润万家。华夏于飞,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传承不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熠熠生辉。世界文明本多姿多彩,人类进步需互学互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n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知行合一,“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杨保筠说:“文化的求同存异包括了包容、共生、吸纳、融合的过程。中国的春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就完成了包容融合的整个过程,比如春节在印尼不光是华人的节日,也是当地的法定假日。”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的发展。关注本土,外国人汉字书法大赛在深圳举办,搭建起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以语言文化为桥,让更多人了解全面立体、开放真实的中国。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就在于包容了各色各样的文化,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发展,绵延不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广泛认同的当今社会,互鉴交流更是大势所趋。互鉴交流能促进彼此了解,拉近不同国家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互信互谅,达成发展共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曾被援助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感动,也在其他国家处于危难之时送上“青山一道,共担云雨”的温暖回馈。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各国友好往来,文化交融,才能共创盛世未来。文化互鉴,生生不息,离不开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推动。愿你我为国行动,促交流互鉴;愿天佑华夏,冲破逆境阻隔;愿手捧文化之火,共同见证这百花齐放、协和万邦的盛世暖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7:33 页数:17
价格:¥5 大小:57.9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