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百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5月二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新高考I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份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善教与善治密不可分。善教化民、兴学育才对于良好的乡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善教的内涵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明礼乐,正人心,敦风俗。早在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并与政刑相结合,共同治国,形成礼法之治,造就了成康盛世,为后世以善教求善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经验。随着“乐以刑杀为威”的秦朝二世而亡,儒家礼乐之治成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以致自汉始迄至明清均以明礼乐作为善教的首要之举。《汉书·礼乐志》强调,无论治身还是治国,都不可失于礼乐。“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墁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礼与乐虽有功能上的差异,但就治国而言,二者是殊途同归的。对于礼之用,论者颇多,知之者亦众。对于乐之用,古圣先贤之所以津津乐道,就在于“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王者致治,有四达之道,其二曰乐,所以和民心而化天下也。”总而言之,明礼乐可以正人心,教风俗,序尊卑,和上下,使国家臻于善治。二是重人伦,尽忠孝,爱国家。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维系伦常关系的血缘纽带依然强固,伦常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为宗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儒家非常重视人伦关系,孟子曾尖锐地指出,疏于人伦教化与禽兽无异。五伦之中以孝\n为先。孝作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不仅是修身的重要信条,也是齐家的根本规范。正因为如此,有些王朝标榜以孝治天下,有些帝号也冠以孝字,如汉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在中国古代立法中,除不孝为重罪外,还出现了“不悌”“不睦”“不友”“不姻”“不敬祖”等新的罪名。隋唐制定的十恶大罪,不孝为其中之一,此项法律规定一直沿用至晚清修律止。法律除以严刑惩治不孝罪外,还赋予父母对子女的教令权和对不孝子女的送惩权,即请求官府代为惩治。尤须指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在提倡孝亲的同时,进而强调孝亲与忠君的密不可分,所谓在家为孝,在国为忠,由家而国,移孝作忠。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三是设学校,育人才,兴文治。古之政治家思想家,都积极主张设学校以育人才、以兴文治,这也是强国之本。西汉成帝时下诏仿古之太学,选通达之士为博士,以传先王之道。汉元帝更以“尊师而重傅”为“国之将兴”的标志。《北史·刘芳传》以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设学校的重要:“夫为国家者,周不崇儒尊道,学校为先。”宋王安石变法时,曾建议神宗兴建学校,改革贡举之法,得到神宗的支持。明代基层非常重视乡学、乡教,“乡里则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学。愿读书者尽得预焉。又谓之社学……守令于其同方之先辈,择一有学行者以教之,在子弟称为师训,在官府称为秀才。其教之也,以《百家姓》《千字文》为首,继以经史历算之属,守令亦稽其所统弟子之数,时其勤惰而报之行省,三年大比,行省拔其秀才之尤者贡之朝”。清朝建立以后,雍正元年,礼部侍郎蒋廷锡疏言:“国家广黉序,设廪膳,以兴文教,乃生员经年未尝一至学宫。请敕学臣通饬府、州、县、卫教官,凡所管生员,务立程课,面加考校,讲究经史……”蒋廷锡的奏疏一则督励生员勤学经史,定期考核以定优劣;一则请立社学,年12以上,20以下皆可入学。此疏“下部议,从之”,显示了清朝对文教的重视。总括上述说明善教对于乡治的重要。善教不仅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广而教之,更重要的是,使人自省,由正心诚意出发,进而齐家治国,直到平天下。能平天下,可谓达到了乡治的极致。(摘编自张晋藩《乡教与乡治:古代善治因素》材料二:举善而教不能,教的对象是哪些人呢?为什么要强调教“不能”呢?所谓“不能”,就是比不上“贤人”的那些人。“不能”之人,有的是能力不足,有的\n是德行有缺。对于他们,正确的方法是培养、鼓励,而不能嫌弃,应耐心教导,方可使之弃恶从善。《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都应起到涵养善良、挽救过失的作用。所以对于不善之人,不能随意抛弃,更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之改过迁善。举善而教不能,前提是对“不能”之人心怀宽容,愿意付出力气去教化他们。一个真正称得上贤德的人,不仅要自身能力出众,更要对他人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去接纳不如自己的人、还愿意去帮助影响他们。《论语》中记载:“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尊重贤人,又能接纳众人;嘉奖贤能之人,又能宽容、怜悯无能之人。这背后其实是君子的包容之心,也可以说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同理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特别是就普罗大众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道德高尚、才干出众,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有瑕疵,所以对于善行要褒奖、鼓励、宣扬,对于能力德行不足之人,要怀有包容之心,从帮扶的角度出发,通过举善的行为去教化他们。(摘编自刘余莉《古代举善进贤的教化之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乐之治让周朝有了成康盛世,不重礼乐让秦朝短时间就消亡,汉代以后的王朝都把明礼乐作为善教的首要之举。B.五伦之中孝排第一,孝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修身信条和齐家的根本规范,因此封建王朝都标榜以孝治天下。C.西汉设太学,宋王安石建议神宗兴建学校,明代基层非常重视乡学、乡教,清朝重视文教,可见古代都重视设学校以育人才。D.比不上:“贤人”的那些人,并不都是能力不足,或许是品德有欠缺,对他们不能嫌弃,要通过教育使他们改过迁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礼与乐虽在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对于治国而言都很重要,知道礼之用的人很多,知道乐之用的只有古圣先贤。B.古代立法中,“不孝”“不悌”“不睦”“不友”“不姻”“不敬祖”都是重罪,“不孝”还是隋唐的十恶大罪之一。C.明代乡学主要教授《百家姓》《千字文》和经史历算等,每三年选择其中勤奋的人参加考试,行省选拔其中的优秀者推荐到朝廷。D.君子的包容之心,即现在所讲的同理心,其在于一方面尊重嘉奖贤能的人,另一方面又能\n宽容、怜悯和接纳无能之人。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善教”的一项是()A.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B.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C.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D.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同样是谈“善教”,两则材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答案】1.B2.D3.D4.材料一整体为“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善教与善治密不可分”的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善教”的内涵。一是“明礼乐,正人心,敦风俗”;二是“重人伦,尽忠孝,爱国家”;三是“设学校,育人才、兴文治”。最后总说善教对于乡治的重要。5.材料一侧重于善教与善治的关系。论述善教需要明礼乐,重人伦,设学校。材料二侧重从“举善”的角度谈教化“不能”。材料一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材料二是从道德感化的角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封建王朝都标榜以孝治天下”错误。文中是“有些王朝标榜以孝治天下”。一是王朝不止封建王朝。二是“有些”,不是全部,“都”。选项表述不严谨,以偏概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知道乐之用的只有古圣先贤”错误,文中只说“对于乐之用,古圣先贤之所以津津乐道”,没有说只有古圣先贤知道乐之用,选项于文依据。B.“都是重罪”错误,原文为“除不孝为重罪外,还出现了‘不悌’……等新的罪名”,不悌”“不睦”“不友”“不姻”“不敬祖”只是新罪,并不是重罪。C.“选择其中勤奋的人”错,“时其勤惰而报之行省”意思是考核勤奋或懒情,上报到行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nA.说礼乐对于治国的作用,属于“善教”。B.说的是属于尽忠孝,属于“善教”。C.说的是举善而教不能,属于“善教”。D.说的是当官要树立清明廉洁的形象,坚持公正的原则,不属于“善教”。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善教与善治密不可分”,首先提出“善教与善治密不可分”的观点;中间部分谈善教的内涵,“一是……”“二是……”“三是……”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善教”的内涵。一是“明礼乐,正人心,敦风俗”;二是“重人伦,尽怎然成国家”;三是“设学校,育人才、兴文治”。最后一段,“总括上述说明善教对于乡治的重要”,总说善教对于乡治的重要。材料一先提出观点,再分说,最后总结,整体为“总分总”的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材料一,根据“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善教与善治密不可分”,“善教”的内涵,一是“明礼乐,正人心,敦风俗”,二是“重人伦,尽怎然成国家”,三是“设学校,育人才、兴文治”,可知,侧重于善教与善治的关系。论述善教需要明礼乐,重人伦,设学校。“善教化民、兴学育才对于良好的乡治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平天下,可谓达到了乡治的极致”,这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谈“善教”。材料二,“举善而教不能,教的对象是哪些人呢?为什么要强调教‘不能’”,侧重从“举善”的角度谈教化“不能”。“并不是每个人都道德高尚、才干出众,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有瑕疵,所以对于善行要褒奖、鼓励、宣扬,对于能力德行不足之人,要怀有包容之心,从帮扶的角度出发,通过举善的行为去教化他们”,这是从道德感化的角度谈“善教”。(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传家宝\n慕榕红三团的主力到外线执行任务去了,敌人的小股部队趁机深入根据地腹地,企图偷袭红军后方医院和乡苏维埃政府机关。负责留守的六连是唯一作战部队,红三团首长命令六连就地阻击敌人,一定要坚守48小时,等待主力回援。两天一夜过去了,六连连续打了几场恶仗,所幸阵地还在手中,敌人未能进犯分毫。敌人的进攻再一次被打退后,六连还能战斗的仅剩30多人了。比牺牲更可怕的是饥饿,战士们已一天一夜粒米未进。战场上,战士们可以不顾一切地抡着大刀冲锋陷阵,与敌人血战,好像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可是,一旦敌人被打退,可以松口气了,战士们便觉头昏眼花,只有靠大刀撑着,方能站稳脚跟。看着歪在战壕里的战士们,赵连长的心在滴血。都是半大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肚子里一点东西都没有,那感觉抓心挠肝的,难受啊!眼看天就要黑了,敌人很快又会组织新一轮进攻,六连还能顶得住吗?赵连长干咳一声,说:“同志们,再坚守一夜,等主力部队到了,咱们就可以休息了。”“连长,饿得腿都软了……”大个子李火木有气无力地说。“是啊!哪怕有根地瓜也行啊!”“白狗子咱不怕,就怕肚子造反啊!”……炊事员小石头跑了过来,笑嘻嘻地说:“同志们,我把咱们连的下蛋鸡杀了,正在锅里炖着,一会儿就熟了。”“小兔崽子,你怎么把下蛋鸡给杀了?”赵连长一听,跳了起来。“连长,我看大家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就自作主张……”小石头怯怯地低着头。赵连长无可奈何,指着小石头道:“你啊你啊,等打完仗再跟你算账。”“嘻嘻嘻……”小石头又笑了。战士们一窝蜂来到伙房,李火木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用力嗅了嗅。锅里水汽蒸腾,依稀可见一只黄澄澄的鸡卧在陶罐里,浑身油光发亮,鸡汤泛着一层晶亮的油。“没闻到香味啊!炖多久了?”李火木回过头来,疑惑地问。小石头支吾道:“大概……半……半个小时吧!”“你小子又舍不得柴火吧!”赵连长抓起一根筷子,“我瞧瞧。”“别扎!”小石头见状,吓了一跳,连忙伸手要拦住赵连长。可是,赵连长手中的筷子已经伸进了陶罐里。\n赵连长用力扎了扎那只鸡,突然脸色一变,手中的筷子立即收了回去。“臭小子,照你这么炖,猴年马月才能吃上鸡肉、喝上鸡汤?赶紧加柴火!”赵连长迅速盖上锅盖,脸色恢复了原样。“好嘞!”小石头高兴地应道,连忙往灶膛里塞了两块木头。前方战士报告,敌人又攻上来了。赵连长一听,把筷子狠狠地摔在地上,神色坚毅道:“这群白狗子,连鸡也不让咱们好好吃。那咱们就效法关公‘温酒斩华雄’,等把白狗子打下去了,再回来吃鸡肉、喝鸡汤,怎么样?”“好!这个主意好!”战士们听了,连声叫好,个个仿佛关公附体,热血沸腾,摩拳擦掌。霎时间,阵地上杀声震天,六连的战士们把手中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他们想着打完这一仗就有鸡肉吃,有鸡汤喝,于是人人如下山猛虎冲入敌阵,左劈右砍。敌人想不明白,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泥腿子,打起仗来怎么这么不要命!这一次,六连不仅把敌人的进攻打下去了,还撵着敌人跑,一口气把他们赶出了二里地。回到营地后,战士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伙房,赵连长缓缓打开锅盖,端出了那个陶罐。战士们围上前去,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卧在陶罐里的哪是什么母鸡啊,竟然是一只用木头雕刻的“木鸡”。看着战友们惊愕的神情,小石头终于委屈地哭了:“呜呜……连里的下蛋鸡,前两天就被我杀了给伤员补身子。我……我实在拿不出东西给大家吃了,这才……迫不得已雕了一只木鸡,就是想激励大伙儿……”战士们听了,都苦涩地笑了笑。赵连长摸着小石头的脑袋,说:“难为你了!”远处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红三团的主力杀回来了!后来,那只母鸡木雕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红六连的传家宝。同时,这个感人的故事也传诵至今,成了红六连血脉里最澎湃的红色基因。(摘编自《安徽文学》2021年第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定要坚守48小时”的交代很关键,战士们在已经一天一夜粒米未进的情况下,终于坚持到了红三团的主力杀回来的时刻。B.赵连长一听杀了下蛋鸡就跳了起来,说明了鸡的万分宝贵,但最终无可奈何,只说等打完仗再算账,可见他关心战士。\nC.“大概……半……半个小时吧!”的回答,是因为“木鸡”根本炖不化,小石头想拖延时间,支吾过去,让大家心里存有某种希望。D.战士们“惊愕的神情”“苦涩地笑了笑”,赵连长“难为你了”的表扬,都表现了大家对小石头这个好主意的由衷的佩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质朴、简明,富有生活气息,如“那感觉抓心挠肝的,难受啊”“就怕肚子造反啊”“猴年马月才能吃上鸡肉、喝上鸡汤”等。B.小说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如写赵连长“突然脸色一变”“脸色恢复了原样”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C.小说中对敌人“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泥腿子,打起仗来怎么这么不要命”的心理属于侧面描写,表现了敌人看不起农民出身的红军的心理。D.小说结尾“成了红六连的传家宝”“成了红六连血脉里最澎湃的红色基因”的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升华了文章主题。8.分别概括分析赵连长和小石头的性格特点。9.这篇小小说行文细密,有悬念,有照应,有起伏,结构十分精巧。请具体分析。【答案】6.D7.C8.赵连长:①沉着镇定:危急情况下号召大家坚守;发现陶罐的鸡异常后,迅速恢复脸色。②富有智慧:号召大家效法关公,先打仗,后吃鸡,最终赢得胜利。小石头:①聪明机智:为了安慰激励战友,竟然雕了一只木鸡来煮。②天真善良,关心战友,杀了下蛋鸡给伤员补身子。9.①巧设悬念。开头交代六连而临的严重形势,伤亡很大,断粮饥饿,一设悬念:六连还能顶得住吗?饮事员杀鸡后,赵连长号召大家把白狗子打下去,再同来吃鸡。再设悬念:战斗结果如何?题目“传家宝”也是一个悬念,结尾才交代“后来,那只母鸡木雕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红六连的传家宝”,揭开迷底。②伏笔照应。小石头支吾的回答和拦住赵连长扎鸡的举动是一处伏笔,赵连长扎鸡后突然脸色一变又是一处伏笔。竟然是一只用木头雕刻的“木鸡”,“连里的下蛋鸡,前两天就被我杀了给伤员补身子”是对这两处的照应。\n③情节起伏。开头写可怕的饥饿,是“起”,写战士们对“饿“的议论,是“伏”。炊事员杀鸡的消息,和战士们迫不及待的表观是“起”,赵连长宣布赶紧加柴火是“伏”。阵地上杀声震天和打胜仗是“起”,看到木头里刻的“木鸡”是“伏”。尤其是结尾的逆转:战士门期待的鸡肉和鸡汤却变成了“木鸡”!真是妙不可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都表现了大家对小石头这个好主意的由衷的佩服”错误。“惊愕”是因为事出意外,“涩地笑了笑”是无可奈何,看不出是佩服,连长的“难为你了”有肯定,但也不是佩服。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敌人看不起农民出身的红军的心理”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红军的钢铁般的意志”。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赵连长:由“战场上,战士们可以不顾一切地抡着大刀冲锋陷阵,与敌人血战,好像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可是,一旦敌人被打退,可以松口气了,战士们便觉头昏眼花,只有靠大刀撑着,方能站稳脚跟”“眼看天就要黑了,敌人很快又会组织新一轮进攻,六连还能顶得住吗?”“赵连长干咳一声,说:‘同志们,再坚守一夜,等主力部队到了,咱们就可以休息了。’”可知,赵连长在危急情况下号召大家坚守;由“赵连长用力扎了扎那只鸡,突然脸色一变,手中的筷子立即收了回去。‘臭小子,照你这么炖,猴年马月才能吃上鸡肉、喝上鸡汤?赶紧加柴火!’赵连长迅速盖上锅盖,脸色恢复了原样”分析可知,发现陶罐的鸡异常后,迅速恢复脸色,可见他的沉着镇定。由“前方战士报告,敌人又攻上来了”“赵连长一听,把筷子狠狠地摔在地上,神色坚毅道:‘这群白狗子,连鸡也不让咱们好好吃。那咱们就效法关公‘温酒斩华雄’,等把白狗子打下去了,再回来吃鸡肉、喝鸡汤,怎么样?’”可知,赵连长号召大家效法关公,先打仗,\n后吃鸡,最终赢得胜利,可见他富有智慧。小石头:由“我……我实在拿不出东西给大家吃了,这才……迫不得已雕了一只木鸡,就是想激励大伙儿……”分析可知,小石头为了安慰激励战友,竟然雕了一只木鸡来煮。可见他聪明机智。由“回到营地后,战士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伙房,赵连长缓缓打开锅盖,端出了那个陶罐。战士们围上前去,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卧在陶罐里的哪是什么母鸡啊,竟然是一只用木头雕刻的‘木鸡’”“看着战友们惊愕的神情,小石头终于委屈地哭了:‘呜呜……连里的下蛋鸡,前两天就被我杀了给伤员补身子’”可知,小石头:杀了下蛋鸡给伤员补身子,天真善良,关心战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巧设悬念,小说设置了三处悬念:由“负责留守的六连是唯一作战部队,红三团首长命令六连就地阻击敌人,一定要坚守48小时,等待主力回援”“敌人的进攻再一次被打退后,六连还能战斗的仅剩30多人了。比牺牲更可怕的是饥饿,战士们已一天一夜粒米未进”可知,小说在开头交代了具体的战况,六连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形势严峻:伤亡很大,断粮饥饿。此处设置了悬念:六连还能顶得住吗?由“赵连长一听,把筷子狠狠地摔在地上,神色坚毅道:‘这群白狗子,连鸡也不让咱们好好吃。那咱们就效法关公‘温酒斩华雄’,等把白狗子打下去了,再回来吃鸡肉、喝鸡汤,怎么样?’”可知,饮事员杀鸡后,赵连长号召大家把白狗子打下去,再同来吃鸡。可是,此时的战士们虽然“个个仿佛关公附体,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但毕竟断粮饥饿,形式严峻;此处设置了悬念:战斗结果如何?题目“传家宝”也是一个悬念,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传家宝”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传家宝”?“传家宝”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吗?一直到结尾,才交代清楚“后来,那只母鸡木雕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红六连的传家宝”,揭开迷底。伏笔照应由“小石头支吾道:‘大概……半……半个小时吧!’”“‘你小子又舍不得柴火吧!’赵连长抓起一根筷子,‘我瞧瞧’”“‘别扎!’小石头见状,吓了一跳,连忙伸手要拦住赵连长。可是,赵连长手中的筷子已经伸进了陶罐里”“赵连长用力扎了扎那只鸡,突然脸色\n一变,手中的筷子立即收了回去”可知,小石头支吾的回答和拦住赵连长扎鸡的举动是一处伏笔,与下文发现陶罐里竟然是一只用木头雕刻的“木鸡”以及“连里的下蛋鸡,前两天就被我杀了给伤员补身子”的情节相照应。情节起伏。小说开头写可怕的饥饿“比牺牲更可怕的是饥饿,战士们已一天一夜粒米未进。战场上,战士们可以不顾一切地抡着大刀冲锋陷阵,与敌人血战,好像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可是,一旦敌人被打退,可以松口气了,战士们便觉头昏眼花,只有靠大刀撑着,方能站稳脚跟”,是“起”;“‘连长,饿得腿都软了……’大个子李火木有气无力地说”“是啊!哪怕有根地瓜也行啊!”白狗子咱不怕,就怕肚子造反啊!”,战士们对“饿“的议论,是“伏”。“炊事员小石头跑了过来,笑嘻嘻地说:‘同志们,我把咱们连的下蛋鸡杀了,正在锅里炖着,一会儿就熟了’”“战士们一窝蜂来到伙房,李火木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用力嗅了嗅”,炊事员杀鸡的消息,和战士们迫不及待的表观是“起”;“可是,赵连长手中的筷子已经伸进了陶罐里”“赵连长用力扎了扎那只鸡,突然脸色一变,手中的筷子立即收了回去。‘臭小子,照你这么炖,猴年马月才能吃上鸡肉、喝上鸡汤?赶紧加柴火!’赵连长迅速盖上锅盖,脸色恢复了原样”赵连长宣布赶紧加柴火是“伏”。“前方战士报告,敌人又攻上来了”“霎时间,阵地上杀声震天,六连的战士们把手中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他们想着打完这一仗就有鸡肉吃,有鸡汤喝,于是人人如下山猛虎冲入敌阵,左劈右砍”,阵地上杀声震天和打胜仗是“起”;“战士们围上前去,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卧在陶罐里的哪是什么母鸡啊,竟然是一只用木头雕刻的‘木鸡’”,看到木头里刻的“木鸡”是“伏”。结尾的逆转,战士门期待的鸡肉和鸡汤却变成了“木鸡”!真是妙不可言。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熙宁元年夏,四月,壬寅朔,新判汝州富弼入见,以足疾,许肩舆至殿门。帝特为御内东门小殿见之,令其子绍庭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至日昃,问以治道。弼知帝锐于有为,对曰:“人君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窥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其意。陛下当如天之鉴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己巳,诏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安石素与韩绛、韩维及吕公著相友善,帝在藩邸,\n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维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以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又问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安石退而奏书,其略曰:“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扦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政,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义,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伏惟陛下知天助之不可常,知人事之不可急,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明日,帝谓安石曰:“昨阅卿奏书,所条众失,卿必已一一经画,试为朕详言施设之方。”安石曰:“遽数之不可尽,愿陛下以讲学为事,讲学既明,则施设之方不言而自喻矣。”(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B.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C.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D.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熙宁,是北宋宋神宗用过的一个年号,这一年号因为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B.翰林,古代官职名。唐朝时始设,其专门掌管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C.记室,东汉设置的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后代沿用,又称记室督、记室参军等。D.夷狄,古称北方部族为夷,东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n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宗召有脚病的富弼入朝拜见,允许他坐轿进殿门,并命令他不要跪拜,富弼很感动,就真诚地回答了神宗关于治国之道的问题。B.神宗任藩王时通过韩维认识了王安石,当他即位后很快提拔了王安石,这就为神宗能够经常与王安石交流治国之道提供了便利。C.王安石分析了太祖以来的几任皇帝的优点,尤其对太祖的做法分析较为详细,明确指出了大宋“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原因。D.王安石指出当下超过百年天下无事是人努力的结果,也有上天的帮助,但陛下要明白依靠上天的帮助不能长久,应当抓好人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问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2)昨阅卿奏书,所条众失,卿必已一一经画,试为朕详言施设之方。14.王安石认为当朝主要缺失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A13.(1)神宗又问王安石:“祖宗保全天下,能够百年没有大变故,大体达到社会安宁,凭借的是什么方法呀?”(2)昨天读了你的奏书,所列的众多缺失,你必定已经一一经营筹划,为我详细的说说实施的方法。14.(1)缺少皇亲国戚和臣子来议论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2)缺少可以做大事的臣子;(3)皇帝缺少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并把它实施到天下的那样的行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神宗因此想见王安石这个人。神宗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到这时王安石才进朝入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由是”是“想见其”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知”的宾语是“江宁府”,“数月”为后文状语,应在“数月”前断句,排除B。故选C。\n【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称北方部族为夷,东方部族为狄”错误,应为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富弼很感动,就真诚地回答了神宗关于治国之道的问题”错误,从文中“弼知帝锐于有为”可知,富弼真诚地回答了神宗关于治国之道的问题,是因为他知道皇上坚定地想有一番作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守”,保全;“粗致”,大体达到;“以”,凭借。(2)得分点:“条”,列举、条列;“众失”,众多缺失;“经画”,经营筹划。【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义”可概括为:缺少皇亲国戚和臣子来议论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依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可概括为:皇帝身边缺少可以做大事的臣子。依据“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可概括为:皇帝缺少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并把它实施到天下的那样的行为。参考译文:熙宁元年夏天,四月,壬寅初一,汝州新任判官富弼入朝拜见,因有脚病,允许坐轿子到殿门。神宗特意在御内东门小殿楼见他,让他的儿子富绍庭搀扶着他进来,并且命令他不要跪拜。他们坐着从容地谈到日头偏西,神宗向富弼询问治国之道。富弼知道皇上坚定地想有一番作为,回答说:“人主的喜好和厌恶不能让人窥测到,能窥测,那么奸人就得以逢迎。陛下应当像天监视人一样,善恶都自取,然后进行惩罚奖赏,这样功劳和罪恶都不会不各得其实情。”\n乙巳,诏令翰林学士王安石逾越次序入宫应对。王安石向来和韩绛、韩维及吕公著相处得很和睦。神宗在藩王的宅地时,韩维担任记室,每次讲述解说受到人们的称赞就说:“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说法。”等到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想见王安石这个人。神宗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到这时王安石才进朝入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又问王安石:“祖宗保全天下,能够百年没有大变故,大体达到社会安宁,凭借的是什么方法呀?”王安石退朝后上奏书,简略地说:“太祖具有极高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详尽地了解各种人物的真伪,指挥任命,一定做到人尽其才;设置变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兵卒。对外抵抗外族入侵,对内靠他们平定动乱。于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自身俭朴,为天下做出了榜样。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准则。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丧失道德的地方。这就是所以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缘故。但是,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幸赖不是夷狄昌盛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涝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无事,越过百年。虽然是人努力的结果,也靠了上天的帮助。我想陛下知道不能长久的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着急,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第二天,神宗对王安石说:“昨天读了你的奏书,所列的众多缺失,你必定已经一一经营筹划,为我详细地说说实施的方法。”王安石说:“匆忙的列举也不能列举尽,希望陛下把讲学作为事务,讲学已经明白,那么实施的方法不用说就明白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舟过大通镇①杨万里淮上云垂岸②,江中浪拍天。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③。芦荻偏留缆④,渔罾⑤最碍船。何曾怨川后⑥,鱼蟹不论钱。\n【注释】①大通镇;今铜陵市大通镇,地处贵池、青阳、枞阳、铜陵四县及交界处,自古就是沿江重镇,明代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②淮上云垂岸: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压着厚厚的云层。③牵:通“纤”,纤夫拉船用的纤绳。④缆:拴船的缆绳。⑤渔罾:用竹竿支架的渔网。⑥川后:船行驶的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说大通镇风急浪高,江中浪海翻涌,险象环生,后说并不曾有丝毫抱怨船行的慢。B.诗人以浓郁、凝练的文笔,撇开闹市的繁华,单从大通镇的自然美景中截取画面,从一个侧面描绘出鱼米之乡。C.“芦荻偏留缆”,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醉手法,丛生密集的芦荻,偏偏好客地欲牵留着船上的缆绳,显得有情有义。D.“渔罾最碍船”,诗人特地选取最富地方特色的渔罾来写,最是那些捕鱼虾的渔罾十分繁忙,阻碍着船只的前行。16.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5.B16.这首诗描绘了水拍江滩图、渔罾碍船图和鱼蟹价廉图,表达了对大通段长江风光的惊奇之情,对当时大通的繁华、富庶的境况的赞美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浓郁”错,应该是淡雅的文笔。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江中浪拍天”概括出“水拍江滩图”,结合“渔罾最碍船”概括出“渔罾碍船图”,结合“鱼蟹不论钱”概括出“鱼蟹价廉图”。\n诗歌描绘了大通风急浪高、江中浪海翻涌的长江自然美景,也描写了丛生密集的芦荻好客牵留缆绳、捕鱼虾的渔罾不让船只前行的有情有义的长江风俗画面,还有“鱼蟹不论钱”所表现出来的繁华、富庶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大通段长江风光的惊奇之情,对当时大通的繁华、富庶的境况的赞美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诗人通过加高帽子和加长佩带来突显自己追求高洁。(3)“小楼”是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诗人们借助“小楼”,寄寓着思念、闲适、落寞等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③.高余冠之岌岌兮④.长余佩之陆离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誉、沮、岌、离、巷、堪、漠、赖。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特征。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军将士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胜利完成震撼世界、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党彰显了延安精神“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的清醒认识。延安时期,我们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了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焦裕禄同志是坚定跟党走的典范,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克已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跨越时空、,体现了我们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n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始终如一山高水险彪炳史册老而弥坚B.始终如一千难万险千古流传历久弥新C.一以贯之山高水险千古流传老而弥坚D.一以贯之千难万险彪炳史册历久弥新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延安精神彰显了我们党“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的清醒认识。B.我们党彰显了清醒的对延安精神“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认识。C.延安精神彰显了我们党对“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的清醒认识。D.我们党彰显了延安精神对“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的清醒认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D19.C20.排比句由三个“……了党的……”动宾短语构成三个结构一致的句式,多角度强调了“我们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始终如一”,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样。形容有恒心,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用一种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语境侧重“思想理论”,应选“一以贯之”。“山高水险”,比喻前进的道路上有各种艰难险阻。“千难万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语境强调困难之多更为合适,应选“千难万险”。“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千古流传”,指事迹或精神年代长久地在社会上传扬。用“彪炳史册”更能体现长征的伟大。“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修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应选“历久弥新”。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有:\n“我们党彰显了……”搭配不当,应是“延安精神彰显了……”;“‘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问题’的清醒认识”成分残缺,应是“对‘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的清醒认识”。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排比用三个及三个以上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说明所说的事物,表示强调和层次深入的修辞,本句连用了三个“……了党的……”的动宾结构的句式,属于排比句。排比修辞本身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具有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等作用。此外从内容上,“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了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是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我们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东汉文史学家李尤在《屏风铭》中对屏风的特点进行了描写:“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凤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屏风可以作为摆设,使用时应陈设张立,亦便于收纳。屏风可以①,抵御雾气露水,屏风已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家具,而是承载着儒家道德伦理的具体象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多首诗中写到屏风:“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白居易捉示出屏风的另一功能,②。挂轴于唐末五代被发明之前,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媒材是手卷和屏风。二者之间有两大区别,一是它们不同的“媒介特性”:();屏风却是空间性的,特别是那些正反两面都绘有图像或题有文字的屏风,更是必须在分隔的建筑空间中观看欣赏。古代画家和工匠利用画屏的这个特点,常在其正反两面描绘和书写彼此呼应的图像和文字,以传达特殊的象征意义或美学趣味。另一区别在于③。手卷画的创作是为了观者的独自阅览,而画屏则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既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又用于陪葬或装饰墓室。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便体现了以上诸多特点。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手卷是时间性的,需要观者以手操纵,逐渐展开\nB.手卷需要观者以手操纵,逐渐展开,是时间性的C.需要观者逐渐展开,以手操纵,手卷是时间性的D.观者以手操纵,逐渐展开,可见手卷是时间性的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1)阻挡凉风邪气(2)即将屏视作绘画的载体——画屏(3)二者不同的使用场合和服务对象【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语境可知,此处是比较手卷和屏风之间的区别,分号后面说的是“屏风却……”,前面显然是说“手卷……”,排除CD;从句式角度来看,后面说“屏风却是……”,前面也应该使用“手卷是……”的句式,排除B。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是说屏风的功能,结合“雍阏凤邪,雾露是抗”和“抵御雾气露水”可知,此处是说可以阻挡凉风邪气。第二处,由前面“白居易捉示出屏风的另一功能”可知,此处是说屏风的另一功能;结合白居易的诗句“我题君句满屏风”“歌舞屏风花障上”和第二段“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媒材是手卷和屏风”“古代画家和工匠利用画屏的这个特点”可知,这一另一功能是把屏风视作绘画的载体,即“画屏”。第三处,此处是说手卷和屏风的另一区别;结合后面“手卷画的创作是为了观者的独自阅览,而画屏则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既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又用于陪葬或装饰墓室”可知,二者的使用场合和服务对象不同。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曾斩获四枚残奥会金牌的视障运动员李端接过最后一棒火炬,走上主火炬台。他的手抚过一片片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雪花”,经过几番摸索之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冬残奥会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n谈及执行这份光荣任务的体会时,李端说,接过最后一棒火炬,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所有残疾人运动员,所以要把最后一棒火炬的任务完成,让更多人看见中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当烛火对进孔眼的那一瞬间,大家会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触摸世界、认知世界。而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是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值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视障运动员李端为核心人物,介绍他点燃火炬的过程,他内心的想法,并通过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的感受补充介绍李端的形象。考生要抓住关键句“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所有残疾人运动员,所以要把最后一棒火炬的任务完成,让更多人看见中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是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来理解本次作文的立意。李端虽然有视障,但他的内心很“明亮”,他同正常人一样,有着对国家的热爱,对自己责任的担当,他的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用内心的激情照亮天地的热情,时时感染着周围的人。写作时可以从材料入手,通过对李端的赞美,感悟人应当有怎样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打击和命运的不公,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还是依然热爱生命,努力奋斗,展现生命的精彩?考生应当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所解答。写作时可以联系史铁生的人生态度来写,也可以写某些人经不起生活的打击作出戕害生命的事,来反面论证应当如何面对挫折和打击。立意:1.点燃“微火”,照亮世界。2.心中有光,就能点亮前路。3.自强不息,身残又何妨。4.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6 18:46:32 页数:21
价格:¥3 大小:43.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