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2年5月5日14:30—17:00】昆明市第三中学高2024届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语文学科能力测试命题人:陈文燕李舒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战争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的经常性现象,它以有组织的暴力形式解决不同利益集团(氏族、部落、阶级、民族、国家、国家集团、宗教等等)之间的矛盾。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同时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成为遏制战争、消灭战争的强大力量。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的。在阶级社会,当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不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国家矛盾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时,战争是一种最后选择,而和平只是对立力量之间相互制衡或实现均衡的态势。关于战争的根源,古今中外都有人认定为人性。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把战争归结于人的权势之争和人的好斗本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微观学派把人的生物性攻击本能和非意识性的欲望视为战争的最终根源。把战争归结于人性也就把战争永恒化了。也有人把它归之于民族种族差异、民族文化的异质性等等。马克思主义反对先验的、不变的人性设定,反对战争永恒论,坚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上认识人和战争。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只要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私有制,存在着利益对立的社会单元,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里,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从事战争是为了获得和平,从而实现不通过战争而无法实现的目的。战争与和平都根源于经济关系,战争的目的最终是经济利益。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伴随着资本输出的殖民地争夺,战争在“文明”的包装下更加惨烈。国家之间的竞争一直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既有大国之间的利益厮杀,也有小国挑衅大国领土和主权的不义战争,更多的是强国、富国、大国侵略欺凌弱国、穷国、小国的侵略战争。发达国家以经济实力强化军事实力,用军事霸权完成政治霸权,形成并固化了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使国际社会权力分配严重不均衡,从而使“丛林法则”制度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总体呈缓和趋势,但各种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却出现了500多次,先后有近百个国家的\n武装力量卷入其中。另外,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5年公布的数据,世界的核弹头储备仍有15850枚,虽然总量有所减少,但世界9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仍在推进核武库的现代化。这表明“丛林法则”仍顽强地存在着,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世界的天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我们渴望和平却不能回避战争,因为战争不以任何单方面的善良意愿为转移。习近平告诫全党全民:“历史警示我们,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呵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当下国际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和平决不是乞求来的,也不是屈辱忍让的结果。他因此强调:我们不希望打仗,但只有我们有准备、有强大军事力量、有打赢能力,才能从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以武止戈”的目的。“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这一论断是对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精准概括,是我们认识和处理战争与和平关系问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战争制胜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前提是有遏制战争的足够力量。备战而不好战,有战胜实力而不轻启战端,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安全的基本条件。历史经验表明,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有打赢能力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去招惹人家,但决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们必须有克敌制胜的防身利器,有令战争狂人望而却步的杀手锏,这样才能更好做到以武止戈。天下虽安而不忘战,国家强大而不好战,始终划清反战与忘战、备战与好战的界限,处理好安与危、备与战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制胜智慧。(摘编自《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争具有残酷性和破坏性,这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反对战争的人们成为了遏制战争、消灭战争的强大力量。B.不论古今中外,研究者都认定战争的根源是人性。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微观学派,都持此类观点。C.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私有制、利益对立的社会单元,战争就不可避免。D.《孙子兵法》谈到,战争制胜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好战,不轻启战端,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安全的基本条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从战争的相关阐述来切入话题,引出其核心观点,确定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对全文起到统摄领起的作用。B.文章从不同维度分析探究战争的根源,剖析战争发生的必然原因,论及“丛林法则”的真实,揭示当下战争的隐忧。C.选文运用总分结构,以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总起,以战争根源的探究分述,再谈中国要处理好安与危、备与战的关系。D.文章论证方法丰富,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同时作者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nA.马克思主义反对先验、不变的人性设定,反对把战争归结于人性将其永恒化的战争永恒论。B.国家竞争的丛林法则于强国、富国、大国侵略欺凌弱国、穷国、小国的侵略战争之中体现。C.只要有准备、有强大军事力量、有打赢的能力,战略上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武止戈”。D.掌握《孙子兵法》中所言的战争制胜的最高境界,处理好战与和的关系,才可能长治久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五月晨空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操何种语言,有什么习俗和政治观点,我们都拥有同一个天空。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企盼的都是蔚蓝色的天空。如果有一天早上日出时醒来,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我们都会理所当然地大吃一惊。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而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蓝天是什么呢?1957年8月,人类第一次上升到蓝天之上并四处眺望。一位退休的空军军官、内科医生西蒙斯成为有史以来上升到最高处的人。他独自驾驶一个气球飞到30千米之上,并且透过气球的厚玻璃窗瞥见一个不同的天空。西蒙斯回忆说,那是暗黑和深紫色的天空。他已经到达地面上看见的蓝色被太空的完全漆黑所取代的过渡区域。自从西蒙斯那次几乎被人们遗忘的飞行以来,许多国家的人都飞到过大气层之上。人类(包括机器人)多次在太空的直接体验清楚地说明,即使在白昼,天空也是黑的。白昼天空的蔚蓝色,显然与大气有某种关系。可是当你向餐桌对面望去,你的同伴不会是蓝色的。天空的蓝色必定不是一点点空气,而是大量空气造成的。如果你从太空仔细地观看地球,就会看到有一条薄薄的蓝带把地球围住,这便是低层大气。在这条带的顶部,你可以看出蓝天逐渐消退成漆黑的太空。这就是西蒙斯第一次进入的过渡区。在常规的太空飞行中,你从蓝带的底层出发,起飞后几分钟就完全穿过它,然后进入无边无际的空间,在那里如果没有精心研制的生命维持系统,连吸一口空气也办不到。人类生命的存在实在有赖于蓝天。我们在白天看见天空是蓝的,是因为我们头上和周围的大气在反射太阳光。在一个无云的夜晚,天空是黑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强的光源被大气反射。不知怎么的,大气总喜欢向我们反射蓝光,这该如何说呢?太阳的可见光包含多种颜色——紫、蓝、绿、黄、橙、红——它们对应于波长各不相同的光。紫光与蓝光波长最短,而橙色与红色光波的波长最长。我们看出来的颜色,便是我们的眼睛和头脑“读”出来的光的波长。当光谱中所有这些彩虹颜色像在太阳光里那样混合起来,就几乎成为白光。这些光波在8分钟内穿越1.5亿千米,一齐从太阳传到地球。它们射进主要由氮和氧分子组成的大气,有些波被空气反射回太空,有些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反射到各个方向。大气对光波的这种全方位反射,叫作“散射”。但是空气分子对各种光波的散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波长越短的光(如紫光和蓝光)比起波长较长的光(像橙色与红色的光),越容易被散射。当我们在无云的白昼抬头仰望并赞美蓝天时,我们看到的是被优先散射的短波太阳光。这种散射称为瑞利散射,用以纪念对这种\n现象首先做出合理解释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那么落日为什么是红的呢?因为大气层是固态地球用重力吸引住的在其四周的一个气体薄层,在日落或日出时,太阳光斜穿大气层要比在中午直穿大气层经过更长的路程。由于紫波与蓝波在更长的过程中比太阳当顶时被散射得更多,我们望着太阳时看到的只是剩余部分,即阳光中几乎没有散射掉的波段,尤其是橙色和红色的光。这样,蓝天形成了红的落日。地球上天空的蓝色与大气的成分关系不大——只要大气不吸收光线,氧和氮分子都不吸收可见光,它们只把光散射到其他方向上去。然而有些别的分子却能“吞食”光线。汽车引擎和工业燃烧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真的会吸收光,因此它们是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吸收和散射一样,也能使天空变色。其他的星体,如水星、地球和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大多数卫星都是很小的星体:它们的重力很微弱,因此他们不能保留自己的大气,于是大气会慢慢地向太空流散。这样一来,近乎真空的空间会延伸到他们的表面。太阳光在传播途中既不被散射也不被吸收,会毫无阻拦地射到它们的表面。这些星体的天空是漆黑的,甚至在正午也是这样。(摘编自卡尔·萨根《暗淡蓝点·神圣的黑暗》,叶式辉、黄一勤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颜色与西蒙斯在30千米之上看到的不同,说明人们看到的天空颜色与观察的高度有关。B.早晚时,太阳光斜穿大气层,紫波与蓝波被散射得更多,留下的主要是橙色和红色的光,所以朝阳和落日多是红的。C.氮的氧化物会吸收光,从而成为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废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都是褐色的了。D.与地球相比,一些很小的星体重力很微弱,无法保留住自己的大气,故而这些星体的天空即便在正午也是漆黑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说理为主、穿插了一些灵动活脱的表述,与说明性文字配合自然,体现了科普文章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文体风格。B.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空的蓝色与大气的成分关系不大,作者借用“当你向餐桌对面望去,你的同伴不会是蓝色的”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在无云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是漆黑的,在黑色天空的背景上,星星看起来要亮一些,也更为清楚,这符合文中所提到的瑞利散射原理。D.作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天空呈现蓝色、深紫色、黑色的原因,这让我们认识到,根据已有的观测经验,应可预测出其他星球天空的颜色。6.哪些因素决定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虚拟毕飞宇这个冬天特别冷。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祖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父亲在\n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父亲没有考上,祖父的57个学生考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一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宇,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颠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父亲退出去了,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祖父说:“这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好久。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这算什么事呢。“当年荣校长182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不能做假。”语气剥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不能做假!”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茅开民遥寄哀思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储阳遥寄哀思……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n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教育局长因祖父是名人而为父亲安排工作,后又因未能如愿升官而迁怒于父亲,这说明他原则性不强,也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B.“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表现祖父只在意高智商的学生,而忽略父亲,这也侧面反映出社会上人情冷漠和教育中德育、智育问题。C.本文思路清晰,叙述手法巧妙。以我们和祖父的告别为主线,运用插叙让父亲的故事自然插入,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D.小说后面写到“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表面上是写天气的“冷”,却也让人联想到祖父去世葬礼的冷清和他引以为豪的高材生们不懂得感恩的冷漠。8.小说为什么以孙子“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虚拟”作为本文的标题,蕴藉丰富,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含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①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帝韪其论。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真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内侍侯莫陈利用②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注】①富弼,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n出之/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取后一种意义。C.学士,宋代时是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与今义不同。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齐贤因建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于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D.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不法,恣意妄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同意了赵普的意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 (2)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15.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6分)\n(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2022年初,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好评不断,_____________。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想让“八零后”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_____________。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通过人物、时代成长,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_____________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时代”“好人”“奋斗”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故事”中的_____________,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识。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潮迭起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B.跌宕起伏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C.高潮迭起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D.跌宕起伏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B.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D.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n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B.《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C.《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D.《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大脑神经网络有一个极有利于适应环境的特性,那就是可塑性。来自环境的刺激,包括与其他人的大脑之间的互动,①。从我们出生一刻起,大脑就开始探索周边的世界和环境,信息也不断地塑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使我们②。发育期的神经网络具有高度可塑性,环境引起的脑电活动可以主导神经网路的增生、巩固和修剪。所以,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都储存在神经网络的结构之中,造成因人而异的性格和认知能力。所谓“基因重要还是环境重要?”是一个有误导性的问题。遗传的基因为大脑神经网络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材料,③,神经网络结构是不能形成的。因此,基因和环境都非常重要。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仰视比自己优秀的人,但是很少正视自己,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毅力,于是,行动的脚步也就缓慢起来。我们仰望别人,是因为在自己眼中,别人的样子让我们羡慕,但我们却很少知道,那个人背后所承受的一切。别人站得再高,那是人家努力拼搏的结果,我们要想站到那个高度,或者高于那个高度,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努力提升自己。上面材料的内容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五四”青年节后,学校将举办“修己”杯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昆明市第三中学高2024届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语文学科能力测试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A项“反对战争的人们成为了遏制战争、消灭战争的强大力量”错误,暗换对象,有意曲解。“成为了遏制战争、消灭战争的强大力量”的应是那份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而不是人们。B项“不论古今中外,研究者都认定战争的根源是人性”错误,以偏概全。D项“不好战,不轻启战端,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安全的基本条件”错误,改变条件,有意曲解。)2.D(文章未运用比喻论证。习近平的引语中虽有比喻,但从文章论证法角度看,只能定性为引用论证。)3.C(“只要……就”错误。结合“我们不希望打仗,但只有我们有准备、有强大军事力量、有打赢能力,才能从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以武止戈’的目的”分析,在逻辑上改变了原文“只有……才”的条件关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废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都是褐色的”说法绝对,原文“汽车引擎和工业燃烧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真的会吸收光,因此它们是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吸收和散射一样,也能使天空变色”只是说废气能使天空变色,但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不都是褐色的。)5.A(B项“天空的蓝色与大气的成分关系不大”错,这一现象主要说明的是天空的蓝色与空气的量的关系;C项“这符合文中所提到的瑞利散射原理”错,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强的光源被大气反射”;D项“详细介绍了……深紫色……的原因”错,文章没有详细介绍深紫色天空的成因。)6.大气层因素:①大气的量不同。大量空气被地球的重力留住从而形成大气层,瑞利散射使天空呈现蓝色;②大气的成分不同。有些分子能吸收光,从而使天空的颜色呈现出暗棕色等。太阳光因素:①光源强,可以对大气形成全方位的反射,而晚上没有光源,天空便呈黑色;②太阳穿过大气时角度不同(路径长短不同),早晨和傍晚太阳光斜穿大气层,经过的路程更长,使太阳和天空会呈红色。(每个因素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C(“以我们和祖父的告别为主线”错,应该是以“我”眼中的祖父为主要线索。)8.①“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仅便于插叙祖父和父亲之间的故事,也给人真实可信感;②“我”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祖父与父亲间充当二人情感的润滑剂;③“我”便于揭示主旨,让文中有了温度,祖父的丧事中,花圈数量让人揪心,“我”取出钱包,在花圈出租处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为冷清的丧事增添了些许温情,这一情节也暗示“我”对祖父追求的理解。(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1)“虚拟”表面上是指“我”虚拟祖父所教育出来的“高材生”为祖父的葬礼送花圈的事;(2)“虚拟”反映出学生对祖父的冷漠,与祖父对学生的关注形成鲜明的对比;\n(3)作者“虚拟”送花圈,是作者对祖父的功绩的肯定,也是作者对祖父愿望无法达成的悲哀和无奈。(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D11.B(文中的“临御”指前一个意义)12.C(“无所追求”错。文中的“无欲”是指在物质方面没有过多欲求)13.(1)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共5分。“爵之以官”、“异时”、“辅”各1分,句意2分)(2)(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共5分。“乱”、“可惜”、“竖子”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皇帝下诏群臣论述朝政的,立刻询问对答。富弼评价说:“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就会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阻寒的原因。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奉边境事务的。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尚日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呢!”二年春正月戊辰,皇帝亲自对礼部选拔的举人进行考试。当初,太祖驾临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向皇帝献上策略,分条陈述了十件事情,其中有四条符合皇上心意。张齐贤坚持认为其余的策略都很好,太祖大怒,把张齐贤赶了出去。回京以后,太祖对太宗皇帝说:“我驾临西都,只得到了一个张齐贤啊!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到这时,张齐贤也在考试人选之中,主管官员错误地把他放在了最下一等人员中,皇帝看到了,因此就赐全部录取的人员为进士及第。皇帝对侍臣说:“朕想从科场中广求贤才,不敢奢望从十个人中能选拔出五人,只得到一二人,也可以成为使国家安定清平的贤才。”雍熙元年六月,下诏让臣子献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说:“现在国家长久安定清平,天下统一,所以身边的人都迎合奉承,致使陛下因功业而自满。然而陛下临御天下九年。天下虽然安宁。但是刑罚没有施行得当。水旱没有调配得当陛下认为国家太平,有谁敢不认为国家太平!陛下认为治理完美,有谁敢不认为治理完美!”又说:“如果听从并采用的建言太广泛,那么条例制度必然繁多,条例制度繁多,那么遵循依从条例制度的人就少。自从下令凡是有上奏陈述的事情,应当令大臣们商议后施,行,不能留下空话,显示缺乏公信。”皇帝认为他的奏言正确。端拱元年五月辛酉,下诏在靠近崇文院中堂的地方修建秘阁,把三馆的书籍分别放在里面,任命吏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皇帝对李至说:“君主应当淡泊无欲,不能把自己的嗜好显露在外面,那么奸邪就不会侵入自己。朕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喜欢读书,常常在书中看到古今成败之事,其中好的方面就学习,不好的方面就改正,如此而已。”李至每次与同僚在阁下看书时,皇帝必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的学士都参加。内侍侯莫陈利用因幻术得到宠幸,骄横恣妄,有不法行为,赵普审查他的罪行,请求杀了他。皇帝说:“怎么会有一国之主,不能庇护一个人的事情呢!”赵普说:“(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皇帝不得已,命令杀了侯莫陈利用。\n(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B(“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误,“歌一声”是为了突出卖饼儿起得早,同时生动地表现出卖饼儿娴熟的叫卖声,但并无童趣在内,童趣与此诗主题不符。)15.教育内容:①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②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①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②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每点3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6分,每句1分,出现错字、漏字、多字,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7.A(高潮迭起:比喻事物高度发展不断增高阶段。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本处是说《人世间》好评不断,不断出现新的高潮,所以选用“高潮迭起”。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砥砺前行: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的意思。本处是说伴随着改革开放,爷爷辈们创业的艰辛,所以选用“筚路蓝缕”。新旧嬗变:新旧更替。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主要是变化久远。这里面是说时代的进程,说明是新代替旧,所以选用“新旧嬗变”。市井气息: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和百姓的生活画卷,具有浓郁的生活味道。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这里指作品呈现出的当时百姓的生活习俗,所以选用“市井气息”。)18.D(所填的句子与上文中的“不是断层”相衔接,应使用“而是”与前面的“不是”呼应,构成“不是……而是……”的结构,排除A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是“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的原因,应先交代原因,所以排除B。)19.A(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成分残缺,“刻画描写”缺少相搭配的介词,应在“通过”的后面加上介词“对”。“人物、时代成长”搭配不当,“成长”和“人物”可以相搭配,但和“时代”搭配不当,和“时代”相搭配的动词为“变迁”,可改为“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搭配不当,“体现”和“过程”搭配不当,应将“体现”改为“展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0.①都不断改变大脑的神经网络;②能适应环境的需求;③但没有环境的塑造解析:第一处,由语境可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大脑神经网络可塑性的具体解释说明,是说“环境刺激”以及“与其他人的大脑之间的互动”对大脑神经网络的影响,由下文可知,这种影响是“改变大脑的神经网络”,据此填写“都不断改变大脑的神经网络”。第二处,由“使我们……”可知,此处应是说“大脑……探索周边的世界和环境,信息……塑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之后的结果,是让我们“适应环境的需求”。\n第三处,由前面“遗传的基因为大脑神经网络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材料”和后面“神经网络结构是不能形成的”可知,此处是强调环境塑造神经网络结构的不可或缺,即填写“但没有环境的塑造”。(每空2分,共6分)21.手法:拟人分析:①用“主导”生动形象体现环境对人脑电活动的影响;②用“增生、巩固和修剪”生动形象呈现神经网路的形成过程。(手法1分,分析4分,共5分)22.作文(60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三)名句引用不合要求的,酌情扣分。(四)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五)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6 18:38:08 页数:13
价格:¥3 大小:48.4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