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北区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历史一、选择题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表明孔子主张A.用礼来规范民众的行为B.礼法结合C.以教化养成对法的敬畏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感到羞耻,而且有归服之心,体现了孔子主张用礼制来教化百姓,规范民众的行为,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用礼法结合来治理百姓,也没有体现让民众形成对法的敬畏,排除B项、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西汉初年,一些先朝的礼制如车马殉葬制度不复存在;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末年,车马殉葬制度在诸侯王墓葬中重新被发现。这一变化表明西汉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诸侯王实力日益增强D.儒家思想重新受到重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西汉初期经济凋敝,取消了车马殉葬制度。而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制度又被重新采用。B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变化,A错误;汉武帝时期诸侯力量逐渐被削弱,C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D错误。故选B。3.唐肃宗曾明令“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重申,“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A.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C.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谏议大夫、御史在行使监察权时无需向宰相和中丞大夫等上级主管官\n员汇报,这些规定赋予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特殊地位,C项正确;监察权非行政权,无法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监察体系的独立和完善,与“限制三省长官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监察机构的内部分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4.“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岁可省江、淮漕(粮)百余万(石)”。这一记载反映是A.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必要性B.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C.元朝重视发展北方的农业D.明朝的赋税仰仗南北漕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方面,体现不出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根据国家御戎西北江淮漕运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没有强调发展北方农业,排除C项;明朝的赋税仰仗南北漕运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5.《丰湖书藏四约·借书约》明白地说:“今之书藏乃一府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种藏书理念A.丰富了国家藏书功能B.孕育了经世致用思想C.推动书院向近代迈进D.引领了中国教育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可知,材料强调了晚清书院追求藏书的实用性价值,增强了其公益性功能,有利于书院向近代迈进,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书院藏书的用途问题,未涉及国家藏书的功能,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和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1902年,戊戌维新失败后,避难日本的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其中称“麦喀士”(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开中国人介绍马克思之先河。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传播到进入革命实践有待A.商品经济的发展B.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C.工人阶级的成长D.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答案】C\n【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实践阶段需要阶级基础,因此工人阶级的成长是必要条件,C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进入实践阶段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革命实践阶段,排除B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不能支持马克思主义进入实践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7.《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答案】B【解析】【详解】“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和“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是希望青年的进步和成长,B项正确;倡导民主科学材料没有涉及到,排除A项;反对愚昧迷信材料没有涉及到,排除C项;;追求新文学平易近人材料没有涉及到,排除D项。故选B项。8.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二十一条》,并威胁说:“如把秘密(指《二十一条》)泄露出去,日本当断然采取行动。”之后,袁世凯不顾日本的威胁,把《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了美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袁世凯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B.借助欧美的力量来牵制日本C.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D.为复辟帝制争取列强的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二十一条》暴露了日本试图独吞中国的野心,袁世凯将《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了美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就是要借助美国的力量来牵制日本,B项正确;如果是为了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根本无需将内容告知美国,通过媒体即可实现,排除A项;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不是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袁世凯复辟帝制主要寄希望于日本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9.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n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情况,排除B项;公务员改革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开始推行”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10.9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A.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复兴B.成为东西方文学交流桥梁C.积极吸收全世界的文化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作为穆斯林国家,政府组织学者翻译希腊古典哲学、科学和医学,成就显著,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项正确;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是在意大利,排除A项;桥梁作用主要在沟通东西方交流方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并未吸收全世界的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1693年,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强调“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主张从儿童的衣、食、住、行,以及加强锻炼入手,以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A.弘扬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适应工业化的社会诉求C.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D.催生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克是启蒙运动的代表,其注重对公民教育的培养,强调“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主张从儿童的衣、食、住、行,以及加强锻炼入手,以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这体现了其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A项正确;1693年,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法国,排除C项;\n1689年英国确立了代议制,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①-④四个国家发生的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爆发了西里西亚织工起义B.②掀开了1848年革命的序幕C.③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D.④拟定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1月西西里岛人民起义揭开了革命的序幕,西西里位于意大利,②是意大利,B项正确;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发生在德国,①是英国,排除A项;首个社会主义政权是苏俄,③是法国,排除C项;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诞生在英国,④是德国,排除D项。故选B项。13.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历史合力论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阶级斗争学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一战的结束和流感的爆发有密切的关系,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全面分析问题的思路,即历史结果是众多因素推动导致的,是历史合力论,B项正确;材料内\n容与A、C、D三项涉及的唯物史观无关,排除。故选B项。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A.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B.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C.外交政策依据国际形势变化进行调整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可知,中国由意识形态外交转向重视国家发展的外交,说明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B项正确;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都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表现,排除A项;外交政策依据国家利益进行调整,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面是冷战时期苏联讽刺美国的一组漫画,标题是《搞到了自己的头上》,围绕绳子的文字为“对苏联的制裁”。该组漫画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企图称霸世界B.美苏两极对峙C.苏联经济自成体系D.世界的联系性【答案】D【解析】【详解】漫画讽刺美国对苏联的制裁最终让自己陷入困境,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美国单方面制裁苏联,必然让自己深受其害,D项正确;通过漫画无法看出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排除A项;材料只有美国一个角色,无法得出两极对峙的结论,排除B项;美国制裁苏联的结果是美国自身受害,说明两国存在联系,而非苏联经济自成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n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米价表期间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14世纪后半期17.1958.1715世纪前半期10.8492.2215世纪后半期16.3561.1616世纪前半期20.1949.5216世纪后半期23.0043.4817世纪前半期321931.07平均18.0052.9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材料二白银货币化的发展使得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产业的非农化程度加深,生产日益商业化,工商业市镇兴起和繁荣。同时,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正如彭信威所说,“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由于西北地区没有白银来源,该地区的农民为了纳税只能以谷换银。由于自然灾害,谷物收成欠佳,加之白银稀缺,此时却需要用比平时更多谷物才能换得纳税所需之银两,走投无路的农民因此揭竿而起也就不足为怪了。——陈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16世纪白银购买力状况。结合全球联系的建立,说明17世纪前半期白银购买力变动的原因。\n(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的影响及启示。【答案】(1)状况:16世纪,以白银来计算的长期价格相对稳定,中国在这100年中米价波动不大。原因:17世纪前半期,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价格下降,购买力下降。(2)影响: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与工商业市镇的繁荣;②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③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经济控制力:④加剧北方农民的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启示:货币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影响全面而深远:货币应用要基于国情,维护政局稳定等。【解析】【小问1详解】状况:根据材料一“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16世纪前半期20.19”“16世纪后半期23.00”等可归纳出16世纪,以白银来计算的长期价格相对稳定,中国在这100年中米价波动不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前半期,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价格下降,购买力下降。【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二“白银货币化的发展使得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产业的非农化程度加深,生产日益商业化,工商业市镇兴起和繁荣”可归纳出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与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根据“同时,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②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根据“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可归纳出③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经济控制力;根据“……由于西北地区没有白银来源,该地区的农民为了纳税只能以谷换银。由于自然灾害,谷物收成欠佳,加之白银稀缺,此时却需要用比平时更多谷物才能换得纳税所需之银两,走投无路的农民因此揭竿而起也就不足为怪了”可归纳出④加剧北方农民的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启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货币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影响全面而深远;货币应用要基于国情,维护政局稳定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上,1945年4\n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政治、思想、组织和军事各层面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时期,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重点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也对右的倾向发出警告,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立于党的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摘编自魏永龙《准确把握百年党史中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背景和启示》材料二76年前,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后,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一切同志,要在这个历史决议案下团结起来,像决议案上说的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4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意见中说,“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全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等(1)依据材料一,说明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共同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个历史决议主要内容及其重要作用。(3)综上,说明三个历史决议的联系及其意义。【答案】(1)三个历史决议都形成于重要历史关头。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全面抗战进入新阶段、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新政策,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建党百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伟大历史时刻形成的。(2)内容: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的历史,总结了我们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作用: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3)联系: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认识相一致、相贯通、相传承的重要成果。意义:坚持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守初心,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解析】\n【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上,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时期,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立于党的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可知,三个历史决议都形成于重要历史关头。根据材料“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上,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知,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全面抗战进入新阶段、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根据材料“在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时期,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知,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新政策,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根据材料“立于党的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可知,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建党百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伟大历史时刻形成的。(2)内容:根据材料“既重点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也对右的倾向发出警告,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的历史,总结了我们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作用:根据材料“既重点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也对右的倾向发出警告,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3)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认识相一致、相贯通、相传承的重要成果。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决议坚持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决议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守初心,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部人类现代史,就是一部机器发展史和文明进化史。钟表、印刷机、纺织机、蒸汽机、计算机如同一座座里程碑。机器带给我们丰裕,也带给我们焦虑……——杜君立《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n运用材料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评分标准等级水平描述一观点明确,认识到机器发明所带来的利与弊: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充分,逻辑严谨:结论表述正确。二观点明确,认识到机器发明所带来的利与弊:史论结合,史实运用较为充分,逻辑严谨:结论表述正确。三观点比较明确,认识到机器发明所带来利或弊:罗列部分史实:结论表述比较正确。四没有提出观点,孤立运用史实,时序、逻辑混乱。【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机器带给我们丰裕,也带给我们焦虑”可以得出观点:工业化的利与弊。论述: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主要内容,分析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如提高生产力、便利生活生产、推动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等;同时论证工业化的同时,使得生态环境破坏、人的异化等。最后进行总结,得出工业化发展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05 17:24:23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2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