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2022高考历史5月考前适应性考试(合肥三模)(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202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第一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惠王欲废长立幼,太子姬郑寻求齐桓公帮助。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姬郑顺利继位,即周襄王。后来周襄王还派代表参加了齐国组织的葵丘会盟。这反映出当时A.嫡长子继承制得到巩固B.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C.诸侯征伐争霸现象普遍D.尊卑观念受到严重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姬郑顺利继位,即周襄王。”“后来周襄王还派代表参加了齐国组织的葵丘会盟。”可知这一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得到巩固与材料信息周惠王欲废长立幼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诸侯征伐争霸现象普遍,排除C项;尊卑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夸大了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文献出处,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来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汉书》卷四《文帝纪》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汉书》卷八《宣帝纪》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后汉书》卷六《顺帝纪》A.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B.治国理念受传统观念影响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汉宣帝以及汉武帝的言论均体现尊老思想,这说明三人的治国理念均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汉文帝、汉宣帝时期,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汉武帝时期没有实行这一政策,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3.北宋时期,政府对商品买卖的中间人(亦称“牙人”)“付身牌约束”,对其入职资格、职业能力、权利义务和职业规范都有着明确的要求。王安石在市易法中规定,大宗商品买卖须有契文,并要有牙人担保画押,外国珍品或特殊商品必须由官府选定的牙人作为中介。这些规定A.源于坊市制度瓦解B.意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D.利于推动民间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对于商品买卖的中间人有着明确要求,后期需要牙人作为媒介,这有利于推动民间商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与坊市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间人的管理,不涉及政府收入,排除B项;材料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年龄统计情况。这一现象,A.促使官吏队伍实现了年轻化B.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C.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D.体现了政治运转的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明代的政治。由图所示,横坐标表示阁臣入阁年龄段,纵坐标表示阁臣人数。我们清楚地看到,阁臣群体的年龄结构呈现正态分布。51~60岁的阁臣人数最多,其次41~50岁和61~70岁两个年龄段的阁臣人数相当,30~40岁和71岁以上的阁臣最少。这样的年龄结构既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也符合在官僚体系中的官员升迁规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政局的稳固,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30~40岁的阁臣较少,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官僚运行成本的增加以及政治运转的理性,排除B、D两项。故选C项。5.清政府将盐税作为重要税源,采用专区专卖形式严加管控。1855年,曾国藩向朝廷奏请拨给浙江盐商3万盐引作为销售凭证,自行运销至江西、湖广等地,浙盐从而跨越了传统的销售地界。此举主要缘于A.国内政局的变动B.经济政策的调整C.列强侵略的加剧D.洋务运动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5年,曾国藩向朝廷奏请拨给浙江盐商3万盐引作为销售凭证,自行运销至江西、湖广等地,浙盐从而跨越了传统的销售地界。”可分析出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扰乱了清朝的盐业,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调整,A项正确;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受到了政局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列强侵略的加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郁达夫曾经说道:“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其言论表明五四运动A.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B.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自信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D.提升了个人的主体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强调了五四运动最大成功是“个人”的发现,“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表明五四运动提升了个人的主体意识,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对个人主体意识提升的作用,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自信、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在题干信息未体现,A、B、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BC;故选D项。7.1946年冬,东北爆发鼠疫,党领导当地各级政府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改善了卫生状况,使东北区得以继续为战争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具有组织人民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B.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C.强化了解放区卫生防疫监督管理D.将救灾与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面对东北疫情,中共领导下,有效地遏制了疫情,改善了卫生状况,使东北区得以继续为战争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这说明当时中共具有组织人民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A项正确;这一时期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排除B项;C项与题无关,排除C项;这一时期的战争不属于民族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8.下表是1978~2018年社会流行语的演变概况,这一演变历程反映了时间媒介社会流行语1978-1993官方媒体占据主导地位万元户、一国两制、女排精神、包产到户1994-1998媒体市场化发展炒股、抗洪精神、下岗再就业、一国两制1999-2018QQ、微信、抖音等自媒体涌现网红、反腐、电商、工匠精神、女排精神,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坚守与创新C.大众传媒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答案】B【解析】【详解】从”万元户、一国两制、女排精神、包产到户“到”炒股、抗洪精神、下岗再就业、一国两制“,再到”网红、反腐、电商、工匠精神、女排精神“,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人民坚守坚苦创业精神,不断创新,反映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坚守与创新,B项正确;市场经济建立是2008年,排除A项;主导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D项是1984年,排除D项。故选B项。9.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裁判官,原来的裁判官被称作内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处理问题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要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具有所有人都要认可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故而被称作“万民法”。由此可见,“万民法”A.是帝国对外扩张的产物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C.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D.取代公民法成为主要法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外事裁判官处理问题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要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具有所有人都要认可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可知随着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设立的外事裁判官处理问题对所有人都一个原则,且要保持合理性和公正性,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排除B项;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发展,“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1726年,西班牙思想家费伊豪在《捍卫女性》一文中指出:“对女性的判断,必须要从事情出发,不能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认为,我们也这么认为。”“女性的弱点不在于天赋,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教育的缺乏。在科学上女性和男性的能力是一致的。”这反映出A.工业革命兴起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批判古典文化成为时代潮流C.理性主义消除了人们的性别偏见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对女性的判断,必须要从事情出发,不能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认为,我们也这么认为。”可得出其强调理性的判断与思考,而“女性的弱点不在于天赋,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教育的缺乏。在科学上女性和男性的能力是一致的。”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判断,这都反映出启蒙运动对传统观念的冲击,D项正确;当时没有工业革命,排除A项;B项是文艺复兴有关,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8年后,苏联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的门户之见,主动与西方改善关系。据统计,1931年,美国出口机器设备中的50%出售给苏联,英国机器出口中的70%出售给苏联。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次年则高达50%。这表明当时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经济危机缓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C.苏联推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D.苏联已经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苏联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的门户之见,主动与西方改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工业化建设,正好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期,引进设备,发展本国工业,反映出苏联推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C项正确;当时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矛盾缓和,排除B项;苏联还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C项。12.同为国际知名雕塑家,贾科梅蒂(1901—1966)的人形雕塑如火柴杆般干瘪瘦削,人形被极度拉长,在空旷的空间中如同脆弱的干尸。而博特罗(1932—)的雕塑则追求一种滑稽、可笑的脂肪堆积感,以呈现生命之沉重。(见如图)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艺术形象的共同点是,A.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性B.注重表现主观情感C.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D.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贾科梅蒂(1901—1966)的人形雕塑如火柴杆般干瘪瘦削,人形被极度拉长,在空旷的空间中如同脆弱的干尸”、“博特罗(1932—)的雕塑则追求一种滑稽、可笑的脂肪堆积感,以呈现生命之沉重”可知,两位雕塑家均生活在20世纪,从两人的雕塑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注重表现主观情感,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主义艺术,注重表现主观情感,而非“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雕塑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点,不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工业文明的诞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帝国式论点”及其指导下的征服和主宰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西方国家在环境污染发生初期,采取过一些限制性措施,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但是未能阻止环境污染蔓延的势头。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时,西方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净化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此外,西方政府颁布和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以加强法治。但这类被人们归结为“尾部治理”的措施,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不甚显著。在学者们和广大公众的强烈要求下,在各国舆论的压力下,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工作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材料二,近代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开展了对生态建设的奋力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实施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机构先后建立并不断发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1世纪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向全世界发出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庄严承诺。2018年4月16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机构改革和职责整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划分,从监管者的角度,将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城乡与区域、地表与空气污染治理统筹规划。——摘编自陆波方世南《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国家环境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环境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近代到20世纪70年代前,资产阶级利益驱动,指导思想落后;主要依靠企业,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措施有限、被动。(答出3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民斗争,社会关注度高;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答出3点)(2)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注重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潮流,因时而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以全球视野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答出4点)影响:全面提升了中国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中国环境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人民幸福指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推动了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生态合作共治新秩序;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出3点)【解析】【小问1详解】将材料进行对比“……西方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净化设施……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此外,西方政府颁布和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以加强法治……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不甚显著”和“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工作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可知近代到20世纪70年代前,资产阶级利益驱动,指导思想落后;主要依靠企业,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措施有限、被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民斗争,社会关注度高;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实施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机构先后建立并不断发展”可知注重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根据材料“21世纪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知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潮流,因时而变;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机构改革和职责整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划分,从监管者的角度,将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城乡与区域、地表与空气污染治理统筹规划。”可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以全球视野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这有利于全面提升了中国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中国环境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人民幸福指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推动了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生态合作共治新秩序;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课标或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1956年《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教给学生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并且通过具休事实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培荞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上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编写折射时代变迁。论述: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形势下,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和教育改革,历史课程标准的编写体现西学对清政府的影响,但是强调历代帝王大事、陈述本朝功绩,旨在宣扬忠君爱国,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因此1912年的历史教学目标关注国家政体的变化和国民民族民主意识培养。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亡空前严重,当时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图通过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及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唤醒民众觉悟,激发国人的抗日救亡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际局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等影响,同时为增强国民的政权认同,历史教学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把我国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历史的纵深推进。总之,历史教育的目标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反映时代需求和国家意志,同时对特定时代人才培养和国民精神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近现代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论题是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编写折射时代变迁。然后结合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背景、教育政策及其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历史教育的目标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反映时代需求和国家意志,同时对特定时代人才培养和国民精神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言之有理即可。[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材料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历史上不仅建立了较为强大的政权,还推进了民族文化建设。契丹建国之初太祖神册五年(920年)创制契丹大字,太祖弟迭刺在参考回鹘文字的基础上改制契丹小字。史载契丹大字是借助汉字字体并增减笔画而形成的,契丹小字同样是借用汉字偏旁但又吸收回鹘文字的特征而成为拼音文字。当时的契丹人不仅用本民族文字勒石立碑,还用以进行文学创作。女真文字于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完成创制,以契丹、汉两种文字为基字,或取其音,或取其义,为推广本民族文字,女真统治者很早就创办女真字学校,并设女真进士科,以女真文进行考试。蒙古文字最早创制于成吉思汗新中国成立前夕,学者称其为蒙古畏兀儿文字(回鹘式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时又命吐蕃僧侣创制新的文字并颁行,后人称之为八思巴蒙古字,当时规定用它“译制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为推广八思巴字,元廷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学校,培养相关人才。——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意义。【答案】(1)特点:统治者高度重视;借鉴学习其他民族文字;不断改进和发展;注重文字的使用和推广。(答出4点)(2)意义: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利于培养人才和巩固政权;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答出4点)【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历史上不仅建立了较为强大的政权,还推进了民族文化建设。”可分析出统治者高度重视;根据材料“太祖弟迭刺在参考回鹘文字的基础上改制契丹小字。”可分析出借鉴学习其他民族文字;根据材料“史载契丹大字是借助汉字字体并增减笔画而形成的,契丹小字同样是借用汉字偏旁但又吸收回鹘文字的特征而成为拼音文字。”可分析出不断改进和发展;根据材料“为推广本民族文字,女真统治者很早就创办女真字学校,并设女真进士科,以女真文进行考试。”可分析出注重文字的使用和推广。,(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为推广八思巴字,元廷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学校,培养相关人才。”可分析出利于培养人才和巩固政权;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非洲当地被征召入伍和自动武装起来的非洲人约有150多万,还有百余万非洲民工在各反法西斯部队中从事修建防御工程、基地、飞机场,战略道路,港口码头以及随军运输装卸等工作。艾森豪成尔曾承认,英美联军在北非的胜利是与北非当地居民对希特勒集团所进行的斗争分不开的。非洲战事结束后,有45万非洲人前往欧洲和亚洲,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战场上同法西斯军队作战,数十万非洲民工在这些地区参加军事工程建筑和后勤运输。为应对战时需要,西方殖民当局不得不放松对非洲的某些限制,允许乃至鼓励非洲燃料动力等经济部门的扩大,非洲各地的港口和机场建设、铁路和汽车运輸甚至人力和骆驼运输都特别兴旺。为解决大量劳力和技术工人的短缺,殖民当局雇佣或强征众多破产农民到矿山、种植园或城市企业劳作。同时;为非洲人开办特设的行业训练班,由此,固定、熟练的工人阶层力量大大增强。随着对宗主国联系的减弱,非洲本土企业家和商人的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摘编自顾章义《论二战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崛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非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贡献:成为该地区反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力量;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军队;配合了英美联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2)影响:推动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化;增强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唤起了民族独立意识;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发展。【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非洲当地被征召入伍和自动武装起来的非洲人约有150多万”得出成为该地区反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力量;根据材料“英美联军在北非的胜利是与北非当地居民对希特勒集团所进行的斗争分不开的”得出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军队;配合了英美联军作战;根据材料“非洲战事结束后,有45万非洲人前往欧洲和亚洲,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战场上同法西斯军队作战”得出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非洲各地的港口和机场建设、铁路和汽车运輸甚至人力和骆驼运输都特别兴旺”得出推动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根据材料“为解决大量劳力和技术工人的短缺,殖民当局雇佣或强征众多破产农民到矿山、种植园或城市企业劳作”得出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根据材料“为非洲人开办特设的行业训练班,由此,固定、熟练的工人阶层力量大大增强”得出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化;根据材料“随着对宗主国联系的减弱,非洲本土企业家和商人的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得出增强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结合所学得出唤起了民族独立意识;结合所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历程得出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点睛】[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1915年起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在日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了解、熟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1920年2月,在浙江义乌的一间柴房里,他根据日文版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共产党宣言》,于4月下旬完成译稿。《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此后,《共产党宣言》经过多次重印,到1926年5月已经是第17版了。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深刻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1920年的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或者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其中就有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从此以后,这本中文版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摘编自梁凉《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望道能够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陈望道具有深厚的英语和日语功底以及良好的汉语语言文学修养;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渴望了解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陈望道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自觉;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2)意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帮助广大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1915年起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可知,陈望道具有深厚的英语和日语功底以及良好的汉语语言文学修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渴望了解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可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主观原因看,陈望道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自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2)意义: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可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有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深刻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1920年的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或者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其中就有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可知,帮助广大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19 09:33:30 页数:14
价格:¥3 大小:203.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