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初中
>
语文
>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8
2
/38
剩余3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文言文阅读】(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则有去国怀乡 去以六月息者也 人去楼空B.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触景生情C.把酒临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危不惧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欲有求于我也 缘木求鱼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微斯人,吾谁与归?3.选文前两段用大量的笔墨写洞庭湖的风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在迁客骚人之悲喜的映衬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更呈现出高尚的情怀,令人敬仰。下面链接材料中,苏辙心中的“乐”能称得上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吗?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析。【链接材料】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①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②之乐,怀思东轩③,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选自苏辙《东轩记》)【注释】①桎梏:文中比喻束缚人之物。②颜氏:颜回。③东轩:苏辙的住宅。【答案】1.A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以大量笔墨勾勒洞庭湖不同天气时的不同风光,由景色之异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不同,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的议论,进而引出文章中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苏辙心中的“乐”称得上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一方面,他所向往的是“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的安贫乐道、优游自在的“颜氏之乐”;另一方面,他在贬谪中却能尽职尽责,并没有因追寻心中的“乐”而逃避现实,只是心存回归田园的希望。【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离开/离开/离开;B.阳光/景色/景物;C.面对/临近/面临;D.探求/要求/寻求;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语句: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一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第二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前两段用大量的笔墨写洞庭湖的风光是为了写“迁客骚人”面对洞庭湖不同的景象会有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受;结合第三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可知,前两段是为了引出自己对“迁客骚人”和“古仁人之心”的比较思考,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进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论点。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链接材料】“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可知,作者希望能够回到故乡,修缮祖居,并“追求颜氏之乐”和颜回一样,过安贫乐道的生活,并且感到“优游以忘其老”——悠闲自在;另据“然而非所敢望也”,结合“势不得去”,可知,他虽向往田园生活、安闲自在,但虽贬谪却还担任官职,还不能回去,只是一种希望而已,因此追求安贫乐道而又不逃避现实,表现了苏轼的美好向往和现实的责任感,因此苏辙心中的“乐”称得上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参考译文】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链接材料】我既然因罪贬来筠州,虽然懂得人身不自由之痛苦,但是监筠州盐酒税职权辞不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岁月的长逝,世人或许同情我,可怜我,让我回归乡间,去管理先辈的破旧房舍产业,弄成一所简陋房屋,安心居住下去。然后再追寻颜回箪食瓢饮之乐,怀念东轩的一切,优哉游哉地度日,从而忘掉了人生衰老,然而这也不是我现在所敢奢望的。(2022·河南信阳·一模)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转危为安B.战则请从 当余之从师也 力不从心C.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挑拔离间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故弄玄虚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7.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各是什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链接材料】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服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节选自《汉书·宣帝纪》)[注]①群生:百姓。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③讳:冒犯名讳。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答案】5.B6.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7.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了作战过程。(意思相近即可)8.答案要点:取信于民。鲁庄公能诚心办理案件,尽量做到公正,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汉宣帝认识到刑狱关系重大,能够禁暴止邪,使百姓内心安定,休养生息。汉宣帝对于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这份宽容,也让他深得民心。【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安身/怎么/安全;B.听从/听从/听从;C.参与/隔绝/间隙;D.原因/旧的知识/故意;故选B。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重点字词有:牺牲:祭祀用的牛羊;弗:不;信:信用。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题为“曹刿论战”,“论战”是重点,文中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战前作战条件的分析,战后取胜原因的解释,是详写的内容。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为略写,故略写了作战过程。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文段,找到表达鲁庄公和汉宣帝执政事迹或言行描写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点。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鲁庄公为民着想,体恤民情,政治上取信于民;链接材料中,汉宣帝“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在处理狱案时,“禁暴止邪”“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也是为民着想、体恤民情的表现。另外,由链接材料中“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可知,宣帝对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表现了汉宣帝心胸宽广,对民宽容,深得民心,也能够取信于民。综上分析即可作答。【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链接材料】 (元康二年)夏五月,下诏说:刑狱关系到万民的民运,是用以禁止暴力、防止邪恶、养育百姓的。能做到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执法之吏了。 又说:“听说古代的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现在百姓中有不少因上书触讳而犯罪的,朕十分同情。朕将原名改为‘询’。凡是在此诏之前触讳而蒙罪的,一律赦免。”(2022·重庆·模拟预测)鱼我所欲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乡为身死而不受() (4)蹴尔而与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了“鱼”和“熊掌”设喻说理,再类比推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B.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事例,可以用作道理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D.“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部分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势,体现了孟子的文章雄有力的特点。12.坚守,指坚决守卫,不改变。文章和链接材料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的是什么。【链接材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任。”【答案】9.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同“向”,先前,从前 踩踏10.(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2)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11.C12.示例:文本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链接材料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以遇到灾难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2)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3)句意:以前宁肯死也不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4)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2)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此,这;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11.C.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所以应是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故选C。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本:第二段孟子先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再运用对比,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因为“失其本心”。由此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不为名利所动。材料:根据“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可知,颜回有着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不追求功名富贵。根据“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可知,颜回认为自己有足够快乐的事情,有自己高雅的志趣。由此可知,材料中体现的坚守是坚守自己的志趣,安贫乐道,不因贫穷而改变。【点睛】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材料: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西 溪粟山①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工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②短小,屈曲槎桠,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暗有精舍③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④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注释】①粟山:在灵隐寺西。②梅格:指梅树的品种、格局。③江道闇(àn):江浩,宇道闇。钱塘人。明亡为僧,更名为智宏。钱谦益有“横山题江道闇蝶庵”诗相赠,诗中蝶庵,即本文所谓精舍。精舍:佛道修炼居住之所。④鹿鹿:同“碌碌”,状平庸。13.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锦绣山河”中“锦绣”的本义为“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比喻美丽或美好。据此可类推“锦绣之地”中的“锦绣”也为此意。B.“以其地丰厚”与“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凭借”之意。C.字典中“遂”有“如意”“于是”“成功”等意思,文章中“后人遂以名”的“遂”应为“于是”之意。D.金文的“厌”字,由“犬”“口”“肉”组成,表示狗的嘴里衔一块肉,是饱足、满足的意思。所以“目厌绮丽,耳厌笙歌”中的“厌”有“满足”之意。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B.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D.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16.“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中,将月下芦花比作白雪,体现了芦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说说作者为何“至今犹有遗恨”。【答案】13.B14.D15.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16.(1)比喻的妙处:体现芦花纯白洁净的特点。(2)遗憾的原因:①西溪景色极为幽美,有奇峰、古梅、溪山、芦花等,值得隐居。②“我”留恋于凡俗尘世,没有随友人一同隐居西溪。【解析】13.B.“以其地丰厚”意思是: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以:连词,因为。“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以:介词,凭借。本项表述有误;故选B。14.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本句意为: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石人岭)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矗立着,形状和人的形状相似,(旁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故句子断为: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故选D。1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寻,寻找;盘谷,迂回曲绕的山谷;如,像;当,应当。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意思是: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此句将月下芦花比作白雪,体现了芦花纯白、洁净的特点;结合文中“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似黄山松”“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可知,作者认为西溪景色极为幽美,有奇峰、古梅、溪山、芦花等,值得隐居;结合“余友江道闇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故“至今犹有遗恨”。【点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译文:粟山高六十二丈,绕一周共十八里二百步。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石人岭)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矗立着,形状和人的形状相似,(旁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过了(石人岭)就是西溪,(这里)居住着几百户村民,(村民)聚集起来成为村落和集市。相传在北宋南度的时候,宋高宗第一次到武林,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便说:“西溪暂且留下(供定都选用)。”后人于是便用这个名字来给(西溪)命名。(西溪)处地十分偏僻幽静,有很多古梅,梅花树枝条短小,枝条弯曲并密集交错,很像黄山的松树。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很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景观。这个地方有间秋雪庵,(里面)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真是奇妙的景观。我说西湖确实是江南美丽的地方,深入它中间的时候,眼睛就会满足色彩绚烂的景色,耳朵就会满足笙笛奏出的乐曲,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我的朋友江道暗在西溪有精巧的房子,邀请我一同归隐。我因为为世务事情而繁忙,未能赶到那里,到现在还深感遗憾悔恨。(2022·浙江金华·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①,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②,不之罪。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③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宋史·胡则传》有删改)注释:①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官职名。②籍为羡余:登记为铜场的盈余。③陈绛、龙昌期:人名。17.阅读古文要学会整理字词。这是小语整理的表格,请你帮忙填写完整。不同吏惧且死:________且告食乏:并且又风波不可期:预测己而偿所贷如期:________相同已而偿所贷如期出俸钱为偿之 偿:________18.阅读古文要读通句读。请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19.阅读古文要读出感情。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话,做好朗读设计。①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 ②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我选择________,(填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阅读古文要读懂人物。以下是小语在“古诗文网”上搜集到的关于胡则的一段简介:链接材料:胡则,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人,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当时的一项税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本文说胡则“无廉名”,而链接材料却说胡则“一生为官清廉”,这处矛盾让小语不解。请你结合本文或链接材料说一说胡则是否为官清廉?【答案】17. 将要、将近 规定的时间 偿还18.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19. 两个句子都表现出胡则在别人急难之时,及时出手相帮的仗义,正是他“喜交结,尚风义”的写照。 两个句子都要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第一句中的“岂”“乎”和第二句中“邪”等语气词要重读,语速可略快,表现胡则救人于危难的急切与坚决。20.示例一:我认为胡则为官清廉。链接材料中所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还“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本文中胡则对罪犯也能够宽容相待,甚至愿意用自己的俸禄替人还债,说明他是一个善良仁慈、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示例二:我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虽然链接材料中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但我觉得这只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政见。本文中胡则对“匿铜数万斤”的官员不追责,还帮他们掩盖罪行,对利用讲学贪钱十万的贪官污吏轻易放过,有徇私枉法之嫌,足见本文对胡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的评价是准确的。【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吏惧且死”句意为:官吏们害怕得要死。且:将要、将近;(2)“己而偿所贷如期”句意为: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期:规定的时间;(3)“出俸钱为偿之”句意为: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偿:偿还。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句意为: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吏白”主谓结构,应在“白”后停顿;“夷人狡诈”主谓结构,应在“诈”后停顿。19.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应根据语意和语气词,揣测朗读的快慢、重读和语气。选择其中一句话,进行朗读设计。示例1:我选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表现了胡则在“吏惧且死”之时,愿意出手相帮的仗义,反问语气,态度坚决。因此,应读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语速稍快,“岂”和“乎”重读,语气上扬。示例2:我选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表现了胡则在外国船灾难时,愿意出手相救的慷慨和仗义,反问语气,态度坚决。因此,应读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语速稍快,“急难投我”“邪”重读,语气上扬。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题。结合本文或链接材料说出理由即可。示例1:我认为胡则为官清廉。根据链接材料“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结合“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和“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可知胡则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弊政、宽刑罚、减税收,并且奏请朝廷减免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切实为百姓着想,是关心百姓的好官。选文中所说他“无廉名”,但所记事实,只是表明他急人为难,并没有说他据为己有,因此他是清官。示例2:我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根据选文“得吏所匿得吏所匿铜数万斤……籍为羡余,不之罪”可知,面对贪污的官吏,他们自身都“惧且死”,而胡则却“不之罪”,并帮他们开脱,有徇私枉法之嫌,算不上清廉。并且明确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无廉名”。因此,我认为胡则算不上清廉。【点睛】参考译文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胡则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胡则曰:“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2022·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齐闵王之遇杀①,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②太史家庸夫。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选自《战国策·齐六》)注释:①齐闵王之遇杀:公元前284年,燕军攻入齐都临淄,闵王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②莒:齐邑,在今山东营县南。2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太史氏女为王后 ②以中有足乐者B.①襄王卒 ②卒获有所闻C.①遗君王后玉连环 ②父母岁有裘葛之遗D.①及君王后病 ②及鲁肃过寻阳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1)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2)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2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法章在齐闵王被杀害后,改名换姓,做了莒地一个姓太史人家的仆人。B.法章被齐国的亡臣等拥立为襄王后,把太史敫的女儿立为王后。C.秦始皇曾派使臣送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君王后将其击破,表现了她的不理智。D.齐王建让君王后写下群臣中可以任用的人,君王后最终没有写下来。【答案】21.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22.D23.(1)王后对待秦国谨慎,对待诸侯诚信,因为这个缘故,王后在世时,齐王建在位40多年没有战乱。(2)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告诉秦王的使者说:“已经解开了。”24.C【解析】2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的意思是:太史敫的女儿看见法章的相貌很奇特,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很怜爱他且常偷偷送给他衣服和食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句意,正确的停顿是: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2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以:介词,把/介词,因为;B.卒:动词,死亡/副词,最终;C.遗:动词,留给/名词,给予的东西;D.及:介词,等到/介词,等到;故选D。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谨(谨慎)、与(给)、信(诚信)、以(因为)、不受兵(指没有战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引(拿起)、破(使……破碎)、谢(告诉)、谨(表恭敬)”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秦始皇曾派使臣送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君王后将其击破”,表现了王后智慧过人,并不是“不理智”。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齐闵王被杀害,他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做了莒地一个姓太史人家的仆人。太史敫的女儿看见法章的相貌很奇特,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很怜爱他,而且常偷偷送给他衣服和食物,并和他私通。莒地的人以及从国都逃到莒地的大臣聚在一起,商量要寻找闵王的儿子,立他为王。法章在莒地就出来承认自己是太子,于是大家立他为襄王。襄王既立,又把太史敫的女儿立为王后,后来生子名建。齐襄王死后,他儿子建被立为齐王,王后对待秦国很谨慎,对待诸侯也很诚敬,所以在王后活着时齐王建在位40多年,没有遇到战祸。秦始皇曾派使臣给王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能解开这个玉连环吗?”王后把玉连环拿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告诉秦王的使者说:“已经解开了。”当王后病危快死时,她告诫齐王建说:“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齐王建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王后说:“好。”于是,齐王取笔和木简要她写下遗言。王后却说:“我已经忘记了。”(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郭嘉传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①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②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孙策转半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特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③。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注释]①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姓姬名旦。②太祖:魏武帝曹操。③许:地名,许县。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 审:审查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示日 效:模仿C.莫可与计事者 计:谋划D.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固:本来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A.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B.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C.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D.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2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曾到北方为袁绍做事,后来认为袁绍不懂用人之道,难成大业,便离开了吴国,投奔魏国。B.郭嘉被引荐给太祖曹操后,与太祖论天下事,太祖认为他是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郭嘉也认为太祖是自己的真主人。C.孙策占据江东后,想乘太祖与袁绍相持官渡时,偷袭许县,魏军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些害怕。D.郭嘉分析孙策的性格特点,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还没有渡江就被杀。【答案】25.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6.C27.A【解析】25.A.“夫智者审于量主”的意思是: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君主一事十分谨慎。审:谨慎。故选A。26.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画线句的意思是:这时曹军士卒疲倦,曹操想撤军,郭嘉劝曹操速攻吕布,最后曹操擒住了吕布。“时土卒疲倦”是“太祖欲引军还”的原因。“遂禽布”是“嘉说太祖急攻之”的结果。据此断句为: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故选C。27.A.“便离开了吴国,投奔魏国”错误,原文是“于是遂去之”“彧荐嘉。召见”,意思是郭嘉离开北方的袁绍,后经荀彧推荐,被曹操召见。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郭嘉字奉孝,颖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喜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君主一事,十分谨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事头绪太多,把提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济天下大难,成就王霸大业,太难了!”郭嘉在这时随即离开了袁绍。先前,颍川郡的戏志才,是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魏太祖曹操对他很是器重。可惜他过早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志才死后,没有可以同我商议大事的人。汝南、颍川奇士确实很多,有谁可以来代替他这个位置呢?”荀彧便推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喜,纵论天下大事。曹操说:“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了。郭嘉从曹操那里退出后,也高兴地说:“他真的是我能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曹操征战吕布,三战三胜,吕布入城固守。当时曹操的士卒疲倦不堪,曹操想率领军队退还,郭嘉劝说曹操对吕布发起急攻,于是活捉了吕布。在《荀攸传》中有记录。孙策辗转征战,行程千里,终于完全占领江东,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准备渡江向北袭击许昌。曹操的部下听了都害怕,郭嘉判断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是些能得到别人死心效力的人。但是孙策轻敌而无戒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田野中行走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埋伏的刺客一跃而起,一个人就可以与孙策匹敌了。以我看,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孙策兵临长江,尚未北渡,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杀死。28.(2022·广东·九江初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③”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④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⑤以时发者也。(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语出《周易》,意思是君子避世,乐在其中,故无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亦无烦闷。不见是,不被赞同。④萧艾:艾蒿,味臭,喻指小人。⑤含章:包含美质。(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亭亭净植②濯清涟而不妖③陶后鲜有闻④士之才德盖一国⑤自古人知贵兰(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兰甚似乎君子/王之弊甚矣B.生于深山薄丛之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C.不为无人而不芳/野芳发而幽香D.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是亦不可以已乎(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②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4)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5)【甲】文和【乙】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立;②;洗;③少;④压倒,胜过;⑤以……为贵。(2)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①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②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4)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5)甲文侧重表现君子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乙文侧重表现了君子在无人赏识时能耐得住寂寞,在屡遭打击仍时不改操守的美好品质。【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植:立。②句意: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濯:洗。③句意: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鲜:少。④句意: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盖:压倒,胜过。⑤句意: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贵:以……为贵。(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超过、胜过/厉害、严重;B.在/到;C.发出芳香/花;D.两个都是代词,“这”的意思。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远,远播;益,更。②重点词:虽,虽然;殊:不同。(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本句的意思是“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放在内室内满室都香,放在厅堂满堂都香”可知,“清风过之”与“其香蔼然”构成承接关系,故中间要停顿;而“在室满室”与“在堂满堂”又构成并列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情况,故中间要停顿。可据此断句为: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本文内容可知,“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说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意蕴和《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是相同的。“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香远益清”都表现了君子美名远播的特点。“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写出了君子立身处世的两个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吧。【乙】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放在室内满室都香,放在厅堂满堂都香。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2022·安徽芜湖·一模)【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乙】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取材于《苏武传》)注:①[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dī]公羊。2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 (4)蹴尔而与之(_________)(5)留匈奴凡十九岁(_________)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1.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_________,乙文侧重___________;出自甲文的成语“_________”,出自乙文的成语“____________”3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乙篇,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案】29.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同“德”,感恩,感激 踩踏 总共30.(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2)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31. 议论 记叙 舍生取义 苏武牧羊32.示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解析】2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句意: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3)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4)句意: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踩踏。(5)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凡:总共。30.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2)重点词:已:停止;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达方式和积累成语。【甲】文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乙】文讲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宁愿选择死也不愿丧失气节,被匈奴扣留19年的故事,赞美了苏武是个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因此,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议论,乙文侧记叙重;出自甲文的成语“舍生取义(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出自乙文的成语是“苏武牧羊(意思是: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32.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从【乙】文句子“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的言行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点睛】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乙】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匈奴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2022·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3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宜乎众矣()3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乙】嗟夫草木无情有时①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②然丹者为槁木,黟然③黑者为星星④。奈何⑤以非金石之质⑥,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⑦,亦何恨乎秋声!(选自欧阳修《秋声赋》,有删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释】①有时:有固定时限。②渥(wò):红润的脸色。③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④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⑤奈何:为何。⑥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⑦戕(qiāng)贼:残害。3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万物劳其形/劳其筋骨B.欲与草木而争荣/夕日欲颓C.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念谁为之戕贼/念无与为乐者3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37.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甲】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2)【甲】文和【乙】文都借“草木”言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个文段所言之“志”有何不同。【答案】33. 多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应当34.(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35.B36.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37.(1)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四个方面来描写莲花。(2)【甲】文借写对莲的喜爱,表达了对君子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借写牡丹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乙】文通过对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阐述了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和精力的道理,表达了对国家和自己处境的忧思。【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2)句意为: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3)句意为: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亵:亲近而不庄重;(4)句意为:人该是很多了。宜:应该。3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少。闻:听说。35.本题考查加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动词,使动用法,使……劳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劳;B.动词,想,想要/副词,将要;C.动词,应该/动词,应该;D.动词,考虑,想到/动词,考虑,想到;故选B。3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为“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嗟夫”发语词,应在“夫”后停顿;“草木无情”主谓结构,应在“情”后停顿;“有时飘零”状中型偏正结构,应在“零”后停顿。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写莲的出生于污泥,可知,是从生长环境角度描写;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从里到外的样子,可知,是从身体形态角度描写;根据“香远益清”是写它的香气,可知,是从气味角度描写;根据“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写对莲只能恭敬不能不庄重,可知,是从莲的气度角度描写。(2)【甲】根据“予独爱莲……”可知,直接说出来对莲的态度,是直抒胸臆;结合“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赞美与追求;根据“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通过和莲的对比,表达了对追逐牡丹的世俗的鄙弃和厌恶。【乙】根据“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把人和草木进行了对比,说明人最具灵性;根据“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写出了人忧虑操劳的形态,可知,阐述了对忧愁幽思易使人衰老憔悴的道理;根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发出疑问,表示人不该和万物争荣;根据“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写了应该从自身找衰老的原因,而不该怨恨秋声,蕴含着对自身和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乙】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2022·广东·深圳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北冥有鱼》【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鲲鹏与斥鴳》38.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鹏之徙于南冥也 此小大之辩也B.而彼且奚适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其视下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记之而去39.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此小大之辩也。4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41.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句可以看出的鹏的特点_________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可以看出的鹏的特点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乙】文中斥鴳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8.D39.(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41. 硕大无比 志存高远 鹏程万里(鹏抟九天、万里鹏翼等) 目光短浅【解析】【分析】3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且:副词,将要/连词,况且;C.其:代词,指大鹏/副词,表示选择,还是;D.去:动词,离开/动词,离开;故选D。3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而,表修饰;垂,悬挂;(2)此,这;之,助词,的;辩,同“辨”,分辨,分别。4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故停顿节奏为: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4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意思是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从“几千里”一词可以看出它体积硕大无比;“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从“九万里”一词可以看出鹏志存高远;与鹏有关的成语:鲲鹏之志,鲲鹏展翅等;乙文中,斥鴳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由此可见斥鴳没有远大理想,目光短浅。【点睛】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甲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文: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2022·四川广安·一模)【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岳阳楼记》)【乙】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4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4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 (2)宠辱偕忘__________(3)而慨然有志于天下__________ (4)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__________4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自仲淹创之B.不以物喜 以母在时方贫C.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行者休于树D.斋三日而去 而年又最高4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46.【乙】文第2自然段中,范仲淹的做法正好践行了他在【甲】文中推崇的远大政治抱负,即_________。(用【甲】文的原文回答)47.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范仲淹是怎样践行他的“仁人之心”的。(至少答出两点)【答案】42.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43. 日光 一起 ……的样子 担心44.B45.(1)在朝廷做官,就担心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君主。(2)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4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可)47.示例: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生活节俭,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任答两点即可)【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却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来赡养族人。“而好施予”承接前文“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强调范仲淹生活节俭,乐善好施,应在“而好施予”后断一处;“以赡族人”中“以”为介词,强调“置义庄里中”的目的,应在“以”前断一处;据句意断为: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2)句意: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一起;(3)句意: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然:……的样子;(4)句意:我所担心的是在高位上很难退下来。患:担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代崇尚风格品节的行为;B.介词,因为/介词,因为;C.介词,对、对于/介词,在;D.表顺承,可不译/表递进,而且;故选B。4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之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则:就;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到边远的做地方官;(2)非:没有;重:种;仅:只。4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乙】文第二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可知,【乙】文写范仲淹视钱财、荣耀为无物,却担忧天下的百姓,担忧天下之事,在显贵后仍生活节俭,将钱财施与他人,设立义庄来赡养族人;年老后不愿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践行了范仲淹所推崇的【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就担心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君主)”中的远大抱负。4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乙】文第一段“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可知,范仲淹视钱财、荣耀为无物,却担忧天下的百姓,担忧天下之事,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根据【乙】文第二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范仲淹在显贵后仍生活节俭,将钱财施与他人,设立义庄来赡养族人;根据【乙】文第二段“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可知,范仲淹不愿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据此回答即可。【点睛】【甲】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担心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君主。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参考译文: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却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来赡养族人。他做杭州知府的时候,家中的晚辈就知道他有退隐的理想,趁着空闲的时候请求在洛阳建住宅,栽种树木花圃,作为他安享晚年的地方。范仲淹说:“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我现在超过六十岁,生命将没有几年了,竟然考虑建住宅种植园中的树木,但肯定住不上了!我所担心的是在高位上很难退下来,而不是退下来没有住的地……”等到他死后,谥号文正。安葬以后,皇帝亲手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褒贤之碑”。范仲淹为政主张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义。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为他恸哭就像死了父亲,斋戒三天才离去。(2022·陕西咸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节选自《汉书》)【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4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执策而临之()(3)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4)赦小过()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B.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策之不以其道 以博聚英俊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51.【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48. (1)犹,尚且 (2)面对 (3)同“无”,没有 (4)过错49.C50.(1)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2)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51.两文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甲】文告诉我们应善于发现人才,【乙】文告诉我们应采取措施,选拔人才,因此人们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解析】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且,犹,尚且;(2)句意: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临,面对;(3)句意: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亡,同“无”,没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句意:赦免小的过错。过,过错。49.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C.代词,它,指千里马/代词,它,指千里马;D.介词,按照/连词,表目的,来;故选C。50.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故(所以)”“虽(即使)”“祗(同‘衹’,只,仅)”“奴隶人(奴仆)”“骈(本义指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美(好)”“善(善于)”“明(圣明)”“士(人才)”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5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由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社会上有很多人才,我们应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做人才的伯乐。由乙文“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可知,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善待人才,从而广聚英才。【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乙:《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执掌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2022·重庆·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无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管夷无举于士()(2)曾益其所不能()(3)行拂乱其所为()(4)而后喻()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作者由个人成才上升到国家治理,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B.孟子认为,身处困境只是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还要主观上奋起才能最终成才。C.《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本文开篇列举先贤故事的语句就有此特征。D.文章将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说理有力。55.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探究司马迁最终能彪炳千古,受后人敬仰的原因。【链接材料】仆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③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④,通⑤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⑥,虽万被戮⑦,岂有悔哉?(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②究天人之际:研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③草创:开始创立或创办。④其人:指那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⑤通:通达。⑥责:同“债”,负欠。⑦戮:杀。【答案】52. 狱官 同“增”,增加 违背 了解,明白53.(1)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2)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54.A55.示例:孟子认为经过磨难能够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司马迁虽遭受宫刑,却没有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反而立下鸿志,奋发有为,著书立说,传与后人,一雪耻辱,故而受到后人敬仰。【解析】5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5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入(在国人)、拂(同‘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5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结尾,作者由个人成才上升到国家治理,是从反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是“正面”。故选A。5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究。从【链接材料】看,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却没有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而是立下发奋要著书立说,传与后人,用来昭雪自己的耻辱。司马迁虽经历磨难,但发奋努力著书,终获成就。正验证了孟子所认为经过磨难能够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的观点。其行为值得后人景仰。据此理解分析作答。【点睛】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链接材料:我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5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诚知不如 帝感其诚 诚至金开 诚惶诚恐B.虽欲言 虽我之死 虽死犹生 故余虽愚C.以头抢地 以衾拥覆 述以文者 以一当十D.长跪谢之 闭门谢客 千恩万谢 负荆谢罪5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翻译: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讽刺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理解:齐王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接受批评指责,悬赏求谏,令人敬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翻译:几个月以后,每时每刻仍有人来进谏。理解:齐王奖励进谏的措施收到了奇效,“时时而间进”也说明齐国内忧外患,问题很多。【丙】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翻译: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理解:唐雎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最终迫使秦王屈服。58.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简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颜斶说齐王》(节选)材料二晋毕阳之孙豫让③,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④,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⑤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注】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③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④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⑤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并未直接讽谏,而是以小见大,运用①______的方式劝谏;材料一中颜斶则以②______的方式使人信服。(2)《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与材料二中的豫让都体现了“士”的精神,但有所不同。唐雎“士”的精神体现为:不畏强暴、③_______,豫让“士”的精神体现为:知恩图报、④_______。【答案】56.C57.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8. 设喻类比 引经据典或举例论证 有勇有谋或不卑不亢 忠诚守节或舍生取义【解析】56.考查一词多义。A.实在,确实\诚心\真诚,诚实\实在,确实;B.即使\即使\虽然\虽然;C.用\用\用\用;D.道歉\谢绝\感谢\道歉;故选C。57.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甲:翻译有误,“刺”的意思是“指责”,而不是“讽刺”;乙:翻译有误,“时时”的意思是“常常,不时”,而不是“每时每刻”。理解有误,“时时而间进”说明齐王悬赏求谏之后,问题逐渐减少,而不是“齐国内忧外患,问题很多”;故选丙。58.(1)考查比较阅读。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的内容可知,邹忌由家事及国事,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分析了自己受到蒙蔽的原因,让齐威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很深的事实。根据材料一中的“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可知,颜斶引用历史旧事,引经据典,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向齐宣王说明君王不如贤士的道理。(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唐雎不辱使命》第一段的内容可知,面对着秦王“天子之怒”的威胁,唐雎不卑不亢,以“布衣之怒”相对,并暗示自己将要效仿古代有名的刺客,以死抗争。根据他说完以后“挺剑而起”的动作可知,他不仅有直面秦王的勇气,还有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决心与举动,由此可见他的有勇有谋。根据材料二中的“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可知豫让对知伯的忠诚守节。他被襄子抓住,明知必死,却还是拿出匕首来欲为知伯报仇,可知他的舍生取义。【点睛】参考译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唐雎不辱使命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材料一: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攻打齐国,下命令说:‘有人胆敢在离柳下季墓地五十步范围内砍伐柴木的,一律死罪,决不赦免。’又下一道命令说:‘有人能斩获齐王的头颅,就封万户侯,赏黄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珍贵!”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材料二: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知伯被赵襄子杀死。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如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他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名校一模试题精编:文言文阅读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考前三月题型集训第4_7题文言文阅读二
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考前三月题型集训第4_7题文言文阅读一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古诗文默写(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记叙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名著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议论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综合性学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10 10:21:11
页数:38
价格:¥5
大小:86.3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