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期初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共7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资利用。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第11页共7页<br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王本纪》中有关于各世数王的记载,可以证明李白的《蜀道难》中关于蜀国开国的诗句有着现实的依据。B.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的崇拜现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C.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酶联免疫技术,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可能不会检测出蚕丝蛋白。D.本文论证整体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观察三星堆有三个维度,接下来三段分别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及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方面逐层深入,步步推进。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礼器”。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琮,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十分接近。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一代健康成长。(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材料一: “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近日举行,16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馆长在线介绍馆藏特色珍品,累计吸引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走进”文化宝库。受疫情影响,云上展览、在线直播等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方式。作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倡议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8K拍摄、制作,大屏呈现文物细节,通过AR、动画,全程5G直播带给观众沉浸体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直播中为全球观众讲述陶鹰鼎、伏羲女娲像立幅、针灸铜人等馆藏珍品。“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示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让全球观众在线感受文化赋予的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此次活动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博物馆长久合作共赢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博物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第11页共7页<br />近年来,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建设中,各种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齐上阵,直播已成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这件气势非凡的铜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它的体积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较大的。”安徽省博物馆日前使用一款AR魔镜进行直播。山西博物院则推出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独特风格,带领观众开启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之旅。“科技对公众体验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余开亮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技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可以给公众带来高清、立体、互动、虚拟等诸多新型体验。(摘编自李雪钦《博物馆“网上秀”趣味多》)材料二: 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敦煌文物的保护目前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他介绍,在石窟内,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了全面监控。一旦数值超标,工作人员可从电脑系统看见相应红灯亮起。旅游管理人员会及时暂停该窟的开放,让它“休息”。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也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成和他的团队近10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他们参与研发的“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系统”,让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住”进了配有气体净化装置和控湿装置等的高气密沿墙展柜,避免了因空气湿度和颗粒物浓度波动造成的纸质文物老化,也让馆藏文物在展示的同时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摘编自刘喆《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材料三: 2020年是紫禁城建城600周年。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恢弘宫殿,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礼乐文明及其悠久历史的物质载体。故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主要体现于此。不过,面对600岁的故宫,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可能是最近6年来故宫所发生的变化。关心文化热点的人或许记得,2013年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了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从那时开始,“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萌萌哒的文创产品,渐渐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故宫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悄然改变。此后,故宫再接再厉,作出了开设夜场和元宵灯会,设立地方主题分馆,进驻天猫开网店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新颖创意之举。《我在故宫修文物》《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故宫里的大怪兽》、“千里江山特展”、故宫美妆、“皇帝的一天”App等爆款文化产品和活动,更让故宫深度触网,频频刷屏、登上热搜。就这样,600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摘编自胡一峰《故宫的6年与600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程5G直播观众沉浸体验B.刘成和他的团队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系统馆藏文物C.紫禁城永乐十八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D.故宫“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文创设计大赛人们的关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后疫情时代”全球博物馆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B.安徽省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的做法充分说明各大博物馆通过运用各种科技,能够为公众带来不同于线下实物参观的新型体验。第11页共7页<br />C.敦煌石窟的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对石窟内微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监控,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D.故宫在最近6年的时间里积极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使自己从厚重的历史符号成为网络热门,充满活力。6.以上三则材料针对博物馆这一对象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碑李小庆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的细铁丝牢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的通道。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包括小李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小李老师便哧哧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开河!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侯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小李老师也想五儿。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第11页共7页<br />五儿呢?孩子们呢?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碾轧的感觉?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还有一块碑。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一开始点明学校简陋的桌椅板凳和树枝做成的大门,残破之象并没有看守的必要,暗示了福爷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B.五儿说要守着村子时眼睛里的光,既是对教育的希望和情怀,也是对教育的坚守和执着,同时包含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C.五儿救落水的小四儿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李三儿的弟弟,更出于她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拥有着的那份守护的责任。D.李三儿看到五儿葬在孤零零的山坳里,而福爷却说那个山坳可以遮风挡雨,二人感觉不同是因为对五儿的情感出发点不同。8.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却采用不同的称谓,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9.小说题目“树碑”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以私财物给其衣食。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史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势,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吉薨,谥曰定侯。第11页共7页<br />(选自《汉书·魏相丙吉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B.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C.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D.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巫蛊,指古代巫师使用邪术加害于人。巫蛊包括诅咒、射偶人和毒蛊等手法。B.公车是古代交通工具,臣民向朝廷上书和被征召,都是由公车负责免费接送。C.曹是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东曹是丞相幕府的官员,负责官吏的选拔升迁等。D.殿最是古代考核官员政绩或将士军功的名称,下等称为“殿”,上等为“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丙吉宽厚仁慈,保护无辜婴儿。巫蛊案发生后,他受诏令追查巫蛊之事,见出生才几个月的皇曾孙可怜,就挑选谨慎厚道的人来保护养育他。B.丙吉不喜夸耀,绝口不提善举。他还自掏腰包,作为皇曾孙的衣食费用;皇曾孙当皇帝以后,他从不提及此事,还是皇帝亲自查问,才了解真相。C.丙吉掩过扬善,喜欢保护下属。替他驾车的小吏犯错,他不予开除,这个小吏后来为他刺探到一条重要情报,提出相应建议,使他得到皇帝嘉奖。D.丙吉抓大放小,重视阴阳调和。他外出碰见打群架死伤不闻不问,看见牛喘气吐舌头却停下来问,他的解释是宰相的职责是调和阴阳而不管人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2)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史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15.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第11页共7页<br />(1)《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人乘月而归、落月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17.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3分)()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A.(A)B.(B)C.(C)D.(D)18.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3分)()A.引用B.比喻C.设问D.比拟19.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4分)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②美国各州都进入“重大灾难状态”。③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虽仍不时“甩锅”,④但终究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⑤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疫情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⑥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⑦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遏制疫情蔓延,减少伤亡和损失,⑧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1)语句: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句: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语句: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6分)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天体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11页共7页<br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期初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2、B3、D(1)A.“就不会有新的发现”错误。根据第一段“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可判断,原文只是揭示了“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是感到三星堆神秘的原因,不能解读为“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B.“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为“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和“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颠倒了先后顺序。根据最后一段“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可知,“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是张骞通西域的动因之一,那张骞通西域时间应该在后。故选:C。(2)B.“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错误,根据最后一段“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可知,大眼睛等的崇拜现象是论证“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的,不能反映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3)D.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而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正是从中国与世界文明之间的联系来看三星堆文明的事例。4、D5、A6.①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体现了“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②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范例。③材料三侧重于报道文化创意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突出了博物馆长效发展的新思路。7、B8、①称谓的转变代表着情节的转折和村民对小李老师的态度转变: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②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小李老师身份和品质的转变:由之前仅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转变为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9、①单独而言,与文中多次出现的树或者碑的意象相呼应,比如“站成一棵树”“山坳里五儿的墓碑”“福爷坐在树墩上像个雕像”等;②整体而言,树碑指守护学校一辈子的福爷:像雕像一样坐在树墩上看守大门,守护着山坳里五儿的墓碑;③树碑也指小李老师和献出生命的五儿坚守山村教育,其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浩气长存。10、B【解题思路】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是:有个替丙吉驾车的小吏爱喝酒,多次失职。曾有一次跟从丙吉出外,因酒醉吐在丞相车上。西曹主吏对丙吉说想赶走这个驭吏,丙吉说:“仅因为酒醉饭饱呕在丞相车上的过失就赶走他,让这个人以后如何容身处世?”最终没有赶走他。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是“逋荡”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醉”是“呕”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士”是“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11、B【解题思路】“公车是古代交通工具”解说错误。公车是汉代官署名称,臣民向朝廷上书和被征召,都是由公车接待。1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他的解释是宰相的职责是调和阴阳而不管人事”中“不管人事”错误。原文“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意思是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在道路上是不该询问的。联系前文,丙吉认为,打架斗殴的事由长安令、京兆尹负责处理,宰相在年终时把这件事作为考核他们的依据之一即可,而不是“不管人事”。13、翻译:(1)皇曾孙病了,多次面临死亡,丙吉多次告诫保养皇曾孙的乳母请医用药。(得分点:句意2分,“病”“数”“敕”一点1分。“病”,生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数”,多次,屡次;“敕”,告诫,嘱咐。)(2)恐怕胡虏所入侵的边郡中,担任二千石的官吏中有老病经不起战乱的,应该预先探察。(得分点:句意2分,“所入”“宜”“豫视”一点1分。“所入”,所入侵的……;“宜”,应该;“豫视”,预先探察。)参考译文第11页共7页<br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武帝末年,发生巫蛊之事,丙吉以原来廷尉监的身份被征召到京城,武帝诏令丙吉到郡邸监狱追查巫蛊的事。当时宣帝刘询刚生下几个月,是皇帝的曾孙因卫太子(注:刘询是卫太子的孙子)犯罪而被收监,丙吉看到后感到可怜。心里知道卫太子的罪过并无真正事实,于是更为皇曾孙无辜被监难过,于是丙吉挑选了几个谨慎厚道的女犯人,命令她们保护养育皇曾孙,并让她们带皇曾孙住在宽敞干燥之处。后来皇曾孙病了,多次面临死亡,丙吉多次命令保养皇曾孙的乳母请医用药。对待皇曾孙十分恩厚,并把自己的财物拿给他,供给他衣食。丙吉为人宽厚,不爱炫耀自己做的好事。自从刘询做了皇帝,丙吉绝口不提起以前自己曾救助过刘询,有恩于他,所以朝廷上没人知道他的功劳。后来皇帝亲自查问,然后才知道丙吉过去曾有恩于己,而一直不说。到他做了丞相之后,崇尚宽怀大度,好礼让他人。对待自己的属官掾史,丙吉总是替他们掩过扬善。有个替丙吉驾车的小吏爱喝酒,多次失职。曾有一次跟从丙吉出外,因酒醉吐在丞相车上。西曹主吏对丙吉说想赶走这个驭吏,丙吉说:“仅因为酒醉饭饱呕在丞相车上的过失就赶走他,让这个人以后如何容身处世?”最终没有赶走他。这个驭吏是边郡的人,熟知边塞报警警备等事。曾有一次外出,刚巧看见驿骑拿着赤白相间的信囊,是边郡报告敌人入侵的书信来了。驭吏便跟随着驿骑到公车打听消息,了解到敌人入侵了云中郡、代郡,立即赶回丞相府向丙吉报告情况,并建议:“恐怕胡虏所入侵的边郡中,担任二千石的官吏中有老病经不起战乱的,应该预先探察。”丙吉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让东曹访察边郡的长吏,详细记录他们的身世经历等情况。这件事还没做完,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御史,询问胡虏所入侵的边郡的官吏,丙吉详细地予以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却不能迅速地回答,被皇帝责备了一顿。因此丙吉被皇帝看作是担忧边防,克尽职守的好丞相,这是驭吏的功劳啊。丙吉有一次外出,碰上清理道路的人打群架,路上躺着许多死伤者,丙吉经过旁边却不闻不问。丙吉等又往前走,碰上有人正在赶牛,牛喘着气吐着舌头。丙吉停下车子,让骑吏去问道:“赶牛走了几里了?”有人拿这件事非难丙吉,丙吉解释说:“百姓互相争斗,死伤了人,这是该由长安令、京兆尹去禁止追捕的事,岁末时我做丞相的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向皇上奏明情况,予以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在道路上是不该询问的。正当春天季节,少阳秉持天地气候,不应该出现很热的天气,我恐怕被追赶的那头牛走的路不远,是因为天太热才喘气吐舌,这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会有很大的灾害。作为三公的丞相要掌管调和阴阳的大事,是我应该忧虑的,所以我才询问牛喘的事。”丙吉死后,赐谥号为定侯。14、D15、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16、名句名篇默写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3))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17、C【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选C。1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做该题可紧扣常用修辞的定义,根据提干的要求选出选项。修辞手法的考点为表达应用部分,在考试过程中需要认证辨析,这也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语段中,“梧桐是秋的信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排除ABC三项。故选D。19、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答案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解答本题需要先选择一种修改方案,然后说明理由。选择哪一种都可以。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20.【参考答案】①“都双双”重复赘余,保留一个。④搭配不当,句未加“的现实”。⑤成分残缺,句末加“上”。⑥搭配不当,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①“都双双”重复赘余,“都”与“双双”表示的意思相同,只能保留一个。④搭配不当,缺少与“正视”搭配的词语,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未加“的现实”。⑤成分残缺,“放在”后面缺少必要的搭配成分,应在句末加“上”。⑥搭配不当,“淡化”的是“甩锅意识”,“摈弃”的是“侥幸心理”,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21、【参考答案】关键信息: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本则新闻的主语是“中美”,谓语动词是“合作发现”,主语主体对象为“昆虫”,事件是“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结论是“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22、作文【审题】限制性:1.情境限制。材料所给的情境为论述批判在人类历中上产生的巨大能量。题目提供的是同质材料,可用求同思维审视之。对批判的认识,西方和东方有着共识,都是在对旧观念、旧理论或旧世界的批判上,产生新的科学认识、科学理念或建设新世界。批判是在“破”与“立”上的统一,考生要用辩证和发展的思维去正确看待“批判”,思考与写作时必须以材料为基础,全面理解材料,综合把握立意,否则便可能偏题。2.典型任务限制。题干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因此不能只从某词、某句的角度来思考,以致角度偏颇。要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立章。此外,题干明确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关注生活,表达个人的认识和思考,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力度。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中用“不仅”“不但……还”等关联词,强调批判不仅是对旧有的、错误事物的驳斥和破除,更是对新生的、正确事物的推进和建设。考生应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批判”,而不能片面、武断、割裂地思考。在批判后重建的应是涵盖着个人对权威、社会、国家发展的思考与关注,强调责任、担当、勇气、创见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11页共7页<br />开放性: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考生可以围绕批判的能量进行多角度立意,写批判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作用;也可以从批判者的角度,写应如何正确地展开批判,把握批判的尺度;或者谈批判的目的,辩证地写批判与重建的破立统一关系。考生可以灵活处理、合理剪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安排内容的侧重点。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性,考生只要以整体材料为思考的起点,围绕批判的能量展开联想进行写作即可。可以写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批判对文化的推进作用;也可以写批判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写在批判方面,人类历史上可资借鉴的经验或需引以为戒的教训等,联想和论述的内容是自由的。【解题】这是一道哲理类材料作文题。主体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首句为总写的观点句,提出的论点是“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后面的文字是以哥白尼和费尔巴哈为例来论证批判的意义和价值的。第二段,仍是阐述批判的能量。但考生审题时,需要关注“不仅如此”“而在世界的东方”等语句,由此可以发现,此段在强调批判产生能量时所呈现的递进关系,在文意上对第一段有所提升和延伸,即在批判的能量上,西方和东方产生共识,我们不仅应看到其对“旧”的批判,更应看到其对“新”的建设。并且,在摧毁与破坏的同时,要建设和创新。批判是出发点,是过程,但绝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才会准确而有深度。同时,考生还应注意材料提示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只有把握整体,才能抓住材料的最佳立意角度。行文时需联系社会现实,回到生活本身,体现出考生对生活的细微体验和观察。【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借助批判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2.批判是历史前进的助推器。3.批判是帆,发展是船。4.理性批判,善于建设。偏题立意:1.勇于创新,方能进步。(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批判”)2.陈旧与创新共生。(材料中心是“批判”,而非“陈旧”和“创新”)3.以创新之力促进国家富强。(没有抓住材料中心词“批判”)第11页共7页<br />第11页共7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02 22:43:06 页数:11
价格:¥5 大小:72.8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