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下)期末考试高2023级语文试题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2、试题总分150分3、试卷页数14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或诠释文本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作者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而文章也不是封闭完整的单一个体,其开放和多元性,为读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诠释文本的方式,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每一次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每一次阅读皆带着读者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其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作了文本,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他将诠释权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真正说话的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如果有什么地方凝聚了丰富的多样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因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语言排序背后所隐藏的众多文化含义,并非作者一人的绝对意义。所以,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依归。我们所阅读的是读者的文本,而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在阅读中,文本意义自读者延伸,因读者而多元,读者和作者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赛,于是作者的权威消失,留下文本本身借着阅读创造出多元的意义,文本变成个人表现与自我记载的记录。(摘编自李妍妍《浅析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18- 材料二:西方文论颠倒作者和读者的位置,提出读者中心论。作品是作者写的,正如戏是演员演的,读者和观众欣赏的当然是作家和演员的才华。而读者中心论宣称作者死了,读者是第一性的,这就好像演员死了,观众还可以自我欣赏似的。读者中心论之误在于以为读者心理是完全开放的,实际上读者心理的开放与封闭是矛盾的统一。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块白板,人的认识只有与其内心图式“同化”时才会有反应,读者看到的往往是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信息,对预期之外的信息往往视而不见,感而不觉。故中国早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也是这个道理。西方文论认为20世纪是文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世纪,这样的线性思维取消了文学形式的审美历史积淀功能。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结构的,不同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坦然告诉周萍,梅侍萍就是他的生母,不能因为她出身底层,就丧失人伦道德。这样普通的语言,其艺术震撼力在于,周朴园自以为光明正大的告白,造成了与周萍珠胎暗结的四凤触电死亡,周冲追救,随之死亡。蘩漪唤出周朴园,本为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结果周萍自杀了。梅侍萍本想隐瞒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面对这样的结果,她崩溃了。周朴园本以为自己在儿子面前公开忏悔,可以表明自己的光明正大,却导致自己虽然活着却是在精神的孤岛上。几句平常的语言,导致几乎全部人物的命运向相反的极端转化。作家匠心独运,把众多人物调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这些话面前活不下去。这样强烈的戏剧性是戏剧形式凝聚起来的,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是无法通晓的。-18- 读者中心论的极端化,造成把作品作为静止结果,完全排斥了作家的创造过程,在理论上还衍生出一个作者死亡论。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脱离对作家创作的研究,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无视创作过程的作品评论不可能揭示其丰富的内在奥秘。其实,对一切事物奥秘的揭示都离不开对其生成过程的研究,文学创作更是如此,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建立在创作论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与之对话。许多评论者就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如对《祝福》思想艺术奥秘的解读,有学者根据法国格列玛斯的“矩阵模式”,得出结论是柳妈作为封建礼教文化的代表直接导致祥林嫂的死亡。其实,只要去分析鲁迅的创作过程,就不难理解其创作苦心。鲁迅在五四时期为什么不写封建礼教压制寡妇,不让改嫁?相反,他写的是寡妇拒绝改嫁,却被强迫以野蛮的抢亲形式改嫁。因为前者只能暴露封建礼教的夫权不人道,而后者则能揭示封建礼教夫权与族权的矛盾。在祥林嫂平静地和丈夫、儿子生活了以后,鲁迅为什么又要让她的丈夫、儿子死去?目的就是让她回到鲁镇,遇见好心的柳妈,劝她去捐门槛赎罪。最终在于表现比夫权族权更荒谬的神权。《祝福》最深邃之处乃在祥林嫂的死亡是没有凶手的,真正的凶手乃是一种对于寡妇荒谬、野蛮的成见,这种成见之所以能杀人,就是因为它在鲁镇每一个人头脑中被当成神圣的最高准则。这样揭示作品的思想艺术奥秘,对封建礼教进行的文化批评才有更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在西方理论宣称自己已经失败之时,建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派的历史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研其失败之因,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摘编自孙绍振《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的终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兰·巴特认为,作品被完成后就没有了作者的声音,同时也将读者的地位提高到比作者更高的程度。B.材料一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在作者的基础上融入了读者独有的判断、诠释的再创作过程。C.孙绍振认为,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就无法真正理解隐藏在作品最深处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文学形象。-18- D.材料二认为,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应该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已死”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其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相似,认为阅读创造了文本的多元意义。B.文本引用鲁迅说《红楼梦》的例子是想证明: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带着本身独有的视角,往往只能看到与自己心理预期一致的信息。C.中国古代有“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种阅读方法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D.要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我们当研究西方文论失败之因,并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B.读者的具体化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C.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欣赏者又多有偏好,不能全面品评一部作品。D.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阅读中作者地位的认知有什么不同?(4分)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呼吸秋千①【德】赫塔·米勒第一章收拾行装-18- 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1945年1月还在打仗。大冬天的,我要被送到俄国人那里去。天晓得是什么鬼地方。这消息让大家震惊。每个人都想送我点儿什么,指望它们兴许能派得上用场,虽然它们什么忙也帮不上,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得上忙。因为我上了俄国人的名单,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所以大家都心思不一地送了我点儿东西。我收下了它们。十七岁的我心想,这次离家来的正是时候。不一定非得是上俄国人的名单,只要能离开家,只要将来情况不会变得太糟,于我而言甚至是件好事。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而是掩饰着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还有几分良心不安吧,因为那份让我的亲人绝望的名单,于我却是颇可以接受的处境。他们担心我在异地他乡会出事儿。我只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我只想离开家,哪怕是要进劳动营。我母亲不知道,她对我的了解有多么少,而且我走后,她想我肯定会多过我想她。这些让我深感歉疚。我小时候有一次在楼下的院子里玩,母亲在阳台的窗口大吼道:“如果你不马上回来吃饭,还要我再叫一次的话,你就待在那儿别回来了。”我还是在下面多待了一会儿,等我上去时,她就说:“你现在可以收拾书包去闯世界了。你想干嘛就干嘛。”母亲边说着边把我拽进房间,拿出个小背包来,把我的羊毛帽子和夹克塞了进去。我问她:“我是你的孩子,你叫我去哪儿啊?”很多人都认为,打点行装是件熟能生巧的事,就像学唱歌或者祈祷一样,可以无师自通。我们从未练习过,也没有箱子。父亲当年参加罗马尼亚军队上前线打仗时,就没什么行李好收拾。部队什么都会发,这是装备的一部分。除了离家外出或是抵御严寒,我们想不出为了什么别的理由收拾衣物。我们手头没有该带的东西,于是就即兴发挥。用不上的成了必备的,必备的就是唯一正确的,而这只是因为手头恰巧有这些东西。-18- 母亲把留声机从客厅拿出来,放到厨房桌上。我用螺丝刀将留声机箱子改装成了行李箱。我在系鞋带时,忽然想起多年前某个夏季,我们在文奇山度假时的情景。那时母亲穿着一件自己缝制的水兵服。我们正在草地上散步,她突然倒在深草中装死。我当时八岁,吓得要命,觉得天塌到草里去了!我紧闭双眼,不敢看天会如何将我吞噬。这时母亲跳了起来,猛摇着我问道:“喜不喜欢我?我还活着呢。”鞋带系好了。我坐到桌边,等待午夜来临。午夜到了,巡逻队却迟迟未到。等了三个小时,都快让人受不了了,他们才来。母亲帮我穿那件带黑丝绒滚边的大衣。我穿上了,她哭起来。我戴上绿手套。在木地板的门厅内,就在挂煤气表的地方,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我并没有刻意去记这句话,只是不经意地把它带到了劳动营。我并不知道,它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是,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我所有带去的书加在一块,也没有它对我的作用大。因为我真的回来了,所以我有权说:“这么句话能让人活下来”。(有删改)第二章收拾行装巡逻队来带我走时,是1945年1月15日凌晨三点钟。寒气渐重,气温零下15度。我们上了带遮蓬的卡车,穿过空旷的街市,直奔展览厅。它原是萨克森人举行各种盛大庆典活动的地方,如今成了集中报到处。厅内已经挤了三百来号人。地上铺着床垫和草褥。整夜都不断有车开抵,卸下集中来的人,包括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清晨时分已经有五百来号人了。人们轻声地聊了很多,聊的时候双目圆睁;人们也轻声地哭了很多,哭的时候双目紧闭。空气中混杂着旧羊毛、被汗浸透了的恐惧、肥腻的煎肉、香草饼干和白酒的味道。有个女人把头巾摘了下来。她肯定是乡下人,把辫子在后脑勺绕了两圈,并用一把半圆形的羊角梳将它盘在头中央。我坐在站着的人群和行李堆间,像个观众。我不记得是怎么到的火车站。牲口车厢非常之高。我也想不起上车的过程,因为我们在牲口车厢度过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我们本来就一直待在里面似的。我记不得我们坐了有多久。我的想法是,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的。只要还在车上,就一切平安。-18- 火车开了十二天,也许是十四天,不知多久没有停。然后又停下来,不知多久没有开。在牲口车厢里,男人们学会了有事没事喝上几口,女人们则学会了有事没事唱上几句:“林中月桂吐艳,战壕白雪皑皑。一封短短信笺,字字伤我心怀。”(有删改)【注】①《呼吸秋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小说主人公17岁德国男孩里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他受尽非人的待遇。文本仅摘选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二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章与第二章,有时间前后的关联,但内容却有所不同,第一章展现了“我”与家人分别时的情景,第二章则描绘了一幅被流放者的众生群像。B.小说开篇点题,直接进入叙述,强调“我”带上了全部家当,但只有围巾和收纳包是自己的,文字间充满心酸悲凉。C.小说回忆母亲倒进深草而“我”被吓到的一段,展现了幼时的“我”对母亲的依恋,让人印象深刻。D.小说中的“我”虽然有着青春期的叛逆,但是却沉稳坚定,不希望别人知道“我”迫不及待想离开家的真实心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并从人物内心出发,刻画“我”离家时的细腻的心理,表现了鲜明的人物性格。B.小说文笔洗练,行文散文化。用一种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C.小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我”所住的小城之小,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暗示了“我”迫切想离开家,而不怕上俄国人的名单的原因。D.小说插叙“我”小时候和母亲发生冲突时的旧事,当时“我”的情感与现在要分离时“我”对母亲的情感形成对比。-18- 8.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小说主人公里奥为什么觉得“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4分)9.第一章和第二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哪些关联和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讥幼聪俊,有思理,年十四,通《孝经》《论语》。笃好玄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推伏。梁武帝尝于文德殿释《乾文言》《坤文言》,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敕令论议,诸儒莫敢先出,讥乃整容而进,谘审循环,辞令温雅。梁武帝甚异之,赐裙襦绢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讥幼丧母,有错彩经帕,即母之遗制,及有所识,家人具以告之。每岁时辄对帕哽噎,不能自胜。及丁父忧,居丧过礼。服阕,召补湘东王国左常侍。简文在东宫,出士林馆发《孝经》题,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每有讲集,必遣使召讥。及侯景寇逆,于围城之中,犹侍哀太子于武德后殿讲《老》《庄》。梁台陷,讥崎岖避难,卒不事景,景平,历任临安令。高祖受禅,除太常丞,转始兴王府刑狱参军。天嘉中,迁国子助教。是时周弘正在国学,发《周易》题,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讲席。讥与弘正论议,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厉声,助其申理。讥乃正色谓弘直曰:“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弘直曰:“仆助君师,何为不可?”举座以为笑乐。弘正尝谓人曰:“吾每登座,见张讥在座,使人懔然。”后主在东宫,集宫僚置宴,时造玉柄麈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讥耳!”即手授讥。仍令于温文殿讲《庄》《老》,高宗幸宫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18- 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帧明三年入隋,终于长安,时年七十六。(节选自《陈书·张讥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B.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C.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D.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为先辈推伏②为天下理财,不为争利B.①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C.①高宗幸宫临听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D.①居丧过礼②居则曰:不吾知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讥才智出众。他自幼聪敏,十四岁时便通晓《孝经》《论语》,他常常有新见解,而这些见解能得到前辈的推崇佩服。B.张讥为人至孝。每年他都要对着母亲的遗物悲泣,不能克制自己;父亲去世之后他服丧超过了丧礼规定。C.张讥善于辩论。他曾与老师周弘正就《周易》的题目当众展开辩议,使得周弘正以后每次登座讲学,看到他就惧怕。D.张讥备受重视。后主亲手把刚做好的玉柄麈尾当众交给张讥,说只有他配得上,并赐给他一袭御所服衣。-18-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每有讲集,必遣使召讥。(2)梁台陷,讥崎岖避难,卒不事景,景平,历任临安令。14.梁武帝解说《乾文言》《坤文言》时,为什么认为张讥“甚异”?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②卢龙塞: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此处以陈琳借指韦掌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恶劣,第二句写韦掌记与将士们出征卢龙塞为国戍边;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B.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C.五、六句中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18- 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16.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送别诗却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用反激法从“根”“源”上去激发对方且言辞尖锐,这不仅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也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2)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其中“,,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了美人之奢。(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高凭吊古迹,陈说空叹兴亡荣辱没有意义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红楼梦》的悲剧意识载体是传统文化。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而曹雪芹却相异于横向意义上西方的悲剧意识载体,着力从纵向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不同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和”为文艺思想的喜剧结局规律及表现方式,在沉沉的哭泣中控诉男尊女卑文化的种种罪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意识和男权至上原则禁锢的恰恰是女性的自由,而用来禁锢女性自由的正是在落后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封建制度。在这些“吃人的制度”中,男权主义制度是“吃人的制度”的主体。这样一来,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就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最强幕后黑手。当男尊女卑的文化基因和男权至上的制度形式契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制度文化。在《红楼梦》中,-18- 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不仅贵族小姐不是因为性格而“香消玉殒”,就连女奴丫鬟们也不是因为性格才导致“红颜薄命”。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至奧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B.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奧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C.至奧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D.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奧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B.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D.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B.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C.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D.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18-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根据《红楼梦》原著,回答21~22题文本一:宝玉品茶栊翠庵,她见道婆收了上面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腌臜不要了。又见她另拿出两只杯来,斟了与宝钗与黛玉。黛玉因问:“这是旧年的雨水?”她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黛玉与湘云联诗,当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湘云和黛玉都十分满意,一直在一旁听着的她出来阻止:“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后吃茶时,她遂提笔微吟,一挥而就,写道:香篆销金鼎,冰脂腻玉盆。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有删改)文本二: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有删改)21.文本一中的“她”是同一个人。“她”是谁?“她”有哪些特点?(5分)-18- 22.文本二的内容可提炼为三个方面,请分别概括,每点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年5月15日7点18分,“天问一号”搭载火星车“祝融”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黑色九分钟”后成功登陆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短短几分钟的背后,有我国自主研发的着陆防热黑科技的“保驾”,有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护航”……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说:“为了今天的最后结果,十年前进行筹划,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六年,我们在发射场坚守了110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天问,取自于中国诗人屈原的长诗。远古的迷茫与向往,经探索与实践,凝结成今日的辉煌;未来,中国还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建党一百周年,航天六十余载,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世人屡屡追问“中国航天为什么能”,请你以“青年时评家”的身份,写一则评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8- 2020—2021学年(下)期末考试高2023级语文参考答案1.A【解析】B项,“在作者的基础上”曲解文意,由原文“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可知;C项,“文学形象”错误,由原文“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结构的,不同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可知,“处于最深层、有一定的封闭性”的是文学形象的感染力,而非文学形象;D项,“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曲解文意,批评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并非“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而是“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人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是“设想进入”。2.C【解析】“有相似之处”错误,材料二强调的阅读方法是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活动、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解读作品,而不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3.B【解析】B项是读者中心论,与材料二相悖。4.①材料一认为作品一经完成,作者即宣告“死亡”,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者,作者不具有权威性。②材料二认为作者是第一性的,读者只有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活动才能抵达作品的本源。(每点2分)5.①采用驳论的方式,驳斥了读者中心论的错误观点,来立正确的观点。(或破立结合)②全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读者的心理、作品的形式、作者的创作过程三个角度进行论证。③论证时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每点2分)6.B.【解析】根据文本一第二段“大冬天的,我要被送到俄国人那里去”“每个人都想送我点儿什么,指望它们兴许能派得上用场”“只要能离开家,只要将来情况不会变得太糟,于我而言甚至是件好事”可知,“文字间充满心酸悲凉”是曲解文意。7.A.【解析】“情节跌宕起伏”有误。8.①我没有刻意去记,这句话却一直伴随着我。②这句话是祖母对我的嘱托,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心,表现了祖母对“我”无限的爱。③亲人的挚情的牵挂是“我”的支撑和力量,让我在艰难的境况下坚持了下来,活着回到了家。(任答2点4分)9.①关联:第一章表现了“我”想离家的盲目、冲动、迫不及待、毫不畏惧上俄国人的名单,第二章中表现了“我”不想留恋,不愿理解人们的彼此惜别的麻木和淡漠,两者相互照应。(2分)②不同:第一章追忆了和母亲的往事,表现了“我”想要离家的歉疚。文本二则没有涉及。(2分)第二章写“我”不知道怎样上的车,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则表现出“我”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2分)-18- 10.C【解析】“尝幸钟山开善寺”和“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的主语均是“后主”,其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中,“时”是“索麈尾未至”的状语,“时”前应断开,故排除B项。11.C【解析】C项都是“皇帝亲临某处”的意思;A.①被②替;B①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了”;②疑问副词,“哪里”;D.①动词,处在②名词,平时,平日。12.D【解析】“赐给他一袭御所服衣”错,赐给张讥御所服衣的是高宗,而非后主。13.(1)张讥反复论说,很被(简文帝)叹赏,从此每次有讲经说法的集会,一定派人召见张讥。(关键词“往复”“见嗟赏”“自是”“讲集”各1分)(2)梁台城沦陷,张讥辗转躲避灾难,最终没有侍奉侯景,侯景被平定,张讥多次担任临安令。(关键词“崎岖”“卒”“平”“历”各1分)14.①张讥先于各位儒生出来发表议论;②张讥能反复论议辨察;③张讥言辞温和文雅。(答1点得2分,任答2点得3分)【译文】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张讥幼年聪明卓异,有思辨能力,十四岁时,通晓《孝经》《论语》。他十分爱好老庄之言,师从汝南周弘正学习,常常有新的见解,被前辈推崇佩服。梁武帝曾经在文德殿解说《乾文言》《坤文言》,张讥和陈郡、袁宪等人参与了,皇帝命令讨论时,各位儒生没有敢先出来讲的,张讥便整理仪容上前,反复论议辨察,应对的言辞温和文雅。梁武帝认为他很与众不同,赏赐他下裳、短袄、丝织品等,还说是“表彰你考察古事的能力”。张讥幼年时失去母亲,有块彩纹佩巾,就是母亲生前制作的。到他懂事时,家人把这全都告诉他,每年他都对着佩巾哽咽,不能克制自己。到遭遇父亲丧事时,守孝超过礼数。服丧期满除服,被征召补选为湘东王国左常侍。简文帝在东宫时,来到士林馆发布《孝经》的题目,张讥反复论说,很被(简文帝)叹赏,自此每次有讲经说法的集会,一定派人召见张讥。到侯景叛乱时,在围城之中,张讥还在武德后殿侍奉哀太子讲解《老子》《庄子》。梁台城沦陷,张讥辗转躲避灾难,最终没有侍奉侯景,侯景被平定,张讥多次担任临安令。高祖受禅,(张讥)被任命为太常丞,转任始兴王府刑狱参军。天嘉中,升任国子助教。此时周弘正在国学,阐发《周易》的题目,周弘正的第四个弟弟周弘直也在讲经的席位。张讥与周弘正论说,周弘正理亏,周弘直端坐语气严厉,帮助他哥哥申辩。张讥便神色严肃地对周弘直说:“今天因义理聚集,辩明是非同异的理论,虽然知道兄弟有危难,四公你也不能帮助。”周弘直说:“我帮助您的老师,有什么不行?”满座都认为是笑话。周弘正曾经对人说:“我每次登上座位,看到张讥在席间,让人惧怕。”后主在东宫时,集合宫中僚属设宴,当时制造的玉柄麈尾刚做好,后主亲自拿着它,说:“当今虽然还是才士多如树林,至于能握住这件麈尾的,只有张讥。”当即亲手授给张讥。仍然让他在温文殿讲解《庄子》《老子》,高宗亲临宫中听讲,赐给他一套皇帝穿的衣服。后主曾经亲临钟山开善寺,召集随从臣子坐在开善寺西南的松树林下,下令召见张讥阐明义理。当时去拿麈尾的人未到,后主下令折取松枝,亲手把松枝给张讥,说“可代替麈尾”。(后主)回头对群臣说“这就是张讥之后的事了”。祯明三年进入隋朝,张讥在长安去世,其年七十六岁。15.A-18- 【解析】“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错误,一二句体现的是唐军出征戍边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16.①场景:一般送别诗常选用长亭、江水、夕阳、杨柳等凄婉之景为背景,(1分)这首诗却选用黑山、雨雪、万里飞沙等壮阔之景为背景。(2分)②情感:一般送别诗往往表达惜别、牵挂、担忧、不舍等悲伤情感,(1分)本诗却表达为戍边将士送行时的豪情与壮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激励和鼓舞。(2分)17.(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2)渭流涨腻,弃脂水也(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18.D【解析】“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奧尼尔的当代悲剧”呼应“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表明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奧尼尔的当代悲剧,都属于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而四者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才形成的“演进路径”,一般先有内容,再形成路径,因此“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的表述逻辑才恰切。19.B【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最强幕后黑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对女子命运强大而深沉的戕害。B项中“玉鉴“,以美玉、镜子比喻湖水,生动的写出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之美;A项“红袖”,用了借代手法,指代的是女子;C项用了“拟物”手法;D项“暖云慵堕”,用了拟人手法。20.C【解析】A项“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语序不当,应由表及里,改为“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中“相异”后缺介词“于”;B项“无论…或者…”搭配不当,应为“无论…还是…”;“相异”后缺介词“于”。D项“无论…或者…”应为“无论…还是…”,“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改为“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21.妙玉(2分)清高、雅致、有才华(任答两点给3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22.①《石头记》的写作方式;②作者跌宕的人生际遇;③《石头记》的写作意图(“本旨”“目的”等皆可)。(每点2分)23.这是一则时评类材料作文,没有设置审题难度,但要求学生立论角度明确,就事说理透彻。参考角度:科技创新、自立团结、砥砺奋进、梦想信念参考立意:科技创新,不断超越;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团结齐心,共铸荣光;远古向往,无尽探索;梦想星光,砥砺奋进;坚守信念,不辍初心;深自沉潜,蓄力突破;-18- 播下文明火种,点燃人类未来…………-18-19 1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6 11:17:16 页数:19
价格:¥4 大小:44.8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