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请将选出的答案填写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的是,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实,这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实际情况,因为小说有的没有开端,有的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局。19世纪下半叶,以契诃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就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这种结构不追求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比如《项链》,主人公知道了耗费十年辛劳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就到此为止了。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结尾应该是把真项链拿回来以弥补马蒂尔德的青春耗损。但是,小说却不了了之。胡适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这在五四时期新锐小说家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共识。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废除了情节。而《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只写了酒店里的三个场景,写到第二个场景时孔乙己还没有出场。小说不追求有头有尾、环环紧扣的全过程情节模式,但也并非可以随意设置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就指出小说情节与故事有区别。比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了——这是故事,不是情节。情节,必须有一个因果关系:国王死了,王后因悲痛过度而死。但是,用这样的理论解读小说也行不通,因为因果关系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关系:一个人死了,因为他得了癌症。这种因果关系也不是情节,情节的因果是非理性的、非实用的。好的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是由情感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有了情感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深入小说的特征,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奸情凶杀案,也是情感的因果关系,但那是真人真事,所揭示的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实用性质的,即便有情感成分,深度也是有限的。小说不满足于真人真事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超越实用价值,深挖人心灵深层的奥秘,所以小说情节中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甚至是超现实的、荒诞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突然打破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其实,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使他们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可称为第二环境,人物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在第二环境中很容易暴露出来,这隐藏的心灵奥秘可称为第二心态。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复活》一开头,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那里,突然发现,那个被控告谋杀嫖客的妓女,居然就是当年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女仆,因为怀孕而被逐,流离转徙最终沦为妓女,又被诬告谋杀。这就突然把他打入了第二环境,产生了第二心态。他觉得自己才是罪人,于是决心去拯救她。第二心态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的,然而小说写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物,而是几个人物。几个人物在特定情境中从相同的心态变成另外一种心态,有三种可能:一是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不完全相同,即本来处于同一情感状态的人物,发生了情感“错位”。阅读经 验告诉我们:完全相同的,在一切情境中人物都心心相印,不像是小说,倒像是浪漫的诗歌;完全不同的,凡事都针锋相对,也令人想起红色文学中写阶级斗争公式化、写人物简单化的方式;而那些发生情感错位的往往才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都是被打出了生活常轨的。妖怪很多,都被他们消灭了,并且连名字好像也一起被消灭了。因为在打的过程中,师徒四人的情感状态没有发生错位:都是同心同德,一往无前。这就不是好的情节。但是,有一个妖怪——白骨精,却绝对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她一出现,师徒四人的情感瞬间发生了“错位”。猪八戒的情感越出常轨了:潜在的性意识非常强烈、非常坦率地表露出来,与唐僧、孙悟空的情感发生了错位,而且幅度很大。在他的挑拨之下,孙悟空被唐僧驱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情感的错位,让平时同心同德的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三打白骨精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在设计巧妙的情节中,人变得不一样了,有个性了。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打出常轨的效果固然是暴露人物深层心理,但是深层心理的最佳表现却是使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情感产生错位,而正是情感的错位,又激发出心灵更深层的奥秘,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摘编自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诃夫等短篇小说家,在19世纪下半叶就以非连续性叙述模式的“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进行创作。B.五四时期的新锐小说家都喜欢采用“生活的横截面”的小说结构,鲁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C.情节与故事的区别在于,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其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D.《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被打出生活常轨后,情感发生错位,暴露出心灵的奥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是所有小说都采用“全过程式”的情节模式,所以传统小说理论需要更新。B.虽然小说《项链》的结尾不了了之,但却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C.一个人因得癌症而去世,不能算是小说的情节,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因果关系。D.《西游记》中情节的因果关系是超现实的、荒诞的,这是它成为经典的关键所在。3.下列小说不是采用“生活的横截面”式结构创作的一项是(3分)A.卡夫卡的《变形记》B.都德的《最后一课》C.施耐庵的《水浒传》D.鲁迅的《阿Q正传》4.小说创作中如何设置情节,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物心灵深层的奥秘?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5.《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情节都堪称教科书级的经典情节,请根据文章关于“突转功能”的论述,任选一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西戈壁晒秋(节选)龚培德晒秋是在立秋之后。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10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 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晒秋”在西戈壁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西戈壁人改善贫乏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B.因为刘巧巧干不了大田地的活儿,也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所以连队让她当了保育员,展现了西戈壁人的善良。C.西戈壁人用老胡杨树、红柳条、铃铛刺等材料盖房子,既体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又交代了下文托儿所坍塌的一方面原因。D.连队的女人开始以“小白菜”称呼刘巧巧,带有戏谑之意;在刘巧巧棺木前称呼她“小白菜”,则带有深深的敬意与爱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交代了立秋之后晾晒干菜的原因。B.文章在写刘巧巧这个人物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形成反差,使刘巧巧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C.文章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平实质朴又生动自然,彰显了散文的语言之美。D.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刘巧巧做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勾画出她的精神气质,进而展现西戈壁人的精神面貌。8.有人说,干菜经雪水浸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这简直就是刘巧巧人生的写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9.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郁达夫这一观点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注]始遣使朝贡。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邻国皆宾伏之。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十二年,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太宗遣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进封宾王。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节选自《旧唐书·吐蕃传》)[注]赞普,吐蕃王号;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 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B.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C.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D.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贡,又称进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C.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D.《诗》,即《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分风、雅、颂三部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勇武多智,邻国都臣服;贞观八年,弃宗弄赞开始派使者来唐朝,太宗也派外交官冯德遐去吐蕃抚慰弃宗弄赞,弄赞见了非常高兴。B.弃宗弄赞为娶大唐公主,不惜以武力相逼,被太宗派遣的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的主力部队斩杀一千多人;受到震慑的弃宗弄赞退兵后,派遣使者来谢罪。C.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弃宗弄赞,派礼部尚书李道宗主持婚礼并送公主入吐蕃;弃宗弄赞亲自到河源迎接公主,执子婿之礼,态度非常恭敬。D.弃宗弄赞以娶得公主为荣,为公主建造了城邑并做出诸多改变;高宗即位后,先后被封为西海郡王、宾王,他向高宗请求蚕种及各种工匠也得到同意。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2)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14.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弃宗弄赞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B.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C.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D.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16.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描写当年刘裕率领大军北伐,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情景。 (2)李密《陈情表》在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先尽孝道,后报国恩,接着用“”的比喻,水到渠成地提出陈情的目的“”。(3)芙蓉,又名荷花、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有时用以描绘夏日风光,有时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有时用以比喻纯洁爱情或美好理想……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文人交游古已有之,()。清代,女性作家结社现象开始出现并发展。《红楼梦》对女子结社现象着墨颇多,女性才情借由诗社活动得以。“海棠诗社”虽是虚构产物,但通过与明清之际的文学社团比较,可以发现这一诗社的运行机制与现实社会中的诗社基本一致。它不仅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更是大观园女子体现才情的舞台,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红楼梦》与作者真实生活如同镜像两端,现实中的境遇往往被穿插于笔端的情节发展中,模糊了想象与现实的界限。大观园虽是艺术虚构,却不是的,因而文学笔法之下也潜藏有社会现实的影子,其中的相关描写对文学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值得研究者予以观照、发掘。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是文人结社风潮B.而在明清时期,才出现了文人结社风潮C.文人结社风潮出现于明清时期D.而文人结社风潮,则出现于明清时期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凸显佐证与世隔绝受益匪浅B.凸显印证与世隔绝大有裨益C.突显佐证避世离俗大有裨益D.突显印证避世离俗受益匪浅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不仅是大观园女子展现才情的舞台,更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B.它不仅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更是大观园女子展现才情的舞台,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C.它不仅是大观园女子体现才情的舞台,更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D.它不仅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更是大观园女子体现才情的舞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①,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无父(无君)是禽兽,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②。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③,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22.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补充完整孟子另一个推断的三段论推理分析。(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亚坤大三准备考研的时候想换专业。妈妈很奇怪:“儿子,当初大学专业是你自己选的,而且这三年你的学业成绩也很优秀,为什么要换专业呢?”亚坤回答说:“当初第9页(语文试卷共10页)我不了解这个专业,学了之后才了解了;了解了才知道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并非我真正喜欢的职业,所以想换专业。至于大学成绩一直很好,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全面了解这个专业,现在了解透彻了,才明白自己是真的不喜欢!”亚坤的故事给面临人生选择的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A(B项,“五四时期的新锐小说家都喜欢采用“生活的横截面”的小说结构”表述错误,原文只说“几乎已经成为共识”;C项并非是“情节与故事的区别”,而是好情节的特点;D项,“情感发生错位”错误,是“打入第二环境”)2.(3分)D(超现实的、荒诞的因果关系并非是《西游记》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3.(3分)C(《水浒传》是传统连续性叙述模式的小说)4.(4分)①设置非常感性的、甚至超越现实的因果关系;②将人物打出常轨,暴露人物第二心态;③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3点给满分)5.(6分)示例1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中,将黛玉打出生活常轨,来到陌生环境“贾府”,见到未曾谋面的祖母、众姊妹和贾宝玉,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寄人篱下的心态。示例2:“林黛玉进贾府”中情节的突转发生在“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黛玉回答没有”之后,在此之前,现场的人物都处于同一情感状态,即心平气和地进行亲戚见面的寒暄。但当宝玉听说黛玉无玉时,登时发作起来,摘玉摔玉,情绪激动,发生了“情感错位”现象,对黛玉与别个姊妹不同的情感立刻显现出来,率性而为的天性也一下子暴露出来,展示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评分标准:结合理论和情节两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不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而做了保育员,而是因为她会唱歌)7.(3分)B(A项,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了秋天阳光的特点,而非早晚温差大的特点;C项,语言并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D项,文章并未对刘巧巧做深入细致地描写)8.(4分)同意。①刘巧巧如同干菜一样干瘪瘦小、平凡不起眼;②“经雪水浸泡”,对刘巧巧而言,就是遭遇幼儿园屋顶塌陷的灾难;“难见的青翠”,是刘巧巧面对危难,舍身救孩子而彰显出来的高贵品质。因此这句话简直就是刘巧巧的写真。(评分标准:分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回答“不同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6分)①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大情怀,这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体现。②文章通过塑造刘巧巧这样的小人物一方面表现西戈壁人的善良,一方面以她的牺牲表现西戈壁人为边疆建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③文章以“晒秋”这样的生活小事来展现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们的勤劳以及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抗争。(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B(原文:“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11.(3分)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主义文学的源头)12.(3分)B(“主力部队”错误,文中是“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可见是“先锋部队”)13.(8分)(1)弄赞于是派使者拜见天子,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上表请求联姻,太宗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评分标准:“乃”“赍”各1分,句意2分)(2)都督韩威率轻装便捷的骑兵侦查敌情,反而被打败,边境百姓大受惊扰。(评分标准:“觇”“为所”各1分,句意2分)14.(3分)①改掉涂面的风俗;②脱下毡皮裘,改穿绸缎衣服;③把酋豪子弟送入国学学习《诗》《书》;④请中原文人掌管表疏事情。(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回答“向高宗请求蚕种及各种工匠”,原则上不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并非渔者,而是食鱼者)16.(6分)相同:两首诗都写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寄寓了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赞美。不同:翁诗通过描绘明丽的风光和农忙景象,展现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范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评分标准: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评分标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书写无法辨认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3分)D19.(3分)B20.(3分)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5分)①归谬法②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③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评分标准:①1分,②③各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22.(6分)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评分标准:每空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四、写作(60分)23.附评分标准:附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开始派使者来朝。弄赞二十岁便继承王位,强健勇武而多智谋,邻国都臣服于他。太宗派外交官冯德遐去抚慰弄赞,弄赞见到冯德遐非常高兴。贞观十二年,弄赞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大唐公主,于是派使者拜见天子,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上表请求联姻,太宗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使者回去之后,对弄赞说道:“刚到大唐时,天子对我很优厚,答应嫁公主。正赶上吐谷浑王入朝请见,从中挑拨离间,唐朝的礼节就变得淡薄了,于是天子就不同意嫁公主了。”弄赞率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抵抗不住,吐谷浑国人牲畜都被吐蕃掠走。弄赞又率领二十多万大军,驻扎在松州西边境,并派使者进贡金帛,说是来迎娶公主的。还对他的属下说:“如果大唐不把公主嫁给我,我们立刻就入侵唐地。”都督韩威率轻装便捷的骑兵侦查敌情,反而被打败,边境百姓大受惊扰。太宗诏令左武卫将军牛进达担任阔水道行军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五万人讨贼。牛进达的先锋部队从松州夜袭贼营,杀敌一千多人。弄赞非常害怕,撤军离去,又派使者来谢罪。趁机又请求联姻,太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弄赞于是派他的丞相禄东赞送来聘礼,献上黄金五千两。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弄赞,诏令礼部尚书李道宗主持婚礼,持节护送公主到吐蕃。弄赞领兵驻扎在柏海,亲自到河源迎接公主。弄赞见到道宗,十分恭敬地行子婿之礼。接着又赞叹大唐服饰礼仪之美,举止间有羞惭沮丧的神色。等到与公主归国之后,对左右亲近的人说:“我的祖先还没有和大唐通婚的,如今我娶得大唐公主,真是太荣幸了。应该给公主建造一座城,来向后代展示。”于是建造了城邑,建立宫殿来让公主居住。公主厌恶吐蕃人把脸涂成红褐色,弄赞下令国内暂且禁止涂面。自己也脱下毡皮裘,而穿绸缎衣服,逐渐学习中华风气。派遣各首领子弟,请求入国学学习《诗》《书》。又请中原地区的文人掌管表、疏事情。高宗即位,授予弄赞驸马都尉之职,封西海郡王,进封为宾王。弄赞又借机请求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高宗都答应了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03 09:20:04 页数:10
价格:¥3 大小:90.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