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杜甫的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材料二: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已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B. 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C. 李梦阳的边塞诗真实反映了边塞人民的悲苦状况,渗入了对人民的同情,这使他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D. 材料一先提出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史诗”特征,然后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最后归结论点。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梦阳是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B. 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C. 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D. 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3. 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  )A. 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B. 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C. 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D. 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4. 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被认为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请结合材料二,说说此诗被列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的原因。5. 材料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留下我的爱【南斯拉夫】吉恩保罗·弗罗战争【注】开始前一年,他们去瑞士路盖诺度假,他为她买了这件礼服。在此以前,她只会在他们结婚纪念日穿这件礼服。然今非昔比,现今一个人在战前贮存的任何物品都无关紧要了。战争中什么都无关紧要了,萨拉热窝什么都无关紧要了,你有衣服蔽体,你有生命,或许还有爱人,别的一切只是有价的可购之物。四周的人们不断在广场附近溜达,寻找市场上可能有的食品或粮食。摆在那儿的鞋、袜、手套及外套是老朋友的、亲戚的、顾客的表兄妹的,如今他们死了。萨沙能听到摊桌附近用压低的嗓门进行交易的价格:两磅面粉600德国马克,一袋木柴500德国马克,一磅咖啡400德国马克,一块巧克力200德国马克,一双靴子1000德国马克。萨拉热窝已数月没到货车了,军队正施行人道主义护送队,从泽尼卡出发,驱车100英里,避开大路,通过森林来该城,但尚无一辆货车成功到达。萨沙知道,如没有妻子,他被困在这座城市里早就会发疯了。他双手插入口袋在市场附近兜圈子。他曾经有一家店,相当成功,出售巴西的绿宝石、南非的钻石。他回顾着广场上的临时市场,一只柠檬换一件珠宝,一串葡萄换一条项链。他看看妻子兰拉,以前她是个女裁缝,现今她为有料子的顾客干活,有时还不收钱。她站在外套摊子旁,她的眼睛由于看到一样东西而显得明亮兴奋。萨沙见她低头盯着放在桌上的一只熟柿子。,柿子的主人靠在桌上瞧着兰拉。他是塞族人,穿着干净的白衬衣,系着领带,戴着蓝色贝雷帽,帽子一侧有个弹洞,一撮褐色的头发由洞里露出。“你可以买去,”塞族老人对兰拉说,“柿子挺好的,昨夜一辆货车从维也纳内维特瓦山谷来了,我的小舅子为我带来的。”兰拉看看萨沙,为的是让他同意。“我给你10德国马克。”兰拉说。此人嘲笑。“我能出让吗?”他说。“兰拉,请——”萨沙说。“不,我要。”她说,“我要为你买这个柿子。”萨沙在暗淡的光线中看着她的蓝眼睛,他内心感到一种矛盾,半是爱情半是苦恼的矛盾。妻子的爱是多么深沉!他已数月没吃水果了,自从大战在波斯尼亚全线展开后就没吃过。“我能为你搞到手。”兰拉低语。萨沙挨着妻子沉默地站着,不知是否要阻止她。在街的那一边他看到一辆满载着尸体的货车。他的双眼涌满了泪水。兰拉看看塞族老人,“我给你30德国马克。”她说,“那是我所有的钱了。”“那不够。”他说。“可那是我所有的钱了。”兰拉检视桌面上摊开的外套。“对不起,”塞族老人看了眼兰拉说,“把这件礼服给我。”,萨沙被此话惊得转过了身。“要不,30德国马克。”他要价。“10马克。”她说。“20马克。”他回说。“你在干什么?”萨沙抓住妻子的手臂。兰拉微笑着,就像她战前会有的笑。他看着她的双眼,怎能不由她?当妻子脱下她的外套递给他时,他注视着她脸上的幸福神情。“你不会打算把你的礼服给他吧?”他对她说。“为什么不?”她说,“这只是件礼服而已,萨沙。”说着她解开了漂亮的红礼服纽扣,然后脱下礼服,就在他面前,就在塞族老人面前,就在广场上每个人面前。那件他在瑞士路盖诺为她买的漂亮红礼服,一件衣边抽褶并镶着郁金香花边的礼服。兰拉从礼服中脱出身子,站着颤抖。“我希望你把礼服送给你妻子。”她一边把礼服递给塞族老人,一边对他说。塞族老人接过礼服细看。萨沙迅速用外套套在兰拉身上,他使劲帮她扣上纽扣。“谢谢你。”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愧疚。她给他一个令人感伤的微笑,伸手抚摸丈夫的面颊。之后萨沙注视妻子过来拿起桌上的那只柿子。兰拉把柿子擎在手中,像是一颗星星闪耀着亮光。“它美吗?”她说,“瞧瞧,萨沙!它是那样红,燃烧的红,燃烧着我前所未见的红!”,他看看妻子,试图想象那些同他们相仿的生命,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互相可能怀有怎样的爱?他们可能怀有他内心那么强烈感觉到的这种苦痛吗?就在那一瞬间,离他美丽心爱的妻子兰拉不到两英尺,出现了一道蓝色的闪光。萨沙倒在地上一时目不见物。四周响起尖厉的呼叫声,一颗炮弹掀起的尘土及碎片盖满了广场。炮弹从萨拉热窝城外的山里打来。萨沙躺在地上,没人在乎他的救命叫声。血从他的后脑渗出,他感到那儿有一阵深深的刺痛。“兰拉!”他高叫,“兰拉!兰拉!”他在地上爬了几英尺,到他妻子身边,她躺在地上,就套着他的黑上衣。他推推她的身体,她一动不动。“兰拉!兰拉!”萨沙妄图摇动她,抚摸她的金发,俯首面对她。他能瞧见她的蓝眼睛张开着,直愣愣地仰视着苍天。“兰拉?”他哭着呼叫。萨沙把妻子搂在怀里,伏在她身上啜泣。一阵夹着灰尘的阴风刮在广场上,萨沙抬头看见塞族老人依然站在桌后,就在他方才的地点。他见塞族老人的双眼茫然朝下凝视着沾血的碎片。看见塞族老人把兰拉的红礼服拢在怀里,两目睁大看着屠杀景象,搜寻着那只柿子。(有删改)【注】战争,指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干涉南斯拉夫内政所引发的战争。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列举具体翔实的数字说明当时市场上一些日用商品的交易价格,还指出有摊位在出售旧衣服,这一切表明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B.“一只柠檬换一件珠宝,一串葡萄换一条项链”这表明战争中城里水果珍稀,这为下文兰拉脱下身穿的礼服去换取柿子的情节埋伏笔。C. 小说写兰拉说柿子像燃烧的红,萨沙听后产生了心理活动,他想到跟他们相仿的生命,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而一道蓝光打断了他的思绪。D. 小说结尾从萨沙的视角描写塞族老人“双眼茫然朝下凝视”“两目睁大”“搜寻”等神情动作细节,意在揭示战争造成人心的冷漠、麻木。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一段中“都无关紧要了”这一短语反复出现三次,突出战争开始后人们生存境遇的恶化与思想认识的剧变,渲染动荡不安的气氛,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B. 小说简要插叙了萨沙过去的小店主身份和萨沙妻子所从事的职业,“相当成功”透露出萨沙对往昔生活的留恋,“有时还不收钱”可见萨沙妻子心地善良。C.“他能瞧见她蓝眼睛张开着直愣愣地仰视着苍天”这一处对兰拉眼神细节的刻画,一方面烘托出萨沙无以名状的悲痛一方面蕴涵着对战争荼毒生灵之罪恶的控诉。,D. 兰拉用萨沙为她购置的漂亮红礼服,去换取他久未品尝的红柿子,却意外遭射杀;美好爱情与残忍战争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也使标题“留下我的爱”意味深长。8. 小说以萨沙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9. 柿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②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已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节选自《荀子·非相篇》)【注】①偝(bèi):背向。②族:音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B.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C.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D.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禹,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桀,夏代国君,暴虐荒淫。,B. 牝牡,雌雄,指阴阳。泛指与阴阳有关的,如男性、女性等。C. 礼,文中泛指古代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D. 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黄帝、唐尧、虞舜、共工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 荀子的“三必穷”击中了许多人的弱点,或者说“劣根性”,例如见短识浅,德行不厚,辨别是非的能力与别人相差悬殊。B. 荀子认为,人要是有“三不祥”和“三必穷”的坏品性,后果很严重;做君主的必然危险,做臣民的必然灭亡。C. 荀子认为,人在某些方面表现是生来就有的本性,禹桀相同;在另一些方面,人与禽兽是相同的,例如人与禽兽都有辨别的能力。D. 荀子认为,要观察圣明的帝王的事迹就要在后世圣明的帝王那里去观察,这与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是一样的道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2)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14. 作者在最后一段举“五帝”“禹汤”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口[注](节选)苏轼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糜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注]牛口:地名,在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公元1059年冬天苏轼一家顺江而下,牛口有官方设的驿站,苏轼一家在此投宿。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开篇直接发表议论,他认为“人生本无事”,人的困苦在于世间的诱惑力太大。B. 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耀”“独”相对,表达了富贵面前人们难守贫贱之意C. 诗的第六句中的“与麇鹿友”暗含乐隐乡间之意,与“侣鱼虾而友麇鹿”的内涵相近。D. 诗的七、八句暗含对牛口一地的赞美,意思是自己投宿此地,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浅陋。16. 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请简要分析苏轼和苏辙看待牛口百姓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雍也》中,孔子在阐述了质朴与文采的不合理关系之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思妇无法躲避月光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的乐观好强、高度自信,不为金钱所驱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8月20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国家大剧院完成“首秀”。开演前,许多观众都对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有所耳闻,因此,对于如何用舞蹈将其呈现也倍感         。随着大幕缓缓拉开,他们的疑问逐渐得到了解答。展卷人在书桌上         地将画作打开。随后,抬头远望,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浣纱织绢时的素净优雅,画院求学时的活泼俏皮,采石制砚时的铿锵有力……观众跟随着展卷人的步伐,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与王希孟一同度过了         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宝贵时光。有观众说,展卷人和王希孟相互对视、王希孟致礼相谢的瞬间,让人觉得古与今真的能在历史时空的某一点上         ,让人相信文物研究者是真的能够与文物“对话”的。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惊讶 慢慢悠悠 千方百计 交汇,B. 好奇 小心翼翼 呕心沥血 交汇C. 惊讶 小心翼翼 呕心沥血 交融D. 好奇 慢慢悠悠 千方百计 交融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对话”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C. 这一点,对于澄清被“四人帮”搞得非常混乱的理论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D. 从“沙漠之城”到“森林之城”,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榆林的可喜变化,更是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2021年10月1日代表75个国家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共同发言,(  )。,张军表示,疫苗是抗击病毒的有力武器。人人享有生命权和健康权,各国应积极促进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不落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早日共同战胜疫情。张军指出,发展中国家①     。要推动疫苗尽早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分配。有疫苗生产能力的国家应尽快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积极通过双多边渠道,及时、充足地向发展中国家②     。张军强调,各国应加强疫苗国际合作,避免囤积。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西方国家③     ,显著加剧疫苗不公,人为制造“免疫鸿沟”,呼吁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确保疫苗可及和可负担。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呼吁各国加强团结,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B. 各国要呼吁加强团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C. 呼吁各国加强团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D. 各国要呼吁加强团结,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注重自我反省。韩愈《师说》中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人们也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别人的缺点、短处,这样难以成长和进步。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 “四个方面层层递进”错,由“同时”等词可知,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2.D A.“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于文无据。B.“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于文无据。C.“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错。3.B A.痛陈军户备受盘剥、生计困难之状,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B.写自己衰老孤游的感慨,不能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C.写战争之残酷,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D.写战争之残酷,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4.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青海长云暗雪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全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表达了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堪称边塞诗的代表作。   5. 不矛盾。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明显现实主义的倾向,描写戍边生活的诗歌并不比盛唐名家逊色。(1)李梦阳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2)他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唐代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又充满豪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达到了诗歌的顶峰。(1)唐代边塞诗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2)唐代边塞诗格调高昂,充满爱国主义豪情,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6.D “意在揭示战争造成人心的冷漠、麻木”错误,意在控诉战争使人们异化成为自私、冷漠、麻木。7.A “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错误。8. (1)文章以萨沙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是第三人称叙述,从他的视角中展现妻子为他用礼服交换柿子的举动,更能反映出妻子之爱的深沉,对妻子形象的塑造更完整客观。,(2)萨沙是故事参与者,并非全知视角,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更让人有亲切感、真实感,如战争下生活的艰苦、妻子对他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妻子后的悲痛感等,更打动人心。(3)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萨沙在感受到妻子深沉的爱之后立即便失去妻子,战争破坏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能更好地展现人物在战争中的痛苦创伤,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9. (1)结构上,柿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内容上,柿子象征着妻子对他深沉的爱,饱含着他们对美好事物与和平生活的向往。(3)主题上,柿子的难以获得与得而复失都是因为战争,深情的爱人与美好的柿子都因战争而毁,反映出战争丑恶,控诉了战争的罪恶。10.A11.D  “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黄帝、唐尧、虞舜、共工等”理解错误,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12.C   “人与禽兽是相同的,例如人与禽兽都有辨别的能力”理解错误。13. (1)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2)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   14. 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说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所以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那些普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除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15.D “自己投宿此地,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浅陋”错。七八句写“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这里是对生活在牛口的老百姓的描述,并不是说作者自己。16. 在苏轼的笔下,乡村虽然潦倒贫穷,但呈现出的是恬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而在苏辙的笔下,人们食不果腹,饱受饥寒之苦,诗句表现的是牛口当地百姓穷愁凄苦的生活。苏轼向往牛口一地的百姓的生活方式,而苏辙则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悲悯。17.①.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②.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18.B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好奇,谓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语境是观众对……有所耳闻,因此,对于……倍感……,强调感兴趣,故选“好奇”。慢慢悠悠:不着忙,慢条斯理的;小心翼翼: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此处写展卷人打开画作的严肃虔诚,故选“小心翼翼”。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此处形容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用尽心思,故选“呕心沥血”。交汇:水流、气流等汇合在一起,也指聚合。交融: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此处强调古今的汇合聚合,故选“交汇”。19.A  文中“对话”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A.中国建筑的“词汇”,,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B.几位“大师”们,引号作用是表讽刺,反语。C.“四人帮”表示特定称谓。D.“沙漠之城”到“森林之城”表示强调的对象,也是特定称谓。20. (1)使句子叙事清楚,逻辑性强。如“浣纱织绢时……,画院求学时……,采石制砚时……”用排比句式把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2)增强了抒情性。“……的素净优雅,……的活泼俏皮,……的铿锵有力”,三个形容词很好的描述了各阶段不同特点的美,抒发了对人物的欣赏和赞美。(3)整体看来,运用排比,使语言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21.C22.①是疫苗分配的优先重点②提供疫苗支持③大量囤积疫苗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由三句名言组成。第一句是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同时发现自己的短处,这时会心生向往,心生羡慕,心生强烈的敬仰之心,希望自己能够“与之齐”;“见不贤”,就是见到品行上、德行上不好的人,自己应该警惕,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第二句是韩愈《师说》中关于从师的一句话,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也就是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三句是俗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而这也就是我们要向他人学习的原因。这三句话指出对人对己的要求和态度。材料第二段指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许多年轻人看到的却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同时指出这样的危害“难以成长和进步”。由此来看,作文的指向很明确,也就是对己要严,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看人之长,观己之短,把“见贤思齐”和“见不贤内省”作为我们日常内省修行的准则。材料要求“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以借助名言开篇,引出“自省”的话题,接着联系孔子对于修养自身的一些观点,如“忠恕之道”“日三省吾身”“不求诸人,反求诸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自省的重要性,接着反观当下年轻人的做法,分析这种做法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指出危害,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开头。立意:1.自省吾身,常思己过,方能圆融无碍。2.以他人为师,补自己之短。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2 21:31:07 页数:25
价格:¥5 大小:75.5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