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福建省厦门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四地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2.1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材料二: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B.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C.《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D.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B.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为不满。C.《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D.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B.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C.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D.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A3.B4.①文章首先引出胡适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论断;②接着列举与胡适等论断相反的观点;③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自己对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见解,并加以阐述。5.示例一:我认为是曹雪芹。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修补之意。②林语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③从高鹗的个人才华和身世来看,不具备续写后四十回的条件。④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⑤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底本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笔迹。示例二:我认为是高鹗。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续作之意。②以胡适为代表的几代红学家研究观点提供了佐证。③《红楼梦》的前后情节、人物结局、主题一贯性等方面受到严厉批评。【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在材料一第五段。该段的主要思想是“《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是对于高鹗续作表示存疑的。而“《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是提出一种论据,并非是定论。故选项“无可争辩的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语句为“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其中并未说明发现残卷是苦心求索还是偶然得之,因此不构成必然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该项主要是评价黛玉命运描绘的精切,并非说明《红楼梦》前后内容的差异。C.该项主要肯定后四十回存在的价值,但并未对内容差别和作者进行讨论,不能据此去判别作者异同。D.该项评价后四十回内容的精神价值,并未直言作者差别,在判别作者上不如B项“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明显。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末尾“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是对第一段行文内容的总结。材料第二段则从胡适引申到俞平伯、周汝昌、张爱玲等人,进一步论述红学界《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补写这一论断。而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开头的总起句“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可知此处行文思路转换为《红楼梦》作者为一人。而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则是作者自己的分析,根据其中“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可知,作者是认为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选曹雪芹或是高鹗均可。重点是能从文中找到正确对应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证。如选曹雪芹,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三段到第六段对于行文思路线索的连续性如“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言语调语气的一致性如“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是同一人物”、人物判词与结局的一致性如“《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等角度,以及材料二中关于曹雪芹存有底本、高鹗只是做了部分修补,如“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等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如选高鹗,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一段、第二段中残卷陆续发现的历史记录如“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的来往赠诗故事如“《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等角度展开论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山为证叶仲健“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蚌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蚌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拉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臂膀:“好样的!”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退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话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新中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觉员,参加过孟良岗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蚌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淡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臂膀,“你爹,好样的!”回到老厝,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B.听说已退休的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D.辞别之时,玉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游击队员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B.小说围绕“我”为证明父亲游击队员身份寻找证人的故事展开情节,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部分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9.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C8.(1)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这一事件展开,经历了寻找端叔未果、询问同事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2)衬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9.①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迎来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完整一体。(情节上的效果,突转、完整、波澜)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更丰富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突显人物形象,丰富,不求回报)③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④“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答出其中3点即可)【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根据原文语句“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可知,放牛娃能快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他知道少有人知的近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我怔住,是呀”后的三个问句,表现的是“我”对自己寻找证人目的的反思。D.青山老人是在“我”回复弹壳上刻着“王”字时候才确定父亲就是当年的放牛娃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交信时的暗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在后文并未再次出现;“我”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而后文中“我”再次找到青山是因为调岗后的一个同事引见,与此事并无关联,故这些事件并不都是为后文找到青山老人设下的伏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作用的能力。从文章中间“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开始,“我”这个叙述者的形象就出现了,此后文章中“我”想要让父亲恢复名分,寻找端叔和青山,与青山对话等情节发展,都是因为“我”的行动才得以进行下去,因此,“我”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外,根据原文中“我”的观点“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和后文青山质疑后“我”的思考“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与父亲的态度“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进行对比,可知作者也是想借“我”来衬托父亲高大无私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弹壳出现前,“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说明“我”原本已经打消了再去确认父亲名分的心思,但它的出现却让父亲的身份得以证实,这使行文产生了转折,使文章更波澜起伏。父亲一直拥有这枚特殊弹壳这一物品,但直到此刻,“我”,甚至是我们读者才知这枚弹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物。但父亲却一直没有说明,这进一步说明父亲没有确认名分要待遇的心思,他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彰显;而“我”也在这一转折中更清楚了父亲的为人。因为弹壳的出现,“我”和青山老人得以进一步交流,由此青山才能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这一句话。它使拒绝优待从父亲个人扩散到了诸多类似的人身上,使小说主题得到了升华。回家后“我”也找了弹壳,“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但“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元三年。时关东防秋兵大集,国用不充。李泌奏:“自变两税法以来,藩镇、州、县多违法聚敛。继以朱泚之乱,争榷率、征罚以为军资,点募自防。泚既平,自惧违法,匿不敢言。请遣使以诏旨赦其罪,但令革正,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悉输京师。其官典逋负,可征者征之,难征者释之,以示宽大。敢有隐没者,重设告赏之科而罪之。”上喜曰:“卿策甚长,然立法太宽,恐所得无几。”对曰:“兹事臣固熟思之,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上曰:“善。”以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勾勘两税钱帛使。四年春正月庚戌朔,赦天下,诏两税等第,自今三年一定。二月,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然上犹数有宣索,仍敕诸道勿令宰相知。泌闻之,惆怅而不敢言。秋九月,元友直勾检诸道税外物,悉输户部。遂为定制。岁于税外输百余万缗、斛,民不堪命。诸道多自诉于上,上意寤,诏:“今年已入在官者输京师,未入者,悉以与民,明年以后,悉免之。”于是东南之民复安其业。臣光曰: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利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已必豫焉;或乃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古人有言曰:“贫不学俭。”夫多财者,奢欲之所自来也。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丰其私财,财丰则欲滋矣。财不称欲,能无求乎?是犹启其门而禁其出也。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B.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C.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D.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防秋兵,在唐代,朝庭为防备吐蕃秋季的进攻而调集军队,组成边防兵,故称“防秋兵”。B.庚戌,庚为天干,戌为地支,古代常以天干地支按顺序相配来纪年、月、日,原文指纪年。C.大盈库,在唐代是皇家贡品的盛放地,百宝进入大盈库后,以供皇帝宫廷享乐及赏赐之用。D.缗,古代指穿铜钱使用的绳子,代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也称为一贯钱或者一吊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泌认为官员违法敛财的原因在于两税法实施和朱泚之乱,解决办法是免其罪并令其将财物全部上交京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皇上认为李泌解决国家经费短缺的策略具有长远的眼光,虽然有些顾虑但还是给与肯定并且采纳、实施。C.李泌将各地上缴的税收全部上交到皇家私人库房,而使国家财产成为了皇家的私产,助长了皇上的贪欲。D.皇上每年在税制外加收的财物,让百姓不堪重负,在各地官员进言中皇上醒悟悔政,使百姓能安于本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观代汉语。(1)然上犹数有宣索,仍敕诸道勿令宰相知。(2)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引用古人的评论说“贫不学俭”,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C11.B12.A13.(1)然而德宗仍然多次下旨向地方官索取财物,命令各个地方不要让宰相知道。(2)虽然德宗行为多有不端,但这也是由于李泌用来辅佐德宗的方法并非正道的缘故啊。14.①第一问:穷人不必学习节俭而自会节俭。②第二问:目的是告诫后世君主如果将国家的财物据为自己的财产,追求奢侈生活的欲望也自动生长起来。【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句的意思是:国家实行宽松的法规,那么人们会因为免除罪状而有喜悦之情,愿意将钱财输送给国家。国家实行急切的法规,那么人们会争相隐藏财物,不靠国家司法机构审讯,是不可能得知实际情况的。到那个时候,所收的钱财不能够对国家的急用有所补益,反而都会被揣入奸吏的腰包。“宽”与“急”是对比的两个方面,“而乐输”是“宽”产生的结果之一,因此应在“输”后断句,中间不必断开;排除ABD;“竞为蔽匿”是动宾结构,应在“蔽匿”后断开,排除BD;“得其实”是动宾结构,应在“实”后断开;而“财”是下句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B;“今日之急”是“不足济”的对象,因此应在“济”后断句,排除B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原文指纪年”错。根据原文“四年春正月庚戌朔,赦天下,诏两税等第,自今三年一定”中的“四年”(表年)“正月”(表月)可知,此处应是纪日。故选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全部上交京城”错。根据原文语句“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悉输京师”可知,“悉输京师”有其限定条件,是除了按照规定应当留给诸使、留给州府的钱粮以外的,因此并不能说全部上交京城。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上”,指德宗;“数”,在文中表多次;“敕”,命令;“道”,表地方行政单位。(2)题得分点有:“僻”,指行为不端;“所以”,意为“……的原因”;“相”,表动词,指辅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根据后文“夫多财者,奢欲之所自来也”(如果人拥有的钱财多了,追求奢侈生活的欲望也自动生长起来了)的反向推导可知,如果人拥有的财富少了,追求奢侈生活的欲望也就自动消减了。因此,“贫不学俭”可理解为“穷人不必学习而自会节俭”。第二问,根据最后一段司马光评语中“或乃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有些君主将天下的财物据为自己的私财,这是俗人才有的短浅志向)和“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虽然德宗行为多有不端,但这也是由于李泌用来辅佐德宗的方法并非正道的缘故啊)的评判语句可知,司马光对于君主将天下财务据为己有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他的写作目的也是要告诫后世君主如果将国家的财物据为自己的财产,追求奢侈生活的欲望也自动生长起来。参考译文:唐德宗贞元三年。当时,从关东地区征调的准备派往关中防备吐蕃秋季进攻的防秋兵大规模集结起来,而国家却没有充足的经费去供养军队。李泌向皇帝上奏:“自从国家实行两税法以来,地方藩镇、州、县的很多官吏违背法律,征收重税以搜刮民财。朱泚叛乱之后,地方官争相收取商品专卖税、征收各种名目的罚款作为军费,招募兵丁用来自我防御。朱泚的叛乱既然已经平定了,这些地方官自己害怕触犯刑法,就将自己私自征收赋税的情况隐藏起来,不敢说。我请求皇上您派遣使者,宣布您的诏书和旨意,赦免这些地方官的罪行,只是命令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留够送使(指地方节度使、观察使)、送州的数目,将其他非法聚集的钱财都输送到京城。地方官主持征收拖欠的赋税,能够征收的就征收,难以征收的就免征,以表示朝廷的宽大。如果有人胆敢隐藏赋税,朝廷重新设立告发者给予赏赐的政策,对隐匿税收的官员治罪。”德宗听了,高兴地称:“您的计策考虑得十分长远,可是您设立的法规太宽松了。如果这样做,国家恐怕得不到什么。”李泌答:“这件事情,我本来就仔细考虑过,实行宽松的法规,那么国家会迅速获得很多钱财。如果实行苛刻的法规,那么国家只会缓慢地获取很少的收入。国家实行宽松的法规,那么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们会因为免除罪状而有喜悦之情,愿意将钱财输送给国家。国家实行急切的法规,那么人们会争相隐藏财物,不靠国家司法机构审讯,是不可能得知实际情况的。到那个时候,所收的钱财不能够对国家的急用有所补益,反而都会被揣入奸吏的腰包。”德宗听了,说:“好。”德宗任命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勾勘两税钱帛使。唐德宗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初一日,德宗大赦天下的罪人,颁布诏书,命令征收两税,从现在开始,三年确定一次等级次第。二月,元友直运送了淮南地区的二十万钱和丝织品到长安,李泌将这些财物全部输送进大盈库(天子的私人仓库)。可是德宗仍然屡次下旨向官府索取财物,并且向各道下发敕书不许让宰相知道。李泌听说了此事,心里懊恼却不敢发表意见。唐德宗贞元四年秋九月,元友直考核检查各道在税制之外加征的财物,并将这些财物都输入户部,这种做法成为定制。每年各地在税制之外加收一百多万缗钱、一百多万斛粮食,百姓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来自各道的许多人都亲自向皇帝诉说这些弊端,德宗醒悟了,下诏书:“今年已经被官府征收的赋税都输送到京城,还没有入官府的赋税,一律还给民众;明年以后,一律免除税制之外加收的赋税。”于是,东南地区的百姓才又安于自己的本业。史臣司马光评论说:王者将天下作为自己的家,天下的所有财物都属于他所有。让天下的财物丰盛,并用来滋养天下的百姓,这一定是君王的乐趣所在。有些君主将天下的财物据为自己的私财,这是俗人才有的短浅志向。古人说:“穷人不必学习节俭。”如果人拥有的钱财多了,追求奢侈生活的欲望也自动生长起来了。李泌想满足唐德宗的欲望,而采取办法丰富了德宗个人的财富,财物丰盛起来了,德宗贪恋的欲望也滋生了。他拥有的私财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他能够不再去寻求更多的财富吗?这就如同打开了他的大门,却禁止他从这道门出来。虽然德宗行为多有不端,但这也是由于李泌用来辅佐德宗的方法并非正道的缘故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使东川·南秦雪[注]元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待了京城的寒冬已过去,快到寒食节了,然而所经的骆谷虽已是春深时节却没有一点春的气象。B.颔联中“才”“已”两个副词运用巧妙,既写出了蜀道天气变化之快,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惊喜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颈联比喻运用极为精巧,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D.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16.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惊喜之情”错,根据注释中此诗的写作背景“元稹被贬”可知,作者此时的心情应是较为抑郁、孤寂的,因此不可能是“惊喜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并借用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勉励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2)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与其在《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表达的语意相近。(3)“丝竹”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多用以借指音乐,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烽火连三月④.家书抵万金⑤.浔阳地僻无音乐⑥.终岁不闻丝竹声(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根据提示语句“九死一生”,我们可联想到《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相关语句;默写时注意“善”“犹”的写法。(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为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由此可联想到《春望》中有关战争和家书的语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默写时注意“烽”“抵”的写法。(3)此题答题范围较广,我们只要能从课文诗句中找到以“丝竹”指代音乐的句子即可,如《琵琶行》里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长恨歌》里的“缓歌慢舞凝丝竹”,《陋室铭》里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兰亭集序》里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当然课外相关的语句也可,如“山中无音乐,丝竹在禽鸟”“紫夹春衣可曾絮?丝竹西州可曾去?”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本东京奥运会,“00”后成为了赛场上的新生力量,成为了闪耀赛场的焦点,不仅有高颜值,更有真实力,优异的成绩、阳光的外表、开朗的性格,圈粉无数。__________8月5日晚,中国代表团已经获得金牌34枚,奖牌总数74枚的好成绩。其中“00后”获得的奖牌总数占到中国奖牌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不仅让我们看到国家强则青年强,也让我们由衷感叹青年人在国际赛事中逐渐挑起了大梁。奋力拼搏,圆梦冠军是每个奥运健儿的梦想,是青春之歌的主旋律。奥运赛场环境复杂多变,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身体状态欠佳、心理压力过大都有可能导致与奖牌__________。进入奥运赛场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关键中的少数,能够__________,正常发挥,为现众带来精彩的赛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能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奖牌自然是好,但奖牌不是目的,关键是挑战自我,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将奥运精神传承与发扬。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__________汗水,为国而战,值得每个国人尊敬。付出过,努力过,拼搏过,就无憾于奥运之行。各位奧运健儿,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截至擦肩而过拼尽全力挥撒B.截止擦肩而过倾尽全力挥撒C.截至失之交臂拼尽全力挥洒D.截止失之交臂倾尽全力挥洒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让我们看到青年强则国家强,也让我们由衷感叹青年人在国际赛事中逐渐挑起了大梁。B.这不仅让我们看到青年人在国际赛事中逐渐挑起了大梁,也让我们由衷感叹青年强则国家强。C.这不仅让我们由衷感叹国家强则青年强,也让我们看到青年人在国际赛事中逐渐挑起了大梁。D.这不仅让我们由衷感叹青年人在国际赛事中逐渐挑起了大梁,也让我们看到国家强则青年强。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C19.B20.构成:由三个三字短语构成排比,以“过”字为共同提示语。表达效果:①语意递进。“付出”“努力”“拼搏”,程度逐步加重。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表达了对奥运健儿们拼搏精神的赞美。【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从用法上说,两者有明显区别。“截至”后面带时间词语,故应填“截至”。第二空,“擦肩而过”和“失之交臂”都形容失去机会,但“失之交臂”更符合该段失去奖牌的语境,故填“失之交臂”。第三空,拼,有拼搏之意。倾,有全部倒出的意思。“拼尽全力”,一般形容作战,打仗之类。而“倾尽全力”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用尽全力,比如工作,劳动等方面。此处是形容比赛,应用“拼尽全力”。第四空,两者都有挥发散落之意,“挥洒”侧重于洒液体的东西,而“挥撒”侧重于固体物质,根据后文“汗水”可知,应填“挥洒”。故选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青年人在赛事中挑起大梁”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故应用“看到”;而“青年强则国家强”是我们的感受,故应用“感叹”。第二处,语序不当:“不仅……也”表递进关系,因此前后句范围应是从小到大的关系,故前句应是“青年人在国际赛事中逐渐挑起了大梁”这一针对赛场的具体情境,后句则是“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宏大情境。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需要完成两部分答题内容。第一部分需要我们分析排比的构成。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而原文中相同的结构是“XX过,XX过,XX过”,其中“付出”“努力”“拼搏”三个词语语义相关,均表示奋斗。修辞的表达效果,在结构上,我们能看到“XX过,XX过,XX过”这一形式句式整齐,简洁明快,因此读起来非常朗朗上口;在内容上,“付出”“努力”“拼搏”在语义相似的基础上,三者的程度逐层递升,因此,更能表达对奥运健儿们的赞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动物也必须适应它。随着全球变暖,①,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以便更好地调节体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鸟类专家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现象,而且是逐步发生的,()。但这些变化发生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和多种多样的物种之间,所以除了气候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特别是鸟类出现了强烈的变形。自1871年以来,澳大利亚几种鹦鹉的喙的大小平均增加了4%-10%,②。北美黑眼灯芯草雀是一种小型鸣禽,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哺乳动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报告说,木鼠尾巴长度增加了,而蒙面鼩尾巴和四肢的尺寸也增大了。该专家说:“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而只是意味着③。但我们不确定这些变化的其他生态后果是什么,或者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此很难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B.因此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是很难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因此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D.因此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动物们的身体在发生变形②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关系③它们在变化以便生存下去(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B.选项中“因此……是很难的”,较为接近口语的语气,不符合该语段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要求。C.根据括号前文“气候变化是……,而且是……”可知,此句主语是“气候变化”,因此选项中“动物这些变化”的主语“动物”与前文衔接不畅。D.括号前文“气候变化是……,而且是……”中,已经出现了主语“气候变化”,因此此项后文又出现“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会显得语句过于累赘。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挖空处前文“动物也必须适应它”可知,该处的主语应是动物;根据挖空处后文“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可知,这是对挖空处的具体展现,而“喙、四肢和耳”指动物们的身体,“都变得更大”是指动物身体的变形。故此处应填“动物们的身体在发生变形”的相关内容。②根据后文“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可知,此处应填它们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故此处填“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的相关内容。。③根据前文“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和“只是”,可知此处应填表示中性或消极评价的相关内容,而根据后文“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可知此处应填“它们在变化以便生存下去”的相关内容。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有: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予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上论述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内修澄明之心外擎华夏巨旗泱泱大风,看百年征程,激流浩荡;大潮滂滂,揽今朝盛景,磅礴万丈。俯身蹚水,肩挑日月,锻自烈火,履过薄冰,今世青年当如百年前仲甫先生所言,“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涤绝名利之想,洗脱物欲之念,修得澄明之心,擎起华夏巨旗。值此风云激荡之际,站在又一个百年交汇处,青年谱写中华复兴的使命刻不容缓。陈独秀写下殷殷期盼,“生理上身体强壮”,于今世而言不难实现,可他“斩尽涤绝假官发财之思想”的疾呼,却是格外振聋发聩,警醒驱行在名利场的每位迷途羔羊。当今社会,虽然主流是积极进取,可憧憬暴富、贪图物欲、漠视家国、沽名钓誉的人不少,我们若摒弃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任声色犬马迷蒙内心,便注定要如米兰·昆德拉所讥“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让华夏之旗日渐倾颓。由此,要谋求中国社会的进步,吾辈青年必须洗清杂念,澄明内心,毫无旁顾地担起复兴巨旗,献身家国大义。引澄明之灯,青年当奋发蹈厉,学修不已。随着“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背后的实干家刘烨瑶也被人挖出细节:外海试船坞布满污泥,他便蹚水作业,默默清理;船底换能部件出了问题,他又总是冲在第一线……于他而言,工作、生活更像是深海中的水流,大多数时候只是安静地流淌。即便受到巨大的关注,他也从不耽于鲜花与掌声,而是静默无言地把科研做到极致。他的征途,从来都远在那静谧深海的万米之下。他的身边,同样站着杨倩、徐枫灿、殷沙漫,刘智卓等无数青年奋斗者,不役外物,但求已心,将个人之纯粹献礼中华。吾辈当承之鉴之,燃起新青年的灼灼耀光,砥砺而行。同时,我们也应注意,青年个人的修行,还要联系家国,力图贡献于群,不能滑落于自私自利与唯我独尊的谷底。乡村艰险的泥泞中,涌现着青年干部黄文秀奔于扶贫路的身姿;戈壁清苦的风沙里,徘徊着先行者李贤玉夙夜攻关、打造中国剑网的脚步;边境高远的苍穹下,响彻着19岁戍边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激昂……这些青年榜样将家国大义融进修行征途,澄明心绪的同时牵手举国万民!这是何等宏大的格局,这是何等崇高的志性!我们怎能不为之触动?宏图已展,征程已启,青年朋友呵,我们哪有时间去享逸,哪有精力去消极!揆诸当下,先贤对新青年的殷切嘱托缠绕心尖、响彻每一寸华夏大地时,却仍有部分青年尚未醒觉,一味责备社会无法施与名利物什,甘以“躺平”兑换蓁蓁韶华。而事实上,以大情怀视之,吾辈青年虽不一定能上马定乾坤,却可提笔安天下,用锐意进取、继往开来,沉着中正、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和“少小虽非投笔史,论功还欲清长缨”的忠义豪情,去澄明己心,践行“内图发展与个性,外图贡献于群”。如此,又如何不能铸就价值、奉献己力、擎起巨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驻足内省,撇去芜杂靡音;满心衷情,耕耘神州大地;虽青年渺小,踬踣于复兴漫道;然澄心擎旗,攀援向华夏峰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借陈独秀《新青年》一文,指出了新青年的标准问题:在生理上应强壮,在心理上应自立自强,力图有所贡献。这一标准是陈独秀对当时的新青年的衡量标准。因此,本题给与我们的写作任务,就是让我们思考这些当初的标准在今日是否仍然适用,若适用,我们应当怎样践行好这些标准。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应当围绕何谓“新青年”这一材料的核心问题,以发展的眼光观照两个时代之差别,提炼“新”的内涵并有条理的展开论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适当阐述“生理健康”这一标准后,还是应当重在从心理内修的层面,阐释分析新青年当“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并观照现实,将个人的发展与家国担当的大我情怀关联思考,体现新时代青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立意:1.“生理强健”已有实现之丰厚土壤,“心理健康”仍任重道远。2.旧时的青年标准仍适合当代青年。3.青年标准不仅要内修于心,更要外放于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1 22:24:12 页数:19
价格:¥5 大小:78.0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