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五校联考高一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C.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D.国家组织形态已经出现2.右图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A.西周已经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国家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3.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5.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郡守县令官位世袭D.维护了国家统一6.古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河乱,刘项原来不识书。”该诗提到的历史事件()A.统一六国、中央集权B.焚书坑儒、农民起义C.罢黜百家、焚书坑儒D.火药发明、文字狱7.“(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推行重农抑商B.实施盐铁官营C.实行休养生息D.颁布“推恩令”8.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汉光武帝时增强了尚书台的作用,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地方权力削弱C.行政效率降低D.相权转移9.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B.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C.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D.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1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在史学方面造诣颇高,出现了很多史学著作。下列属于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A.《史记》B.《汜胜之书》C.《三国志》D.《汉书》11.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等人,在研究儒家经典方面并无成就可言,其知名于世,只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佛教的批判。这一现象说明()A.传统主流思想面临危机B.社会动荡是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C.三教合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门阀政治阻碍学术发展12.《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13.《宋书》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A.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14.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的史实,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现改朝换代的手段B.缓解人地矛盾C.改变封建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D.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15.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皇帝16.唐蕃会盟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见右图),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B.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C.初步建立唐蕃政权之间的政治联系D.改变了吐蕃落后和割据纷争的状态17.唐朝时,亚洲文化交流具有以佛教为载体的特点。能够印证这个结论的史实有()①法显天竺取经②玄奘在那烂陀寺研学佛法③鉴真东渡日本④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华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8.隋唐科举制下,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试以“身、言、书、判”,然后授以官职。据此可推知,隋唐科举制()A.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C.促进了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D.开启了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1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孙思邈B.贾思勰C.祖冲之D.裴秀20.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
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B.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21.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丙国向甲国称臣B.甲国实行“四等人制”C.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D.丙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22.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强兵方面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A.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C.寓兵于农,兵农合一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2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加强相权削弱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4.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A.宋朝手工业发展的状况B.宋朝纸币诞生的原因C.宋朝纸币使用带来的影响D.宋朝抑商政策的影响25.宋朝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的积贫积弱B.理学思想的影响C.民族交融的加强D.战乱的频繁发生26.1324年,元泰定帝元年八月,“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各行省,俾塑祀之”。关于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理解正确的是()A.八思巴受成吉思汗委托创制而成B.为拼写蒙古语所专用C.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D.为畏兀体蒙古文的形成奠定基础27.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西亚与东亚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A.实现了中国大一统B.创制了行省制度
C.加强了对中原的管辖D.促使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28.宋朝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29.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载:“(宋朝)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30.《元史》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据此可知该机构的作用是()A.维持地方治安B.巩固统一帝国C.转运地方财赋D.抵制武将势力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31.(18分)民族交融,民族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4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7分)材料三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联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3)根据材料三,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7分)
32.(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4分)材料二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材料四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3)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宋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8分)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五校联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DCDCABCDBDACBDB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AACDACCBBCDAAB二、非选择题17.(18分)(1)民族变化: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4分)(2)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4分,任四点即可)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分)(3)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3分)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任两点即可)18.(22分)(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4分)(2)内容:“租”即缴纳粮食,“调”即征收帛或布。(4分)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6分)(3)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且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