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阳市2021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2.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C.中原己进入青铜时代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3.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这种历史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4.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A.推动了区域社会形态的进步B.使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日益完善D.有利于实现周天子对天下的垂直管理5.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下列观点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言无二贵,法不两适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提倡仁政,民贵君轻D.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6.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B.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D.国君集权趋势已经出现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8.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A.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郡县制阻碍了社会进步C.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统一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9.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为此,西汉政府 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10.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A.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B.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C.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力D.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11.与右侧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A.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B.儒学教育官方化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12.考古学家在甘肃、陕西等地发掘了大量“铅饼”,正面雕刻有象征皇权威严的蟠螭,背面刻有希腊文字母和汉代印戳。专家推断其可能是希腊化的中亚西亚地区的货币。由此可知汉代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B.与罗马帝国有了官方直接往来C.外贸成为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D.统治范围己扩及中亚西亚地区13.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①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14.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是以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15.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者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效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取缔了特权阶层B.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加快了社会流动D.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16.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据此,对汉、唐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由宰相独揽一切统治大权B.汉代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委员制从根本上制约了皇权D.唐代制度比汉代更利于巩固皇权17.下表为五代十国部分开国君主即位前的任职情况,据下表可知 A.经济实力决定权力归属B.藩镇割据推动国家统一C.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D.社会动荡使得经济萧条18.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19.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些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20.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21.唐传奇多辞藻华丽,文风浮夸充满想象,多描写社会上层士大夫及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而宋话本更强调向“俗”,题材更丰富多彩,主要篇幅是对社会背景及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B.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C.社会主流价值观嬗变影响文学形式D.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22.唐朝从波斯传入的舞蹈《浑脱》经艺人与中国剑舞结合而成《剑器浑脱》,舞蹈家公孙大娘擅此舞,一时“观者如山”,杜甫大为赞赏之余留下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由此可知,唐代艺术A.具有开放而自信的气度B.盛行谦虚而好学的风气C.实现了各类艺术形式的融合D.体现了社会奢华享乐的景象23.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绘制思维导图。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入A.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B.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面、市易法与均输法C.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面、保甲法与将兵法D.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积贫”局面、保马法与保甲法24.陈列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的一组宋代瓷俑,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拿着元宝的商人,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C.陶瓷业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D.受教育程度导致三者地位不同25.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出辽朝的 A.民族歧视政策B.兵农合一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因俗而治政策26.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说:“到了全无草原和中华之界限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作为其支撑的核心地区,无疑是中华。”他意在说明A.元朝以前欧亚大陆并未出现海陆交流B.元朝的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D.蒙古帝国推动了欧亚大陆一体化进程27.元朝时,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束地方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行省的这些规定A.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B.体现集权与分权的结合C.造成了地方积贫积弱D.因权力过大易滋生腐败28.以下“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税收单位:万贯)”反映了A.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北宋出现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气象C.重农抑商政策得以改变D.北宋政府的财政状况得以根本扭转29.魏晋以来,中国南方人才数量超过北方,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比北方多B.政治重心南移C.南方基础教育发达D.经济重心南移30.据学者统计,唐代官员科举出身的大约占15%,而北宋这一比例大概为40%。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期A.官僚制度比唐代高效B.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C.科举考试始设进土科D.重文抑武的风气明显31.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32.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表明A.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B.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33.下面是高一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A.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B.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C.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34.学者许倬云认为,“明朝末年,以黄宗羲、顾炎武作为代表的学者,开始认真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甚至怀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质。这几乎可以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相比拟。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了来。”其“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有①清朝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②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③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④杜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35.明代中后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等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出现了要从区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产粮区输入大米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新的生产关系出现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36.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37.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38.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西南军务的繁重C.民族融合的加强D.统治疆域的扩大39.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指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日益过剩的人口,以致康乾盛世还没有落下帷幕,酝酿已久的社会危机便爆发开来。”这里的“社会危机”主要是指A.对外贸易出现巨大逆差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西方殖民者威胁清朝统治D.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40.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观念制约对外贸易B.经济政策与前朝明显不同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0分,其中第41题13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5分)41.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 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摘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所涉及的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并简要分析其影响。(6分)42.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关,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一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4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新变化。(4分)简要分析新变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4分)43.儒家思想产生以后,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班固《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其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影响。(6分)2021年秋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10ADCACDCACB11——20BADCDDCADC21——30DACADCBBDB31——40DACBDDCADA二、材料题(41题13分;42题12分;43题15分)41、(13分)(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4分)(2)特点: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注重才学。(3分)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考试内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任三点6分)42、(12分)(1)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农业生产发达;西汉定都长安;市的设立(或写长安有九市)。(任2点4分)(2)新变化:因工商业发展而兴起;经济功能增强;专业性市镇。(任2点4分)影响: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明清文艺世俗化倾向;传统科技巨著的出现。(任2点4分)43、(15分)(1)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3分)时代背景: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确立;阶级:士阶层的活跃;教育:私学兴起(任三点6分)(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适应统治者大一统需要,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1-25 16:55:04 页数:7
价格:¥3 大小:7.4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