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级。【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原文第一段,后半句“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源于原文第三段。从全文看,文章主要是从“媒体”和“信息受众”两大角度进行对策分析,因此,需要把对策转换为问题或原因,即“从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可以转换为“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高”,从“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转换为“受众使用新媒体缺乏理性”。由此可知A错。B项源于原文第一段。原文说“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题目表述的因果关系不当,所以B项错误。C项源于原文第二段,原文“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进行精准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整合两层意思,可知C项正确。D项,原文意思是媒体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以达到“推广服务项目的目的”,所以D错。)2.【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A项是对原文论证前提和指向性分析。立论前提由原文第一段“新媒介在……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可以推知;立论指向问题解决策略,即,“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B项错。B项是对文章核心论证问题的分析,前半句“文章围绕着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中“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概括错误,“为何”与“如何”区别很大,“为何”是原因分析,“如何”是怎样做,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分析。B项的后半句“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分析正确。文章就是从“媒体”和“受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可知二者关系密切。C项是对论证方法的分析。第二段有两处“比如”,即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而两处举例论证所论证的内容概括为“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由此可知C项正确。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结构的分析。原文第一段提出新媒介发展第1页共12页 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中间两层分别从“媒介的技术革新”和“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段总结,得出结论。3.【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源于第二段,后半句是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做的推断,文章第三段分析的就是“受众理性的媒介素养”,从现实生活逻辑也可以推出这个判断。所以A项正确。B项是对“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条件的推断,这个推断符合生活逻辑。C项是对“缺少媒介素养”对一个人在新媒介时代可能有的结果,相关内容可以从第三段进行推断判断。C项对推出的两大结果“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表述过于绝对。D项是对“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体能力不能提高”的影响分析。文章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与“受众媒介素养”“良性互动”进行分析论证,内此推知“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成立,可知D项正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A项涉及材料一第一段“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等信息,是对这些信息的整合,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还需要发展乡村文化,故A项正确。B项源于材料一第四段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及第三段“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等信息。一方面“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属于末段“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部分内容,虽第2页共12页 然行文上不属于第三段,但又在内在逻辑上与第三段“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德治”等相关;但另一-方面,根据第四段“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等信息可知,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需要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结合,选项中缺少了“法治”,所以是错误的。C项源于材料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和材料一“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依据“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可以说“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材料--的“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之直接相关,前者可以作为后者的直接原因,且其中涉及“文化创意”,再加上材料二中的“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也涉及“新风尚”。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前半部分是材料二第三段的事实信息,正确;后半部分是对这一事实的分析,符合材料意思,是正确的。5.【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答案是D。A项论据信息源于真实案例:江夏区五里界街作为武汉市“三乡工程”发源地,大力发扬首创精神,勇当乡村改革先行者,善用法治方法,推行“村民议事日”和“民主理财日”制度,真正把重大事项决定权和财经权交给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走出了一条城市乡村振兴的“江夏路径”,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这一事实可以支撑材料一中的“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等观点。B项论据信息源于真实案例:2013年11月,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并提出十八洞村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6字原则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13字要求。作为精准扶贫第3页共12页 首倡地的十八洞村,遵照的重要指示,按照统一规划、保持原貌、节俭实用、协调美观的原则,整治村居环境,打造特色山寨,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这一-事实可以支撑材料一中的“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等观点。C项论据信息源于真实案例:吴忠市红寺堡区是移民区,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6万余人,其中贫困学生有1万余人。近年来,该区认真落实“教育发展脱贫”的攻坚举措,投入2.4亿元,改善办学条件,为乡村学校招聘一批高水平教师,让村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一事实可以支撑材料一中的“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等观点。D项论据信息源于真实案例:在雁江区中和镇明月村,多种因素长期制约着村里的发展。近年来,明月村村聚焦农业精品产业发展,以中国晚红血橙产业发展成果助推脱贫攻坚,2019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内共发展中国晚血橙2200余亩,示范带动周边各村发展1万余亩,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个,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910元。明月村还被评为了四川省文明村和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这一事实属于“农业发展”提供农产品”等部分,不符合材料一“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指向”的总体观点。6.【参考答案】①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仇庄村注意改善乡村环境,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②弘扬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仇庄村成立了以“村贤”为主村民宣讲团,发挥乡贤文化优势。③推进乡村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仇庄村聘请传统文化专家,通过网络平台,提升乡民的文化水平。(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A项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后文又提到,方快因为朗读而成当了班长,有了名气,并带动班里朗读的风气,而“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所以A项正确。第4页共12页 B项,文中提到“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方面他“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这体现他“坚持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面对方快的恶作剧,他连声叫好,还提拔方快做班长,方快成了好学生,并获得全选朗读比赛第三名,这体现他“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所以B项正确。C项,三个“成了”、三个“全不顾”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语势,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可知这种语势正是表现了方快成名后的快意,“我”朗读时的忘我,C项正确。D项,“文章借此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在文中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8.【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2)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3)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4)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6分)【命题立意】本题拟从画线句子的鉴赏角度着重考查考生对散文语言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是语文课上学习的新课《青蛙》的一段,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朗读的内容。这段“引文”有多重别有意味之处。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的巧妙吻合:“老青蛙”—语文教师,“满塘的蛙”—“我们”;“先发出单音的独唱”—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我们齐声朗读。第二是引文中的“青蛙”与课堂里的“青蛙”。“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被方快踢倒瓦罐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是“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等到教室内因青蛙的出现而大乱时,只有方快第5页共12页 一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这里的“青蛙”比喻的是语文教师。“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因此,这段引文与文章内容的贴切,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表达效果。同时划线部分的老青蛙,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和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老师对此浑不自知自己正被嘲笑,依然带着学生激情的朗诵朗诵,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了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这种表达效果可以从情境的象征意味、画面声色情态的生动可感、人物关系的多重写照等多处进行鉴赏。9.【参考答案】(1)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3)为了深化文章主旨。“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共6分)【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试题分析】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看题目主要是发生于“我”、“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有“宕开一笔”的写法。“宕开一笔”也称之为“闲笔”,就是主发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在写文章上,其实闲笔不闲,表面上它是节外生枝,实际上它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中心的表达、调动读者的兴趣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是无法让读第6页共12页 者获得对“读”的“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但是,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而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题目设问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而没有用“表达有什么作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设问方式,也是以此任务事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避开答题套路。这一“延宕”或“闲笔”写法,主要从对揭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鉴赏与评价。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能力。能力层级B级。【试题分析】本题在A项设置两处错误,“据险厄”“立关堡”应该为并列的举措,“以备不虞”为目的。C、D项各设置三处错误,“不白正使”为动宾搭配,不可断开;“为缓急用”中的“为……用”搭配不可断,“据险厄”与后“立关堡”为同一结构。(原文为“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11.【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语境中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文化意义,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考查漕运方面的知识。“漕”字的本义即为“利用水道转运粮食”,“计”,根据原文中“亏”可知“数量”。B项考查古代考核政绩方面的内容,“闻”指得名,被知晓等。C项考查是是关于古代地理、户籍的词语。根据原文“考图籍以疏财用之源”,可知这“图籍”应该与理财有关,可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第7页共12页 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所,慎不敢损益也。”杨倞注:“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谓书其户口之数也。”)D项“檄”字比较熟悉,但也要结合文意判断。文中“檄咸议事,咸不往”,可见并不是文书之意,可以理解为用.文书征召。12.【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分析概括的内容是传记的第一部分内容。陈咸任职内江县尉,面对当地“官员贪贿无为,赋民不均”的现状,陈咸作为一个中等官吏,自己陈情上级部使官,借助上级的力量和委任施行官职,可见他在政事的“得体”与“尽责”上,都是有特点的;从他担任“调整赋税的工作”的目的上看,他处理政事是从“体恤百姓”的角度去考虑的。B项分析概括的主要内容为陈咸任迁利路转运判官期间。当时身为四川宣抚副使的吴曦叛宋投金、造成乱局,陈咸为稳定局势,主要做的工作有“督促收集军粮”、“檄其守杨震仲”,但是具体的“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的行为都是“太守杨震仲”所为(在实施),这是第一处错误。第二处错误则是对安定民心效果的概括,原言为“民稍安”,“百姓最终安定下来”的表述不准确。C项涉及陈咸到利州和武兴两地后的内容。“安丙寻奏以咸总蜀赋”、“与丙商榷利病,兵政财计,合为一家”等内容概述正确,“不二岁,钱粮布帛饶足”为效果的表述,也正确。D项涉及陈咸“疏导嘉陵江”的内容,“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可知他处变不惊的心态。具体内容,转述不误。13.【参考答案】(1)安丙暗中把吴曦投金弃宋的谋反计划告诉陈咸,陈咸马上就派人告诉程松,程松却不去核查这个情况。(关键实词有“密”“察”;关键虚词有“以”“即”;重点句式“松不之察”。)(2)陈咸说:“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做好的准备来固守不失。(关键实词有“犯”“无及”“未几”;关键虚词有“而”“以”;重点句式“赖以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方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8页共12页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章的理解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关键词有“密”“察”两处。“密”意是暗中,暗地里;“察”意为了解。关键虚词有“以”和“即”。“以”的宾语是“曦反谋”,动词是“告”,可知“以”为介词“把”;“即”意为“就”,“马上”。重点句式“松不之察”,为宾语前置句,即“不察之”,指“曦反谋”一事。第(2)句关键实词有“无及”“未几”“犯”“赖”;关键虚词有“而”“以”;重点句式“赖以固”。【参考译文】陈咸字逢儒,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初)调内江县(属四川)尉,当时县吏受贿,不能公平收取民赋,陈咸把这种情况上报部使,部使官员让他听取百姓反映陈述弊端,并委托他平均民赋。后改南充(属四川)知县,转运司征召陈咸主管文书。那年大旱,朝廷税司部门免除百姓两种税赋,转运使安节认为这样会影响朝廷的漕运收入,陈咸禀告安节说:“如果这项措施是对下户平民有好处的,违背它是不应该的。”安节听从了陈咸的建议。蜀地每年强行征收绢钱,致百姓怨声载道,陈咸禀告安节,应该核定收入,节约开支,并奏请上司每年减免20余万缗。陈咸还大修学宫,政绩卓著,改任普州(今四川)知州。开禧元年(1205年)边关发生战事,四川宣抚使程松视其才华出众,授陈咸主管机宜文字,他向程松写书信建议程松拿出金帛,招募为国效死的将士,网罗人才,考查土地和户籍(材料)以疏理财用之源,根据险要的地势情况来决定攻守的策略。程松复信深表接受,实际上没有采用。副使吴曦瞧不起程松,调动将兵,不告诉正使。陈咸对此深感忧虑,又劝程松收纳义士作为战情紧急的备用,要据守险要扼口,建立关隘战堡,来防备意外的变故,程松仍然没有采纳。陈咸后来迁任利路转运判官。吴曦叛宋投金,关外四州(阶、成、和、凤)相继被割给金国,民情大惊。陈咸留下大安地区的军队来督促军粮,发布文告给大军地区的太守杨震仲让他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才稍稍安定。安丙暗中把吴曦造反的阴谋告诉陈咸,陈咸立即派人告诉程松,却不去深入了解(侦察、核查)这个情况。吴曦觉得陈咸是蜀地名士,就想欲先胁迫他让他来影响其他将兵(投降金人)。他向陈咸用公文征召请他来议事,陈咸(觉察到其中的阴谋)没有前往,于是就去了利州。安丙不久又上奏朝廷让陈咸总理蜀地赋税财政,陈咸接受了这个建议。当第9页共12页 时国家动乱之后,国库出现赤字。陈咸到武兴,与安丙商讨(现实中)赋税政策的利弊,把军事和行政财政合为一体。(陈咸)又查核诸司财政盈余,移支常平广惠粮仓的米粮。减弱兵二万多,精心规划,所以用于发展军队的新增支出的资金,全不从百姓收取。陈咸日夜精心理财,调度有方,不到两年,钱粮布帛充盈富足。嘉陵江流量突然减小,有人说这是金人在上游截流造成,陈咸并不为所动,在当地疏通河道引导流向,从宜昌到鱼梁,确保粮草运输无阻。金州地势险要,陈咸增拨金州粮草来充实战斗力,人们都说:“金州地势那么险要,金人根本不可能有进攻的可能,那给金州增加粮食有什么必要呢?”陈咸说:“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的准备来固守不失。(后来)被朝廷征召为司农少卿。去世后,安丙上报他的功劳,赐谥“勤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与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回答此题的关键。诗的首联写两人相逢的背景。选项A。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和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因此,全诗感情基调愉悦,选项A错误。选项B,第三句“犹存袖里字”,两人阔别多年,诗人仍然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并时时放在袖中,方便展看,可见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选项C,忽然发现鬓发中已经有了银丝,两人这次相遇,跟上次相比,从变化中推测人生际遇,理解正确。选项D,颈联“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写相遇后两人再一起共印同行,表达作者的快乐之情。两人在旅舍中对饮满杯的美酒,在江边并辔而行交流满箱的诗句,当然让人兴致高昂。所以表述正确。15.(6分)【参考答案】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第10页共12页 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写出一点得3分,其中结论句2分,分析句1分。总分6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试题分析】韦应物这首抒与老友意外重逢的五律诗,恰如多级台阶的渐进登高,一层层提升,尾联虽为收结,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并没有收束。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上都不同于寻常所见。关于这一特点,在E项的选择内容后半句“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有所涉及,可为考生阅读时的提醒。本题题干“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可以有四层指令,一是定位尾联,二是笔法灵活,三是意蕴丰富,四是赏析。“尾联”就要考虑诗的结构,“笔法”就要考虑这一联的写法,“意蕴”就是要考虑这一联的表情达意之处,“赏析”是考查角度,是审美鉴赏。“更能连骑出”中的“更”字,前引上面两联中的“存袖里字”“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预示着老友相遇后存出、诗酒之外更让人激动的连骑而出,诗的空间与意境都有很大拓展,情感的表达当然更加强烈;“还似洛桥时”的“还”字,将此时与异时连通,将扬州的“连骑”与昔日洛桥的“连骑”两个场景重叠,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从全诗来看,这是尾联,承担整首诗的收结功能,这却是开放式结尾,仿佛给人“诗人与故友连骑而出”而不知终结的印象,结诗增加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参考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第11页共12页 17.【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语境中是拒绝他人的请求,使用错误.18.【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评价”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如果使用冒号,冒号后面的内容应是“评价”的内容,则需要把“孔子称赞他是”删去。19.【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甲由“转眼”“霎时”可看出为戏台;乙由“福食”“养生”并联系前面内容可置于厨房。丙由“洗砚”“烹茶”“鹤”可定;丁由“琴瑟”“芝兰”可定。】20.①而且可以感知细微的压力②电子皮肤并不仅用于替代人类皮肤③通过敲打与触摸来传输指令21.答案示例:播下爱心的种子,让慈善之树茁壮成长;撷来爱心的甘露,让慈善之花绚丽绽放;汇起爱心的阳光,让慈善之果甜蜜芬芳——慈善,为世界创造奇迹!四、写作(60分)参考2021年课标卷作文评分标准第12页共1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1-23 12:05:30 页数:12
价格:¥5 大小:949.5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