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1

2/51

剩余4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 一、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具体史实】政治: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4.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5.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2、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 (1)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助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典题精练】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3.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4.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状5.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殷墟戴刑具陶俑    B牛耕图      C甲骨文      D铁犁7.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二、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具体史实】政治: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1、时间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⑤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3.评价(1)积极影响①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消极影响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点。②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业技术: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文化:(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③思想上: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④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政治: 秦朝: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经济: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文化: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典题精练】1.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6.“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7.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国与国的关系     D. 夷夏关系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 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经济: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文化: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典题精练】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具体史实】政治: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经济: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文化: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典题精练】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南宋时国3。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5.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六、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经济:农业: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文化: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文艺: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科技: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典题精练】1.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3.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4.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5.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7.“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8.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9.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10.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1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1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13.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    )A.汉               B.唐                 C.宋               D. 清14.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15.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 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晚清组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16.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2分)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17.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重点考点: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期夏商周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方式世袭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军功品德门第才学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二、14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欧洲  中国(明清—鸦片战争前夕)              欧洲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表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欧洲君主纷纷改革;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由封—资过渡。经济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严重束缚,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欧洲殖民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壮大了资本主义经济。 外交从明中期起,开始遭到外来祸患:倭寇、葡、荷、英、俄不断骚扰我国边境,明清政府面对这些挑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产阶级要求对外扩张,寻找资本、原料、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思想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但明清实行文化专制,封建正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14—17兴起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17—18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策划理想蓝图。 科技明以前科技领先世界,明清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明清并未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文艺复兴后,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走向工业文明。 结果中国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走向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坚守着传统文明,闭关锁国,最终与世界历史潮流擦肩而过,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资本主义在欧美兴起和扩展,并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开始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三、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异时期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实行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甚至危及封建统治。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和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表现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业征收重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异评价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族侵略,有自卫性;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同背景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四、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之加以改造和总结,使其在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由于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时代需要,因而不受重用。(2)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3)汉朝时期:传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动摇。(5)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6)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儒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7)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8)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减少变法阻力,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9)袁世凯复辟时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0)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12)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的某些价值观得到重视。2.儒学受推崇的原因(1)儒家思想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先进成分进行适应性的调整3.对儒家思想的认识1)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②“仁”、“德治”、“民本”思想、“和为贵”等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③“孝”、“仁义”、“诚信”等伦理道德观,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五、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欧洲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欧洲的启蒙思想异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内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崇尚理性;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科学、法治;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本质传统儒学范畴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对专制制度形成一定冲击;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动摇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批判君主专制六、全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中央统率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2.演变历程:(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商鞅变法)(2)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的设立)(6)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设三司、军机处、大兴文字狱)。3.认识:(1)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发展趋势:①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②经济上: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④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①经济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一讲中国古代政治【考点梳理】1.分封制与宗法制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宗法制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2.中央集权制1.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解决(发展趋势: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3.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解决(发展趋势: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分封制(始于西周)→→→郡县制(始于秦朝)→→→行省制(始于元朝)4.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为身份不高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积极影响(封建社会早期:秦—唐宋)①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②经济文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明清)①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极易出现失误、暴政和腐败③文化: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高考真题再现】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4.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5.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6.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8.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10.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C.王朝的振兴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考点梳理】1.商周时期: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锄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仍以石器锄耕为主。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商业繁荣。3.秦汉时期:  农业: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4.隋唐时期:    农业: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5.宋元时期:  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景德镇著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商业: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6.明清时期农业: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玉米和甘薯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     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手工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商业:工商业市镇出现;商帮形成;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禁海”政策严重影响中国发展,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高考真题再现】1.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2.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3.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第三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考点梳理】1.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③思想上: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④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意义: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3.秦汉时期: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4.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5.宋元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清明上河图》。6.明清时期: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高考真题再现】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  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古籍的记载    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5.“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6.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9.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10.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1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14.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15.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1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17.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18.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第四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考点梳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帝国主义侵华史各阶级探索史(1)地主阶级(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4)无产阶级(5)总结归纳:【高考真题再现】1.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2.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dl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6.《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8.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9.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大捷,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武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10.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1.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1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第五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百年兴衰史【考点梳理】一、民族工业的出现(1)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②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技术)③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2)概况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地区:东南沿海代表企业:上海    发昌机器厂      广东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贻来牟机器磨坊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时间: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2.原因:(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3.代表人物: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4.发展概况:这一时期创办的民族工业多为轻工业。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三、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年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进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时间:一战(1914—1918)这段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原因:(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3)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四、民族工业发展显著,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原因:〔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五、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年),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原因〔1〕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2〕四大家庭官僚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加强了四大家族对工业的垄断。六、民族工业的萎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萎缩原因:(1)美国经济侵略 (2)官僚资本压迫。七、民族工业获得新生:(1949-195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考真题再现】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2.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 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3.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    D.轻工纺织业4.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6.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后应是A.4.6     B.3个   C.2.5个   D.0.55个7.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第六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点梳理】新思想萌发代表人物及贡献:林则徐组织翻译外国资料,编译《四洲志》;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目的:抵御外侮,维护主权洋务思想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意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维新思想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内容: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权思想、进化论思想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新文化运动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平台: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阵地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意义: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建立民国。新三民主义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意义: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成熟:《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七大”继续发展:建国后《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意义: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高考真题再现】 1.“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2.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3.“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4.1913年,某身着日是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6.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7.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8.“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9.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中国近现代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第一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40年至60年代(1840---1860)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重大事件: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开眼看世界)政治:鸦片战争原因根本:1840~1842年间,英国为打开         和         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结果:《南京条约》(1)割       给英国。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2)开放     、厦门、       、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损害了中国通商主权,打开了中国大门。(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损害了         。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           ,是中国       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       结果: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是: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等《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等影响:中国社会             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                  的愿望。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          意愿的政治纲领。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经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原因(1)主要原因:           的入侵。(2)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扩大。表现: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开始解体。影响:(1)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   、市场和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中国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虽然增加了,但是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            和            。思想文化:开眼看世界背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藩篱。代表人物及其活动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他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报刊,命人翻译《各国律例》,并编译《四洲志》一书。魏源:也是 放眼世界 的先行者。编写《      》,明确提出             的思想主张。影响: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典题精练】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2.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3.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上)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等)【知识清单】政治:甲午战争根本原因: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日本要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与资源。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为: 中国将辽东半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       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         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本原因:列强试图将中国完全变为其殖民地,以获取最大利益;义和团运动为外国侵略提供借口。结果:《辛丑条约》主要内容中国赔款白银   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3.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了             的深渊。经济:洋务企业的兴起背景: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目的: 旨在“       ”、“       ”。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    内容:    ①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a.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标志着中国   的开始。b.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      创办,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工业。②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创办     ,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根本原因:单纯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民族工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②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技术)③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地区:东南沿海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初步发展:时间: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原因:(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代表人物: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第二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下)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重大事件:早期维新派、戊戌变法等)【知识清单】思想:体用之争背景:  A.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中国以 纲常名教 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B.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清政府内部出现分化。派别及主张:A.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            ”的文化主张。要求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B.早期维新派:  (a)代表人物: 王韬   、 郑观应  (b)初期:坚持“ 与列强进行商战 ”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c)后期: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提出改良政治、实行     的要求。影响:    (a)洋务运动时期的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 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b)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 工商科技 转移到    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他们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维新思潮背景:A.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得到    。C.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思想上:西学知识的增长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主张:           A.康有为:设立 万木草堂 ,撰写《 新学伪经考 》、《    》(特点: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 儒家经史 相结合)。借用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B.梁启超:撰写《 变法通议 》,宣传   思想,用   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C.谭嗣同:是 冲决纲常礼教网罗 的维新勇士,撰写《仁学 》,以资产阶级 自由、平等  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 男女平等,发出时代最强音。D.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翻译《 天演论 》,借用进化论“     ”原理,阐明中国实行维新变法的道理。论战:围绕维新变法的时代主题,维新派与 顽固势力 (包括洋务派)进行论战。主要内容是要不要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 废八股 、要不要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等。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阻挠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 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的开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典题精练】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2.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4.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7.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8.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胡适9.“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10.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11.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12.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第三讲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时间: 20世纪初----1919年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文化运动)【知识清单】政治:辛亥革命背景:A:义和团败,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深,清新政骗局  B:资本主义发展;C:资产阶级壮大D: 1905年资产阶级政党         成立E:                        宗旨,民报发刊词中阐述为          F: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成立民国。颁布《                   》意义: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革命;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  _______________  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___________是代表性人物。思想:新文化运动背景:A: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B:“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C: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兴起概况: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活动基地(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     、     ;而后期是宣传        。影响:积极:(1)实质:         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2)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促使人们思想解放。(3)推动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4)为         在中国的传播、       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对后来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典题精练】1.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2.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3.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5.“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6.“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7.1913年,某身着日是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8.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10.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11.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 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一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 以说明。(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 第七讲 西方政治制度确立与发展【考点梳理】代议制确立(17—19世纪)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美国共和制1787法国共和制1875德国君主立宪制1871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参、众议院联席会议世袭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统、总理宰相(首相)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国王任命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国家权力中心    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政府与议会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 总统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议会法律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诞生的条件:(1)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和基本矛盾日益暴露。于是出现了各种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①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比较类别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象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资产阶级参加并起积极作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两者的联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高考真题再现】1.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2.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3.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4.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5.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6.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7.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第八讲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考点梳理】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原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本思想,鼓励人们冒险、勇于开拓。社会根源:对东方的向往与诱惑——黄金与香料影响:    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殖民扩张(15---18世纪)A.17世纪发展成为世界商业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B.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历史影响:对殖民国家而言(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建立对殖民地而言(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到来时间:18世纪中期(60年代)----19世纪中期(40年代)英国条件:(1)政治保障: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积聚了丰富的资本;(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人口与土地分离,形成自由劳动力,(4)市场:殖民战争拓展了海外市场;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直接原因)积极影响:(1)生产力:飞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经济组织:工厂制度确立(3)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消极影响:(1)进一步加剧了殖民扩张(2)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条件: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积聚了大量的资本。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地进展.影响:(1)生产力:促成生产力的大发展(2)经济组织:大企业时代到来(3)世界市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高考真题再现】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2.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3.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4.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罗斯福新政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统制货币;改革体系)作用:恢复银行信贷;重建民众信心;(2).调整工业生产:(公平竞争法规与蓝鹰标志工人谈判权、工资与工时)作用:减少盲目竞争,消除生产过剩;缓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政府收购提高价格)作用:减少剩余;保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4).举办公共工程:(社会救济;以工代赈)作用: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缓和矛盾;稳定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作用:减轻了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背景: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成立:1944年夏,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 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1).稳定国际汇率;2).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3).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WB)宗旨8226;     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体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1947年)目的: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评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1)。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趋势。 3)。以美国为中心,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人民资本主义(企业的自我调整之一)含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实质:决定权仍在少数大股东手中评价: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经营者革命(企业的自我调整之二)含义: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实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福利制度它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目的: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内容: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特点:覆盖面广,低收人阶层受惠多。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评价:①积极: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②消极: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的原因①国家干预经济,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③重视科技和教育    ④美国的扶植  ⑤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2年欧盟成立  既是经济联盟,又是政治联盟影响:①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              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欧盟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②对世界: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时间: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特点: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时间: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的名义加入。特点: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各国差异大、合作程度底。影响:促进了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技术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背景:①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各国、各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料、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③两极格局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④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①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促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③努力促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保护国家利益。【高考真题再现】1.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九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考点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       内忧——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外患——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新经济政策(1921——1927)原因:(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比较: 内  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影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斯大林模式内容:(1)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所需资金     (3)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评价:(1) 积极: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2)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指令性计划,阻碍经济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内容: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评价:(1)积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评价:(1)作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不足: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共同失败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内容:  (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果:经济改革效果不佳,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高考真题再现】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3.“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4.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5.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第十讲 西方人文思想发展历程【考点梳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名称思想内容矛头指向影响希腊先哲(起源)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宗教神话 人的精神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复兴(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解放思想) 宗教改革(发展)因信称义和先定论,强调人信仰的自主权 天主教的最高统治者即罗马教皇 打击天主教势力使人类不断认识自己(解放思想) 启蒙运动(高潮)倡导理性,重视人的思考和判断 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 性质:14-18世纪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斗争【高考真题再现】1.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2.“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3.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4。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5.“……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6.“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7.一位哲人说过:“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巨人有 (   )。①但丁       ②马丁·路德      ③米开朗琪罗     ④达·芬奇      ⑤伏尔泰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8.“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9.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A.  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  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C. 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D.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10.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A.“超越时空的梦想”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1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20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8世纪中期    D.17世纪初期12.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14.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6.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17.毕加索曾注意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让优美绝灭吧!”这种艺术风格是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浪漫主义18.“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19.“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的名言,他的画风属于A.古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20.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第八讲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时间:1949年至1956年阶段特征:过渡时期(重大事件: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五四宪法、三大政治制度、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知识清单】政治:三大政治制度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                    ,                        。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年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一化三改)特点:两个同步(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措施:项目过程方式农业1953初级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土地私有)1955高级生产合作社(土地公有)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手工业1953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主义形式——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实行公私合营。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双百方针:____________ 外交: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独立自主外交方针(1)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____________方针。②毛泽东提出“_________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2)成就:建国一周年时,已同________等17国建交。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在同____________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2)内容:互相尊重____________、互不侵犯、____________、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实践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____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____________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②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____________的成熟。②它超越了____________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建国后的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   1949-195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建时期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后至今恢复重建稳步发展时期。(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平反冤假错案。(2)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今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新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4)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典题精练】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3.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4.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5.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 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过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   是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画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  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C.大跃进     两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第九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曲折与发展时间:1956年至1976年阶段特征:过渡时期(重大事件:“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两弹一星”等)【知识清单】政治:十年“文革”实质: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造成严重损失。政治影响:使民主法制遭严重践踏。经验教训:大力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经济:实践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1.原因:(1)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2)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3)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表现:(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结果:(1)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左”倾错误迅速发展(2)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1)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2)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3)必须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4)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重大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益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2.中美关系改善(1972)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意义: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雇用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典题精练】1.“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4.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第十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时间:1978年至今阶段特征:现代化建设(重大事件: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知识清单】政治: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举措1.平反冤假错案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以农村为重点的         的加强4.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成为基本国策5.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经济: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策内容:1、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2、重心转移(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的突破点——农村的经济改革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试点:安徽、四川特征:包产到户作用:A.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第二步: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改革的深入——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十四大”提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作用:积极:有利于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有利于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改革的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因:(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特有。)标志:1992年10月,十四大意义: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背景: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1.经济特区目的: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随后相继把厦漳泉三角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 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4)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是人关注,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3.内地全面开放体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层面:点——线——面格局:东部——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4.对外开放新的阶段——加入世贸组织(WTO)影响和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2、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3、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外交:重大调整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2.奉行不结盟政策3.全方位对外开放4.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5.上海合作组织: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貢献。附录: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国防:1、两弹一星概念:原、导、人造卫星2、原因:(1)提高国际地位(2)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3、成就:1964.10第一颗原试爆成功;1966.10导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6  第一颗氢试爆成功;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4、影响: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农业: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成就:1973 年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意义:①技术革命:突破了经典遗传理论禁区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②世界革命: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③农业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地位:西方媒体称杂交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信息:“银河”系列计算机成就:①1983 年“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②1997 年“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意义:①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航天:“神舟”号飞船成就:①1999 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②2003 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意义:①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②标志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列;③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④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典题精练】1.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3.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4.图5所示票证曾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5.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6.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声明意在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7.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8.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0.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材料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1.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1 21:09:04 页数:51
价格:¥13 大小:520.74 KB
文章作者:138****341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