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新高考基础练习(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共五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高考语文基础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曹娥江是钱塘江的最大支流,曹娥江的    自古以来就在人们心中留下了    的印记。今天,在海洋与陆地相交之处,被誉为“中国第一河口大闸”的浙江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宛如一条凌空的巨龙,横卧在江口,见证着曹娥江的    ,描绘着人与水    、和谐共处的盛世之景。一条曹娥江,流淌着绍兴几千年的历史。曹娥江上游源短流急,下游受钱塘江潮汐顶托,形成“南洪北潮”的格局。每年夏秋,频繁的台风带来狂风暴雨,曹娥江上游滚滚洪水急速向下肆虐,河口的钱塘江潮水则逆势涌入曹娥江,让沿江人民饱受灾难。而遇到大旱年份,曹娥江水源枯竭,境外来水无处蓄积,水乡绍兴和浙东其他地区则赤地千里。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建成,曹娥江河口段由外江变成内河,原来危害严重的钱塘江风暴潮挡在曹娥江大闸之外。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是民心工程,也是圆梦工程。六载耕耘,巨龙横卧;千年梦圆,两岸安澜。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记忆犹新 奔流不息 息事宁人B.惊涛骇浪 记忆犹新 川流不息 相安无事C.波澜壮阔 不可磨灭 川流不息 息事宁人D.惊涛骇浪 不可磨灭 奔流不息 相安无事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建成使曹娥江河口段由外江变成内河,原来危害严重的钱塘江风暴潮挡在曹娥江大闸之外。B.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建成,曹娥江河口段由外江变成内河,原来危害严重的钱塘江风暴潮挡在曹娥江大闸之外。C.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建成,使曹娥江河口段由外江变成内河,原来危害严重的钱塘江风暴潮被挡在曹娥江大闸之外。D.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建成,曹娥江河口段由外江变成内河,原来危害严重的钱塘江风暴潮被挡在曹娥江大闸之外。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名篇名句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除了用“皆明智而忠信”外,还用“        ,        ”对战国四公子做了高度评价。(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        ,        ”两句,表达音乐间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余音袅袅,令人拍案叫绝。(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千岩万转路不定”写自己迷失在“仙界”中,《蜀道难》中他用与之相似的句子“        ,        ”来表现蜀道山势迂回、让人迷惑的特点。15\n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2)《鱼我所欲也》中,在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前,孟子对“        ”的行为非常鄙视,并视这样的行为是“失其本心”,而对“        ”的行为持肯定态度。(3)枫至秋而叶红,其色如醉,令文人墨客情思翩翩,因而成为古代诗词曲中常见意象。请举出两个借“枫”传情达意的句子:“       ”“       ”。三、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责子①[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注】 ①陶渊明另有《命子》诗,中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句。另有《与子俨等疏》一文,文中有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晋代另一位文学家左思写过《娇女诗》,诗中写小孩子顽皮活泼,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让大人恼火“当与杖”,但却是一段矜惜怜爱之情,富有生活情趣。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自己两鬓白发和肌肤松弛,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年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B.诗歌写自己的五个儿子皆不成器,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C.阿宣行将十五岁却不爱学习,雍、端十三岁还不识数,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D.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表示假若天意真是如此,那就暂且还是喝酒吧。7.杜甫认为《责子》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却予以否认,认为是戏谑的慈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送《朝天续集》归诚斋①,时在金陵姜夔②翰墨场中老斫轮③,真能一笔扫千军。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先生只可三千首④,回施江东日暮云⑤。【注】 ①诚斋:杨万里,号诚斋,自创“诚斋体”。《朝天续集》是他的诗集。②南宋淳熙年间,姜夔经人介绍,在杭州谒见诗坛耆宿杨万里。绍熙二年初夏,姜夔自合肥至金陵,再谒杨万里,为杨之诗集《朝天续集》题此诗。③斫轮:指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④三千首:出自欧阳修诗《赠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数量。⑤江东日暮云:出自杜甫诗《春日怀李白》。15\n附: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老斫轮”“扫千军”称赞友人创作功力老到,有横扫千军之气势。B.第四句拟人,山川怕被摄入笔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显笔法之精妙。C.第五句写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蛮力,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D.尾联用典,将两句提及李白的诗句整合,言杨万里之诗可与李白诗相匹配。9.今人评价姜夔此诗“概括了诚斋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表现手法”,请你结合姜夔诗颔联、颈联所体现的“诚斋体”创作风格对《小池》作简要分析。  (二)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    ,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    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    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功不可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青年大展拳脚;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    ……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口耳相传 卧薪尝胆 无所不为 脱颖而出B.口耳相传 自强不息 无所不为 锋芒毕露C.薪火相传 自强不息 大有可为 脱颖而出D.薪火相传 卧薪尝胆 大有可为 锋芒毕露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B.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C.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原因。D.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5\n二、名篇名句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曹操的《观沧海》中,“        ,        ”这两句以浪漫的笔法写银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2)大部分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但少部分人却能做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说的“        ,        ”。(3)古代诗人常用“鹏”这一意象展现阔大的人生境界或远大的理想追求。请写出体现以上含义并含有“鹏”这一意象的两句诗文:“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        ,        ”(2)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抒写戍边将土思念家乡但未获胜利仍不得还乡的两句是:“        ,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表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详情难知,而今天三星堆遗址的开发,渐渐揭开了古蜀国文明的面纱。三、诗歌鉴赏(一)[2021·八省市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祝寿。7.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5\n9.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三)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    ,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    。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烘托得万分高涨:“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    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一切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总之,这种普及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    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万人空巷 纷至沓来 欣赏 铺天盖地B.倾巢而出 闻风而至 鉴赏 遮天蔽日C.倾巢而出 纷至沓来 欣赏 遮天蔽日D.万人空巷 闻风而至 鉴赏 铺天盖地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B.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C.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D.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名篇名句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        ,        ”两句,在前面多重比喻论证之后得出了要善于利用外物的结论。(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掠自六国的珍宝丝毫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浪费的两句是“        ,        ”。(3)古人常用“江山”这一意象代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宋代词人辛弃疾就写过这样的词句,如“        ,        ”。15\n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诗人听了琵琶女的身世诉说,感慨与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然后用“        ,        ”两句,叙述了自己左迁九江的遭遇。(2)韩愈在《师说》中在论述了从师的标准之后,用“        ,        ”两句转入对今人耻师行为的批判。(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        ”。三、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 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7.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B.颔联选取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意象,动中有静,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C.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生动描绘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D.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15\n(四)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玉妃山是一座温柔无比的假山,那群太湖美人般的玉石故作许多曼妙的姿态,摆出千奇百态的造型,气韵非凡、叠嶂层峦地耸立在清宴园的入口处。这座巨大玉屏的肤色已经被时间慢慢地    斑驳。徘徊在玉妃山的石径上,我能听到从她那美丽的玉体内发出的延续了六百年的一声长叹,这肯定是一个没落贵族对自己身世的喟然叹息。我推想她是在叹韶华已逝,岁月最是无情物?她是在叹    ,昔日的显赫已被雨打风吹去了?秋天的气味    着用洁白如玉的石头构成的花一般的三维空间,犹如贵妇玉体上散发的清香,令无数块白牡丹般的太湖石叠加而成的假山的骨髓里,浸透了无上高贵而又无边忧愁的内蕴。高达数丈的假山上与蓝天相接,下与湖水相连。山间长满青藤、花草、绿树,想将一季的秋色独揽入怀,山下湖水涟漪,荷花、莲蓬、香蒲,荡漾出一湖秋景。为此,有人曾写过一副对联:“秋从天上至,水由地中行。”我想,通过这副对联,清宴园的这座玉妃山仅仅用了十个字就道出她的全部特征了。人造的山水成就了一幅江南风景,似水的幽愁和无尽的长叹便依偎在这幅江南风景那    的山石之间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化 门庭冷落 笼罩 袅袅婷婷B.老化 门庭冷落 覆盖 亭亭玉立C.风化 门可罗雀 覆盖 袅袅婷婷D.老化 门可罗雀 笼罩 亭亭玉立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这副对联,对清宴园的这座玉妃山仅仅用了十个字就道出她的全部特征了。B.这副对联,清宴园的这座玉妃山仅仅用了十个字就道出她的全部特征了。C.这副对联,对清宴园的这座玉妃山仅仅用了十个字就道出她的全部特征了。D.清宴园的这座玉妃山,通过这副对联仅仅用了十个字就道出她的全部特征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名篇名句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        ”的相似体会。(2)《赤壁赋》结尾两句“        ,        ”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景。(3)韩愈《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        ”一句,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直接原因。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苦劳作的句子是:“        ,        ”(2)磨难对弱者来说是阻碍,对强者来说是财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两句,概括了经历磨难的好处。(3)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15\n        ”两句写其越来越骄横顽固。三、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题老学庵壁①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 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老学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7.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 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一种道经。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B.下片头三句表明词人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C.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9.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作对照分析。 (五)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15\n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B.“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C.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了。2.下列各项中,和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名篇名句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只有“        ,        ”,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才能彻底摆脱一切依赖,实现真正的“逍遥游”。(2)杜甫在《望岳》中,通过描绘泰山之巅苍茫空阔的景象,抒发胸中浩然之气的两句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典故,以“        ,        ”两句,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矢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郭攸之等人忠信纯善,宫中的大小事务如果“        ”后再执行,那么“        ”,获得启发和帮助。(2)《阿房宫赋》中说,六国诸侯世代“        ”得来的珍宝最终都被运往阿房宫,可秦人却把它们当作普通之物,“        ”,看到了也不觉得可惜。(3)“春社”是古人春天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春社”作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三、诗歌鉴赏(一)[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15\n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①。【注】 ①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7.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 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15公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9.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15\n附:参考答案(一)1.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此处语境是指曹娥江的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所以此处应用“惊涛骇浪”。第二空处,“不可磨灭”,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此处语境是指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远消失不了的印记,所以此处应用“不可磨灭”。第三空处,“奔流不息”,水流奔腾永不停止,也形容事物永不停息。“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此处语境是指曹娥江的水流奔腾永不停止,所以此处应该用“奔流不息”。第四空处,“相安无事”,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息事宁人”,从中调解,使争端平息,彼此相安;在纠纷中自行让步,减少麻烦。此处语境是指人与水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所以此处应该用“相安无事”。2.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一是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曹娥江河口段”前面添加“使”;二是不合逻辑,在“挡”前面添加“被”。3.答案:①“六载耕耘”与“千年梦圆”、“巨龙横卧”与“两岸安澜”两两相对,内容紧密相连,“六载耕耘”让“千年梦圆”,“巨龙横卧”成就了“两岸安澜”。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对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六载耕耘,巨龙横卧;千年梦圆,两岸安澜”中的“六载耕耘”与“千年梦圆”、“巨龙横卧”与“两岸安澜”两两相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六载耕耘”让“千年梦圆”,“巨龙横卧”成就了“两岸安澜”,内容紧密相连。句子“六载耕耘,巨龙横卧;千年梦圆,两岸安澜”采用四字结构,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两岸安澜”体现了祖国实力的昌盛,表达了作者对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赞美。4.答案:(1)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2)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3)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能力。注意“尊”“幽”“折”“萦”等字的书写。5.答案:(1)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停车坐爱枫林晚 晓来谁染霜林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悔、辩、醉。6.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B.“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错误,“阿舒已二八”是说阿舒十六岁了。“尤其”意思错误,并没有突出哪个儿子更甚。7.答案:赞同杜甫,是批评儿子不求上进。理由:①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不学无术的责备意思。②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儿子的失望,暂且顺应天意,饮酒中有点消极之意。③通过《命子》和《与子俨等疏》中的句子可见,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赞同黄庭坚,是一种戏谑的慈祥。理由:①语言风格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显出一种慈祥的神情。②诗歌写法是夸张的漫画式的写法,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批评中还有爱怜之意。③诗歌从生活中取材,富有生活情趣,叙说中采用有趣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态度和个性化阅读赏析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果赞同杜甫的看法,就分析哪句诗体现了责备。如:诗歌标题是“责子”,明确了本诗的主旨是责备孩子。诗中“总不好纸笔”“懒惰故无匹”“而不爱文术”“不识六与七”等句子一一责备几个儿子的不求上进,尤其是结尾“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表现了面对儿子不求上进的消极态度。如果赞同黄庭坚的看法,就结合诗歌分析哪句诗体现了“戏谑的慈祥”。“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五个儿子不好纸笔,然后写十六岁的阿舒懒惰无人可比,写十三岁的雍、端到现在都不识六和七,无疑夸大了儿子的缺点,并用戏谑的语气教训他们,体现了老人的慈祥、舐犊情深。        8.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错,使用比喻修辞,表达对友人不费心力自然成优秀诗文的能力的高度赞赏。9.答案:①姜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风格:内容以山川花月居多,写景状物自然成文,清新晓畅。15\n②《小池》通过描写清泉、细流、小荷、蜻蜓等自然景物,展现“小池”之诗情画意。③小荷含苞待放,而蜻蜓则立于嫩尖之上,写景状物非刻意为之,如“风行水上”,随笔而发,无斧凿之痕,清新晓畅。解析:对杨万里诗歌的风格,姜夔在诗中的颔联说“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意思是,四季的物象,不时地听候调遣,山川有灵,一定会远远避开,怕被您摄入笔下。用拟人的手法道出了杨万里诗歌的内容以山川花月居多这一诗歌创作上的特点。结合《小池》诗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这也是写景,有“泉”,有“树”,将自然景物入诗,符合姜夔所说诚斋体的特点。姜夔诗的颈联“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写诚斋的诗非强力所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正体现的是杨万里诗歌的风格是清新晓畅,如“风行水上”般流畅自然。结合《小池》诗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刚刚生出的新荷含苞待放,而蜻蜓则立于嫩尖之上,这一景象清新自然,诗情画意自在其中,毫无斧凿之痕。(二)1.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是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活力,选用“薪火相传”。卧薪尝胆: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语境是说新时代青年要努力奋斗方不负时代,选用“自强不息”。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大有可为: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能大大地发挥作用。语境强调新时代的优势,使用“大有可为”。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多形容盛气凌人。语境是说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本领显露出来,这是褒义的语境,与盛气凌人无关,使用“脱颖而出”。2.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之所以……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句式杂糅,可删掉“的原因”,排除AC;“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语序不当,根据句子意思应是递进关系,可改为“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排除BC。3.答案:构成:四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内容上互为因果,具体阐释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表达效果:①用排比手法列举了时代与青年关系的诸多事实,内容丰富;②行文富有节奏感,增强语言气势,更加充分地论述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鉴赏排比修辞的构成和表达效果。先看构成。句子从“脱贫攻坚”与“驻村青年干部”,“乡村振兴”与“返乡创业青年”,“航天事业”与“青年创新团队”,“中国制造”与“匠心青年”四个方面,展现了青年在时代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四个分句内容上互为因果,构成一组排比。再看效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航天事业”“中国制造”是我们国家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方面,这组句子列举了在这些方面青年功不可没的事实,使得内容很丰富;其次,作为排比句,相同的结构使得语言气势充沛,读来又有节奏感,充分地论述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4.答案:(1)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李清照《渔家傲》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汉”“淤”“濯”“涟”。5.答案:(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3)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6.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为自己祝寿”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7.答案: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化,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抒发了诗人虽身在边关,但仍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重新得到皇上的信任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中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情感。15\n8.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9.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三)1.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语境中指苏州人们的情况,应该用“万人空巷”。“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语境中指“外地唱曲家”纷纷到来,用“纷至沓来”。“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认为好,喜欢。语境中指全民对昆曲的喜欢、享受,用“欣赏”。“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语境中指痴迷昆曲的声势,用“铺天盖地”。2.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删掉“以……为主”或“多是”,排除AB。“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定语排序不当,排除BD。3.答案:比喻、夸张;“声出如丝”,表明歌声具有细、高、绵长的特点;“穿云裂石”,夸张,突出歌声高亢嘹亮,“听者心血为枯”,夸张,突出歌声感染力强,听者全身心投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声出如丝”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声”,喻体为“丝”,沟通了听觉和视觉,也属于通感修辞,用“如”连接本体和喻体,也符合明喻的特点,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突出了声音的细微悠长、不绝如缕的特点;“穿云裂石”,意思是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使用了夸张修辞,“听者心血为枯”,表明了聆听者被音乐吸引,沉湎其间不可自拔的境界,夸张修辞,突出了声音的感染力之强大。4.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5.答案:(1)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6.A A项,“清新、明快”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给人以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句应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7.答案:①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解析:解答此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丰富的情感”——有哪些,“如何表现”——用了哪些技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首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8.B B项,“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分析错误。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闭”,寻而不遇,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这里的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充满了静穆淡逸的氛围。15\n9.答案:首联写清幽山径上的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则蕴含着诗人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则写诗人观察山景后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味到深层的精神愉悦。解析: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其情感变化可追随诗人的行走路线去梳理。(首联)诗人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履痕屐齿给来访的诗人带来希望和猜想,这时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颔联)然而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诗人怅然心绪油然而生。但渚“静”门“闲”,来访的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平静、恬然。(颈联)以景带叙,一路景观,随山转折,缘山探源,林空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引人神游,启发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别有趣味。(尾联)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四)1.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风化”,一般指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老化”,指的是在热、氧、光、微生物、化学物质等因素造成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然后使得其宏观表现性能下降,语境的修饰对象是玉妃山,其材质是一种矿石,应选“风化”。第二空,“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门可罗雀”,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语境与“昔日的显赫”相呼应,应选“门庭冷落”。第三空,“笼罩”,广泛覆盖的样子。“覆盖”,掩饰,遮盖。“覆盖”着重指遮住,遮盖物不一定比被遮盖物大,但两者是紧贴在一起的;遮盖物是草皮、草、树、旗帜、白雪等具体的事物。“笼罩”着重指罩住;遮盖物体一定比被遮盖物大,但两者不一定紧贴在一起;遮盖物可以是云、雾、月光、颜色、气体等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气氛、恐怖、哀思、愁闷等抽象事物。语境使用的对象是气味,应选“笼罩”。第四空,“袅袅婷婷”,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语境强调的是山石的姿态美,应选“袅袅婷婷”。2.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主要有两处错误:①成分残缺。“通过”导致主语残缺,删去。②中途易辙。该句的主要意思应是对联用了十个字体现了玉妃山的特征,主语是“这副对联”,故在“清宴园的这座玉妃山”前加上“对”。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3.答案:①用“温柔无比”来写山,赋予山以人的情态,既扣住了山的名字,又写出“玉妃”的性格,令人遐想;②把堆叠的玉石比作“太湖美人”,用“曼妙的姿态”对其加以形容,并以“气韵非凡、叠嶂层峦”,写其神形,充满情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拟人修辞的构成,要具体指出哪一个词运用了拟人,如“温柔无比”,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征。本句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比喻修辞的构成,要具体指出哪一个词运用了比喻,如“太湖美人般的玉石”,还要指出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再指出二者的相似点。拟人和比喻都属于形象类修辞格,分析表达效果时注意指出这方面的特点。4.答案:(1)布衾多年冷似铁 狐裘不暖锦衾薄 (2)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解析:易错的字:衾,裘,藉,嘉。5.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3)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6.C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7.答案: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③从诗歌颈联和注释来看,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解析:原因类考题,思考的层面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客观原因,二是内在的主观原因。然后结合诗句,筛选出相关信息,并整合归类。诗人“少睡眠”,原因多方面。一是自身原因,生活窘迫,年事已高;二是外在原因,百姓苟且偷生,统治者不思进取。8.D D项,“直陈不能为国效力而惆怅失意”错误,本词主要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9.答案:①“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作者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②“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15\n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意境是诗歌景物和情感相互融合而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境界。因此对比分析时,要将景物和情感进行一一对照。首先考生要将“家住苍烟落照间”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相对应的诗句找出来,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它们都提到了“烟”。这两首诗共同营造了优美、纯净、宁静、恬淡的环境,表达的情感都是喜爱惬意的。(五)1.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季荷”表特定称谓。A.表讽刺、否定;B.表特定称谓;C.表强调;D.表引用。2.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描写荷花“迎风弄姿”“睥睨一切”,是拟人。A.借代,“朱门”代指“富贵人家”;B.对偶,“足蒸”对“背灼”,“暑土气”对“炎天光”;C.拟人、比喻,“无才思”“惟解”是拟人,“雪”是比喻;D.比喻,把“雪”比作“梨花”。3.答案:①原句采用感叹句的形式,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②与上文“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的自豪情绪更和谐;③而改句只是一个普通陈述句式,表达不出强烈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原句是“岂不大快人意也哉”,改句是“这是大快人意的”。从句式和语气上来看,原句采用感叹句式,用“岂不……哉”的语气,表达强烈的自豪情感,与上句“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的自豪情感一致,上下文衔接更和谐;而改句只是一个陈述句式,表达的情感很强烈,不能与上文的语气相和谐。4.答案:(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2)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5.答案:(1)悉以咨之 必能裨补阙漏 (2)剽掠其人 弃掷逦迤 (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6.C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7.答案: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解析: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8.B 颔联上句,“新”即新出来的,刚经历过的,石鼻城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下句“残山”谓山将尽处,一“送”字,谓度过时的轻松,石鼻城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不同感受。B项,“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说法错误。9.答案: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的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解析:对诗人的观点态度要多方位把握。首联说,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城古今变迁,说的是变,“征夫自不闲”说的是不变,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说石鼻城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不同,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说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潯。由“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到“道边修竹水潺潺”,由“愁”到“风景变”,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23:24:03 页数:15
价格:¥6 大小:52.25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