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版高考历史 3-2-1精品系列 专题10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高中历史3-2-1精品系列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结构(教师版)【考点定位】(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的成因及影响。【三年高考】一.202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2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02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26\n【解析】:注意题中时间(明后期)百姓十分之六七不务农而经营手工业、商业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即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这也符合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变化的原理。3.(202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4.(202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答案】:D【解析】:清初的山西人口结构中,从多到少依次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了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两项错误;当时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当时在山西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5.(202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6.(202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26\n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答案】:A【解析】: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A。7.(202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解析】:注意题中商业活动的时间(北宋)、夜市“通宵不绝”和可以“抵暮”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BCD项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8.(2022高考文综安徽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26\n【解析】:本题是进行元朝时长江南北农业经济的比较。长江以南各行省(如题所述的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粮赋总额相加大于50%,即B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长江南北比较;C项表述错误,如河南江北行省在长江以北,但经济并不落后;D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在南宋时期完成。9.(202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依据题中材料得出①④两项结论,故排除。10.(2022高考文综浙江卷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答案】:C11.(2022高考文综福建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答案】:C【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题中材料限制了城市商业活动,D也应排除。26\n12.(2022高考文综福建卷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文史综合题,更强调对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体现了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谁重谁轻的问题。13.(2022高考文综重庆卷12)图5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图5A.铁器B.玉器C.瓷器D.漆器【答案】:B【解析】:考查识记知识。图5中的商代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14.(2022高考历史江苏卷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26\n【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15.(2022高考历史江苏卷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答案】:D【解析】:《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商铺林立,商业繁荣。A项反映的是汉代的“市”;BC分别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材料不符,故选D项。16.(2022高考历史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解析】: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重视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主体经济。A、B两项容易排除,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C项错误。17.(2022高考历史上海卷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A26\nA.老者的眼镜B.门前的店幌C.兴盛的商铺D.商人的衣着【答案】:A【解析】:从当时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及朝贡贸易情况判断,A项是当时中国国内不能生产的。18.(202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19.(2022高考文综四川卷39)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材料三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楼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26\n明清《农政全书》(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材料四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10分)【答案】:【解析】:(3)从表三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的“内容”一栏信息中,进行分类总结,大致可总结为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农业经验总结(农业著作)等方面的表现。从土地资源(人地矛盾)、农业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农业政策及观念(重农抑商)等多角度回答“精耕细作”特点的原因。(4)从材料四的关键句中归纳总结重要举措,如“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颁布《莫里尔土地法》,……通过《海契法案》,……批准《史密斯—利弗法》”、“坚持科研导向……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等,分别突出“农机发明”、“农业技术”、“26\n法律体系”等关键点。20.(2022高考历史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5分)【解析】:(1)注意材料一的关键句“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和“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进行适当概括,联系课本知识,从国内、国际、经济基础、个人认识等多个角度简答背景。(2)从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海禁政策于国于民都有害;从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开禁对贸易、对百姓生计、对人口迁移、对制度改革等都有积极影响。26\n二.202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22年全国卷文综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变化。2.(2022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选择项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有明显错误,因为除燕国都城蓟之外,齐国都城临淄、韩国都城郑、魏国都城大梁、楚国都城郢,等等,都是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3.(2022年福建省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26\n【解析】: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可选①;根据材料可知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可选;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排除②项。4.(2022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5.(2022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答案】:D【解析】:青铜是铜锡铅合金,A项错;B项时间错误;C项错在“硬度低”;D项表述符合史实。6.(2022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解析】:可以运用排除法,A、C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不选;D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不选。B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农业耕作模式,可选。7.(2022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26\n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答案】:C【解析】: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8.(2022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9.(2022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图8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答案】:D【解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10.(2022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11.(2022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26\n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答案】:C【解析】:抓住两宋都市商业的特征(打破时空限制、夜市早市连接),较易选出C项;A、D两项“市”、“坊”分设主要体现了唐朝都市商业特点;B项实际上是严重限制商业发展,不符合两宋商业特征。12.(2022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分)26\n【解析】:(1)简要归纳提炼材料一中有关农业人口的流向和农业生产状况的信息。(2)从农业生产发展角度看多数人进入非农产业的原因;影响即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三.202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22年新课标卷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答案】:A【解析】:从表2中可看出“宝钞”使用数量大幅减少,说明了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2.(2022年福建卷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题中所述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通过内河和沿海航船大量流通,即反映了B项。3.(2022年广东卷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答案】:C【解析】:从“庄园”一词的含义及其更普遍使用可判断为C项。26\n4.(2022年浙江卷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答案】:D【解析】:识记图8(1)所示“一牛一人”犁耕法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时间。5.(2022年浙江卷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从题中史料可知,明中后期的海外贸易可在一定限制的条件下进行(限制经营方式、外贸方向、外贸货物等)。6.(2022年海南卷历史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7.(2022年全国Ⅱ卷文综37题第(1)小题)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至被称作“草市”26\n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和居住人口都超过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着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答案】:景。8.(2022年新课标卷文综40题第(1)小题)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答案】:(1)(8分)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解析】:(1)从手工业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上答特点。【两年模拟】一.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26\n1.(安徽省庐江县202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吕氏春秋•上农》载:“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此段话表明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A.发展农业经济B.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C.取得战争胜利D.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舍本事末——不令(令不行)——不可以守、战——不能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目的)。2.(福建省厦门翔安一中2022届高三二月考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答案】:C【解析】:“机工”等待雇佣,本质上是劳动力的商品化;A项是原因;B项表述不适合明朝情况;D项错在“普及”。3.(河北省衡水市普高2022届高三质监历史)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表明,手工业者不能作新奇物品,不能向民众展示高超技艺,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的政策,直接影响了扼杀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D项所述。4.(广东省深圳高中2022届高三上期期末文综)“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材料描绘的是A.汉代长安B.隋代洛阳C.唐都长安D.北宋东京【答案】:D26\n【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当时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这一标准。5.(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2高三二月历史)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卷2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的本质是为A.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答案】:B【解析】:农民买菜就受罚,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这一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6.(河南省内乡高中2022届高三四次模拟文综)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D.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7.(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2届高三一次联考文综)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负担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负担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按历史主义的观点看,“落后阶级”的说法是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比较,这是近现代的观点,不适合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农民的评价,故不选④。8.(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上期期末文综)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A.资本主义萌芽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劳资矛盾尖锐【答案】:B26\n【解析】:明清时期苏州出现的商标侵权案,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反映。9.(浙江省杭州市2022届高三一次质检历史)(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梦梁录》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下和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7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最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5分)【答案】:影响。(4分)【解析】:26\n二.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湖南省四市2022届高三3月调研文综)《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从题中材料判断这一农具是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的江南地区。2.(广西南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唐德宗时实行的两税法,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种规定在财政上有利于A.农民对封建政府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扩大纳税面,增加收人C.为开辟税源准备条件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按题中材料,两税法以户口(见居为簿)和资产(贫富为差)为征税原则,利于增加政府收入。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中唐诗人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对诗中所述社会现象理解准确的是A.官方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沿袭B.政府禁止男方到女方家落户C.手工技术传男不传女陋习的形成D.唐朝由盛转衰【答案】:A【解析】:官府为了“解挑纹”(沿袭丝织技术)而耽误了女孩的婚姻(大龄青年)。4.(河南省2022年示范高中五校联考文综)2022年3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青铜厅开始对公众开放,陈列的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指君主的母亲戊)。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母”26\n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这种读法的依据是A.宗法制度 B.分封制度C.礼乐制度  D.甲骨文的书写特征【答案】:C【解析】:礼乐制度本质上是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鼎作为礼器(祭祀器)也是其必备内容之一。5.(湖北省荆州市2022届高三二次质检文综)宋仁宗景裙三年(1036年),皇帝下诏曰:“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又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勿得为四铺作闹斗八;玳瑁酒食器,非宫禁勿得用。”材料主要反映出A.沉重的岁币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B.封建夫权意识打压妇女个性生活的追求C.宋代严格限制都城开封商业活动的规模D.宋代过度消费之风僭越了封建等级制度【答案】:D【解析】:从皇帝下诏禁止某些服饰、房屋、餐具在民间使用,正好映证了D项。6.(江西省某校2022届高三六次月考文综)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明中期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C.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项正确。【一年原创】1.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A.民营作坊兴盛B.已采用大机器生产C.实行工官制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6\n2.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答案】:C【解析】:农民定期在当地赶集,在中国古代属于“草市”(农村定期集市)。3.“……七月亨(同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In)。禾麻菽麦。”《诗经》的这段记载反映了A.统治者重视农业B.人们农业劳作应勿忘农时C.俗称的五谷在西周时期已有明确记载D.奴隶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辛【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提到的“菽稻黍稷麻”,属于中国古代早期“五谷”;《诗经》上起西周,上至春秋中叶,故选C项。4.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瓷镇”对应②;“佣工”对应④;“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对应①;③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5.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答案】:D【解析】:题中的所引的诗能反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不能反映生活悠闲(能反映农民的忙碌)。26\n6.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士,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代景德制瓷迅速发展有哪几方面的有利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官窑”“民窑”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3分)请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2分)结合材料二“官搭民烧”及当时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特点发,可简要分析原因。(3)从“镇上佣工”、“长年受雇者”、“临时工”26\n等关键词判断,这是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考点预测】纵观2022—202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古代中国经济结构这一专题,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概况及特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制度及成就、古代中国商业概况及市场管理制度、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四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政策。在2022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中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高考母题】1.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壮则服贾,老则归田”主要说明了商业利润主要用于买田置地,即D项。2.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C.商帮势力崛起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并刀、吴盐”说明了专业市镇兴起;“如水、胜雪”说明了手工艺提高。3.明清时期,号称“山西票号”的票庄遍布全国各地,且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曾向晋商乔家借钱还国债,足见晋商的经济实力。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①票庄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②票庄是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机构③晋商是明清时期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商帮④晋商和官府勾结卖国求荣26\n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答案】:C【解析】:③④两项不能从题中得到准确体现;①②两项准确说明了票庄的出现背景及性质。4.据《左传》记载:“晋郤(xi,姓)至与周争鄇(晋之温地)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C.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趋于严重D.周天子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5.2022年7月故宫宋代哥窑瓷器被损坏,一时间舆论哗然。宋代制瓷业发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B.当时官营手工业水平最高C.宋代制瓷业达到顶峰D.瓷器开始大量向国外输出【答案】:B【解析】:综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相关知识,B项最准确;A项在性质上错误;CD两项时间错误。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中国经济简史》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南朝梁)沈约:《宋书》材料三(右图)26\n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5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7分)(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经济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8分)(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4分)【答案】:(1)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1分)原因: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4分)(2)变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1分)表现:农业:耕地面积增多,单位产量提高(或耕作技术进步: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商业:出现草市和草市尉(南北朝)。(6分)(3)信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4分)影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分)(4)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4分)2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38:03 页数:26
价格:¥3 大小:1.17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