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版高考生物 3-2-1精品系列 专题18 种群和群落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5

2/95

剩余9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版高考生物3-2-1精品系列专题【专题知识框架】【考纲解读】考点考纲要求考察角度种群的特征Ⅰ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种群的数量变化Ⅱ“J”型增长、“S”型增长与数学模型构建;“J”型曲线与“S”型曲线变化规律与原因;“J”型曲线与“S”型曲线增长率分析种群的结构特征Ⅰ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群落的演替Ⅰ群落岩体的过程与两种基本类型;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95\n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与探究酵母菌的计数方法与种群数量变化【三年高考命题分析与命题趋势】三年高考命题分析:在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命题趋势:图表、曲线与新情景文字综合起来,考查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使选择题,但以简答题居多,难度系数在0.65以上。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与群落的演替则以选择题居多,试题相对较容易,难度系数在0.7左右。【核心考点要点归纳】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95\n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1)模式图①图解②析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B各年龄比例适中=波动稳定型C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95\n(2)曲线图①图解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3)统计图①图解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4)柱形图①图解95\n②析图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特别提醒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考点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注意事项如下:a.动物标志重捕应有以下要求或假设: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没有迁入与迁出,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或死亡。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b.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如选用着色标志时,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标志动物时,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活动或者导致疾病、感染等;不会影响被标记个体生理代谢和正常活动。c95\n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d.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e.大多数的弱小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f.应随机捕获。2.取样调查法(样方法):对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样方法,注意事项如下:a.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b.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如乔木的样方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c.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d.调查时间。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e.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2。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f.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95\n3.直接统计法:就是直接用目测统计的方法,适用于在开阔地区对数目稀少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目统计。考点三、“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2)公式: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3)曲线及解读①曲线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c.特点:无K值,持续增加;d.影响因素:N0(即起始数量),λ值。95\n②曲线2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b.特点:保持相对稳定。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2)曲线及解读①曲线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c.特点:有最大值K值,K/2时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②曲线2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b.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3)K95\n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稳定。3.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4.K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考点四、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种群群落95\n区别概念内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概念外延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考点五、群落的特征2.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地衣、大豆与根瘤菌95\n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注: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而竞争、寄生和捕食则为种间斗争考点六、群落结构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95\n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鲜地衣层。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图所示)。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考点七、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概念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95\n2.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3.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4.演替类型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上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考点八、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1.方法步骤:步骤实施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定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实施计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95\n划观察①诱虫器取样和分类②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采集小动物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注意事项(l)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2022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22海南卷)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95\n2.(2022海南卷)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D项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类型及定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光能的利用情况等,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3.(2022海南卷)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4(2022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95\n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5(2022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95\n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图中所示的生物可形成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捕食链,且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在某一范围内变化,即围绕着K值波动;旅鼠的种群数量受到植物及其天敌数量的制约,相互之间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考点定位】本题借助图形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6.(2022全国理综大纲)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水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解析】A、B、C、D描述的种间关系依次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7.(2022全国理综大纲)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95\n8.(2022全国新课程)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由图所给信息可以直接看出,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而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该月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天敌的迁入,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在不同的月份中名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种群的密度也将降低,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种群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和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9.(2022上海卷)21.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95\n10.(2022四川)31.(22分)回答下列I、II小题。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高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11.(2022安徽)30Ⅱ.(8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7.50×107.15×102.44×102.25×102.18×1095\n988777(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应是_____。(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鼠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3%  (2)80  偏大(3)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1)能量传递效率为两相邻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即2.25×107/7.50×108=3%。(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40/N=15/30得,N=80只。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使得N值偏大。(3)恒温动物借助有氧呼吸释放的热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其同化量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及考生对图表的识别及分析能力。【2022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22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答案】D【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95\n2.(2022浙江卷)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羊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龄(年)012345678910111213存活数(只)10008017897767647346886405714392529663死亡数(只)199121312304648691321871569033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和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存活曲线图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可以是存活数也可以是死亡数,所以A正确;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Ⅲ型(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Ⅰ型(凹型):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Ⅱ型(直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 3.(2022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任何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4、(2022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针叶林95\n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D【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所以A选项错误;各个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都是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B选项错误;蝶类由于食物的原因分布是与植被类型有关的,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5.(2022海南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6.(2022上海卷)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Ⅰ      B.Ⅱ      C.Ⅲ      D.Ⅳ【答案】D【解析】猎物种群密度越大,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越小。7.(2022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95\n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8、(2022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AB【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9.(2022重庆卷)2022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95\n10.(2022新课标全国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________(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减弱、不变)【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2)略(3)增加(4)减弱【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关知识及同学们的信息获取能力。(1)有题目信息可知,人除了捕食狐外,还与狐之间有共同的食物-羊;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中,与野兔之间的关系为寄生。(2)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牧草→野兔→人、牧草→羊→人、牧草→羊→狐→人、牧草→野兔→狐→人。(3)由于人登岛后前五年,野兔的数量在增加,种内竞争强度也增加。(4)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减弱。【2022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22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解析】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选项为逐个计数法,本题中范围较大,个体较小,不适用该法。B、C、D均为样方法,关键问题在于样方的设置,样方设置的原则是随机,多个,所以C选项正确。2.(2022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95\n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3.(2022海南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95\n4.(2022上海卷)下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班遗传多样性【答案】A【解析】考查的是生态学的有关内容。物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图示中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A正确;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数量分布,体现了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B错误;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是种间竞争的结果,C错误;数量差异不能体现遗传多样性,D错误。5.(2022山东卷)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95\n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7.(2022天津卷)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早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95\n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8.(2022新课标全国卷)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9.(2022广东卷)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C.寄生        D.捕食【答案】A【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10.(2022浙江卷)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95\n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1.(2022湖南卷)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95\n(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答案】⑴竞争  ⑵c a⑶降低(或快速降低) ⑷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⑸400【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淋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12.(2022重庆卷)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青工成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95\n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理生物群落的     结构.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2022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22·皖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因而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的存在形式,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因而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2.(2022·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95\nB.2022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答案】C【解析】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反映的是数量特征的“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属于种群数量特征,而某种植物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3.(2022·聊城模拟)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A.aB.bC.cD.d【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将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分析知,笼内鼠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因此选C项。4.(2022•安师附中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答案】C【解析】95\nA项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发生改变,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K值附近波动;B项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到达K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项鱼群的捕捞应在大于K/2时进行,且剩余量应维持在K/2。5.(2022·兖州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6.(2022届江苏省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AA(%)Aa(%)aa(%)13040302255025A.该种群的生物没有发生进化B.该种群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D.若该种群在第2、3年连续自交,则A的基因频率会明显增加【答案】BCD95\n【解析】第一年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第二年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所以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生物没有进化;可推测该种群基因突变没有发生;生活环境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小;该种群连接自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7.(2022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四次调研)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8.(2022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四次调研)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先将培养液滴加到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再盖上盖玻片计数,与实际结果相比测量值可能会偏大C.在显微镜观察记数前将玻片静置一段时间,与实际结果相比测量值可能会偏大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答案】B【解析】若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则计数室中酵母菌数量比实际值增加,调查结果可能比实际结果大。9.(2022届江苏苏北四市高三第三次模拟)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歹叙述正确的是95\n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适直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和数量的过度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0.(202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4月)右图为自然环境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B.食物可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C.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幼体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答案】B【解析】cd段种群数量达到环境荣纳量,此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源因素是食物。11.(2022届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95\nA.0-a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a-b年及b之后的一段时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正确,C错误;c-d年,λ值大于1且保持恒定,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D错误。12.(2022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三次模拟)无色草履虫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也有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它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绿藻而生存。现将两者放在“有光-食物贫乏”的条件下,则它们的生长曲线是(   )【答案】B【解析】“有光-食物贫乏”的条件下,绿色草履虫生长良好,种群数量增加,而无色草履虫则因食物贫乏而生长不良,种群数量不能增加,答案B。13.(202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假设鲤鱼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K-N)/KS10.90S20.75S30.5095\nS40.25S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在S3时捕捞鲤鱼最易获得最大日捕获量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在S3时,鲤鱼种群增长率最大【答案】C【解析】由题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量最大时为50,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故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之后。答案:C。14.(2022·宣城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14.(2022·安徽名校联考)一场大火将某地的森林彻底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形成了杂草地、灌木丛、最后形成了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下列关于这个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其中物种都呈“J”型增长B.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可能有外来物种的入侵D.群落总存在垂直结构【答案】A95\n【解析】此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外来物种的入侵,并且群落间一定存在垂直结构,但受环境的影响,所有物种均不可能呈“J”型增长。15.(2022·安庆模拟)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顺序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如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演替期间,营养物质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阴而减弱B.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低,但对光有最高需求C.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D.顶极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其后的次生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完全相同16.(2022·聊城模拟)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C95\n【解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均能形成森林。17.(2022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下学期考试)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C.该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D.该群落最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答案】A【解析】由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可知,物种数量减少,所以选A。18.(2022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在秦岭某区域的一片锐齿栎林中选取锐齿栎(乔木)、木姜子(灌木)、披针叶苔草(草本)等3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得到如图1所示曲线,同时测定森林不同高度的光照强度日变化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不同植物分别配置在森林中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               。(2)从图1可以看出,锐齿栎的光合速率要远远             木姜子和披针叶苔草,而且有“午休”现象,导致此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3)在正常CO2浓度、最适温度、高湿度条件下,测定上述3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得到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95\n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umolCO2/m2·s)光补偿点(lx/m2·s)光饱和点(lx/m2·s)甲17.977301400乙6.07117800丙2.7064600当光照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锐齿栎和披针叶苔草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         。当光照强度等于光饱和点时,木姜子的净光合速率为           。(4)研究者在灌木层另选取了三种植物,测定其光合速率,发现同处于灌木层的植物的光合速率差异不大,这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1)垂直结构 (2)高于          强光照、高温(3)0,0         6.071 (4)竞争【解析】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所以同植物分别配置在森林中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由表格可知锐齿栎的光合速率要远远高于木姜子和披针叶苔草,光补偿点是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所以当光照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锐齿栎和披针叶苔草的净光合速率都为0.净光合速率以光合作用实际利用的二氧化碳量减去呼吸作用(包括光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之差值,所计算的光合速率,所以木姜子的净光合速率为6.071。19.(202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甲、乙、丙、丁四种动物在外界温度为5-35℃条件下暴露2小时后的体温变化见下图:⑴图中      表示人的体温变化,其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⑵在外界温度为10℃时,机体相对耗氧量(氧气g/kg)最大的是     。原因是      。⑶食物、资源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最终是影响种群的                  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从而导致种群呈95\n      型曲线增长。⑴下图为克里斯琴提出的内分泌调节种群密度的学说示意图:其中A激素为                ,B激素为             。20.(2022届安徽省知名省级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统考)某生物技术员对一个小池塘(未受到人类干扰)中几种生物进行了一年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表。请回答:(1)采用样方法时,要注意            95\n。这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估算值更能接近                  。(2)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变化曲线。(3)画出池塘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4)甲与乙的关系是          ;丙与丁的关系是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未来变化方向的是               ;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是                   等。(6)影响丙种群数量变化的外部因素有              (至少写出3种)。【2022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195\n.(2022·南昌)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2.(2022·济宁)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①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 ③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A.①②③⑤④B.①③②④⑤C.③①②⑤④D.①④②③⑤【答案】C【解析】样方法为植物种群密度调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掌握基本步骤即可正确作答:①确定对象;②随机确定样方;③统计各样方数量;④计算,求平均值。3.(2022·临沂)某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在环境中只有该种群B.该种群比其他种群更适合环境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答案】C【解析】当种群所处环境资源无限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制约,呈“J”型曲线增长。4.(2022·北京海淀)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B【解析】标志物脱落、致使第二次捕获的含标志的个体减少,计算结果会偏大,A错误;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统计对象包括计数室方格内的和大方格线上的菌体(只计数大方格的相临两条边线上的酵母菌),如果只计算方格内的,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B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或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如在较密集的地方取样或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均会使计算结果偏大,C、D错误。95\n5.(2022·合肥)1980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于当年人工繁育出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扬子鳄由80年代初的几百条增加到一万多条,该保护区扬子鳄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A.种群基因库增大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答案】A【解析】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扬子鳄种群在繁殖过程中,种群内个体在增多,致使基因库增大,A正确;随机交配的种群内,如不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般是不变的,B、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6.(2022·沈阳)在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它能够吃掉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间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答案】B【解析】各种藻类因为争夺阳光和矿质元素等资源,存在竞争关系;对照曲线图,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数最多,故D选项正确;滨螺喜食小型绿藻,这样对于大型藻类有利,而大型藻类茂盛势必对小型藻类有遮盖作用,从而滨螺过多会降低藻类多样性,无滨螺,大型藻类竞争优势也会降低,由图可明显看出该结果。7.(2022·潍坊)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  )A.演替进行的时间长短B.演替产生的原因是否含有人为因素C.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D.裸地形成前原生态系统的类型【答案】C【解析】初生演替的时间一般较次生演替长。两者的最重要区别是发生演替的初始祼95\n地情况不同:初生演替发生于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虽有植物存在,但被彻底破坏;而次生演替则发生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的地面。8.(2022·北京海淀)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9.(2022·青岛)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答案】C【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只有在环境条件无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A项错在说法太绝对,忽视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项杂草不能代表同一种群的生物;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故D项是错误的。10.(2022·滨州)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C.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多为地衣95\n【答案】A【解析】在演替初期,植物种类比较少,群落丰富度较低;山崩后所发生的演替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山坡植被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11.(2022·烟台)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生物被淘汰,部分生物能够保留下来;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生物种类增加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2.(2022·广州)下列能量流动模型表示寄生关系的是(  )【答案】B【解析】选项B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在体内和寄生在体表。选项A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选项C表示的是竞争关系,选项D表示的是捕食关系。13.(2022·青岛)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答案】C【解析】根据公式,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量=50×42÷13=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14.(2022·温州)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95\n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15(2022·温州)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③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④【答案】B【解析】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就发生了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物种的形成有异地和同地之分,同地的物种形成如多倍体并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6.(2022·辽宁)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替换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也可能形成森林【答案】B【解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均是初生演替,故A正确;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都会有竞争现象,故B错误;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只要条件具备,都能演替形成森林,故D正确。95\n17.(2022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十一县市期中联考)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我国的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解题时,要抓住题图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要清楚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我国的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18.(2022届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答案】B【解析】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大于1m2,A错误;土壤动物中的蜈蚣身体小、柔软,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即可,C错误;鼠类体积较大,不能用取样器采集,D错误。19.(2022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95\n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答案】B【解析】在达到K之后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由于种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必定会上下波动。20.(2022湖南十校联考)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21.(2022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由于1~7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为正值,即种群的数量都在增长,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第7年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AD错误;种群的数量呈“S”95\n型增长,B错误。22.(2022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七次月考)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23.(2022江苏南通市第三次调研)下图是黄海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点时组成该种群的个体全为幼年个体B.b点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C.c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d点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答案】B95\n【解析】生物种群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都应该存在,A错误;b点增长率最大,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B正确,D错误;c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多,此时该种群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C错误。24.(2022届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高三模拟)下列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答案】D【解析】当环境条件更加优越时,K值会增大,A错误,D正确;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前就出现了,B错误;防治蝗灾应在b点时进行,C错误。25.(2022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dbMN摄取食物的种类摄取食物的数量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C【解析】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食物上的争夺,但有其他方面的争夺。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M、N有竞争,呈S型增长。26.(2022年广西柳州二中高三第三次模拟)下图表示某95\n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t3~t5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B.在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C.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在t5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答案】B【解析】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如果改成“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4相当于“S”型曲线中K/2的值。在t3和t5时刻,甲种群和乙种群分别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据此我们可以得出t1~t2时间内对于甲、乙两个种群呈“J”增长。27.(2022河南汝阳一高模拟)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28.(2022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95\n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答案】C【解析】解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29.(2022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皖南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此后基本未对该地施加人为影响。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群落向越来越复杂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B.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优势树种的指标,则目前赤杨为优势种群   C.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发展,再过20年后松树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   D.目前此森林中杜鹃种群处于种群增长的稳定期【答案】C【解析】幼龄的栎树数量最多,处于发展时期,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此可预见再过20年后栎树最有可能成为优势植物。95\n30.(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5月模拟测试)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明显减少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答案】B【解析】31.(2022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期中考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树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原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A错误;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32.(2022河南三地联考)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95\n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考查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解群落演替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8,37,0| 33(2022江西南昌)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34.(2022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份适应性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95\n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减少,不会导致消亡。35.(2022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答案】AD【解析】图中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错误;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弱,C错误。36.(2022山东济南)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95\n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减小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37.(2022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4四月调研)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D. 该地区引人了新物种【答案】B【解析】K值的增加只能是环境变得更加优越或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造成的。38.(2022届陕西省师大附中、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的问题:(1)要估算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2)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多选)    A.在调查地段内,随机设置1m2的样方若干95\n    B.在调查地段内,依据植物密集程度设置大小不等的样方若干    C.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调查小组对某地的5种植物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密度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年份植物202220222022202220222022A10.011.29.99.16.111.1B6.35.44.64.02.12.7C0.20.61.85.410.113.5D7.36.84.11.90.20E3.12.73.22.61.12.1如果A—E5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最可能是           ;调查期间,该地区曾经遭受特大干旱,这最可能是发生在       年。(4)下面图1和图2是从不同角度对上表中植物C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图中的b、e点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            。图1中a点和图2中的      点对应,此时种群年龄组成最可能是           。【答案】(1)标志重捕法 (2)AD (3)C 2022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d 增长型【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和种群的增长,详解见答案。39.(2022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检测)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95\n(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__。(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m)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Ⅱ:25年的次生林8110.48.4Ⅲ:50年的次生林9611.89.2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分析上表可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____。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2022·郑州)(9分)请根据图中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观赏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①图中体现马缨丹的疯狂蔓延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该曲线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________的特性。②马缨丹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________。95\n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又从外地引进了几种爱吃马缨丹的昆虫,不久马缨丹的数量大量下降,引入这些昆虫后,夏威夷岛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时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Ⅰ 过度繁殖 ②外来物种入侵 ③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解析】据题意:马缨丹被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说明该段时间内马缨丹过度繁殖,呈“J”型增长。自然界“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增长,也就是图中的曲线Ⅱ的一部分(c之前部分)在该部分的e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有利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后种群数量的恢复。41.(2022江西临川模拟)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左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右上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95\n42.(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23.88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3)请在下面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95\n(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空间分布的【解析】第3小题中,不理解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则画图容易出错。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断出,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在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根据生物量的柱形图分析可知,1953年至1984年,生物量逐渐增加,1984年后生物量趋于稳定。所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43.(2022福建省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95\n(1)已知各种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22—2022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    增长,2022—2022年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    。(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地点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mg·g-1)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释放O2mg·m-2·h-1)有机质含量(%)氮含量(%)表层~60cm(%)山坡地0.5950.0157.02.44960河滩地0.2020.00315.02.821280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3)根据表中调查结果可知,山坡地沙棘一平方米叶片一昼夜能积累糖类    mg。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作用是      ,因此光合色素含量越高,沙棘的光合速率越高,树的长势越好,越有利于抗虫。(4)昆虫是变温动物,幼虫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影响很大。土壤含水量高能够促进沙棘植株的        ,使沙棘树温降低,抑制沙棘木蠹蛾的生长发育。(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可以采用        具体措施(只答一种)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造成环境污染。95\n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B.K值是固定的C.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B【解析】“J”型增长无K值。2.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B.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答案】C【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性作用;降低温度能降低与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绿色植物的呼吸速率;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J”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率不变。3.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A.增长速率大于零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95\n【答案】D【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相当;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4.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在D点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5.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种群开始呈“J”型增长,达到K值后呈“S”型增长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95\nD.因为植物群落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在时间值小于3的范围内其自然增长率>0,即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标志重捕法适用的条件是动物的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故可以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分层现象体现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布,而玉米为一个种群,其合理密植与分层现象无关。6.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呈“J”型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7.2022·淄博)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答案】B【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计算。8.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95\n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区分。捕食和竞争属种间斗争,共生属种间互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对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可见共生的两种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个体数量应是同步变化的,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相互之间具有调节和抑制作用,以维持两个种群数目的相对稳定。竞争是两种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而发生的斗争,竞争的结果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种群密度增加,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减小,乃至最后消亡,表现为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9.狼、狗、猫常把排尿作为与同类其他个体交流情况的“气味标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内互助B.种内斗争C.共生D.生存斗争【答案】A【解析】考查生物和种内关系。狼、狗、猫以排尿点作为“气味标记”,以期待与同类其他个体交流情报,获取信息,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种内互助。10.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答案】D【解析】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新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产生。11.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的数目的多少95\n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答案】B【解析】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与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的多少无关。12.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狼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狼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解析】当地狼群处于繁殖增长高峰。因此幼年个体数量较多,成年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故该地狼群是一个年龄组成呈增长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较高。14.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答案】C【解析】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最大。15.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95\n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答案】C【解析】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争夺阳光的能力强,B错;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速度和演替方向,D错。16.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2)。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群落种群1种群2种群3种群4种群5种群6种群7种群8甲924001111乙025202020500丙06520103200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17.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18.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95\n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答案】B【解析】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19.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答案】C【解析】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的问题是群落中有多少个种群,哪些种群数量上占优势,各个种群间的关系、分布以及群落分布的范围和边界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除丰富度外,还包括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20.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95\n【答案】B【解析】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种群数量多于B,且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A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所以B错误。21.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2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答案】B【解析】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很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23.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孳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0.0111030(远郊农田)95\n铬浓度(mg/kg)0.250.210.120.08螨类密度(个/m2)16480226510471069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由于螨类是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范围小,实验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2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答案】C【解析】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25.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95\n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A图与B图所示。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图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图示回答问题。①在________点时,种群的补充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②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5\n26.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植物  20222022202220222022A10.09.286.85.5B3.02.11.10.30.1C0.30.61.11.52.3D3.02.00.400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上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答案】(1)样方法 S0(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2分)(4)20 0【解析】95\n(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2)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4)在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λ=1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20~30年间λ无变化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27.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041206710乙种群012032104500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28.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1)根据图甲回答问题。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____________;人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95\n②水生植物的分布体现出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现象。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④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2)从生态学原理上看,利用粪尿种植蘑菇这一实例体现了________原理。(3)若图乙中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答案】 (1)①芦蒿 3 ②分层 ③次生演替 ④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2)物质循环再生(3)c1/(a1+b1+c1+d1)×100%[或(a2+b2+c2+d2)/(a1+b1+c1+d1)×100%]【解析】香莲和芦蒿都属于挺水植物,生活于同一生态位,因此它们的竞争关系最激烈。分析图可知,人占有3个营养级。人工池塘中其群落演替类型应为次生演替。如果池塘鱼类大量死亡,池塘中分解者的数量先增加,当分解者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分解者的数量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图乙中鲢鱼的能量为(a2+b2+c2+d3),藻类的能量为(a1+b1+c1+d1),因此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29.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________。(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等级a级b级c级d级e级高级(cm)h≤1010<h≤3030<h≤100100<h≤300h>300数量(株)1206232166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3)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95\n29.某科研人员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通过对100个大草履虫的培养和研究发现,平均一个草履虫每24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为了研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设计了如下数学模型。请对该模型进行补充:大草履虫情况研究方法平均一个大草履虫每24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观察研究对象,____(1)____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____(2)________(3)____(写出t天后种群个体数量的数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____(4)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Nt=N0×2.309t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解析】本题通过草履虫的繁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项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30.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买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95\n(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买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组别12345678910株数/m202334124233【答案】(1)害虫防治(只要合理均可)(2)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3株/m2【解析】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对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然后进行组织答案。(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如害虫防治。(2)取样调查要求随机取样才具有科学性,要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所有个体。(3)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该块地中苦买菜的种群密度为:。31.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95\n(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方法技巧】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1)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2)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3)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4)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32.(探究创新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95\n(℃)0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请根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法。(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95\n【解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25℃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大,因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3)据图中数据可画出柱形图,注意柱形图的分布以及数值比例情况。(4)无关变量是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等,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将增加种群繁殖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减少;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即培养液中营养物质适当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会因此而增加,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33.(预测题)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地点A(山腰)地点B(山腰)地点C(山腰)草3种5种9种蕨类7种5种8种灌木15种4种2种95\n松树0种2种0种落叶树20种5种0种非生物因素地点A(山腰)地点B(山腰)地点C(山腰)风速低高高距地1.5米的光强低中高土壤湿度/%483515土壤中有机质/%6.53.82.5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mg·kg-19.44.5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____________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_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95\n34.(探究创新题)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如图是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有关实验研究结果,虚线表示培养水体中硅酸盐的浓度变化。图a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图b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图c表示两种硅藻混合培养的情况。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单独培养星杆藻时,该种群在前40天内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增长,40天内硅藻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95\n(2)两种淡水硅藻混合培养时,40天后②代表的__________藻将被完全排除掉。但在自然河流生态系统中发现两种硅藻一种分布在浅层,另一种分布在较深的水域,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该河流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能维持稳态,这是由于它具有____________的能力,从长远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依靠_____________调节来实现。(3)汉江支段流域水体曾因硅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硅藻大量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S型逐渐下降或减小(2)星杆垂直自我调节负反馈(3)水体温度升高和水体中硅酸盐含量较高【解析】(1)由图a中星杆藻在前40天内数量先增加后稳定,可判断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由于星杆藻的数量最终趋于稳定,所以可判断其增长率逐渐下降。(2)由图a和图b对比可知,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更强,故针杆藻和星杆藻混合培养时,针杆藻是优势种,而星杆藻将被淘汰;在河流中不同的水层分布着不同种类的硅藻,体现了群落结构中的垂直分层的现象;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影响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营养物质等。水体中硅藻大量繁殖,可能是气温回升,使硅藻增殖加快,也可能是硅酸盐含量升高,使硅藻增殖加快。【热点题型分析】热点题型1明辨概念,解答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例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95\n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解题时,要抓住题图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要清楚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于人还应考虑到迁入率和迁出率,即人口流动及国家政策等。答案A【例2】(2022·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题型攻略【知识储备】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应用⑴种群的各种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种群的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的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95\n⑵应用:减少虫害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有:①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②引入天敌;③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④培育抗虫作物;⑤轮作: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方法技巧】1.种群年龄组成几种图形⑴模式图  ⑵统计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稳定型衰退型⑶曲线图 ⑷柱形图增长型衰退型衰退型增长型稳定型2.判断方法:从图形中找到各年龄段个体之间的比例。若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若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若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热点题型2把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形成条件,准确解答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题【例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95\n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种群的增长曲线的理解。抓住λ的含义是准确解答该题的关键。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根据指数函数的特点,λ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长,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第1~5年呈指数式增长,为J型曲线;种群数量在第10~20年之间不断减少,至第20年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种群数量在第20年时达到最少。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答案C【例2】(2022浙江卷)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95\n题型攻略【知识储备】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前提条件(判断依据)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3.K值变动的示意图⑴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⑵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95\n热点题型3理解种间关系实质,解答种间关系曲线题【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解析从两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来解答该题。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答案B【例2】(2022全国Ⅱ卷)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95\n解析解题时,要弄清楚纵横坐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答案D题型攻略【知识储备】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狼与兔;青蛙与昆虫95\n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方法技巧】几种曲线的区分方法总结:(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热点题型4准确分析种间关系,解答种群数量变化推理题【例1】(2022·全国I)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以曲线反应的种群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解答该题。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题目告诉我们投放的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答案C【例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95\n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解析解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答案C题型攻略对于食物网中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相关生物的变化情况应依据食物链,从能量流动的角度作具体分析。【易错指导】不能正确判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的主要原因。(1)准确找出各种群之间的营养关系,是正确解答这种题型的前提;(2)应从其食物来源和天敌两个途径对某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当从两条途径分析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所经食物链短、能量传递较多的为准。热点题型5注意调查事项,解答种群密度调查题【例1】(2022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95\n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要弄清调查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A选项为逐个计数法,本题中范围较大,个体较小,不适用该法。B、C、D均为样方法,关键问题在于样方的设置,样方设置的原则是随机、多个,所以C选项正确。答案C【例2】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题型攻略【知识储备】种群密度的调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的机会;所以标志是应注意: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调查期中,没有迁入与迁出,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或死亡;应随机捕获。需特别注意的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标志重捕法。2.取样调查法(样方法)(1)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注意事项:①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进行;②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如乔木的样方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③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由于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④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方法技巧】95\n1.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热点题型6正确区分概念,解答群落演替题【例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考查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解群落演替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8,37,0| 答案C【例2】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95\n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题型攻略【知识储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比较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方法技巧】1.多角度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9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44:05 页数:95
价格:¥3 大小:2.65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