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3新人教版必修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2·德州)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一大”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C.《共同纲领》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材料中“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说明这段文字材料应该出现在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A、B项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符可直接排除;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中国积极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也与题意不符;材料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3.(2022·德州)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的这段讲话在于强调(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14-\n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A、B、D三项的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表达的意思。材料在于强调发展生产是巩固民族团结的根本。故选C项。4.(2022·盐城中学)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主要说明(  )A.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D.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员得到培训并且从事领导的职务,反映了我国真正的奉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均未得到体现。5.(2022·扬州中学)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1954年宪法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社会性质的转变。故选C项。6.(2022·江西白鹭洲中学)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 D[解析]-14-\n 本题考查民主法治完善的过程以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时间“1978年至1992年”可知,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对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使中国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7.(2022·嘉兴测试)1945年10月,在回答英国记者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以及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材料信息“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四大自由”,表明体现其论述的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本题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无关,俱排除。8.(2022·绍兴一中)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一届人大1954~1958年二届人大1959~1963年三届人大1964~1975年四届人大1975~1977年五届人大1978~1982年54115A.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B项错误;“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1999年,D项错误。故选C项。9.(202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就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答案] C-14-\n[解析] 首先需要注意徐蚌会战是国民党政府对淮海战役的称呼。分析材料可以看到马英九反对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类似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各选项,本题应选C项,A、B、D三项说法明显错误。10.(2022·临川一中月考)《领导者》一书中说:“‘然而他(指周恩来)在70年代初便看到要从根本上对中国的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还为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基础。”作者认为周恩来此时的外交活动(  )A.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界限B.丰富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建交原则C.拓展了中国外交的领域D.迈出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第一步[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70年代重大外交活动。材料中的“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还为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基础”表明C项是正确的,其他的三项与材料内容的主旨不相符合。11.(2022·安徽示范高中联考)2022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非期间指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老一代领导人的真情交往了然于胸……对当年非洲兄弟将中国‘抬进’联合国的往事,中国人民记忆犹新。”历史上,中非长期友好合作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②推动新中国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③有利于维护亚非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④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对华封锁包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材料主要强调非洲国家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非合作也有利于打破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孤立政策,中国虽然支持不结盟运动,但没有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现在也只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家,故排除②,选D项。12.(2022·南京摸底)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4-\n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世纪五十年代,亚非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朝鲜问题和越南问题,并没有提到中国的边界问题,也并不是由中国倡导,故A项错误;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处理的中苏关系,但并没有涉及边界问题,故B项错误;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故C项错误;1954年中国与印度为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正确。13.(2022·盐城摸底)2022年12月2日,《环球时报》报道称“美方建议遵守中国(划定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要求,日媒恼火指责盟友‘背弃’”。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日关系上美国曾有过同样的“背弃”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动”的举动。该举动是指(  )A.“乒乓外交” B.基辛格访华公报的发表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答案] B[解析] 本题以时事热点切入考查70年代中国外交。“乒乓外交”只属于民间文化外交,但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在此基础上,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成功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引起世界的震动,特别是引起日本的“朝野震动”。C项不过是基辛格访华所产生的结果而已。D项《中美建交公报》发表是1978年,而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故本题选择B。14.(2022·沈阳二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请你为上述内容确定一个最为合适的标题(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苏联的影响C.70年代的台湾问题D.中国70年代的外交突破[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说明当时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故选D项。15.(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A.“一边例”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4-\nC.“另起炉灶”D.“独立自主不结盟”[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D项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B项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16.(2022·江西红色六校联考)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90%和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巴尔干百分比”的特征有(  )①大国强权  ②两分天下③冷战对峙  ④美苏争霸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出美苏两国的对峙的对抗问题,只是客观的表明了在美苏在巴尔干地区的两分天下,并且这种分法并不是依据当地的自然、民族或是正常的需要而进行划分的,材料明显表明了是美苏两国大国强权政治的鲜明色彩。17.(2022·崇义中学月考)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指的是1945~1982年,这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而战争多发的亚洲、中近东和北非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故A项不准确;材料无法体现B、C两项说法。18.(2022·通化一中)某时期国际战略格局被形象地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姓‘资’姓‘社’)、三大力量(美英等发达国、中苏等社会主义及亚非民族独立国)、四种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并存)。”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策性课题不包括(  )-14-\nA.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B.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C.如何求得国际社会的承认D.如何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一个村子、两家姓”说明当时的国际格局应是两极格局,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作为国策性课题提出来应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选A项。19.(2022·衡阳八中)“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它们不能袖手安坐,它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作为”的表现是(  )A.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B.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C.提出发展经济的马歇尔计划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欧)各国皆弱”,这一现象出现于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的“作为”是指乘西欧衰落之机,控制西欧,其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其目的在于控制西欧,对抗苏联。故选C项。20.(2022·微山一中)1945年5月9日,莫斯科人们在纵情欢庆胜利。时任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则发出惊人论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新的战争则刚刚开始。”“新的战争”表现在(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④发动代理人战争A.①②④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乔治·凯南发出了8000字电文给华盛顿,说苏联正在扩张,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冷战指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进行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进行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甚至发动代理人战争,故选D项。21.(2022·温州八校联考)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14-\n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B.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C.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D.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美英两国都是民主国家,法西斯势力受到遏制,A项错;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C项错;二战结束后,英国并没有企图对苏联发动战争,D项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22.(2022·沈阳二中)如下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根据下列强国的特质,a、b、c、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  )A.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B.俄国、欧盟|日本、中国C.日本、俄国|中国、欧盟 D.欧盟、日本|俄国、中国[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依据所学知识,苏联解体后,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中俄仍是制约美国的重要力量;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应是美欧日和中俄美。分析选项,D项组合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项。23.(2022·孝感)2022年3月20日,由利比亚内乱演变成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战争引起全世界人民对利比亚局势的关注。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当今世界(  )A.正义战胜了邪恶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C.呈现多极化趋势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24.(2022·邯郸摸底)1970年3月20日,美国在国家安全决定第48号备忘录中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的决定,并通知韩国方面。作为补偿,9月2日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这反映出(  )A.美国撤走了全部在韩驻军-14-\nB.美国放弃了全球扩张战略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D.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的政策。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亚洲的韩国是其重要伙伴和基地之一。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力下降,不得不调整在全球的政策,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和安全,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在韩国撤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故选D项。25.(2022·湖北联考)2022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  )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A项说法不准确,巴西、印度、中国三国中只有中国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C、D两项错误。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202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材料二 《汉书》“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14-\n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职务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共产党1329126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0327026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有哪些民主政治制度?(2分)(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4分)[答案] (1)主权在民;(1分)真正享受民主的人是少数。(1分)(2)皇帝制度;郡县制度。(2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明清后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2分)(3)人民代表大会制;(1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分)(4)同: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一切国家大事;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2分)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民主专政。(任意两点2分)[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从材料“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特点。(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这一制度在很长的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但是在明清朝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3)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和雅典的公民大会性质是一样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是间接民主,雅典民主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27.(14分)(2022·长春十一中)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n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在这历史演进过程中,就国际体系构造而言,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而且并不总是排斥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妥协和进行协调,甚至形成对世界命运头等重要的战时同盟。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材料二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2分)从经济运行模式的角度看,冷战的实质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思维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答案] (1)原因:美、苏势力的增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2分,每点1分。)实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对立或两种经济体制的对立。(2分)(2)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史实: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14-\n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答到此点可以加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0分,其它观点言之有理,证之有据,可酌情得分。)评分标准:第一档:(6~10分)有两个明确的观点(或整合为一个观点),(各2分或4分)并分别用两个以上史实来说明,(4分,每一史实1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分)第二档:(4~6分)有一个方面的明确观点,并有两个以上的史实说明。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如两档史实与观点无逻辑关系的,扣除该史实分数。第三档:无明确的观点,罗列一个史实给1分,最多4分。[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国际关系。(1)第一小问抓住信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归纳;第二小问注意条件限制“经济运行模式”实际是回答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即经济模式的对立。(2)本问考查冷战的影响。考查的方式是短文写作,实际上是评价冷战。我们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文章写作不能用简答题的写作方式那样,而是应该段落化、条理化,每一段中心思想要明确。另一个方面,也不能和语文作文那样,强调文采,只要言之有据,层次分明即可。28.(12分)(202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14-\n(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6分)[答案] (1)特点:维护印度国家安全;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2分)背景:美苏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战后许多殖民地民族取得了独立地位。(4分)(2)态度:不支持葡萄牙。(2分)联系:由于印度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说明其不与苏联结盟,而如果美国支持葡萄牙,那就有可能导致印度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而发展与苏联的关系。(4分)[解析]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合理解读,并综合分析、归纳。(1)第一小问要从材料信息来看,印度积极主张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即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以此来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第二小问中国际背景要结合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形势去分析。战后建立的是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美苏争霸,美苏冷战,随着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条件,不结盟运动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反对美苏霸权,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2)第一小问的态度明显不支持葡萄牙。第二小问的联系可从印度不结盟,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如果支持葡萄牙有可能使印度靠向苏联,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本质上是为了美国的整体利益。29.(12分)(2022·广西梧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评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第一种观点:苏联认为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2分)理由: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实行对苏“冷战”政策。(2分)依据: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1949年建立北约军事集团,使冷战恶性发展。(8分。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第二种观点:美国认为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2分)理由: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强推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而苏联对西方政策又做出强烈反应,推行扩张主义政策。(2分)依据: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同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在古巴引发导弹危机。(8分。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14-\n第三种观点:中国学者认为美苏均有责任(或美苏共振)。(2分)理由:答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和苏联实行强硬对应政策,(2分)并分别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即可。(8分)[解析] 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既可以提取信息苏联认为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也可以提取信息美国认为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也可以提取信息美苏均有责任(或美苏共振)。不管选择怎样的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6:51 页数:14
价格:¥3 大小:74.0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