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化指导】2022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5 从鸦片战争到把国联军侵华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从鸦片战争到把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20年前至1845年我国白银与铜钱的兑换如下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年份每两白银可兑换的铜钱数量1820年之前约值1000枚铜钱1827年1300枚1838年1600枚1845年2200枚或更多一些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清政府滥铸铜钱,导致银贵钱贱D.白银是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2.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B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3.“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6\n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中可以得知是三元里抗英的事迹,因此结合材料能够归纳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而敢于造反与题干精神不符。答案:C4.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C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故选A。答案:A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6.(2022·广东六校联考)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解析:19世纪中期,所谓“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使其无力应对西方的挑战,因此这里的挑战是指西方要求“修约”,扩大市场,在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D6\n7.(2022·天津质检)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据此判断西方列强获得的特权是(  )①居住和租地 ②领事裁判权 ③关税自主权 ④最惠国待遇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8.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各选项,正是由于①②使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对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③正确,战争失败后给中国的国民以极大的冲击,特别是知识分子开始惊醒;④正确。本题选C项。答案:C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答案:C10.(2022·吉安三校联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6\n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解析:抓住材料中的信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这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材料后面是指日本商品在华享有种种优惠条件,这样造成最大的危害无疑是把刚刚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资企业放到不平等的位置,挤压和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答案:C11.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12.(2022·晋中月考)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22·西安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6\n材料二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三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1)材料一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4分)(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6分)(3)材料三,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2分)(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解析: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组成了三则材科。第(1)问,关键是要史论结合;第(2)问,“原因”概括相关史实即可;第(3)问要依据材料三分析其本质;第(4)问应从中日两方面多角度分析。答案:(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理由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的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作辩护。(3)清政府的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做了长期且充分的准备。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材料二 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蔡锷《军国民篇》材料三 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6\n材料四 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列为“上帝今有七怒”之一。——《义和团杂记》材料五 “(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秋瑾《精卫石》填词(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6分)(2)根据材料四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原因何在?(6分)(3)根据材料五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有何不足?(8分)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48:36 页数:6
价格:¥3 大小:132.9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