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化方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4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优化方案】202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1.(2022·聊城一模)某史学家在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这里的“新集体”是指(  )A.诸侯          B.奴隶贵族C.士D.商人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故“新集体”不会的指奴隶社会下的贵族和诸侯,排除A、B。题干中评论的是“百家争鸣”的推动者,属思想文化领域与商人无关,排除D。“士”阶层的崛起和扩大,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故选C。2.(2022·中山模拟)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可能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选B。材料的主旨是“清静无为”的思想。这显然是道家思想主张。四个选项中,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他的都不属于道家学派。3.(2022·温州高三测试)《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选D。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抓住材料中的“俭”“不知别亲疏”。“不知别亲疏”意指不知道区别亲疏,平等相待,即兼爱,因此答案选D。4.(2022·云浮一模)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引用材料强调严刑酷法有利于规范人的言行,故选D项。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选C。儒学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较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汉代儒学汲取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新儒学;在宋代,儒学又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据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指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本题选C项。6.(2022·济南模拟)“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4\n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根据题干“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现象分析,属于“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由此分析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李贽对君主专制思想进行了批判。7.(原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临淄稷门附近设立的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各派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材料2:郝铁川在2022年3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今日我们需要的“百家争鸣”并无多少相同之处。第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参与者大都没有学术理念,与其说是“百家争鸣”,毋宁归为“百家争宠”,即“争”君主个人的“宠”。他们贡献的大都是帝王之术、治国之道,这些当然有其历史价值,但却把学术问题简单地政治化了。第二,战国时期的“百家”大都没有容忍不同学术见解的宽阔胸怀。传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七天,就杀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少正卯;孟子破口大骂道家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禽兽也”;法家更是“焚书坑儒”。与其说是“百家争鸣”,毋宁归为“百家叫骂”“百家残杀”。请回答:(1)结合材料1分析,稷下学宫的出现有何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2的观点。(3)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出现了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举例说明两者的表现及原因。解析:第(1)问的关键在于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第(2)问,材料的观点是基本否定“百家争鸣”,要正确评价该观点,要结合对“百家争鸣”内容和影响来综合判断;第(3)问,关键是要把握“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含义。答案:(1)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材料2几乎完全否定了“百家争鸣”,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看到“百家争鸣”对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看到百家思想的精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3)民本思潮的表现: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荀子重申“舟水之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原因:战国时期,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和统治者剥削压迫,社会矛盾激化。专制主义的表现: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带有专制主义色彩;李悝、商鞅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原因:战国时期,集权和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1.(2022·郑州模拟)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子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解析:选B。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符合庄子为人处世的原则。2.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观点的是(  )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4\n解析:选B。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由材料中“隆礼”“重法”两个关键信息,可知该思想家倡导“礼法并举”“王霸统一”,故选择荀子。3.(2022·徐州一模)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解析:选C。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从信息“王者欲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项。4.对漫画《思想家的话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三人是儒家思想家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选C。根据三人的观点“民为贵,君为轻”“仁者,爱人”“仁义”等,可得出三人是儒家思想家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可排除B项;根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这一事实可知D项正确,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割据混战,儒家的“仁”“民贵君轻”等思想不能满足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5.下图是一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思想流派时整理的示意图,这一思想流派是(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解析:选B。此题可用排除法。法家在秦朝受到推崇,A项错误;道家和墨家从来就不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C、D两项错误。故选B项。6.(2022·临沂质检)“江都相董仲舒……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器重)之。”董仲舒“以经术润饰吏事”的表现是(  )A.兼采阴阳五行说,糅合改造儒学B.提出“天人感应”,倡导“君权神授”C.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延续道统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结合题干材料“以经术润饰吏事”可知董仲舒力图改造利用儒学为政治服务,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正是迎合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B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4\n材料2:(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3: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几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命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不同时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命运。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努力:①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的焚书坑儒;③西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评价: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②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07:29 页数:4
价格:¥3 大小:141.3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