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新闻和访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2单元新闻和访谈板块一 新闻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都有影响。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然而,尽管他无声无息,他却具有英雄的品格。让我们继续讲伊万斯的故事吧。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一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是,先生!”伊万斯说。6\n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1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突然,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甫。这位神甫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神甫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的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疯病人,这些人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9时10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摘自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罗伯特·凯塞)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运用目击者的话语,记述新闻主人公约克·伊万斯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忠于职守的感人事迹,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性,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B.文章开头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吸引读者眼球,为下文叙写一位忠于职守的忘我的英雄作铺垫。C.“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用“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来反衬约克·伊万斯疏散群众工作的难度,衬托伊万斯忘我的精神。D.“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这句话表明,伊万斯的工作从来就没有得到上司的重视,他的上司对社会安全漠不关心,这也为下文写他孤军奋战埋下了伏笔。6\nE.“这天夜里”“夜间11时”“过了一小会儿”“几分钟后”“在不到一小时内”“早上7时以前”“9时10分”这些时间词的推移,增加了现场紧迫感,目的在于使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叙述而悬了起来。解析 B项,应为“先抑后扬”;D项,说法绝对,也许伊万斯的上司当时是警惕性不够,但从后面与伊万斯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上司对群众安全是重视的。E项,“目的”分析有误。答案 AC2.这个特写标题看似平常,文中也多次强调伊万斯是个“平常人”,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新闻标题朴实,就像一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但是,新闻内容却让人大为震惊。文中也没有对新闻主人公约克·伊万斯的肖像进行描写,只是多次强调他是个平常人,如“在训练中,他的表现平常”,“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无声无息”,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从容自若,镇定地指挥行人,以自己的牺牲彰显了严守岗位、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在这一点上,他具有“英雄的品格”。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写他的极平凡,反衬平凡中的伟大,使人们在强烈的对比中,为英雄行为所折服。3.约克·伊万斯发现定时炸弹后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他的这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虽然约克·伊万斯知道身处定时炸弹边上的巨大危险,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颤抖,在众人的生与自己的死的选择中,他是那样镇定、从容。虽然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防空民防人员,但在生死关头却能恪尽职守,竭尽全力疏散行人,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连尸骨也没留下,而数以百计的人却因为他的疏导而得救。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壮烈的献身精神!4.这篇特写的开头原来有这么一段议论的话:“艺术家完全应该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有人说这是画龙点睛,有人则说这是画蛇添足。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我赞成“画龙点睛”说。面对约克·伊万斯这样的英雄,作者不应该以纯客观的手法来写作。作者应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也可以有一语中的的议论、发自肺腑的抒情。这是动情的评价,既是抒情也是议论,为特写塑造形象、讴歌英雄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6\n(示例二)我赞成“画蛇添足”说。约克·伊万斯是千千万万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英雄之一,把他说成是“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就有溢美与夸大之嫌,使本来感人的故事反而显得做作,失去其感人肺腑的震撼意义。况且还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色彩。所以,还是删掉这段议论比较好。板块二 访谈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王克勤访谈录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最有激情、干劲最足的一个。我看过你的一些言论,你做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职责,你是把新闻当做信仰。王克勤: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时,首先是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南方周末:你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王克勤:对。说到为了报道而报道,我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吉林一家媒体报道农民工从楼上摔下,摔死了,它的标题叫“昨夜上演高空飞人”。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农运车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头部轧过去,轧死了,它的标题叫“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可见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何其冷酷。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目标是传递信息,中级目标是报道真相。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作为一个人,我看到别人痛苦我也会跟着痛苦,想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而如果别人受难时你反而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南方周末:这就超出报道的技术范畴了,而属于道的层面。王克勤:相对于“新闻之术”来说,这可以称为“新闻之道”。技术层面,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但是要做到遵循“新闻之道”,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见到老大爷向我们求助。当然出于职业规范你要保持跟他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同时要对他保持应有的尊重,这并不矛盾。南方周末:这既是做人,职业素养也在其中。王克勤:对。概括起来无非六个字:说人话,做人事。南方周末:你作揭黑报道差不多20年了,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6\n王克勤:我觉得要有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努力了,社会将有所改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但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改变”。说实在话,我一直苦苦坚持,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柔软,我看到别人求助的眼神,会很痛苦。要减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动,在职业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换得内心的宁静和宽慰。从职业层面讲,作为记者更需要有激情,应该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动。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记者应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就拿我这近20年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年作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来甘肃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的整治。我后期的很多调查,包括艾滋病调查,山西疫苗黑幕调查,就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来讲,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报道已经对全中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显示,他们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全民的启蒙作用,它已经提醒了全中国所有的家长,要冷静地看待现阶段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盲从和盲信。南方周末:你认为舆论监督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王克勤:十年前,我对舆论监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现在的思考和当时的思考变化不大。我认为舆论监督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从微观上讲,舆论监督往往都是捍卫具体的公民权利,对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作用。第二,从中观上讲,我们的努力可能影响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仅使报道中的当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构起到点滴的改变作用。第三,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天的报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现,只要不断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有累加效应。这个作用是渐进的,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南方周末:但是记者的能量、媒体的能量不能高估。媒体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王克勤:是的。不过只要一直坚持那样去做,那样尽职尽责,就能够有所成就。(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5.下列对访谈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南方周末》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行为,认为他做新闻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即不仅仅是为了职责,而是把新闻当做信仰。B.一个新闻记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说明他的人性已经异化,他已经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目标。C.出于职业规范,新闻记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应该对求助者保持应有的尊重。D.王克勤对山西疫苗黑幕的调查,不仅促使公共卫生工作者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全民起到了启蒙作用。E.王克勤认为不能高估记者和媒体的能量,但记者和媒体只要尽职尽责地坚持,就能够有所成就,并且能使社会产生突变。解析 B项,“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目标”错,应该是“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终极目标”;E项,“能使社会产生突变”错,应该是“渐变”。6\n答案 BE6.王克勤列举了《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和《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报道事例,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用具体事例说明有些媒体、记者对生命的冷漠。②引出下文谈及的新闻的三个目标。7.这篇访谈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请你就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新闻的三个目标:初级目标、中级目标、终极目标。②王克勤近20年坚持作揭黑报道的原因。③舆论监督对社会的三个层面的作用。8.王克勤认为:“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这篇人物访谈的社会价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警示记者、媒体要有良知;对苦难不能漠视,坚持“新闻之道”;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监督、促使社会往好的方向改变。启示人们在面对维权、讨薪、救灾等求助时,就应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应冷漠视之;要像王克勤那样坚守良知、尽职尽责,促使社会和谐进步。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14:12 页数:6
价格:¥3 大小:32.3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