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第3单元附录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第3单元附录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孔孟的主要思想及其比较一、孔子的主要思想(一)关于做人的思想1.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分析: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2.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分析: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分析: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分析: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分析:这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德的外在标准: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18\n分析:此处,他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6)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分析:孔子认为,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7)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分析:孔子主张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在他看来,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分析:孔子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强调做人要重视全面发展,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分析:孔子认为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二)关于塑造君子人格的思想1.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分析: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分析: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分析: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18\n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分析: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分析: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的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分析: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5.君子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分析: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三)关于学习态度、方法和目的的思想《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8\n1.关于学习的态度(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分析: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他说,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颜渊具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分析:孔子认为,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分析:孔子认为,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知疲倦,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要知难而进,不能像冉求那样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半途而废。(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分析: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他说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分析:孔子强调学习要注意复习。(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分析: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二者不能偏废。(3)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分析: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要精益求精,他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3.关于学习的内容(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分析:孔子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18\n(2)“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分析: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就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即在重视博学的同时,要重视抓住根本的东西。4.关于学习的目的(1)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分析: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其实是在说: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2)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分析: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学与用的关系,即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这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分析: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四)关于教育的思想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分析:孔子主张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分析:孔子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这就是“因材施教”18\n的主张。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就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就故意抑制他。(2)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分析:孔子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他认为学习贵在触类旁通。他特别强调,对于学习者,不到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不去启发他;不到想讲而讲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他;列举一个道理而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就不再教诲他。(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分析:孔子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五)关于务政的思想1.关于务政的对象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分析:孔子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2.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1)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分析:孔子认为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分析: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从政者必须具备温良恭俭让的素质。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卫灵公》)分析:孔子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18\n分析:孔子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因为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2)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分析:孔子认为在处理政务时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六)关于治国与安邦的思想1.治国的根本(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分析:当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时,孔子说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即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分析:孔子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他说,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2.治国的前提(1)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分析:孔子说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他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他说,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2)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分析:孔子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孔子认为君主治国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3)“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分析:孔子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3.治国的基本方法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18\n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分析: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重视选拔优秀人才,重视富国,重视教育民众,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4.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七)关于“鬼神”思想1.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从而对传统宗教意义上的鬼神观作出理性回应。(1)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分析:这是一段描写孔子在重病时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孔子以“有诸”和“丘之祷久矣(如果是这样,我早就祷告过了,可为什么还会生病?)”表达了他对祈祷是否有理的怀疑态度。(2)“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分析:孔子认为真正决定人命运的并不是祷于鬼神,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爱人”、施“仁”。(3)“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敬鬼神而远之。”(《雍也》)分析:孔子不仅怀疑鬼神,而且避免谈论鬼神,尽可能地远离鬼神。2.将鬼神和人事予以明确区分,积极引导人们把关注的视域聚焦于人事。在孔子看来,鬼神属于“天道”的问题,而天道远人道迩,与“人道”相关的人事才是人们在有限生命中应该关注的中心问题。知道应该知道且能够知道的事,做应该做的事,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智者。(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分析:孔子认为,在现实中,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反而去祭祀不该你祭祀(“非其鬼”)的鬼神,这不仅是献媚,更是怯懦的表现!(2)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分析:孔子对于弟子们一次次地问到鬼神的问题,并非避而不答,而是以巧18\n妙的方式引导他们把关注的视域转移到现实的人生。3.把祭祀鬼神的象征意义与伦理秩序的建构结合起来,将以往以祈福为目的的祭祀转变为自我反省,通过对死者的祭祀使生者产生无限久远的伦理责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分析:在孔子那里,对鬼神的祭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是人们对已逝祖先“孝”的继续,是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伦理追认。在祭祀中,生者体悟到对死者承担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因此在死者的观照下产生敬畏之心,正是这种敬畏之心引导着生者的伦理行为。4.借助于对鬼神的祭祀,将对神灵的崇拜推广为对文明创造者的敬仰。孔子关注的不是祭祀形式,而是祭祀的人文意义。(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分析:孔子认为: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的时候,好像神真在那里;如果自己不参加祭祀而让他人代之,则等于没祭。这充分地体现了孔子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理性精神。(2)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同“斋”)如也。(《乡党》)分析:这里的“祭”,是“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是“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04页)。由此可以看出,把祭祀之对象推广到现实生活中文明的创造者,充分彰显了其鬼神观的人文意义。综上所述,在孔子那里,通过化宗教意义上的鬼神为人文意义上的鬼神,鬼神之内涵与功效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已经不徒有宗教迷信色彩和世俗功利意图,而主要是成为孔子实践其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的手段。二、孟子的主要思想(一)哲学思想1.“性善论”思想(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分析: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用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不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爱父母便是仁,敬兄长便是义。”他认为人天性善良。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而“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性善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那就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社会属性。性善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18\n(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分析:这里孟子提出了只要是人,都具有向善的能力。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存在阶级差别及分工不同,但他们的人性是同一的。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分析: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这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而且,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有之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对于不愿意向善的人,孟子认为那是“自暴”、“自弃”、“自贼”。最后,“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舍生取义”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分析:孟子将性善视为“善端”,也就是说只具备善的可能性,而并非现实性。也正是基于这“善端”之说,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在后天人性修养中的必要性。这四个善端,若不能扩而充之,则人“近于禽兽”。而扩充的过程即为修养的过程,虽然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先验基础之上的,但无论怎样,《孟子》中记载的关于“善端”对德性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论证是机智而严密的,也充分揭示了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2.“尽心知性”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分析:尽,扩充;心,指所谓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知性,指认识所谓天赋给人的本性,即仁义礼智“四端”。孟子认为,人们要是能扩充和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四端,因为“本心”当中就包含着自己的本性,一旦“知性”,进而就可以认识“天命”。18\n(2)“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公孙丑上》)分析: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工夫,就有可能实现“尽心知性”。首先,孟子认为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办法的了,他说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会失去很多;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会很多。其次,他认为任何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再次,他认为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否则,就显得软弱乏力。简而言之,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即是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这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二)政治思想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分析: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他认为,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2)“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尽心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分析: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他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臣下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分析: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18\n(4)“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分析: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分析:孟子关注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批评统治者残酷压榨百姓的行为。2.仁政思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分析: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使民众无衣帛鱼肉之忧,送终厚敛之虞。他说,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铤而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滕文公上》)分析:孟子“仁政”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民有恒产”最主要的是民众拥有土地。他提出“耕者九一”的主张,即将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先把公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这样就解决了民众的土地问题。孟子认为让庶民百姓牢牢扎根于土地,可以达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滕文公上》)的目的。(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18\n分析:孟子认为养民还要使民以时。他说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4)“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上》)“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分析:孟子认为养民还要取民有制。他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希望统治者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代圣君尧舜所实行的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他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徭役赋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收入,徭役赋税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重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所以,孟子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要有节制,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和标准,同时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以达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尽心上》)的目的。教民(5)“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滕文公上》)分析:养民是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教民则是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孟子认为教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3.“王道”思想“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目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离娄下》)18\n分析: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善养人”,这就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孟子强调应当以善来教化民众,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对于不以“王道”治国者,都视为“罪人”和“独夫民贼”,予以猛烈抨击。4.教育思想(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分析:孟子非常重视培养和重用贤才,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分析:孟子要求人们不被文献典籍束缚心灵,用敞开的胸怀来涵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分析: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明人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所谓“人伦”就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对关系。孟子重视孝悌之道,主要原因是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基础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之上,这显然具有很强的道德至上主义。他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三、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8\n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不同观点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人格培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君臣关系18\n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仁义礼智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对待学问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德修养(一)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1.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2.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①欲仁得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②善学知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思统一)道德修养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多闻、多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③克己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④内省思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反省称为“自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⑤力行近仁:18\n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⑥磨炼成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人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①存心保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②寡欲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③反求诸己: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④尽心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⑤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⑥以义求仁: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18\n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创新设计】(安徽专用)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 第3单元 附录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第3单元 文化经典阅读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第1单元 第3节 分析综合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第1单元 第2节 附录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2单元 第5节 探究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单元 第5节 探究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8单元 附录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附录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单元 附录
【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附录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25 15:14:17
页数:18
价格:¥3
大小:40.8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