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步步高】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 四大发明的影响、古代文学发展趋势、书画发展、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双百”方针、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等1.某书载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答案 B解析 题干重心落在前半句,旨在说明三大发明对中国影响的局限性,故选B。2.“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答案 D解析 柳永的词迎合、满足市民大众阶层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事情。故本题选D项。3.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 B7\n解析 由图片中汉字发展可知①正确。图片反映了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故③正确。②表述不正确。图片无法体现汉字的古老,故④不正确。因此选B。4.右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黄甲图》(局部),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讲究工笔重彩B.强调个性表现C.重视气势雄伟D.追求摹写逼真答案 B解析 中国文人画强调个性表现,追求写意,故B项正确。5.202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这也意味着世界上99.8%的海底“蛟龙号”都能到。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答案 B解析 A、D两项表述本身不正确,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这说明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选B。6.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错误的……”据此可知,陆定一强调的本质问题是(  )A.科学界应贯彻“双百”方针B.自然科学应自由发展C.思想界不存在“阶级斗争”D.社会主义的本质答案 A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在自然科学上可以存在各种学派。这是“双百”方针的体现,故选A。B项反映的是表象;C项观点本身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7\n7.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评价。C项是“文革”时期的,而且是应该否定的,据此可排除;A项和B项是并列关系,且从它们和D项的关系来看,它们都包含在D项里面。答案为D。8.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答案 C解析 1977年的图表反映出报考的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1977年恢复高考,致使近十年间的未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也就与招生人数呈现巨大的差距。正确答案为C。常考易错针对练常考易错点 中外科技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书法与绘画风格、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等是易错点1.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7\n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在于对中西科技的异同辨别不清。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是近代西方科技的特点,排除④。答案为A。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宗教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平民化答案 D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把握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汉赋多为歌功颂德的“宫廷文学”;隋唐科举制的实行使下层知识分子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唐诗兴盛;而宋词、明清小说的繁荣是市民阶层兴起的一大表现。答案为D。3.“……其全景式的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A.文人画B.风俗画C.山水画D.宫廷画答案 B解析 此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古代绘画种类、特色分辨不清。结合题中的描述,可知该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场景,属于民间风俗画,故答案为B。4.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约里奥·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A.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B.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C.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D.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答案 C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时代特征和历史事件把握不准。1951年,苏联和美国已拥有了核武器,A项“先发制人”的说法不正确;美苏造出核武器比中国早,B项不正确;“拥有核武器”是为了“反对核武器”,并未体现“提供电力”,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通过拥有核武器来提升国防能力。故答案为C。大题冲关规范练7\n1.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教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答案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7\n解析 第(1)问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的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第(2)问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第(3)问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基本上符合中国的国情,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中国教育管理精览》材料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66~1976年我国教育举措的认识。(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哪些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7\n答案 (1)高等院校招生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造成了我国“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后果;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高考制度的恢复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并为此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并确立了教育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4)都强调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认识。第(1)问重在分析其实质,说明其危害。第(2)问需要在提取材料二有效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第(3)问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4)问归纳材料三、四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即可得出结论。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28:49 页数:7
价格:¥3 大小:385.9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