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2节) 链接资料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2节) 链接资料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9
2
/9
剩余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2节)链接资料18个文言虚词用法集录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何hé(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或“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n(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3.乎hū(1)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①在。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②对、对于、给、向、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③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④此外,还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nǎi(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窃符救赵》)“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如果”“至于”等,例略。5.其qí-9-\n(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诘)(《游褒禅山记》)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表假设)(《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6.且qiě(1)连词。①表示递进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②表并列关系。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7.若ruò(1)代词。-9-\n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③“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8.所suǒ(1)助词。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①一种表示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②一种表示手段或凭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9.为读音一:wéi(1)动词。①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②成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④是,算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9-\n⑤认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介词,表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辞为?(《鸿门宴》)读音二:wèi介词。①给,替。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②向,对。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③因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10.焉yān(1)语气助词。①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②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2)兼词,于之,于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3)代词。①表他称。他、他们、它、它们。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11.也yě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①表示判断语气。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②表示肯定语气。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9-\n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③表示疑问语气。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表示感叹语气。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注]“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12.以yǐ(1)介词。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把、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9-\n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副词。通“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13.因yīn(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2)用作连词。①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因果。相当于“因为”“由于”。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14.于yú(1)“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得复见将军于此。(在)(《鸿门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公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出师表》)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赤壁之战》)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左忠毅公逸事》)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记王忠肃公翱事》)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良曰:“长于臣。”(比)(《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译)(《五人墓碑记》)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廉颇蔺相如列传》)(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9-\n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15.与(1)介词“与(yǔ)”,主要有两种用法:①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与”可译为“跟”“同”等。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②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以后受益的对象,即发出动作为的是“谁”或“什么”。可译为“为”“给”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2)连词“与(yǔ)”,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也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可译为“还是”。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3)语气词“与(yú)”,一般位于句尾,表达疑问的语气。有时写作“欤”。可译为“吗”“呀”“吧”等。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16.则zé(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②表示假设关系。有时用在前面的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时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个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颡》)(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17.者zhě助词。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9-\n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停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③“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④“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⑤……者……也,构成判断句式。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⑥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18.之zhī(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5 链接资料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4 链接资料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8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7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6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5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4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3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2节)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第1节)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6 00:14:47
页数:9
价格:¥3
大小:49.9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