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通用版2022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技法提分点14比对文本巧辨析分析概括细提炼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技法提分点14 比对文本巧辨析,分析概括细提炼七重对比识辨分析概括读文支招用“  ”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K”标注人物,从而厘清层次,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1.理脉络,锁定时间节点①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②州举茂才,除温令→悉诛奸猾,境内清夷。③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④岁余→征拜侍御史。⑤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曲尽情诈,压塞群疑→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⑥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2.辨褒贬,明晓“春秋笔法”①当职割断,不避豪右→褒:遇事敢于决断。②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间接评论:褒其善于简贤选能。③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褒:处事公平正直,办案宽猛相济。17\n④以为涣有神算→间接评论:褒其断案如神。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褒:德行昭彰,百姓感戴。⑥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间接评论:褒其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典题文本(202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对点解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17\n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解析 通过比对关键词语,选项故意曲解文中“旋踵”一词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旋踵”的意思是“转身。指畏避退缩”。“不得旋踵”意为“没有畏避退缩”,D项中,“仍然忙得无法分身”这一句理解错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析 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好侠”“尚气力”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且都是王涣年少时的性格特点,这两句间应该断开,故排除C和D;“敦儒学”是重视研习儒学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选B。答案 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 D项,“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答案 D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译文:                                    17\n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译文: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参考译文】17\n王涣字稚子,广汉郪县人。其父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气力,多次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重视研习儒学,学习《尚书》,诵读法令,大体了解了其主要旨义。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时,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绝不留情。陈宠名声大震,入朝担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让主簿镡显弥补疏漏、匡正过失,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由此开始出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让他担任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道路上停宿。那些放牛的人,总说将牛交给王涣,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之事。王涣担任温县县令三年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依法整肃下属各郡,教化和声威大行。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凭借公平正直立身处世,处理政事能做到宽严得当。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而历届官员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案件,王涣无不详尽细致地弄清事情的真伪,消除大家的疑惑。他又能用奇异的方法,多次揭发隐藏未露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对他称颂叹服,认为王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集资,引来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的职位上离世。一、(202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7\n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排除错误选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帝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义著名,愿向他投降。’”答案 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解析 B项,“收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通“拷”,拷问的意思。拘捕拷问。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解析 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无中生有,原文“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答案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译文:                                                                        17\n(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译文:                                                                        解析 (1)重点字词:“枉”“更”“它”“复”。(2)重点字词:“大”“辄”“屡”“之”,省略句。答案 (1)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反的,再说说其他要求吧。”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参考译文】17\n赵憙字伯阳,南阳宛郡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只有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而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熹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来了,于是任命他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攻破了王寻、王邑,赵憙负了伤,有了战功,回去后被任命为中郎将,封为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友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光武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后,光武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就大惊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做过琅琊相,好强不守法度,掠夺兼并,大家都很怕他。赵憙到任后,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查出来,就不断地追问其奸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为他求情的达数十人,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快病死了,(皇帝)车驾来到赵王身边,问他想要说什么。赵王说:“我和李子春关系不错,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留他性命。”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反的,再说说其他要求吧。”赵王没有再说话。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大帅,余党受株连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的身体就行了,可以把所有人都迁移到京城边上的郡里。”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把他们都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赵憙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坏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了,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建武二十七年,任命为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这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光武帝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重,肃宗亲自前去探视。等赵憙逝世之后,肃宗车驾前去祭吊。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谥号为正侯。二、(2022·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解析 句中“也”后断开;“游酢”人名,不要断开;“日读”的宾语是“论语”,后面断开;“则”转折,前面断开;“会意”一个词语,不要断开。答案 C17\n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作,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解析 C项,各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答案 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婺州知州。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解析 C项,曾开“因此被贬婺州知州”错,依据原文被贬婺州知州的应是胡铨。答案 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译文:                                                                        (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译文:                                                                        解析 (1)苟:如果;愿:希望;所以:用来。(2)故:因此;不可夺:不可强迫他更改意志;有所自:他这样做的理由。17\n答案 (1)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2)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参考译文】17\n曾开字天游。年轻时好学,善于写文章。崇宁年间进士及第,调任真州司户,多次升迁至国子司业,后又提升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宫中起草制书,有许多议论驳斥,违逆当权宰相的心意,降官为太常少卿,责令监督大宁监盐井,是个只有一匹马的小官,但并不因此而自卑。建炎初年,奉诏令驻潮阳招安捉拿虔州贼寇,事情完毕,于是让他去镇守虔州。过了二年,所有寇盗都讨平。又召还他任中书舍人,论述说:“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一旦失去那里的防卫,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希望选择可倚重的大臣与吴玠合力巩固卫护整个蜀地。”曾经进言说:“太祖鉴于五代末年本末倒置指挥不灵的忧患,京城附近的驻军,比天下兵马多一倍,卫护皇宫的宿卫军,由三衙统领。现在禁军部队力量薄弱,希望参照从前的制度加以增补。”皇帝全都欣然采纳。当时秦桧专权主张和议,曾开应当起草国书,辨析了体制不正确,辩论这事,不听从,于是请求罢免,改兼侍读。秦桧曾经招曾开用温和的话安慰他,而且说:“主上空着执政的位子来等待你。”曾开说:“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秦桧说:“就像高丽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古代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秦桧这样,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凭宝文阁待制的身份做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一、(2022·江西南昌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貳,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注】 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B.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C.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17\nD.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解析 “登车揽辔”是一连串的动作,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D;“州境”这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答案 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任职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人。B.掾属,辅佐三公、郡县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C.传舍,旧时官府的一部分,是古代高级官员在办公之余,休息住宿的处所。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于身。也借指官爵。解析 C项,传舍又称驿舍,邮舍;古代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答案 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弹劾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余人,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表示如存私心,检举失实,甘愿受死。B.范滂反对宦官,遭受陷害。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诏缉捕他。吴导伏床哭泣,欲弃官与他出逃,范滂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C.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外甥李颂为同乡人所不齿,范滂在任命他做小官的问题上坚决不通融,即便是举荐他的宗资也无可奈何。D.范滂慷慨赴难,重情孝母。他决定以死平息灾祸,但也难以割舍母亲的恩情;他的母亲深明大义,理解他的选择,母子离别的事迹令时人感动流泪。解析 B项,“欲弃官与他出逃”的不是“督邮吴导”,而是县令郭揖。答案 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译文: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译文:                                                                        17\n答案 (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得分点:“岂宜”“格”“得无”,大意)(2)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得分点:“清裁”“齿”“笞”,大意)【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光禄四行。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为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17\n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结党营私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监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于是自己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范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二、(2022·湖北十堰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也。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填者,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元规泣请曰:“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元规性孝,事母甚谨,晨昏未尝离左右。梁时山阴县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规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孤侄入船,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及水退获全,时人皆称其至行。元规少好学,从吴兴沈文阿受业,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时名儒咸称赏之。起家湘东王国左常侍,转员外散骑侍郎。简文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除中军宣城王府记室参军。及侯景寇乱,携家属还会稽。后主在东宫,引为学士,亲受《礼记》《左传》《丧服》等义,赏赐优厚。迁国子祭酒。新安王伯固尝因入宫适会元规将讲,乃启请执经,时论以为荣。俄除尚书祠部郎。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杜预,凡一百八十条,元规引证通析,无复疑滞。每国家议吉凶大礼,常参预焉。丁母忧去职,服阕,除鄱阳王府中录事参军,俄转散骑侍郎,迁南平王府限内参军。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元规著《春秋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两卷,《左传音》一卷,《礼记音》两卷。(选自《陈书·王元规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B.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17\nC.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D.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解析 句中“元规”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之”是“去”的意思,和“镇”不要断开;“四方学徒”为新的陈述对象,可以和后面断开;“请”的内容是“道”不要断开。答案 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也有其他含义。B.诏策,文中指封建社会的一种取士制度,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C.历史上称一个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为后主。如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D.古代称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服阕”。守丧,是孝顺行为,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解析 C项,“第二代君主”错误,应为“末代君主”。答案 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元规出身悲苦,自强自立。他八岁时失去父亲,随着母亲去投靠舅舅;他的母亲想攀附土豪,因遭他反对而作罢。B.王元规讲究孝道,品行高尚。他侍奉母亲十分恭谨,早晚陪伴母亲;当洪水来临时,他抛下亲生子女,先救母亲、妹妹等人。C.王元规受人称赞,被皇帝赏识。他因品行、学识被人称赞;他被后主引荐为学士,后主还给他讲授《礼记》《左传》等。D.王元规博学多才,著述非常丰富。他通晓《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写了《春秋发题辞》及《义记》等很多著作。解析 C项,“后主还给他讲授《礼记》《左传》等”错,应是后主亲自听他讲授《礼记》《左传》《丧服》等要旨。答案 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译文:                                                                        17\n(2)简文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译文:                                                                        解析 (1)岂:怎么;辄:就;婚:动词,通婚。古人所重:判断句;苟安异壤:状语后置句。(2)引:请;每:常常;见:被;甚见优礼:被动句。答案 (1)姻亲也是亲人,这是古人所看重的。怎么能在异土苟且偷安,就与门第不相同的人通婚!(2)简文帝做太子时,请他作为宾客,常常让他讲谈论议,王元规很是被优待礼遇。【参考译文】王元规字正范,是太原晋阳人。王元规八岁时失去父亲,兄弟三人,随着母亲依附舅父来到临海郡,当时十二岁。郡中土豪刘填,资产巨万,想把女儿许配于他。王元规母亲因为王元规兄弟三人年幼弱小,想要结交强有力的势力。王元规哭着请求说:“姻亲也是亲人,这是古人所看重的。怎么能在异土苟且偷安,就与门第不相同的人通婚!”母亲被他所言感动,罢了此念。王元规生性孝顺,侍奉母亲十分恭谨,早晨到黄昏都不曾离开母亲身边。梁朝时山阴县发洪水,水流溢满住宅,王元规只有一艘小船,仓促间他拉母亲与妹妹及侄子入船,王元规自己手执船桨而去,留下他的子女三人,放在树梢,到水退时三人都获救,当时人都称赞王元规有高尚的品行。王元规少年时喜欢学习,跟从吴兴沈文阿学习,十八岁通晓《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梁代中大通元年,皇帝诏策《春秋》,王元规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等次,当时名儒都夸赞赏识他。出仕任湘东王国左常侍,转任员外散骑侍郎。简文帝做太子时,请他作为宾客,常常让他讲谈论议,王元规很是被优待礼遇。授予中军宣城王府记室参军。到了侯景作乱,携家属返回会稽。17\n后主做太子,王元规被引荐为学士,后主亲自听他讲授《礼记》《左传》《丧服》等要旨,对他赏赐优厚。改任国子祭酒。新安王伯固曾因入宫遇到王元规将开讲,便启奏请求跟从王元规学习,当时议论认为这是一种荣誉。不久授予尚书祠部郎。从梁代开始,相传为研究《左氏》的各儒生,都以贾逵、服虔之义论说辩驳杜预,共一百八十条,王元规引证疏通辨析,不再有疑难之处。每当国家议论吉凶大礼,他常参与其间。他因母丧去职,服丧完毕,授予鄱阳王府中录事参军,不久转任散骑侍郎,改任南平王府限内参军。南平王统辖江州,王元规随王府去镇守,四面八方的徒生,不远千里来请求学道的,常有数十上百人之多。祯明三年入隋,担任秦王府东阁祭酒。七十四岁时,在广陵去世。王元规著有《春秋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两卷,《左传音》一卷,《礼记音》两卷。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48:41 页数:17
价格:¥3 大小:383.6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