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通用版2022高考语文二轮培优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技法提分点10比照原文找对应细致区分巧辨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考情预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卷别主题类型选择题简答题筛选整合概括分析筛选概括侧重点比较2022·全国卷Ⅰ量子通信研究非连续性文本√√√2022·全国卷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非连续性文本√√√2022·全国卷Ⅲ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非连续性文本√√√2022·全国卷Ⅰ纪录频道运营与发展非连续性文本√√√2022·全国卷Ⅱ生活垃圾分类非连续性文本√√√2022·全国卷Ⅲ博物馆的作用与贡献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规律1.2022年《考试说明》将“新闻”调整到“传记”之前,新闻这一信息时代最“实用”、应用最广泛的文体终于被推到了前台。2022年、2022年全国卷都落实了对“新闻”的考查,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新闻”的热度还将持续。2.命题角度,2022年采用了一道“四选一”选误、一道“五选二”选正、一道简答题的模式,2022年采用了两道“四选一”、一道简答题的模式。分值都是12分。考查方向集中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技法提分点10 比照原文找对应,细致区分巧辨析17\n八角度明辨客观选择题17\n读文支招非连续性文本是指以多则材料组成的阅读文本。材料呈现既可以是文字阐释,也可以是图表展示。每则材料一般各侧重一个阐述重点,而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从下面三方面去把握。1.借助出处明确关键信息材料一体现了三个关键信息——“墨子号”、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材料二体现了两个关键信息——量子通信、物理学家。材料三体现了两个关键信息——中国实验设施、一流。2.借助关键词句把握观点圈画出关键词句,即使是节选语段或碎片式语段,都会有中心观点或关键词,只要找到了中心句,语段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就一目了然。3.借助比较分析求同存异三则材料来自不同媒体,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材料的重心。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其承担重要的宣传导向责任,所以重在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来自《自然》杂志,其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典题文本(2022·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17\n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经典信息技术的。”(A)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送。(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22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B)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22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22年12月)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从日本向中国转移。”(C)17\n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22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22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22年5月7日)对点解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此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结尾潘建伟教授的那段话中,该项表述正确。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此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二第一段后半部分,该项表述正确。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此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三第一段后半部分,该项表述正确。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此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三第三段。该段说日本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其中的“难以涉足”不等于选项所说的“尚未涉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混淆时态,说法错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7\n解析 C项中“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于文无据且表述不合情理。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发现自然奥秘,探究宇宙的未知,进而为人类更好地生活服务。如果将中国和欧洲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通信安全技术的首要目的简单地归为“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未免太狭隘。答案 C2.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                                                                        解析 《人民日报》是我国官方主流新闻媒体,关注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自然》着重报道自然科学方面的新闻信息、《读卖新闻》是日本的报纸,着重从日本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事件。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出发点也就会不同。在具体分析原因时,既要结合材料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又要考虑不同媒体的不同背景与立场。答案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一、(202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17\n(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22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17\n2022年5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解析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可知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以偏概全。答案 D★2.(改编)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解析 B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无中生有。C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混淆是非。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是各地政府,而不是《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张冠李戴。答案 A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                                                                        解析 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结合文本内容来作答,不要脱离文本内容。17\n答案 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网红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社交资产变现(变现方式通常包括广告与网红电商)的人。网红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逐渐挖掘。相比较于粉丝经济的“漫灌”营销,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在网红产业链中,主要的成员包括小型社交平台、综合社交平台、网红、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摘编自《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揭秘网红店为何成为热点》)材料二2022年前全球的互联网活动90%将与在线视频有关,而超过70%的人将以在线视频替代电视作为观看影片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将因之浮现。根据Go—Global的统计资料,中国是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的国家,2022年约有5.7亿在线视频的观看者,2022年在线视频观看者已上升至7.1亿。2022年的在线视频产值约240亿人民币,预估2022年约9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材料三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借着“消费升级”的春风,相关产业链均展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动能。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在消费者欢快“剁手”的背后,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零售”带来的成千上万的新商业机会、新岗位需求,其中,“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大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而关于2022高校毕业生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17\n(摘编自《齐鲁晚报》)材料四自2022年10月到2022年5月,微博直播观看人数迎来新一轮增长,除了秀场直播发展迅猛以外,多个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也成倍增加。其中,美食和游戏领域增长最快,分别为341.8%和342.6%,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领域增长率接近或已超过100%。日均观看人数增长较多的领域是美食、母婴等垂直领域,说明直播对用户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继续提高,网红内容开始向直播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转移。2022年,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性扩张,网红短视频内容消费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从2022年5月起,微博网红原创视频播放量稳步增加,到2022年3月同比增长209.4%,这期间月增长率最高达75.4%,涨势喜人。网红短视频内容播放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网红内容形式份额比例不断改变,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频所取代,短视频也开始相应地迎来网红数量与用户量的逐步增加。(摘编自《2022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网红产业链的成员构成,及网红经济相对于粉丝经济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图文结合,用数据揭示了网红在线视频产值将以超过35%的年均速度增长的趋势。C.材料三突出了“新零售”的巨大影响:促进消费的升级,带来巨大的商机,增加了就业岗位。D.材料四显示,短视频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各种垂直领域的微博直播的观众人数增长迅猛。解析 B项,偷换概念。材料二所说的“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的是在线视频产值的增长率,而不是网红在线视频产值的增长率,网红在线视频只是在线视频的组成部分。答案 B★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经济的一大缺点是“漫灌”营销,难以将产品精准地导向粉丝需求,因为粉丝的偶像在特定的产品领域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B.从Go—Global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在线视频商机也最多,网红的用武之地很大。C.2022年超半数的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这无疑与网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红已得到验证的巨大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有关。17\nD.网红原创视频因为比图文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所以取代了网络上的图文内容,吸引了大量居民,使得短视频用户量激增。解析 A项,曲解文意。虽然网红在特定领域有专业性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明粉丝经济中粉丝的偶像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C项,扩大范围。原文中说的是“2022高校毕业生”中,“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并不是2022年超半数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D项,扩大范围。“所以取代了网络上的图文内容”错误,原文说的是“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频所取代”,并非网络上所有的图文内容。答案 B6.从以上四则材料看,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答:                                                                        解析 材料一,从网红经济和粉丝经济相比较的内容可以概括出第一条。材料二,从在线视频商机与网红经济的关系可分析出第二条。材料三,从“‘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大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一句可以概括出第三条。材料四,从微博直播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迅速增加以及网红短视频用户量激增的原因可分析出第四点。答案 ①网红具有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能实现“精灌”营销。②互联网快速发展,浮现出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③电商网红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符合“新零售”时代的特点。④网红短视频适应了广大用户的需要,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高。一、(2022·云南曲靖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17\n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图表二:你通常会给哪些人让座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17\n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B.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孕妇等需要帮助的人。C.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解析 A项,“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概括片面,根据图表的信息,还有一个原因是从对方立场考虑。答案 A★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C.“让座纠纷”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媒体的关注,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利于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17\n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解析 A项,混淆是非,“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不合文意,从材料一的句子“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可以看出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B项,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三中说的“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可知是“一些人”的看法。D项,“根本原因”说法武断。答案 C3.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避免让座纠纷。答:                                                                        解析 材料一中的“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可以看出应该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从材料二、三看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和社会美德,让座是美德,但不能道德绑架,不让座要理解,切不可斤斤计较。答案 ①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②从自身做起,多做“让座主角”。③少当“让座指导”,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④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须计较。二、(2022·宁夏银川一中第六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17\n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有删改)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材料三 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有删改)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17\n(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B.德性教育虽然没有“术”的教育那么容易见成效,然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点。C.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D.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且成效显著。解析 D项,“率先”和“成效显著”在文中没有相关信息,文中只是说“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答案 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对这些做法,材料一的作者持反对态度。B.虽然“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C.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D.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解析 A项,范围夸大,“持反对态度”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指出这些“术”的传统文化不必进入“所有”学校。C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说法绝对。D项,无中生有,“最重要”不合文意,材料一中说到“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并没有说“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答案 B6.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                                                                        解析 材料一就当今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重术轻道”现象进行了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了目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四列举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做法,概括出这些内容要点,即可从中找出应该坚持的经验和改进的问题,这样就可做出答案了。17\n答案 ①重“道”轻“术”,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②提供合理的课程设置、足够的活动资金及专业师资。③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④采取具体的做法,加以落实,做到“入脑入心”。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48:47 页数:17
价格:¥3 大小:822.4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