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各地级市2022届高考历史分类汇编 专题1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最新模拟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广东省各地级市高三历史好题分类解析汇编(含最新模拟题)专题1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22·广东增城市高三调研·17)17.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我们可知(  )A.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B.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C.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从材料“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可以看出,近代上海人在衣着出行消费领域中打破了以往在的等级尊卑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变化,不能说明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故B项错误;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但仍还保留传统特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A2.(2022·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3)13.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生活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社会史观)【解析】社会生活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化主要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题干中知识分子、近代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都应当属于社会的不同群体,故D项正确。【答案】D3.(2022·广东惠州二调·39)39.(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材料四2022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4-\n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考点】(3)史学理论——史料使用(4)影响择业观的因素【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得出材料三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另外根据材料四中的“……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可以得出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和材料四中的“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可以分别得出材料三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材料四只反映局部。(4)通过四则材料和前三题的答案,通过中外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对比可以归纳得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答案】(3)不同:材料三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材料四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局限:材料三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材料四只反映局部。(2分)(4)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4.(2022·广东惠州三模·14)39.(24分)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2)民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8分)【考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恋观变革;辛亥革命;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新文化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据教材,民国时期开始于1912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分析,政治上辛亥革命,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开展新文化运动。【答案】(2)年份:1912年(2分)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5.(2022·广东惠州三模·14)39.(24分)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第二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4-\n(3)材料三中把1978年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8分)(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婚恋观的因素有哪些?(2分)【考点】(3)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恋观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4)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第二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可以得出原因应该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第二小问,可以从第三阶段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切入,联系经济方面的主要史实说明,199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2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拜金主义思想逐渐影响国人。(4)用社会史观看问题,从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角度来总结。【答案】(3)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分)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炫富等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因素: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2分,答1点给1分,2点以上给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2022·广东韶关一模·38)39.(26分)国家形象取决于国家实力,又与内政外交相关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人像蚂蚁一样没有个性,也像蚂蚁一样繁忙。男女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一律都是蓝布衫、宽袍长裤,甚至连面貌表情都没有什么差别。——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通商失败后(1)材料一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人的?请从材料一的某一角度,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历史开始发生的变化。(8分)【考点】(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找出材料一中马戛尔尼对中国人的评价:中国人像蚂蚁一样没有个性,也像蚂蚁一样繁忙,男女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连面貌表情都没有什么差别,请注意材料的出处: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通商失败后,角度的提炼主要有思想、生活、经济三个方面,答案来自于材料:无个性、忙碌、生活单调、经济落后等。第二小问变化注意近代前期指1840—1919,角度可以是思想、生活、经济。思想上的变化,需要回答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变化;生活上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变迁等;经济上的变化,如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等。【答案】(1)角度:思想麻木(无个性)、忙碌;(2分)生活(服饰)单调、经济落后。(2分)变化一:鸦片战争后,从林则徐、魏源到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3分)促进思想解放、个性自由。(1分)变化二:受西方工业文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西服、中山装、旗袍等服饰、近代报刊等开始在中国出现,(3分)社会生活逐渐变得丰富起来。(1分)(若答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可酌情给3分,但此点只能二选一,不能重复给分)(以上两种变化任答一种变化即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给分)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2022·深圳市宝安区高三第一学期调研·8)8.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4-\n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A.洋务人士B.顽固势力C.维新人士D.革命党人【考点】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可知这应为地主阶级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观点,故B项正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不符,故A、C、D项错误。【答案】B2.(2022·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4)14.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那么你可以(  )①乘火车去外地经商②发电报与亲友联系③用互联网下载电影《歌女红牡丹》④到《申报》上登载广告⑤喝着咖啡浏览《光明日报》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④⑤【考点】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结合史实可知,火车和电报是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近代时期随着西方经济文化入侵,火车和电报传入中国,故①②正确;《歌女红牡丹》虽已上演,但1949年前互联网还没有出现,故③错误;《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刊,故④正确;《光明日报》是新中国创办的报纸,故⑤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3.(2022·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18)18.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结合材料提及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看到,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只是个别现象,“主要出行工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上海交通是否日益便利发达,应该通过与以前的对比看出来,材料信息单一,无法说明问题,故B项错误;“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的说法没有提供比较例证,难以说明问题,故C项错误;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到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31:56 页数:4
价格:¥3 大小:45.5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