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郑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河南省郑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23/24\n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2.文言文阅读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3/24\n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②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  ,  ”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之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句子是“  ,  ”。(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  ,  ”两句,形象地描摹出月光照耀下洞庭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 23/24\n三、文学类文本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聚宴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23/24\n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活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23/24\n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22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2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材料二:《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材料三: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材料四:23/24\n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000多万人口出生。“这比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900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2030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互联网)(1)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我国的生育政策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为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3)材料二、四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基本看法有何共同之处?两则材料中第一段使用数据的意图各是什么?(4)在以上四则材料中,对于在现阶段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人持肯定态度,也有人认为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社会现实阐述你的理由。 五、语言文字运用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老人住院指定女儿24小时陪护,财产却只给儿子,老人的做法引起网友热议,近八成网友认为老人在财产分配上应,不偏不倚。②对于伪造出生医学证明这类伪造假证的行为,我们决不能将它与其他一般造假行为,必须充分认识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对其严惩不贷。③作家阎连科认为村上春树不能和莫言,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写作方式、对文学的认识和追求是不一样的。A.一视同仁相提并论等量齐观B.相提并论一视同仁等量齐观C.相提并论一视同仁等量齐观D.一视同仁等量齐观相提并论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科院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由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星团中的“寄生星族”,在恒星星族的形成模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B.近年来,历史剧逐渐摆脱了泛娱乐化倾向,以强烈的现实感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发挥着普及历史知识、传递历史意识、开发历史智慧的文化责任.C.一个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轻则会为一些“伪概念”“伪科学”的流行和泛滥提供温床,重则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强弱.23/24\nD.考古学家们在位于西安的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商鞅变法”的发生地、“秦都”栎阳也首次被确认发现.1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当下,行走也不失为一种治疗诸多“现代病”的途径。作为与行走者完全不同的人群,“宅男”“宅女”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长时间面对屋内沉重压抑的白墙和单调乏味的摆设之后,行走显然有助于排遣精神的忧郁。此时,行走不再是一项单纯的运动,而是已经转化成为一种改善人类生存形态的方式。A.更是这一时代不健全的生活方式的折射,而行走无疑可以成为一剂良药B.同时折射出这一时代生活方式的不健全,而行走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其缺憾C.也是这一时代不健全的生活方式的折射,而行走无疑可以成为一种对治之策D.也折射了这一时代不健全的生活方式,而行走才是一种健全的生活方式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差距太大,在你眼中是“习以为常”,①  。就好比北方人冬天蜂拥到南方看海,这在南方人眼中却是一种奇怪的景象;而北方人看到南方人将薄薄的一层雪叹为“银装素裹”的奇景,②  。降雪的时候,北方朋友秀出了优越感;但提到阳光海滩,南方人不也是底气十足?所以说,大家生长在不同的区域环境,③  ,需要彼此尊重和欣赏。13.下面是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结合图形的构图要素,说明图形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六、写作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武汉理工大学张能立教授,试图用“求侮辱”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真理反抗权威。这位51岁的教授,在教室门口一趴,嘴里嚷着“赶紧跨过去”“拿出你的勇气来”。这场两个月前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在他心目中,似乎代表了突破权威和不畏强权。张教授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艺术,把学生培养成“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那一天,上百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但他们当中,有多少是怀着敬畏之心跨过去的,有多少是跟风起哄,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敢反抗老师,而做了这件自己原本不愿做的事?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3/24\n2022年河南省郑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23/24\n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解答】(1)C概念混淆.“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选项将部分士人的情况,说成了士人整体的情况,混淆了概念.(2)A曲解文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一句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使诸子学说得以产生.孔子的私学教育,只是使儒家学说得以诞生,不可能使整个诸子学说得以诞生.(3)D信息残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23/24\n答案:(1)C(2)A(3)D 二、古代诗文阅读2.文言文阅读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23/24\n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②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B(“例”这里为“规定、规则”的意思,名词,作“议”的宾语,其后面要断句,排除A、C;“况”这里是连词,表递进,翻译为“何况”,其前面要断句,排除C、D.故选B.)(2)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3)A(“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4)①凡:共;指讦:指责抨击;恶:憎恨.句子翻译为: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②狱按久而不决者:定语后置句,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狱:案件);当:判罪,判处.句子翻译为: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答案:(1)B(2)D(3)A(4)①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②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参考译文:23/24\n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边塞诗.【分析】《出塞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前两句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悍,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五六句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末两句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了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解答】(1)此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型为首联作用.有两问,一是描写场景,而是分析作用.描写场景要抓住“白草”“野火”以及事件“猎天骄”来描绘;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2)此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型为比较鉴赏.答题模式:(1)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2)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描写”一词切入.答案:23/24\n(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2)①写作手法不同:《出塞作》第三联冷静客观地记叙(白描)唐军防守和进攻的情景.《雁门太守行》第二联则用饱含感情的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②侧重点不同:《出塞作》第三联没有对交战的场景做具体描写,只描述唐军将士白天登城守卫和夜间渡河出击两个应敌行动,突出了唐军将士的从容镇静,应付自如;而《雁门太守行》第二联描写战斗时号角震天的气势和激战之后血流满地的场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伤亡惨重.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赏析:“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23/24\n 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之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句子是“ 银瓶乍破水浆迸 , 铁骑突出刀枪鸣 ”。(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 浮光跃金 , 静影沉璧 ”两句,形象地描摹出月光照耀下洞庭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字形.【分析】在复习课本“名句名篇”背诵时,要兼顾非“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中的“名句”的背诵.记忆“名句”,首先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除古代诗词散文外,现当代作品中、知识短文中、注释中的引语,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应作一番系统梳理.【解答】(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重点字:乍)(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重点字: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聚宴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23/24\n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E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活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3/24\n(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考点】小说阅读.【分析】(1)赏析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能力层级D.(2)赏析小说人物形象,能力层级D.(3)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能力层级C.(4)探究小说标题,能力层级F.【解答】(1)赏析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能力层级D.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理解有误,应该是表现阿炳的豪爽仗义;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是为了突出阿炳的善良;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于文无据.(2)赏析小说人物形象,能力层级D.解答时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表现阿炳的豪爽仗义;“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表现他的豁达、知足常乐;“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表现他的善良、乐于助人.(3)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能力层级C.解答时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分析.“我”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贯穿小说的始终,起着线索的作用,是情节紧凑;“我”烘托主要人物阿炳的形象,更能突出阿炳的形象特点,进而凸显小说主旨,丰富小说内涵.(4)探究小说标题,能力层级F.本题是开放型题目,两种观点均可.解答时要立足文本,从小说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探究.如:聚宴”更好.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他相关事件有机融入其中,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他的音像店参加“三人”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自然地融入其中.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多次写到“聚宴”的情景,“我”与阿炳是在宴席上相识的,后来又常相邀小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家的餐桌上揭晓的.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既不揭示主题又不渲染情感,但却给人留下更多品味琢磨的空间.参考答案:(1)AE(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得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得分.)(2)①豪爽仗义.初次见面时,看“我”被人灌酒,尽管自己酒量不行,仍挺身为“我”挡酒.②心地善良,坚信人性的善良美好.看到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捐出筹集来的全部进货资金资助贵州山区教育;在林山带着捐款失踪,种种情况表明我们是受骗了的情况下,坚信林山不是骗子.③知足常乐.经营音像店利润微薄,仅够糊口,仍乐在其中.(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23/24\n(3)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④“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我”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善良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4)示例一:“聚宴”更好.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他相关事件有机融入其中,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他的音像店参加“三人”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自然地融入其中.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多次写到“聚宴”的情景,“我”与阿炳是在宴席上相识的,后来又常相邀小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家的餐桌上揭晓的.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既不揭示主题又不渲染情感,但却给人留下更多品味琢磨的空间.示例二:“拯救”更好.理由:①“拯救”概括了小说的核心情节.核心情节是林山为拯救贵州偏远落后山区教育辛劳奔走,“我”和阿炳在他感召下为拯救山区教育而捐出善款,因此“拯救”二字是精当的概括.②“拯救”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阿炳、林山的行为,以及“我”由怀疑到相信人性的真诚这一转变,肯定了献出爱心拯救他人的精神.③“拯救”虚实兼备,言简义丰.“拯救”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阿炳、林山和“我”救助他人的行为,也指“我”灵魂上获得的救赎.④“拯救”突出了阿炳乐于助人的品质.(8分;“观点”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22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2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材料二:《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23/24\n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材料三: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材料四: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000多万人口出生。“这比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900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2030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23/24\n(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互联网)(1)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我国的生育政策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为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3)材料二、四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基本看法有何共同之处?两则材料中第一段使用数据的意图各是什么?(4)在以上四则材料中,对于在现阶段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人持肯定态度,也有人认为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社会现实阐述你的理由。【考点】材料阅读.【分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题干要求,有重点地重新审读材料.审题时一定要细心,避免答非所问.【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然后抓住时间词解答第一问,如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2022年,2022年,概括出每个年代的特点;解答第二问时,抓住第1、2自然段的首句进行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重点阅读材料三,材料三中从第3大句一直到倒数第二句都在讲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学生把这部分进行分层,然后概括出来即可;(3)本题含有两问,第一问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首先要阅读材料二和材料四,从中提炼出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基本看法,然后概括其共同点,学生要特别注意材料二和材料四中最后一段“因此”后面的内容;第二问考查列数字的作用,分析数字的作用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中第一段的中心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为开放题型,考查学生谈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四则材料和社会现实进行阐述.如果持肯定态度,就要结合“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果持否定态度,就要结合“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消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故参考答案为:(1)阶段:上世纪70年代,提倡少生优生;上世纪80年代,严格执行一孩政策;2022年,单独二孩政策;2022年全面二孩政策.(2分;答出两点给1分,答出三点以上给2分)特点: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2)①延长生育假,加大对生育的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②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③加大日托和幼教投入,让普通家庭能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④采取适当措施增加二孩家庭的收入.(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共同之处:都对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持保留意见/持保守立场(或:都认为全面二孩并不能解决人口问题).意图:材料二的数据是为了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材料四的数据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人口激增,社会不堪承受.(4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23/24\n(4)示例一:我倾向于肯定态度.理由:①全面放开二孩,有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有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②人口增长带来人口红利,能保障相对充裕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③全面放开二孩,将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如食品、玩具、母婴医疗、房地产、教育等行业的发展.④能有效解决独生子女造成的一系列家庭问题和教育问题.示例二:我倾向于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理由:①目前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全面二孩将可能造成短短几十年内人口激增,加剧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消耗.②在各方面配套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二孩,将可能加剧我国在环境、财政支出、公共福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③抚育二孩会大大增加家庭生活成本和处理家务的时间成本,给一些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和劳务负担.④全面二孩可能加剧社会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8分;“观点”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老人住院指定女儿24小时陪护,财产却只给儿子,老人的做法引起网友热议,近八成网友认为老人在财产分配上应,不偏不倚。②对于伪造出生医学证明这类伪造假证的行为,我们决不能将它与其他一般造假行为,必须充分认识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对其严惩不贷。③作家阎连科认为村上春树不能和莫言,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写作方式、对文学的认识和追求是不一样的。A.一视同仁相提并论等量齐观B.相提并论一视同仁等量齐观C.相提并论一视同仁等量齐观D.一视同仁等量齐观相提并论【考点】字义、词义辨析.【分析】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解答】“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句①强调的是“网友认为老人在财产分配上应同样看待部分儿女的差别”,应填“一视同仁”更好;句②强调的是“对于伪造出生医学证明这类伪造假证的行为不能和其他一般造假行为同等看待”,应填“等量齐观”更好;句③强调的是“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应填“相提并论”更好;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科院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由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星团中的“寄生星族”,在恒星星族的形成模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B.近年来,历史剧逐渐摆脱了泛娱乐化倾向,以强烈的现实感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发挥着普及历史知识、传递历史意识、开发历史智慧的文化责任.C.一个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轻则会为一些“伪概念”“伪科学”的流行和泛滥提供温床,重则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强弱.D.考古学家们在位于西安的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商鞅变法”的发生地、“秦都”栎阳也首次被确认发现.23/24\n【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正确;B.“发挥着…文化责任”搭配不当,应改为“担负起了…文化责任”;C.“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与“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强弱”一面对两面,应去掉“的强弱”;D.中途易辙,前面主语是“考古学家们”,后面偷换成了“栎阳”,应改为“而且也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的发生地、‘秦都’栎阳”;故选:A. 1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当下,行走也不失为一种治疗诸多“现代病”的途径。作为与行走者完全不同的人群,“宅男”“宅女”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长时间面对屋内沉重压抑的白墙和单调乏味的摆设之后,行走显然有助于排遣精神的忧郁。此时,行走不再是一项单纯的运动,而是已经转化成为一种改善人类生存形态的方式。A.更是这一时代不健全的生活方式的折射,而行走无疑可以成为一剂良药B.同时折射出这一时代生活方式的不健全,而行走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其缺憾C.也是这一时代不健全的生活方式的折射,而行走无疑可以成为一种对治之策D.也折射了这一时代不健全的生活方式,而行走才是一种健全的生活方式【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中心,然后结合上文进行推测,可以使用排除法.【解答】本语段的关键词是“行走”.A项递进关系不当;B项“弥补其缺憾”不准确;D项后半句“行走才是一种健全的生活方式”说法绝对且与后文衔接不好;故选:C.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差距太大,在你眼中是“习以为常”,① 在我这儿却是“少见多怪” 。就好比北方人冬天蜂拥到南方看海,这在南方人眼中却是一种奇怪的景象;而北方人看到南方人将薄薄的一层雪叹为“银装素裹”的奇景,② 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降雪的时候,北方朋友秀出了优越感;但提到阳光海滩,南方人不也是底气十足?所以说,大家生长在不同的区域环境,③ 各有值得自豪之处 ,需要彼此尊重和欣赏。【考点】补充句子;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解答】第一处抓住前文的“在你眼中”和“习以为常”这两个信息,要点的必是与之相对的内容;第二处根据前文,是对雪景的态度,同样含有对比的意味.第三处根据自后一句,可知各有优长.参考示例:①在我这儿却是“少见多怪”②也会觉得不可思议23/24\n③各有值得自豪之处(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3.下面是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结合图形的构图要素,说明图形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考点】图文、表文转化.【分析】解答本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是要注意图文标志,认真观察构图要素,不要遗漏,然后根据构图要素,认真分析这些要素所蕴含的寓意,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作答.【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观察“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认真分析构图要素“冬”的写法,领悟这个所蕴含的意蕴,分析图形的创意;参考答案:会徽以汉字“冬”为创意原型;用自由洒脱的书法线条演绎出冰雪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魅力身姿和运动曲线;底部用曲线线条勾勒出比赛的滑道;同时又巧妙地将数字“13”隐于图形中,特指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这一运动盛事. 六、写作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武汉理工大学张能立教授,试图用“求侮辱”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真理反抗权威。这位51岁的教授,在教室门口一趴,嘴里嚷着“赶紧跨过去”“拿出你的勇气来”。这场两个月前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在他心目中,似乎代表了突破权威和不畏强权。张教授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艺术,把学生培养成“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那一天,上百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但他们当中,有多少是怀着敬畏之心跨过去的,有多少是跟风起哄,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敢反抗老师,而做了这件自己原本不愿做的事?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考点】材料作文.【分析】23/24\n本材料的核心是“年过半百的武汉理工大教授伏身于冰冷的地面,让学生跨过自己的身体,以示反抗权威的精神.不可否认,张教授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用真理反抗权威.他委身地面的勇气和无私,令人称赞,然而是否跨过老师的“权威”就能不畏社会上泛滥的“强权”?是否这种作业式的命令的完成,真的能激起学子们突破权威的信念?”立意可以是:(1)学生的角度:①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不要盲从.对于教授“求侮辱”的行为,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拒绝跨过去,并大胆告诉张教授自己不会因任何人的命令或鼓动,做出违背个人原则的、辱及他人的行为,而这恰恰是不屈从权威、有独立人格的表现.②社会缺乏挑战权威的土壤,长期的教育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年轻人的盲从(从众)心理和独立人格的缺失,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2)老师的角度:①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培养独立的人格,不能一蹴而就,想用一个教学行为来达到这一目的,是一种急功近利求速成的做法,折射出社会普遍的浮躁心态.②良好的意愿,需要借助恰当的方法去实现.如果只有好的意愿而方法不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③老师能放下架子、放低姿态,以身试“法”,精神可嘉,但没有注意效果.(方向、方法比努力更重要)④张教授以“胯下之辱”让学生们“体验”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教育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张教授的创新教学方式值得提倡.(2)综合的角度:①教育形式与教育效果②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文体方面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均可.结构上以总分总为好.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或夹叙夹议.素材:1、所给的材料﹣﹣年过半百的武汉理工大教授伏身于冰冷的地面,让学生跨过自己的身体,以示反抗权威的精神.不可否认,张教授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用真理反抗权威.他委身地面的勇气和无私,令人称赞,然而是否跨过老师的“权威”就能不畏社会上泛滥的“强权”?是否这种作业式的命令的完成,真的能激起学子们突破权威的信念?2、孔子的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言方面力求创新.【解答】优秀范文反抗权威,从心开始  年过半百的武汉理工大教授伏身于冰冷的地面,让学生跨过自己的身体,以示反抗权威的精神.不可否认,张教授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用真理反抗权威.他委身地面的勇气和无私,令人称赞,然而是否跨过老师的“权威”就能不畏社会上泛滥的“强权”?是否这种作业式的命令的完成,真的能激起学子们突破权威的信念?笔者认为,此当深究.  回望悠悠历史,敢于“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不胜枚举:从挥师远征的拿破仑的到挑大师质疑乐谱的小泽征尔,从坚信“向西走也能走到东方”的哥伦布到在文革时毅然提出要“计划生育”的马寅初﹣﹣他们对权威的反抗,无不基于自身对事物的通透了解和对全局的精准把握.无不是勇气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向权权威叫板的基础是有足够的才学来丰厚自信,而非起哄起哄般的无所谓.因此,单单让学生从教授身上跨过或许仅仅增加学生们的盲目的胆识,与反抗权威相去甚远,更无需提突破权威、有所进步.  另外,此举是否真的切实可行深得人心呢?我国自古尊崇师道.韩语就有肺腑之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当老教授屈身,师道尊严便就此降下.就如同一些学校,校长为感化学生,而在开学典礼和各班下跪一般,震撼人心却让人难以接受.不难想象,对老教授让学生从身上跨过的命令,有许多学生是极不情愿接受,可碍于师长权威,硬是把一堂反抗权威的主题课,上成了顺服权威的课,更有甚者会嬉皮笑脸地一跃而过,而此堂课之精华,却如浮光掠影、转瞬即逝.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有机融合,才有完美的结果.教授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求跨过”这种表达形式下显得大打折扣.而实际上我们可以采用更通情达理的方式:比如将突破权威不畏强权的理念植入人心,开一场与资深教授唱反调的辩论会,让学生精心筹备平等交流,又不失针锋相对,而不是或草率鲁莽或压抑自我的一脚跨过教授,在岗位上依旧为领导马首是瞻,在学术上依旧不改奉经典于高堂的做法.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碰撞另一颗心.”仅仅用行为艺术是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过火的行为便与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设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用真理反抗权威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才能真正突破形式的束缚完成教化人心的终极使命.  反抗权威,莫拘于行.真理施行,当从心灵深处开始. 23/2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16:05 页数:24
价格:¥3 大小:110.9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