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版)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展示1.(202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2.(202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定 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向分析2022年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清朝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出塞》,设两问,第一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赋3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要求能从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入手,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第二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赋4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要求能够找准赏析点,掌握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分析。2022年与前两年略有不同,选用两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一首为唐朝钱珝的《未展芭蕉》,一首为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第一题找两首诗的共同点“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赋2分。第二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没有要求是分析共同的表现手法还是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求考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赋5分。2022年考到了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等考点,2022年考到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几个考点。从近三年命题的发展趋势看,考点丰富,角度多样,但“变化”中有“稳定”,即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歌感情的评价是“变中的不变”的重点,也是2022年备考的主要方向。诗歌考查的其他考点会随着所选诗歌自身的特点出现,复习需要全面。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在备考时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1.分析形象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12-\n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高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分析语言分析诗歌的语言包括“字(词)”“句”的分析及语言风格的赏析。“字”的分析指的是“炼字题”,“句”的分析则包括意境解说、手法探究和情感表达等多种考查角度。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包含两层意义:对词语、句子理解的表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首先是表层含义的理解。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必须在掌握一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并能根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其次是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诗歌语言风格主要是指诗歌语言的整体特色,如沉郁顿挫、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浓艳绚丽、精警凝练等。对诗歌语句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对理解内容的表述需要一定的语言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3.分析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上述内容的分析鉴赏,又都往往会与对诗歌的意境欣赏结合起来。所谓“意境”就是诗歌所用语言、所写形象里包蕴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观点态度等。对意境的把握要紧密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手法、形象特点,用知人论世、入境体验的方法来分析推断。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神”寓于“形”,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成了诗歌鉴赏考查的重要内容。该考点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探究上,常见的题型设置和答题角度有:诗眼概括型,意象导入型,题材识别型和知人论世型。热点题型一分析结构与简析手法【例题1】(202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蝶恋花·出塞-12-\n[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思路分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基本属于分析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范畴。分析诗歌整体或局部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今古河山无定据”,是说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思路分析:这道题直接点明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赏析点;其次,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术语;再次,要结合具体诗歌语言进行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参考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赏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是情语,词人感叹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国土不断争斗。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是景语,词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战马在画角声中频繁往来。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来去,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见满目荒凉,唯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笑靥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技法解密答题时要针对“表达技巧”兼顾三个问题:1.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2.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3.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作者情感的作用。热点题型二分析形象【例题2】(202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回答问题。小 园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①寒花:菊花。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由文中“幽竹”“寒花”,联想竹和菊的形象特征——孤傲贞美,由文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与新月辉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12-\n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赏析:“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水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着小园中的景物,可见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用流水对,写园外的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趣。正因“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才看见满村秋色。此联,从园内伸向园外,仍是承接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何说“一半入斜阳”?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阳如金,林子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的照射,早已染上了苍茫暮色。用这一半苍茫的暮色映衬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艺术的效果吗?“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写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写初三初四之月、凉秋九月之薄霜,显得高雅圣洁,白璧无瑕。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象征诗人一片冰心。从时序看,诗的前四句写傍晚秋荣。从对象看,前四句纯写景物,后四句由物及人。从诗意看,前四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四句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这首《小园》淡墨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风物之神情意态可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西 楼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思路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一方面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可见气势非凡,景象壮美;另一方面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视觉角度,“数声雷”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运用等等。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赏析: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悲伤。-12-\n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联系诗歌主旨情感作答,通过凤凰的朝饮清泉、日栖山冈、鸣声彻九州、眼望八荒,结合秋风摧残、回翔无时、恨处非位的描写,可知这一形象的特点: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赏析:此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之诗。前六句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其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是不会自言凤凰的。“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有几分笑弄,更多的是无奈。接下来四句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才不得位,志不得伸,徒留伤心的感情。技法解密1.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2.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3.概括形象特征,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热点题型三品析炼字和赏析佳句【例题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 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思路分析:解答这类试题要遵循“字不离句”的规律。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要强化题干中“一字传神”的“神”,也就是明确要从意蕴、情感主旨等角度来思考。参考答案:“润”浸润、滋润之意,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热全消;“润”字不仅传达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矣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例题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②。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注:①魏绛:春秋时消除了晋国边患的大将。②六郡雄: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陇西人,以破匈奴有功,拜将封侯。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思路分析:诗的题目提示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边塞诗,诗句的“妙处”“作用”等问法一般要考虑“文道合一”,即兼顾技巧与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全诗”的要求既要注重诗意解说的具体性,也要考虑是否有结构价值。参考答案:-12-\n①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像友人要去的地方。②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③为结句作了铺垫。赏析:一、二两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令人震撼。读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三、四两句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五、六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的。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像之中。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技法解密1.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和意境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全部包含以上四点,大部分情况,用两三点即可)2.回答句子分析题兼顾的角度:句意解说、技巧解说(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解说。热点题型四分析诗眼【例题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如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思路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抓住诗眼,概括内容,可以叫诗眼概括型试题。“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句子,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答案示例:(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赏析:-12-\n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夏天杭州刺史任上。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所见之景。首联之“茫茫”,一是写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写旷远形象之态。“山势川形阔复长”即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写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颔联描写近景,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在江楼上俯瞰所得,紧扣题目的“望”字。颈联则写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晴天雨”“夏夜霜”的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故诗人在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技法解密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2.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3.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热点题型五分析画面与思想情感【例题8】(202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路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审明意象,领会情感,这种题可以叫作意象导入型试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入诗的景或物大多都染上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品读这一类诗词,可由景而悟情。同时,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可见,抓住意向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由此可推导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赏析: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漂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像。技法解密1.借助景物、意象传达作者情感,从情感表达角度来说,属于间接抒情,具体可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类型。2.借景抒情类重点把握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3.托物言志类重点把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热点题型六诗意赏析【例题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12-\n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思路分析:这类题要求考生辨别题材,把握观点,可叫作题材识别型试题。古诗词常见的题材有:题赠送别类、山水田园类、咏史怀古类、边塞征战类、羁旅行役类、思妇闺情类、建功立业类、悼亡游仙类、谈禅说理类。不同题材的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比如咏史怀古诗词多感叹昔盛今衰,缅怀物是人非;边塞征战诗词多表达厌战思乡,对亲人的思念;把握诗词情感可先弄清楚诗词的类别,因为某一类别的诗词,诗(词)人的情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题从题材看,属咏史怀古类,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参考答案: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赏析:词的上阕描写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挂天际。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漂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归隐。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串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这些自然景色,引起词人内心的深沉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徒倚栏干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阕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词的下阕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下阕“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转笔锋,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三楚”,战国时期楚国的地域广阔,有西楚、东楚、南楚之称,后泛指长江中游今湖南一带地方。“七泽”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泽。“隘九州”是说居国内险要之处。“人间”二句概括登岳阳楼而触发起古往今来人间悲喜的无穷感叹,又有它独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无所”三句,进一层抒发凭吊屈原的深切情意。爱国诗人屈原执着追求“举贤才而授能”的进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国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仇恨与迫害,长期流放,后自沉于汨罗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无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但登山临水,有渔儿樵子,与同哀屈原而诉其“离忧”之情。《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词中“离忧”二字,包含有如许内容。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隐退犹如贬官外放,也将渔樵于江中沙洲之上,内心充塞着无限辛酸悲苦。写离忧,正是抒写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平情绪,结笔全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抒发满腹的牢愁忧愤和凄凉之怨。以景结情,韵致有余。技法解密1.综合分析题目、作者、文中意象以及注释,利用明示或暗示信息,确定诗歌题材2.了解常见诗歌题材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的特点。比如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等,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3.结合文中意象,按照题干要求,具体阐释诗意,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热点题型七理解思想观点态度【例题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岁 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12-\n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思路分析:知人论世型——知人论世,透视思想。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诗词,无不深深地烙上了诗人身世和时代的印痕。所以,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分析。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赏析:首联交代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强大,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蕴含其中。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的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着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技法解密1.了解重要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2.充分利用诗歌后的注释,领会诗歌特定的创作背景。3.结合文中意象,按照题干要求,具体阐释诗意,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避免任意拔高或硬性比附。(2022·宁波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客发苕溪①叶 燮②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注:①苕溪: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水名。②叶燮:清代诗论家。(1)“客心如水水如愁”这一句是如何表现“愁”的?【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扫描  ①这句诗写出了如水一般的忧愁。②诗人把忧愁写得如水一般悠长。名师点评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句子,连用两个比喻,连缀而成一句,把这两个比喻的本体找出来,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就是圆满的答案了。而考生的答案①实际上没有回答问题,只是把题目变换着说法再讲了一次。这个答案没有回答“如何表现”的问题。答案②是在说写愁的效果,也没有回答“如何表现”的问题。回答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组织语言,才能做到有效回答。答案修正  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的绵长。(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n答案扫描  表达了作者感叹船行之快的惊讶之情。名师点评  先要理解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情景。突然听到船窗外传来吴语,即家乡话,感到十分惊讶,正在不敢相信之间,抬头看看月亮,月亮已挂船头,似见故乡之山也在眼前。从时间上推断,也确实该到家乡了。再看看这样的写法,委婉地表达了突然回到家乡的欣喜之情。写答案时,要点出写的手法。上面的答案没有理解“惊讶”什么和为何惊讶,也没有写出用了什么手法。答案修正  通过听觉、视觉两个方面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表达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常见失误类型:1.题型意识不强,审题不准,致使答题思路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全面。如句子分析题,不能从内容技巧等多角度加以分析,顾此失彼,造成失分。2.解说笼统,分析不够具体。从字到句,从技巧到情感,所有的分析都不应是抽象的,纯理论性的,而应该有具体的细致的分析。诗歌鉴赏题的答案要有具体性、独特性,是属于这首诗歌的,不能只写放之四海都可用的话语。3.概念不清,术语运用不准。特别是分析表达技巧时,分不清什么是修辞手法,什么是表达方式,什么是表现手法等,往往造成术语缺失或张冠李戴,致使语言混乱,失分严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失误类型:1.不能通过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对题材特点视而不见,忽视对注释的利用,架空分析,理解出现偏差。2.不能深入分析蕴含的情感。有些诗歌蕴含的情感较为单一,相对容易分析;而有些诗歌含有多层情感,甚至有着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就要逐层分析,防止简单处理,造成失分。3.回答问题时针对意识不强,或者答非所问;分析问题时结合原诗不够,答案比较空洞而不切实际;抓分意识较差,答题时思路不清晰,条理性不强;组织语言表述时不注意规范,或概括性不强,或很少使用诗歌鉴赏术语。1.(2022宁波鄞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张可久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重阳节。②张可久: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州)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布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1)这首曲子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句?让作者产生这一感情的原因是什么?(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2.(2022宁波镇海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送友人出塞吴伟业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蕴含怎样的“情语”。(2)试对诗歌最后两句作简要赏析。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卖花声 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12-\n(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2)简析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2022金华艾青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2)题。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1)“谁道闲情抛弃久”一句中“闲情”具体所指可能是什么?联系全词分析,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2)写出“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营造的意境。参考答案:命题调研·明晰考向考题展示1.(1)答案:还未展开 芳心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一是形象,二是用词。(2)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解答时要点明诗歌所用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所产生的效果。2.(1)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给出要分析“表达情感的手法”,而回答手法要考虑到的就是修辞,因而“拟人”手法的判断就很简单了。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也是答题的套路。(2)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所以应侧重于思想情感的分析。创新模拟·预测演练1.参考答案:(1)最能表达感情的诗句:倦客思家。原因:①传统节日——重阳节引起作者思乡思归之情。②南飞的大雁让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归之情。③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从而产生思归之情。④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产生思归之情。(2)这三句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解析:(1)题首先要找曲子里的抒情句,再比较其中那句抒情最能代表作者的感情。曲中除了借景抒情外,“倦客思家”和“人老去西风白发”是直接的抒情,而相比而言前者抒情更为直接,并且是整首曲子的感情基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结合曲子里的意象和有关词语来推测作者的处境、心境,如“强整”“归雁”“人老去”“白发”“蝶愁”“回首”“斜阳”“寒鸦”等,其间又有一些今昔对比,可见这是身世沧桑之感。(2)题首先要基本理解这几句曲词的意思,再根据题目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即把这几句曲子的情和景分析出来,看其使用的妙处和达到的效果。2.参考答案:-12-\n(1)在黯然神伤的诗人眼前,猛然展出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的天际的景象,以送别之地的满目荒草寄寓友人流放之地的遥远和荒凉。这无涯的荒草在萧瑟的秋风中伤心失色,也正如诗人一样,伤心无限。(2)不知道西风吹拂,雪浪汹汹的“黑水”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的对比中,透露着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深切的牵念和忧惧。解析:(1)题设置了一个提示语,即王国维的名句,提示考生从景中看情的答题思路。而看出这一句景所蕴含的情,则需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来理解,并且要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有所了解。要扣住“流人”的心情来分析这句写景诗,再结合古代的“亭”往往是作送别之地和“草”之意象的凄凉寓意等文化背景来理解。(2)题理解诗的最后两句,要抓住“黑水”和“江南”两个地方的对比所能产生的联想意义,想像两种生活情景将是如何的对比鲜明,显示对友人的前景的担心,借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3.参考答案:(1)这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烘托了作者被贬的悲凉心境。(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解析:对景物进行解说可从物象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勾勒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从注释中的“被贬”可见怨恨与期待的复杂情绪。4.参考答案:(1)“闲情”指男女之情或者是人生的失意等。这种情感本来就是复杂多变,亦真亦幻的,词人“久”欲“抛弃”闲情,但“惆怅还依旧”,并且年年还添“新愁”。“谁道”之反问,表达了词人原认为可以摆脱“闲情”,但实在难以做到,挣扎之久,更见浓重。词人在表达情感方面曲折而复杂。(2)词人通过描写抒情主人公独立小桥,冷风吹衣,在疏林弯月的背景中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解析:(1)题分析“闲情”二字,需要考生有较好的文学积累。这两个字在古代诗词中是有特定所指的。结合冯延巳作为“宫廷词人”,其词的内容分析就有了方向性。再结合全词就可以基本理解“闲情”所指为何了。分析作者抒情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这才是这首词的主要价值所在。(2)题要求写出这两句词营造的意境,也需要结合全词来体味、理解,要展开联想想像的翅膀,想像彼时彼地彼人的情景、心情。作为现代学生要去理解这种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有阅读的积累。-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3:22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52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