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解析20230238252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解析20230238252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n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失败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n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美国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及特点1.不同美国模式斯大林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特点(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1.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答案】A【解析】“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反映出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说明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n3.1918年列宁指出:“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格罗兹内和巴库为俄国重要产油区),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开始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C.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设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俄经济【答案】D【解析】列宁提出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但不能据此推断列宁的讲话是这一政策的开始,且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故B项错误;部分解除的是俄国重要产油区两个大型企业国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允许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发展苏俄经济,“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4.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答案】C【解析】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类似于国家干预经济,苏联历史上没有类似表述,主要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斯大林模式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实行国家工业化,必然导致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从而过早地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发生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房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答案】D【解析】“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强大,从根源上又得益于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策,故D项正确。\n6.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违背农民意愿,故A项正确。7.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答案】C【解析】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片面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故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说得是工业,不是农业,故D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故C项正确。8.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这一决定(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答案】B【解析】解读题意可知,苏联的农业生产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重领导的局面,故B项正确。9.如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n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答案】C【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书记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10.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1987年”可以判断指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A项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属于“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1.(2019·天津高考·8)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n【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体现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属于对现实的“妥协”,这与苏俄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属于对现实的一种暂时“妥协”,通过这种“妥协”维护了都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项;通过题干中“历史学家……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说明苏维埃政权没有把农民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没有采取武装对抗方针,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苏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所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正确路径,但它还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项。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n【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4.(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答案】C【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共关注“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受到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影响,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5.(2017·海南高考·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6.(2016·浙江高考·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n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7.(2016·江苏高考·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8.(2015·广东高考·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n【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2015·海南高考·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10.(2015·天津高考·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1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n【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12.(2015·江苏高考·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B【解析】“20世纪50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B项正确;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会远不止“28个国家买去专利”,故C项错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也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D项错误。13.(2015·山东高考·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A\n【解析】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现完全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苏联在1929至1938年期间通过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大力发展了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故C项错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1.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答案】D【解析】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D项正确。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答案】C【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n3.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終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我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错误。4.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答案】C【解析】据材料“1923年秋苏联”可知此时苏联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依所学,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依所学,1924年以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废除,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故B项错误;据材料“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结合时间1923年可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怀疑,而不是强调工业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5.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可能是( )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192839.560.5\n193253.446.6193757.842.2194061.238.8A.日本——明治维新中推行殖产兴业 B.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C.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日本推行殖产兴业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20世纪20—40年代”时间信息,结合材料中生产资料的不断上升,消费资料的不断下降且生产资料的比重远远超过消费资料,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德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旨在缓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使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达到均衡,故D项错误。6.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粮荒,斯大林动用警察、国家安全机构强行征粮,致使乌克兰地区约400万人因缺粮而死亡。对此苏联政府不但不予以粮食援助,而是继续向该地区征粮。斯大林此举旨在( )A.备战反法西斯战争 B.保证工业化的优先发展C.消除城乡之间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之路【答案】B【解析】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于1941年,故A项错误;1932—1933年,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斯大林之所以不顾人民的死活,旨在保证工业化的优先发展,故B项正确;消除城乡之间差别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推动农民走集体化之路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7.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答案】A\n【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苏联斯大林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A项正确;如果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依旧存在,就不会出现材料中科技不能及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现象,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在赫鲁晓夫“三和外交”政策指引下,美苏两国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并没有太为激烈的外交和军事争夺,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在赫鲁晓夫时期,农业建设反而是其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故D项错误。8.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这主要表明( )A.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 B.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 D.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答案】C【解析】A项是1953年斯大林的去世,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不完全符合苏联实际,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无法推断改革成效最突出,故D项错误。9.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答案】A【解析】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是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而非提高公有制,故D项错误。10.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答案】D\n【解析】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而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11.1991年,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从来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91年,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上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可知,这一时期经济改革出现较为激进的行为,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D项错误。12.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答案】B【解析】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一、非选择题13.(12分)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n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列宁文稿》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2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分)(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2分)(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任答三点,3分)(4)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任答两点,2分)【解析】(1)第一小问深意,据材料一“普鲁士的……+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得出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第二小问实践,据材料一“列宁曾提出”结合所学得出新经济政策。\n(2)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得出,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据材料二中“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结合所学得出,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二“他主张本国节约”得出,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据材料二“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得出,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3)据材料三中“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得出改革不彻底,据材料三“左右摇摆、朝三暮四”得出没有明确目标,据材料三“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结合所学得出,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4)据材料一中“普鲁士的……+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得出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据材料二“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得出关注民生,据材料二“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结合所学得出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据材料三中“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结合所学得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4.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苏联、美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苏联、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答案】苏联:信息:从1960年—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政治体制日益僵化);争夺世界霸权,加紧军备竞赛。影响:导致苏联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劣势,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美国:信息:从1960—1975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75—1980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显著回升(或20世纪60—80年代,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说明:原因:前期出于美苏争霸、越南战争、西欧和日本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后期美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发展混合经济,实现了经济新的增长。影响:前期经济的下滑,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后期经济的增长,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重新夺回优势;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解析】评价历史事件、现象的一般模式:政治+经济+文化,或者背景(内因、外因)+过程(内容)+影响(当前、长远)。本题将同一时期的苏联、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需要将政治与经济以及相关内容加以整合。作答时先描述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美苏争霸对苏联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然后分别描述1960—1975年、1975—198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西欧和日本崛起、美苏争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对美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n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细胞的结构练习含解析20230238270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力学试验练习含解析20230238288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力与物体的平衡练习含解析20230238292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光学练习含解析20230238286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文化的作用与发展练习含解析202302382108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我国的公民与政府练习含解析202302382110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练习含解析20230238254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练习含解析20230238242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含解析20230238256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十单元 考点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1:2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204.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