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9112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www.ks5u.com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2020河南濮阳入学测试)“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2.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3.(2021山东大联考第一次质量监测)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C.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4.(2020广东一模)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D.缓和了阶级矛盾5.(2021安徽合肥调研)《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A.精选良种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兴修水利6.(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第一次联考)曹魏时期的马钧居住在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溉之”,马钧制作工具,可用脚踏或者手摇,既可以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该工具为( )\nA.筒车B.耧车C.水排D.翻车7.(2020四川乐山三模)陆游《渭南文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上述现象( )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离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反映出区域间贩运业繁荣D.解释了宋朝迁都的原因8.(2020福建泉州一模)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化( )A.应对了人口急剧增长的挑战B.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C.启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D.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9.据学者考证,陕西岐山出土的青铜器(卫盉、卫鼎)铭文中分别记载了周共王时贵族裘卫向邦君厉买田和与矩伯进行土地交易并通过在场的执政官界定土地四至的史实。这反映出当时( )A.贵族成为土地交易主体B.土地私有观念深入民间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商品化的社会趋势10.(2021江苏南京雨花台中学、山东潍坊部分学校联考)下表是关于汉代社会情况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贡禹传》臣禹年老贫穷……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豪强地主操纵政局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11.(2021湖南益阳调研)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这有利于( )A.缓和阶级矛盾B.促进民族融合C.加剧土地兼并D.提高妇女地位12.(2020吉林长春三模)“客户”在唐朝前期主要指流浪或客居他乡的民户;北宋时期则指“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的农民。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nA.土地政策发生变化B.农业生产逐渐衰败C.农村人口流动频繁D.雇佣关系开始出现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摘编自陈晨《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材料二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A 由材料可知,从文化的字根来看,文化的起源是跟种植农作物有关,古代中国农业起源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夏朝时农业已经产生,排除B项;商朝时已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排除C项;西周时期已有完备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排除D项。2.A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3.C “春秋时期的铁铲”可以证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得到了使用,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牛耕画像石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农业耕作方法,这三幅图片都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相关,故选C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但“铁铲”和“牛耕”与水利工程无关,排除A项;“铁铲”“都江堰”和“牛耕”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体现,与“小农经济的特点”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列举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三种体现,但不涉及“政府态度”,排除D项。\n4.B 材料中的现象指的是东汉田庄经济的经营方式,该经营方式是土地兼并的结果,破坏了小农经济,故选B项;该经营方式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非提高,排除A项;田庄经济下,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与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排除C项;豪强地主对于田庄内劳动者的剥削十分沉重,加深了阶级矛盾而非缓和,排除D项。5.B 善于治理土地,教民施肥浇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视,故选B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作物选种无关,排除A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织”无关,排除C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未涉及兴修水利,排除D项。6.D 曹魏时期的马钧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故选D项;筒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出现于唐代,排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排除B项;水排是冶铁时使用的鼓风工具,排除C项。7.B 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国家的财税中心在江南地区,故选B项;根据《渭南文集》的记载,由于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分离,才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C项;宋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排除D项。8.A 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赋役制度的改革等,导致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要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项;传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排除D项。9.D 根据周共王时期贵族裘卫向邦君厉买田与矩伯进行土地交易可知,当时的土地已经成为商品,这反映了土地商品化的社会趋势,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贵族之间的土地交易,并没有其他阶层的参与,不能得出当时贵族是土地交易的主体,排除A项;题干中的土地交易反映了土地私有观念的存在,但只是在贵族之间,并没有深入民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现象,并不是土地兼并,排除C项。10.D “井田”是土地国有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与材料中“买田宅”“卖田宅”“卖田百亩”“多买田”相符,故选D项;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趋向合法与材料中“汉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汉代社会情况”“买田宅”“卖田宅”是经济而非政治,排除B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汉代”没有持续衰退,排除C项。11.A 材料反映的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限制土地买卖,能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降低农民对政府的不满,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不准买卖”,“不得转卖”,可知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均田制虽然授田给妇女,但其用意是保障农业生产,对妇女地位的提高作用不大,排除D项。12.A 由材料可知,“客户”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宋朝在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下,农民失去土地而耕种别人土地的现象,故选A项;唐宋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发展,排除B项;小农经济不利于农村人口流动,排除C项;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2)特征:起源较早;小农经营,精耕细作;自给自足;铁犁牛耕。有利因素: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n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材料一“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第(2)问,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距今五千年之前了”得出,起源较早;据材料二“自粗耕进于精耕”“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得出,小农经营,精耕细作;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第二小问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得出,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据材料一“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据材料二“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并结合所学得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14.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使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东西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示例二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