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6伟大的抗日战争含解析人民版202303181178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时规范练6 伟大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2021山西阶段性测试)1935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均不没收”。这一政策旨在(  )                A.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B.贯彻新民主主义理论C.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D.彻底纠正“左”倾问题2.(2020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为1936年温涛所作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木刻连环版画《她的觉醒》中的一幅,画中主人公高举“为生存而战——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条幅进行游行示威。对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呼声的准确解释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B.“打倒列强,除军阀”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3.(2020河北唐山二模)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此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B.国共两党矛盾不断激化C.民族解放战争已经开始D.中国大国地位初步确立4.(2020重庆一中模拟)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指出,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据此推断,此后(  )A.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5.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第一、二、五战区等虽然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但多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  )A.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同B.游击战战略地位不同C.作战地域的分布不同\nD.抗战指导思想的不同6.(2020西南名校联盟高考适应性月考)从1937年至1939年底,陕甘宁边区小学为83所,中等教育从无到有;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及其他院校相继建立;大批青年俱乐部、教育馆、图书馆、青年刊物也相继出现。由此可知(  )A.瓦窑堡会议精神在延安得到了全面贯彻B.艺术宣传是鼓动组织群众的强有力武器C.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抗战胜利D.整风运动使全党思想达到了空前的团结7.(2021江苏南京雨花台中学、山东潍坊部分学校联考)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8.(2020山西运城二模)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此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此次战役(  )A.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9.(2020广东深圳二模)《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创办的一份重要报刊,1940年改版后,以国内新闻、国际新闻、通讯、社论、诗歌、漫画等为主,并创办了副刊《老百姓》。它所刊载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在解放区和敌占区都发行,给人们极大的希望和鼓舞。这反映了(  )A.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成就斐然B.舆论宣传在抗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C.民主革命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10.(2020山东滨州二模)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革命先驱们远不会料想到20年以后,北京与上海的文学活动中心会被武汉所取代,更不会想到重庆的学术文学氛围也会发展得如此迅速。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政治局势发生急剧变化C.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D.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n11.(2021广东名校联盟联考)据统计,仅1943年上半年,《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有600余人,有关南泥湾和南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有40余条。1943年冬,召开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人员。这些做法(  )A.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C.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阵营12.(2021山东大联考第一次质量监测)1944年,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在第三届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和拥护。由此可知(  )A.结束国民党专政成为当时革命的重心B.蒋介石集团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C.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宪政提供了契机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二、非选择题13.(2020河南新乡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乡里制度在清代有许多方面的变化。明代的保甲还未形成全国范围的乡里组织。到了清代,随着顺治至雍正、乾隆再至嘉庆诸帝的倡行和推动,以及包世臣、于成龙、袁枚等一大批保甲制度的热心者甚至力行者,使得保甲成为清代乡里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从而得以普遍实行。清代保甲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如在对乡里社会进行编甲后,定更后,禁止夜行,如生产急病请稳延医之类,经保甲长验明给予夜行牌,方准放行,回时即将讲牌缴回,若有造假、作弊,将予以定罪。对流动人口也严加约束,即便是乞丐也要实行编甲。——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材料二 真正代表民国以来乡里制度民主制的最为突出的是陕甘宁边区。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里制度可分为乡镇、村二级制,“乡镇”一般设专门的行政机构,而“村”一切事情由村群众大会讨论处理。乡正式成为一级权力机关,人民成为它的主人。民众参与政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边区,“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乡里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n14.(2020山东菏泽一模)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所有与民族有关的观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论。(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6 伟大的抗日战争1.A 题干所述时间为1935年12月,当时华北事变已经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央对富农政策的改变是指保留富农,这是为了调动富农参与抗日的积极性,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故选A项;1935年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抗日,所以这时的决策意图都是为了解决抗日问题,而不是当时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排除B项;1935年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更尖锐,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所以中央的决策是为了解决最主要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彻底解决“左”倾错误是党内存在的问题,与富农无关,排除D项。2.C 据材料1936年“为生存而战——各界救国联合会”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时代呼声的核心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故选C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三大政策,排除A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6年北伐战争的口号,排除B项;“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的目标,排除D项。\n3.C 根据材料“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抗争,故选C项;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国内的军阀,排除A项;国共两党矛盾属于内部矛盾,不属于对外抗争,排除B项;此时中国还处于对外抗争时期,大国地位还未确立,排除D项。4.D 国民政府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失败后,丧失了长江中下游大片国土,但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争取了时间和空间,随着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故选D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此时日军尚未大规模入侵中国,长江中下游仍受国民政府的控制,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8年武汉会战失败,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仍受国民政府控制,排除C项。5.D 国民政府敌后政府军的装备要远远优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民兵的装备,故A项错误;国共两党游击战战略地位的不同只是两党游击战发展状况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发动游击战的地域都是在敌后,故C项错误;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始终处于辅助地位并且执行的是片面的政府军抗战路线,而中国共产党则在洛川会议中将游击战提升至战略高度,执行的是人民抗战路线,故D项正确。6.C 瓦窑堡会议精神是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仅涉及文化教育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而不是艺术宣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1937年至1939年底,陕甘宁边区小学为83所,中等教育从无到有……俱乐部、教育馆、图书馆、青年刊物也相继出现”可知,此时根据地文化教育迅速发展,有利于抗战胜利,故C项正确;整风运动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与根据地文化教育无关,故D项错误。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增加了地主、中小商人等,反映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与扩大,B项正确;1938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共党员主要成分的变化不是为了开展土地革命,A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在1937年实现,C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农村,并未发生转移,D项错误。8.D 根据材料“主动的进攻战役”“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等信息可知此次战役是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的百团大战且取得重大胜利,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D项;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平型关大捷,排除B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排除C项。9.B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创办的报刊“给人们极大的希望和鼓舞”,发挥了抗战舆论宣传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舆论宣传,没有涉及民主建设,排除A项;民主革命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舆论宣传,没有涉及团结其他阶层抗战,排除D项。10.B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活动中心在北京与上海,20年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随着日军大举侵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推动了武汉和广州、重庆先后成为文学中心,故选B项;材料强调政治局势的变化导致文学中心的变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政治局势的变化导致文学中心的变化,没有涉及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国民革命指1924年1月至1927年国共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1\n.A 根据题干材料“《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有600余人……召开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等可知,通过新闻报道和表彰起到社会动员的作用,故选A项;题干时间是“1943年”,国民革命是在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建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模范人物有600余人”“表彰了一批先进人员”没有涉及这些先进人物的阶层,无法得知是否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阵营,排除D项。12.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林伯渠在1944年召开的第三届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和拥护”,这反映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从而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宪政提供了契机,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44年,说明此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此时革命的重心仍然是抗日,而不是“结束国民党专政”,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新政协通过了《共同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新发展:保甲成为乡里制度核心,推行全国;对基层社会严密控制。影响: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限制了民众自由;阻碍了地区间交流和商品经济发展。(2)特点:乡成为正式权力机关;充分的民主性(或自治性);贯彻人人平等原则;重视生产发展;重视爱民惠民。意义: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边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新发展,据材料一“使得保甲成为清代乡里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从而得以普遍实行”可知保甲成为乡里制度核心,推行全国;据材料一“清代保甲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可知对基层社会严密控制。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乡正式成为一级权力机关,人民成为它的主人”可知乡成为正式权力机关,充分的民主性;据材料二“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可知贯彻人人平等原则;据材料二“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可知重视生产发展;重视爱民惠民。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二“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可知推动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治理可知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14.参考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评论: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自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越深,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就越高,且这种意识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因此,近代中国民族矛盾的加深促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也可以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领民族意识觉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传入催化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等角度论述)\n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据材料“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观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论述时从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等角度入手。最后,总结升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5:14 页数:7
价格:¥3 大小:167.9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