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含解析人民版20230225118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20·郑州一模)1977年底,四川省委在农业方面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这说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B.个体小农经营得到广泛认可C.农民生产自主权进一步扩大D.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发生变化C [材料“自留地增加”“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说明农民生产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故选C项;A项是从1978年底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只出现在四川省,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排除B项;材料中“包产到组”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D项。]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共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党的举措有助于(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中共十九大再次对农村、农业政策做出调整,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释放社会的创新活力,故选C项;材料未反映深化依法治国方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农业领域政策的调整,排除B项;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下面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年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19788149114922923042230.911988122645650473350321442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n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A [由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推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客运量的变化,交通方式种类没有变化,排除B项;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种交通方式,并未特殊强调航空业的发展,排除D项。]4.(2020·惠州二模)1981年7月,在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首钢实行承包制。当年在全行业减产的情况下,首钢上缴定额包干2.7亿元后,仍留利4000多万元。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材料中首钢的改革与此相似,即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的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81年我国还没有正式进行所有制的改革,且材料中首钢的改革依然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并未体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D项。]5.下表显示的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关于“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的数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年份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由国家管理人体物商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197881.3%95.7%97.2%19987.6%6.1%8.3%A.经济体制调整得以完成B.资源逐渐转由市场配置C.国有企业负担有所减轻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B [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指令性和计划性经济占工业比值大幅下降,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计划”的比重降低,未体现国企负担减轻,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6.从1979年到1984年,位于深圳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率先推出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职工住宅商品化、全国招聘人才,实行全员合同制等。这些做法(  )A.促进了深圳特区地位形成\nB.为对外开放局面奠定基础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D [根据材料“率先推出实行……全员合同制”可知,深圳率先进行改革,大胆尝试,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故选D项;深圳特区地位的形成是在1980年国家设立首批经济特区之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深圳的对内改革举措,并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提出是在1992年,且材料中的措施属企业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项。]7.(2020·渭南质检)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和城市间人口流动。2014年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  )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D.导致城乡差距拉大C [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故选C项;户籍制度改革是对国内公民而言,并不是为了对外开放引进人才,排除A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户籍制度改革,B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是户籍制度导致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8.1980年,我国正式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2年6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现在,对特区说好话的多了。特区要坚决办下去,不能动摇。现在办得不错,不存在抹掉不干的问题。这说明经济特区的建设(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B.打消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疑虑C.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动摇D.我国开始进行全方位对外开放A [根据材料“现在,对特区说好话的多了”可知,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之前许多人也仍然对改革开放存在疑虑,排除B项;根据材料“特区要坚决办下去,不能动摇。现在办得不错,不存在抹掉不干的问题”可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没有动摇,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放沿江、沿边,然后扩展到内地才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9.(2020·福州模拟)1979年,新华社报道了山东临清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n239元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第二年又报道了兰州雁滩公社李德样从生产队分到一万元,被社员们称为“万元户”的通讯。“万元户”一词由此开始流行。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模式初步形成B.农村改革由东向西推进C.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转变D.人民公社体制焕发生机C [新华社对两个万元户事迹的报道使得“万元户”一词开始流行,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故选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A项;新华社报道的顺序是先山东临清,后甘肃兰州,但这并不等同于农村改革是由东向西推进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公社体制,排除D项。]10.(2020·丹东模拟)“星期日工程师”是指周一到周六为国营企业工作,周日或节假日为民营、乡镇企业提供无偿或有偿技术服务的国企技术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日工程师”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效B.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扶持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D [由材料“为民营、乡镇企业提供无偿或有偿技术服务的国企技术人员”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需要技术服务的大量“民营、乡镇企业”,即非公有制经济,故选D项;中国于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A项;“星期日工程师”是在休息时间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个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目标是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综合服务能力,与材料中所提及的民营、乡镇企业不符,排除C项。]11.(2020·六安质检)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有以下的变化。由此可知(  )时间正式提法198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B.民营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民营企业威胁社会主义制度C [材料“计划经济为主,\n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我国自1981年到1992年之间对民营企业的不同定位,这说明我国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这是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的一个结果,故选C项;表格内容反映了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开始打破”说法仅是一个点,不是过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威胁,排除D项。]12.下表反映了1979-199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概况。由表中信息可知,深圳经济特区(  )1979年1990年年均增长率总增长(倍)生产总值(亿元)1.9613546.9%67.88国民收入(亿元)1.69444.8%55.75工业总产值(亿元)0.6161.366.1%263农业总产值(亿元)1.152.758.1%1.3A.受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B.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崛起C.享受到国家自由港的政策D.对周边地区起到了辐射作用B [材料中从1979年到1990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立解放了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总产值,并未说明是重工业,排除A项;深圳是经济特区而非自由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并未提及周边地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13个省市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成交金额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1972年广交会到会美商有42人,1983年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参会。1999年获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首次亮相,机电产品出口成交首次超过轻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2007年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09年,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万名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摘编自孟红《“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沧桑巨变》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演变\n1978—1992年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1992—2012年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2012年以来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交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10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3个省市……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成交金额8686万美元……2009年,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万名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1983年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参会。1999年获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首次亮相,机电产品出口成交首次超过轻工艺品”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外交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等信息分析。[答案] (1)变化: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国家、人数、成交量);由单纯出口发展为进出口兼有;国内参展商由国营外贸公司到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多个主体;出口产品由土特产品、轻工业品为主到机电高科技产品为主。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时期外交事业的发展,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往和经济合作;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民众消费能力提高。(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任答三点即可)14.(2020·昆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舆论信息统计(局部)时间舆论热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摸着石头过河、包产到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小平您好\n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南方谈话、姓资姓社、下海、三个有利于、市场经济21世纪初至今网购、互联网+、全面小康、精准扶贫、中国梦、一带一路——摘编自钟怡《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变迁与舆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根据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 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包产到户”“南方谈话”“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可归纳出看法是舆论热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关于阐释说明可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21世纪初中国深入改革开放的表现等。[答案] 看法:舆论热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舆论热词呈现出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舆论热词反映出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舆论热词反映出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深化;21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继续努力,舆论热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舆论信息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6:57 页数:7
价格:¥3 大小:116.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