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5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5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侵华日军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情分析】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区域。因为内容的充实性和地位而决定题型比较全面。从近年呈现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在列强侵略中重点考查一些大的事件及影响,对近代中国的民主的民主革命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大革命活动上。尤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内容为重中之重。   借鉴历史的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崛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一直是社会的长效热点之一。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奠定基础的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复习时应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对这一专题的复习。【知识结构】近代列强侵略清政府腐朽落后英国开拓世界市场进一步打开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破坏中国领土主权清朝政局变动兴起洋务运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17\n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各阶级的抗争和探索维新变法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难点释疑〗一、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列强侵华的阶段性及特征、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17\n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1)侵略方式: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为主要手段国家:(2)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开始沦为两半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上: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侵略方式:政治: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文化:宗教侵略、奴化教育(2)国家:除英法等外,后起德日意也加入,尤其是日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魏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侵略方式:政治: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文化:宗教侵略、奴化教育(2)国家:除英法等外,后起德日意也加入,尤其是日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魏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20世纪二三十年代(1)侵华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一战后,美上升,日美成为争夺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1)政治:日本侵华扶植伪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1)侵略方式: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2)国家:美国(1)政治:扶蒋反共,内战爆发,至今没有完成统一(2)经济:使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17\n二战后到朝鲜战争2.侵华影响:从世界范围看,体现了西方国家以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它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独立,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二、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相同点:都是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英、法、美、俄都参与侵略活动;侵略者都曾建立地方殖民统治,前者在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后者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后者是侵略者都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清朝皇帝被迫出逃;侵略战争期间中国都正在发生农民战争。都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不同点:①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发生在过渡时期,列强是为了扩大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②前者发动者只有英法两个国家,后者侵略阵营更大,有八个国家参加。③反侵略力量不同。前者主要是政府。后者则是政府与义和团联合,以义和团为主。④ 后者后果更严重。《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秩序完全形成。三、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异同: (1)相似之处:战争爆发时两国的基本形势均是敌强我弱,日本都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华手段极其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灾难。(2)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全面胜利。(3)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      ①从领导因素来看:17\n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求和妥协,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从民众因素来看:清政府极力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并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战时期,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从战略战术上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并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进行持久抗战,最后取得抗战胜利。   ④从国际环境来看: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华活动采取默许的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整体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民族危机面前各阶级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有一致性。(2)向西方学习:欧美殖民侵略客观上的建设性。(3)探索具有层次性:现代化探索由浅入深,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4)探索具有继承性;与学习西方内容的层次性相关,从林则徐、洋务派到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前后相继。(5)探索具有阶段性:从旧式斗争到新式斗争;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在《辛丑条约》前一般分开进行,之后结合在一起。五、洪秀全和孙中山提出了怎样的土地纲领?分析各自的原因,说明它们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就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里的现象,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特别严重,为了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政策,主张核定地价,逐步收买地主土地,最终实现土地国有。17\n实质: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六、三个比较:1.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新三民主义提出反帝民族解放和平等的要求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三民主义提出了平民享有权利把自由和权利的享有同反帝联系起来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2.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1)相同点: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都反映了民主革命的要求。(2)不同点:① 革命的要求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 革命目标不同: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3)原因:具有相同之处是由中国的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的;而其原则由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比较(1)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纲领。(2)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二者相互依托,紧密相连。(3)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联俄”、17\n“联共”是反帝的必然;“民权主义”是“唤起民众”。中国是农业大国,“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实施。七、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那两次严重的失败?两次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失败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挽救和发展革命?两次失败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1)两次失败: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对共产党及其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主观上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剥夺了毛泽东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消极防御、分兵把守,结果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被迫进行长征。(2)措施和探索: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为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3)两次失败的教训: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践证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八、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2)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更是首倡者。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原则区别,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分歧日益显露;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来约束双方,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必然面临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 17\n(4)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2.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第一次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第二次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2)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即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3)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4)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历史启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求稳定、谋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继续高举民族团结、利益共同的大旗,避免对抗内耗,加强交流对话,追求互利共赢,通过国共再次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新的更美好的时代。九、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胜利原因1.特点:(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该特点。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导并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不动摇、不退缩,在相持阶段成为消耗日军的主要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n(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抗战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根本原因。(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4)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与支持。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1.特征:合作―对抗―合作-再对抗2.演变:(1)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①原因: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统一战线建立的客观条件。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屡失败,接受苏联和中共的帮助。而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遭遇失败,使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巩固的革命联盟。②政策:(中共三大)决定与革命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由对抗到合作。①原因:对抗原因: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合作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政策: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总方针;1935年底中共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结果:国共合作破裂,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①原因: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②政策: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17\n③结果: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国共合作再次破裂。①原因: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②政策:中共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武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③结果: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导致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3.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这是国共之间的矛盾、斗争始终存在,并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例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由此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关系再次完全破裂,直到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3)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勾结起来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由于处在二战的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等国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赞助中国抗日,赞助国共合作。这对于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抗战胜利后,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十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坚持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中“理论指导”是灵魂,“革命道路”是方向,“群众支持”是基础,“革命军队”是中坚,“统一战线”是保障。【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行一首民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这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17\nA.以农民作为运动主力B.成员的饮食习惯怪异C.只以天津为斗争基地D.以反帝作为主要目标2.(2011年10月山西二诊7题)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A.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3.(2011年9月扬州市调研3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4.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某重大战役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据所学知识推断,这一战役应是()。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船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019120525艘沉没120017\n日方1227235665艘重伤300A.黄海海战B.威海卫战役C.辽东半岛战役D.台湾保卫战5.(2011年9月盐城摸底5题)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这一时期对洋人的歧视,依据陈旭麓的话可以判断是义和团运动时期。【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义和团运动6.(2011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6题)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不能反映A.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B.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C.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17\nD.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解体。材料中“鸦片战争10年后”说明是在1852年,A项错误。材料中曼彻斯特工厂主的话体现了英国想打开中国大门;“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体现了小农经济对英国工业品的抵制,能够体现BC。【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7.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的相同之处在于()。A.发生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B.都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C.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D.典型体现了共产党的战略配合作用8.(2011年9月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11题)“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对义和团一百年来评价中的两种基本结论。形成这两种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A.史学观点的不同B.意识形态的左右C.政治运动的影响D.掌握史实的不同9.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①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17\n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答案】A10.(2011年9月温州八校联考7题)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文化大革命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n图1图2材料二八国联军发行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图3材料三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表示)“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二者之间有什么具体关联?(2)材料二、三反映了西方国家的心态有何变化?请你以图1和图3所示事件为例,说明“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17\n【答案】(1)图1:甲午中日战争;图2: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关联:在甲午战争中获胜的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变化:材料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不堪一击,中国将很快成为其殖民地;材料三则认为中国人民富有民族精神,坚决捍卫民族尊严,西方不可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言之成理即可)举例: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与日军英勇作战,邓世昌等将士英勇牺牲;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率领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北京、天津、河北一带的义和团战士英勇抵抗,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总结提高】17\n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08:02 页数:17
价格:¥3 大小:627.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