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的政治性、理论性、概括性比较强,对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学习时,一要注意联系政治学常识(如民主政治的概念、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海峡两岸的交流等),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二要从宏观上把握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三个阶段: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文革”时期)-----逐步规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还要注意横向的比较,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对比。三是理清重要历史事件与现象的基本脉络,并通过对这些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注意理解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13\n〖难点释疑〗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及其特点(1)建立、发展与完善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④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2)特点:①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③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议会制的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会制都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都由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经济基础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建立在私有制之上行使权力的主体全国人民资产阶级13\n权力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性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特征、作用(1)确立和发展历程: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1966—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特征:①共产党领导是根本。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②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③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3)作用:13\n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及意义(1)含义: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其含义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2)内容:①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②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③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④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3)实行的原因: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4)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五、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来说,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13\n(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一些发展和健全。(2)第二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摧残、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3)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六、“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的主要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1)主要表现:①无视宪法和法律,践踏人权。从中央到地方,到处揪斗“走资派”、“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实施残酷的人身迫害。②滥用“大民主”,破坏法治。从中央到地方,迅速掀起全面夺权风暴,使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空前混乱。③滥用专政手段,制造冤假错案。林彪、江青一伙,利用手中权力,肆无忌惮地迫害党和国家各级干部和群众,在全国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也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被迫害致死。(2)主要原因:①中共多年的“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并在党内大搞阶级斗争。②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极大的削弱和破坏。③国家法制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制度保障,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④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1)条件: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②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香港回归过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会谈;13\n②1984年12月,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历史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发展的新纪元;②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③是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了新的贡献;⑤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上取得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归过程:①1987年4月,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4)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不同: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虽然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但两者的性质不同。台湾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香港问题涉及外国侵略,必须恢复行使主权,因而人民解放军必须进驻香港,其对外也必须以一个中国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出现。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只要完成了领土的统一,在国际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出现,它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驻军与否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重要区别之一。【课后巩固】1.(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2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A.社会制度不同B.拥有的自治权不同C.经济政策不同D.外交权利不同13\n2.(2011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1题)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3.毛泽东说:“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在他看来,较为有效的形式与方式是A.开展“三大改造”B.发动“文化大革命”C.实行“民主集中制”D.改革“职务终身制”13\n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根本方针,其实施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近代历史的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B.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大陆与台港澳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D.大陆放弃武力采用和平统一方针【答案】D【解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基本统一了祖国大陆,但台湾仍由蒋介石集团控制,香港和澳门仍分别被英、葡占领,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改革开放5.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国共两党为实现第三次合作而提出的基本方针B.它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C.港、澳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D.它标志着中国顺利完成了统一大业13\n6.之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因为这次会议A.实现了全党和全国工作着重点的转移B.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C.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D.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7.(2011年12月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9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不包括()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A.①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13\n8.(2012年1月日照市期末19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9.1949年3月,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宣布,党的工作中心必须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其历史背景是()。A.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B.国民党政权统治被推翻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D.党中央迁到北京正式执政10.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共同纲领》作为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施政纲领和临时宪法。当时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是由于13\nA.全国尚未解放,无法召集人大代表商议B.代表来自社会各界,内部尚有较大分歧C.缺乏社会主义宪法作为参考的借鉴D.批准宪法的中央人民政府尚未建立阅读下列材料:11.(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26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四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13\n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五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1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3分)(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5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13\n【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古今中国法制建设【总结提高】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08:01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69.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