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10139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天一大联考)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C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转变为出现民间私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教育层面由官府控制为贵族服务,下移为有教无类,有利于处于下层的贵族或普通的民众接受教育,容易形成在贵族之外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C项;百家争鸣局面是题干现象的结果而非影响,排除A项;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派,百家争鸣是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各家思想的融合无关,排除D项。]2.(2020·运城模拟)《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 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B [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说明孔子主张对百姓也进行礼制教育,故选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没有体现用法的思想,排除A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说明孔子主张德礼同教,不仅仅是仁政,排除C项;孔子在春秋时期说需要用礼来教化,其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不是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排除D项。]3.(2020·怀化模拟)《论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氏春秋》则说:“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后者对孝的认识(  )A.与前者本质相同   B.更强调个人道德修养C.体现了时代潮流D.更强调宗法血缘观念C [根据材料“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可知,忠孝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的需要,且《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订的,糅合了百家精华,形成杂家,超越了儒家仁政的目标,顺应了中央集权的时代潮流,故选C项;儒家提倡孝道,意在实施仁政,而《吕氏春秋》提倡忠孝,意在培养忠君思想,加强君权,后者对前者有发展,排除A项;儒家强调孝是个人道德问题,而《吕氏春秋》强调忠孝是社会需要,排除B项;《吕氏春秋》强调的是为君主服务,排除D项。]\n4.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  )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A [孟子的行为说明他治学严谨,研究历史时很注重对史料的考证以辨别真伪,故选A项;B项说法有悖于史实,排除;题干无法体现社会转型与谣言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孟子的考证行为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项。]5.(2020·德州模拟)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统治秩序B.创建中央集权制度C.借助权术治国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A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是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对“礼”的一种总结,由此可知“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规范统治者的统治秩序,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选A项,排除B项;主张在治国时“法、术、势”结合的是韩非子,排除C项;荀子主张用“礼”来规范统治秩序,而不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排除D项。]6.(2020·益阳模拟)在对秦国进行细致观察后,荀子赞扬秦国国民的淳朴畏法,百吏的恭俭忠信,士大夫的明通而公,朝廷的行政效率,他将秦治视为古代理想政治一般的典范。同时他也发现了秦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无儒”。由此可知,荀子(  )A.维护了儒学的尊严B.注意吸收法家思想精华C.推崇礼法结合治国D.认识到秦朝存在的危机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的儒家的代表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即荀子肯定法,但也认为儒学很重要,故选C项;荀子肯定“秦治”说明重视法家思想,因而“维护儒学尊严”的说法不合适,排除A项;荀子在肯定“秦治”的同时认为其缺点在于没有儒学,排除B项;荀子生活于战国后期,D项与题干“秦国”不符,排除。]7.(2020·晋城一模)从殷商时期的“惟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nA.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 [由材料“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可知,先秦思想家们都追求“义”,注重人伦,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并未出现士人的民本意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之处及其理论改造,并非会通精神,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8.(2020·乌鲁木齐一模)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这一主张的核心思想是(  )A.天下共主,众星捧月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大兴教化,圣贤治国D.分化事权,加强监督B [材料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圣人执要”体现出君主专制的主张,“四方来效”体现出中央集权的主张,故选B项;A项是分封制的特点,不符合中央集权的主张,排除;C项是儒家德治的主张,排除;D项是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材料中没有具体涉及,排除。]9.(2020·岳阳二模)“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主张“非攻”,排除A项;法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之长的集合,排除B项;韩非的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项。]10.(2020·乌鲁木齐测试)春秋战国时期,游学之风兴盛;墨家的个体游学区域逐渐缩小,而法家个人的游学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儒家由盛转衰,逐渐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这说明(  )A.法家政治地位日益显要B.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压C.游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D.儒法两家争鸣更加激烈\nA [由材料“法家个人的游学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可知,与其他学派相比较,法家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和推崇,政治地位不断提升,故选A项;秦统一六国后儒家思想受到打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游学推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非仅仅儒法两家的争鸣,排除D项。]11.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  )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主要是由于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需要,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秦朝时期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取得显学地位,排除C项;“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是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2.(2020·合肥一模)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  )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C [中华文化同宗多源,各家思想之间相互批判、借鉴有利于形成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故选C项;“全面推广”说法欠妥,排除A项;韩非子的思想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基本确立,排除B项;各家思想之间相互借鉴有利于丰富本派思想内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n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学说”?(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10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任答三点即可)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就如同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政治家、思想家等杰出人物。——摘编自《大国崛起》根据材料信息,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解析] 从材料“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就如同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n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对一个民族的作用,由此可以确定论题,即:思想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可以派生出另一个角度,即国家的发展仅物质发展是不够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也很重要,由此得出观点: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等。[答案] 示例:观点:思想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阐述:长期来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创始人,其提出的“仁”“礼”等思想影响深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个人行为的道德律,成为人类心中“自然道德”的基础;仁政、民贵君轻、道德感化的政治理念,维护和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当今社会中,儒家的道德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表,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总之,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形象的重要代表,在促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崛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6:11 页数:6
价格:¥3 大小:92.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