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2救亡图存的抗争_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0322147.doc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题综合检测(十二)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19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陈箓举行会谈时,不断询问何时重启“西藏问题”的谈判,陈箓答复“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这表明(  )A.五四运动激发了爱国热情B.尊重民意成为朝野共识C.群众运动影响了外交决策D.政府坚持捍卫国家利益C [由材料“‘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可知,五四爱国运动激发了国民民族意识,进而影响了北洋政府的外交决策,故选C项;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成为朝野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是迫于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拒绝办理西藏问题,排除D项。]2.据学者统计发现:20世纪初《新青年》杂志提及的重大事件中,频度最高、变化最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十月革命发生的1917年,它的提及频度颇低,对十月革命的注重发生在1919年以后甚至20世纪20年代初。这表明(  )A.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世界形势B.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C.西方工业文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D.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社会革命的认同D [根据材料“对十月革命的注重发生在1919年以后甚至20世纪20年代初”可知,当时中国在巴黎和会中认识到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后,越发认同俄国的社会革命,故选D项;材料中仅介绍了《新青年》杂志的提及内容,无法体现知识分子的普遍倾向,排除A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1919年以后甚至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工业文明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危机,排除C项。]3.(2020·青岛黄岛模拟)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C.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D.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D [由材料信息“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共和重昭,阴霾肃清”可知,各界民众因为共和制度失而复得而倍感珍惜,这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得人心,D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席卷全国”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B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C项排除。]4.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A [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批评时政和讨论政治,而是救亡图存,即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A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目的,B项错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新青年》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的意图,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错误。]5.(2020·广州模拟)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D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排除C项。]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C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五四运动与孙中山的共同之处是都有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故选C项;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无法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排除A项;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活动不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主要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在民族主义问题上并没有像五四运动那样旗帜鲜明,排除D项。]7.(2020·蚌埠质检)黄埔军校在初次招生时,即确定按省区分配招生名额,第一期毕业生来自22个省份,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这和当时许多军队乃至军校以地方集合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当军校出现同乡会小组织时,遭到严令禁止。这种做法(  )A.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利于树立统一完整的国家意识C.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表明革命首要目标是实现统一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埔军校按照省区来分配招生名额,并且如果在军校中出现同乡会等小组织时,会遭到“严令禁止”,体现了黄埔军校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完整统一的国家意识,故选B项;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题干主要述及黄埔军校着重培养学生完整统一的国家意识,而非革命的首要目标,排除D项。]8.(2020·焦作一模)下图是1927年湖南境内的宣传木刻版画《农民协会万岁》。该木刻版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B.封建军阀的统治已被推翻C.土地革命已影响到湖南D.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A [国民革命时期,在北伐军讨伐北洋军阀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后方发动农民成立农民协会,进行革命斗争,因此材料背景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涨,故选A项;1927年北伐战争消灭了三大军阀中的吴佩孚部和孙传芳部,,没有完全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排除B项;1927年秋毛泽东在湘赣边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928年井冈山会师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起义武装先后转移到农村和山区,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故“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9.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C [五四运动前的革命宣传主要在城市,而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说明革命的宣传对象扩大,反映出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故选C项;“走向民间”强调的是宣传对象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强调的是宣传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面向工人进行宣传,仅能体现工人中接收新思想的人增多,但无法体现工人阶级队伍本身人数的变化,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革命的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并未转变,排除D项。]10.(2020·黄山质检)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说明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非“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排除A项;“质变”说法错误,并且材料未涉及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家,排除D项。]11.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的出现(  )A.印证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B [材料体现了国民革命时期在武汉宣传革命的场景,有利于宣传革命和革命的开展,而不能反映人们的民主共和观念,故A项错误;北伐不到半年时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推动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由此可知这一场景的出现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C项错误;此时是国民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12.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蔡元培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意在(  )A.否定传统教育B.倡导民主科学C.提高国民素质D.抨击军阀割据C [根据材料“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可知,蔡元培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蔡元培的教育目的,并未提到否认传统教育,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排除B项;1912年军阀割据局面还未形成,排除D项。]13.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传播,其影响日益扩大,故选C项;当时民众的思想虽然得到进一步解放,但北洋军阀政府对思想的控制并未松弛,排除A项;除了“以俄为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还有改良等多种选择,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当时社会主义才刚刚传播,并未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14.“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李大钊这一思想促进了(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 [李大钊积极引导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促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15.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北京、上海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北京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邓中夏赶赴长辛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上海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这些活动(  )A.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舆论准备B.促使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C.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D.呼吁工人阶级探寻救亡道路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李大钊等人深入劳工群众,领导1920年的“五一”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传播,故选B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A、C两项;材料表格反映的是纪念“五一”劳动节,并未体现呼吁工人阶级探寻救亡道路,排除D项。]16.(2020·青岛一模)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C.中国共产党坚持“城市中心论”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D [根据材料“1928年”“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国民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可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民”一词始见于《尚书·诰》,又是《大学》“三纲领”之一。梁启超公开告白“以为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包含了儒家经典的核心在于道德修养和对人的革新的基本思想。梁启超又根据西方国家有关思想学说,结合中国国民基本情况,赋予“新民”以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国家思想与合群意识;公德与私德;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权利思想与自由主义价值;尚武精神与刚性文化等,对中国人民之性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作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以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以便在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摘编自荸斤丽《新民思想与国民性的讨论——读梁启超〈新民说〉》材料二 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陈独秀《新青年》宣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新民”形象。(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新青年》宣言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并概括他对青年提出的要求。(6分)[解析] 第(1)问,根据“国家思想与合群意识;公德与私德;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权利思想与自由主义价值;尚武精神与刚性文化等”可知梁启超的“新民”形象主要是具有国家思想和合群意识、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具有尚武精神,能够维护自身权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念。第(2)问,根据“我们想求社会进化”可知陈独秀《新青年》宣言所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进化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对青年提出的要求主要是追求自由、进步和进取,具有世界观念,注重实利和科学。[答案] (1)具有国家思想和合群意识、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具有尚武精神,能够维护自身权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念。(2)理论:进化论。要求:追求自由、进步和进取,具有世界观念,注重实利和科学。18.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6分)(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4分)[解析] 第(1)问,利用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新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民族精神、国家地位的提升等方面谈认识。[答案] (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文化运动时)胡适认为,文化作为民族生活的样法,根本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在“生活本来的路上走”。文化发展既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元之分,也无意欲向前、意欲持中、意欲向后三条路向之别。人类文化发展的路只有一条,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现在西方文化已走到前面去了,中国和其他民族只有急起直追,走西方文化的路。——摘编自李卫平《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材料中胡适认为文化“根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从宣传西学、救亡图存的角度看,胡适的观点说,明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为彻底批判封建儒家伦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合理的;如果从民族文化的传承角度看,胡适的观点抹杀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不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应该否定。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一:评析:胡适的文化观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是正确的。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所宣扬的文化观旨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近代深受传统封建文化的束缚,严重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转型;胡适以文化的“一元化”观指明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为彻底批判封建儒家伦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示例二:评析:胡适的文化观否定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错误的。不同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胡适的文化观体现了文化“一元化”,并且这种“一元化”只能是照搬西方文化;这一文化观虽然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抹杀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1905年起先后组织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但均遭失败1912年初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1912年4月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9月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1913—1915年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1917—1918年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1920年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1924年1月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4年11月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表中提供的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解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要素——提炼启示、结合史实说明。启示:据设问中的“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和表格中的孙中山先生的探索或“均遭失败”、或“未实施”、或“辞职”、最后“病逝于北京”并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说明:扣住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并牢牢把握住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围绕近代中国由于不是独立地位,深受列强凌辱、压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抗争是壮烈的,但未实现民族复兴,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才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答案] 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大量丧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家依然积贫积弱。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09:35:58 页数:10
价格:¥3 大小:678.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