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二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20230322113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铜仁模拟)“辽宁”号航空母舰试航成功,被视为中国现代海军走向世界的新开端。回顾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  )A.清政府编练了新军B.清军接受了维新思想启蒙C.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清政府勇于对日宣战【解析】选C。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创建的近代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体现出这场战争的近代意义,故选C;A、B无法体现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排除;清政府勇于对日军作战与甲午中日战争的近代意义无关,排除D。2.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  )A.不平等条约促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剧B.晚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C.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D.近代前期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解析】选A。观察图片我们可以得出1894年后清政府的财政呈现亏损的状况,联系所学,这个时期,甲午战后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正确。\n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这种情况表明,中国(  )A.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B.清军训练有素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D.民族意识觉醒【解析】选C。材料反映举国“乐观”情绪,故A错误;“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是使用新兵,故B错误;材料中对海军、陆军的认识和使用新兵集中反映盲目乐观,故C正确;乐观情绪体现不了民族意识觉醒,故D错误。4.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清政府的军力远胜日军【解析】选B。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的言论只反映出中日双方实力的差距,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故A错误;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的言论“日炮多不准”,但北洋水师仍然战败,说明了其军事素质较弱,故B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中日双方实力的差距,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故C错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的军力远不及日军,故D错误。5.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B.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C.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D.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解析】选B。根据材料得出传统的贵华夏而贱夷狄的礼藩外交体系逐步瓦解,近代化的外交观念逐渐发展,从外交层面体现了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故B正确。\n6.(2021·昆明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行团共同瓜分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  )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B.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华手段C.门户开放政策已开始推行D.瓜分中国成为列强间的共识【解析】选B。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巨额战争赔款,决定向西方各国举债,各国为了争夺贷款份额形成争夺局面,利益纠葛的背后表明当时对华资本输出已成为主要侵略手段,故B正确;A表述与材料矛盾,C说法与史实不符,D材料无法体现。7.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地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解析】选D。根据材料“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和“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符合各方利益,为各国所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瓜分中国的趋势得以缓和,故D正确。8.下面是1900年西方报刊上刊登的一幅名为《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漫画。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B.“弱者”成为“木偶”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D.“弱者”被肢解瓜分完毕\n【解析】选B。漫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选B。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抵抗,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开始以华制华,故A、D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错误。9.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A正确。10.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解析】选A。从材料《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知列强企图继续保持在中国的特权和地位,故A正确;列强扶植清政府抵制人民反抗,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将清政府作为其控制中国的工具,以维护其在华利益,故B错误;从材料中“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可知列强的主要目的不是瓜分中国,故C错误;修复形象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其伪装,列强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作为其掠夺的殖民地,故D错误。11.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众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D.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n【解析】选D。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的变化是以1900年7、8月间为界限,这正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所以梁启超对义和团由否定到赞扬,故选D。12.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解析】选A。根据“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使西方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策略,实行以华制华,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并没有粉碎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排除D。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进程。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韩国国定教科书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中日战争的主因。(5分)(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中日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20分)\n【解析】第(1)题,主要原因抓住甲午中日战争对朝鲜的影响来分析。第(2)题第一问中对东亚的影响,由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概括回答;对世界的影响从材料二中“其后,列强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问对中国的冲击可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答案:(1)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5分)(2)对东亚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对世界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8分)对大清王朝的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破坏,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12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西周,国指的是天子赐给诸侯的封地;到春秋战国时代,国指的是群雄争霸的列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国乃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王朝。……但到了近代,中国的启蒙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古代中国只知家族,不知国家,缺乏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为了建立近代国家,首先必须“去家化”,批判家族主义,将国家从宗法伦理中剥离,使其获得独立性。到五四时代,家族谱普遍被视为专制主义之渊薮,要建立民主共和,就必须首先打倒宗法家族,儒家的三纲思想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国家”的概念。(要求:写明论题,古今关联,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国乃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王朝。……但到了近代,中国启蒙……到五四时代……就必须首先打倒宗法家族,儒家的三纲思想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可以确定出论题。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阐述。最后结论升华:在家国天下体系中,国并非近代的民主国家;国家的概念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国与家脱钩,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答案:示例:论题:国家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分)\n阐述:西周以来,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下,家国一体;特别是以皇帝为核心的王朝国家,国只是家国天下的中间环节,受到儒家伦理的规范,并不处于核心位置。近代以来,面对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在反抗外来侵略中,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的概念从宗法家族的儒家伦理中逐渐剥离,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8分)结论:在家国天下体系中,国并非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家的概念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国与家脱钩,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31 页数:7
价格:¥3 大小:155.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