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海导航】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7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新人教版必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             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甲午中日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抗日战争后 2.林则徐说:“该夷性奢而贪,不务本富,专以贸易求赢,而贸易全赖中国畀(给)以马(码)头,乃得借为牟利之薮。设使闭关封港,不但不能购中国之货以赚他国之财,即彼国之洋布棉花等物亦皆别无售处。”这表明林则徐(  )A.对英国外贸认识深刻而全面B.对英国的了解充满愚昧C.认识到外贸对英国的重要性D.准确地认识到中国对英国的重要性 3.“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4.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6\n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5.中英《南京条约》:“议定英国往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B.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 6.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外国商品输入中国B.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C.保护外国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干线D.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7.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之役”。“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转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D.“甲寅之役”是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8.“19世纪末,洋教势力扩大,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与此同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该材料反映了(  )①列强利用传教特权,强迫中国人入教②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③群众中爱国行为与卖国活动斗争激烈④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9.台湾史学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论说:“一些中国人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评论的是6\n(  )A.西方国家纷纷发动侵华战争B.西方国家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C.西方国家要求与清朝通商D.西方小国继续对清朝朝贡10.据史料记载,1856年仅上海一地由英国人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而当时常驻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中英两国的法系不同B.“领事裁判权”制度所致C.中英两国的观念不同D.英国人在上海的人数众多11.《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祸首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12.阅读下表,对该表中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有(  )1913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国家年代英美法德俄意比荷日合计1894年前12121161895~1913年541211141812985①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②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有关③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④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6\n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四年前,法国攻朝鲜……又俄国窃窥其动静,美国亦有攻伐之志。皇国若失斯好机会,而与之外国,则实失我唇,而我齿必寒……朝鲜则金穴也,米麦亦颇多,一举拔之,征其人民与金谷……故伐朝鲜者,富国强兵之策。诸方兵士,以东北之师为最足,颇好战斗,翘足思乱,或恐酿成私斗内乱之忧。幸有朝鲜之举,用之于斯,以泄其士兵郁勃之气,则不唯一举屠朝鲜,大练我兵制,又大辉皇威于海外……——(日本)佐田白茅《征韩论》材料二 朝鲜……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日本)佐田白茅《征韩论》材料三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实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中国近代现代史》(实验教材)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急于侵朝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三,简述日本是如何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3)日本侵略目的是否达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n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B 所谓“第二次反思”即在制度层面进行反思,所以选B。2.C 通过材料可看出林则徐正确认识到英国的外贸对英国的重要性,但是他片面夸大外贸地位而对其工业缺乏认识,片面夸大中国地位而未认识到英国外贸的全球性。3.A 这段话选自中国近代史大家陈旭麓先生极有代表性的一篇学术论文《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线索颇有裨益。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开始有了世界的概念,萌发了“师夷”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要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所以,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正确选项为A。4.C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B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5.C 照会的意思是一国政府把自己对于彼此相关的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具有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官方交往,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对华文书中。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大员与中国的大臣往来用照会;英属员与清大臣来往用申陈;清大臣批覆用札行;两国属员往来用照会。同级官员和不同级之间的文书来往用语是不同的。难以看出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排除A。只能说在外交礼仪是平等对待,难以说明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故排除B。本条款不能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故排除D。所以正确选项为C。6.D 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能力。上述四个选项均为其目的,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意味着以武力作后盾,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以保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政治、经济等各种侵略特权。故选D。7.D “甲午之役”、“甲辰之役”、“甲寅之役”分别指甲午战争(1894年)、日俄战争(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中国山东半岛(1914年)。三次战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A正确。“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马关条约》,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B正确。日俄战争即“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C正确。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8.C 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说明②正确。洋教属于外来文化,人民的反洋教说明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④正确。9.B 近代除英、法、美、日等西方大国发动或参加侵华战争,强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外,一些西方小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答案B。6\n10.B 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实际上是一项侵略特权。由于不受中国法律管辖,所以在上海的英国人为所欲为。11.D 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显然③④说法是错误的,材料中也并未体现;题干内容中第二款中直接体现了①,《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②是正确的。12.D 表格反映的是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增多现象。设立银行是列强资本输出的一个手段,故①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②正确。③反映的是资本输出的危害,故正确。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④正确。13.(1)原因:日本想抢在西方列强之前,征服和独霸朝鲜;利用朝鲜丰富的资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补充资金、原料和劳动力;转移国内严重的社会矛盾;通过征服战争,树立日本在东亚的霸权。(2)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早就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日本以朝鲜农民起义为契机,借口出兵朝鲜,挑起中日冲突,导致战争爆发。(3)日本达到、甚至超出原定目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失败告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步排挤西方列强,独霸朝鲜。战争获得的割地、赔款和各种利益,使日本国力空前增强,确立了东亚强国的地位。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26:01 页数:6
价格:¥3 大小:19.0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