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评2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_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_公元589年含解析202303052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综合测评(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惠帝时,开始以御史大夫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汉武帝十三年,因监御史玩忽职守,遂谴丞相史(丞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丞相史出刺地方(  )A.扩大了丞相权力    B.精简了监察系统C.澄清了地方吏治D.清除了王国威胁A [根据材料“丞相史(丞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可知,丞相的属官丞相史获得了监察各州和监督监御史的监察权,权力得到了扩大,故选A项;从之前御史大夫的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到后来丞相的属官丞相史也获得监察权可知,监察系统更加繁杂了,排除B项;题干只反映了监察权被分化,不能说明地方吏治得到了澄清,排除C项;“推恩令”的推行才清除了王国的威胁,排除D项。]2.(2020·广州模拟)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  )A.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B.废除了察举制度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行了郡县制度A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规定诸侯国任官的为地位较低的“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体现出汉代统治者目的在于限制诸侯国扩张势力,故选A项;察举制度为选官制度,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官员流动,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显示出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3.(2020·中山模拟)下面是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据下表可知,3世纪上半期(  )大族小姓平民合计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汉(196-219年)3829.01914.57456.5131曹魏(220-239年)6038.73824.55736.8155曹魏(240-264年)7447.15937.62415.3157——资料来源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B.汉代选官制度得以延续C.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D [从表格体现的曹魏时期平民进入统治阶层的比例越来越少,而大族、小姓等贵族在统治阶层中的成分逐渐上升,可知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n以门第、出身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平民很难进入统治阶层,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4.(2020·盐城模拟)北齐时,马敬德“将举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这表明当时(  )A.九品中正制得以普遍推行B.举孝廉是入仕的首选途径C.选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样性D.考试已成为选官主要方式C [“举孝廉”“试方略”等表明选官方式的多样性,故选C项;“举孝廉”“举秀才”“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属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考试已成为选官主要方式指的是科举制,其始创于隋代,排除D项。]5.下面是两幅汉代画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图一 制盐画像砖     图二 薅秧画像砖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 [从两幅汉代画像砖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制盐和薅秧的各种工具,说明生产工具种类多,用途广,故选B项;材料画像砖的图片中有很多人物,但无法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协作关系,排除A项;两幅图片的场景是独立的,分别为农业和手工业,但无法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无法判断其是否结合在一起,排除C项;材料画像砖的图片中除了有生产场景和生产工具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无法判断此时生产力水平提高,排除D项。]6.(2020·济宁模拟)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做法旨在(  )A.统一财政经济B.打击王国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方便赋税征收C [根据材料可知,“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实际上废除了地方郡国铸币权,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五铢钱的铸造与使用只是货币的统一,不能体现“统一财政经济”,排除A项;“打击王国势力”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方便赋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7.西汉前期,富商宣曲任氏以囤积粮食起家,“力田畜”;以铁冶为业的宛孔氏,“\n规陂池,因通商贾之利”;赵卓氏迁蜀至临邛,用铁冶致富,并经营农业,故有“田池射猎之乐”。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得到强力推行B.中央失去对富商的控制C.富商大贾经营的多元化D.经济恢复带来生活奢侈C [根据材料“富商宣曲任氏以囤积粮食起家,‘力田畜’;以铁冶为业的宛孔氏,‘规陂池,因通商贾之利’;赵卓氏迁蜀至临邛,用铁冶致富,并经营农业”可知,西汉前期,有通过囤积粮食发财致富的人,也有以手工业发达的商人,从而说明,西汉前期,商人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发财致富,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前期,各具特色经营发财致富的商人,而非政府抑制商业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初年,政府贬低商人的政治地位,打击商人势力,但并未失去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富商致富的手段,而非富商奢侈的生活,排除D项。]8.(2020·泉州模拟)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生产的农具多而不适用;同时还存在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等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A.私营手工业成为市场主体B.政府支配市场C.官营手工业技术相对落后D.家庭手工业发展缓慢B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农具质量差且强买强卖,原因在于政府支配市场,垄断铁器经营,故选B项;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是市场主体,排除A项;仅从农具的质量差无法反映官营手工业技术落后,排除C项;材料表明农具由官营手工业生产,与“家庭手工业”无关,排除D项。]9.(2020·眉山模拟)《春秋》中所记载的职业等级是士(知识分子)、商、农、工,《史记》里则是农、工、商、陶,成书于汉武帝后200余年的《前汉书》定下的职业等级则是士(儒士)、农、工、商。这一变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结果B.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升C.源自叙史者的学术思想差异D.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B [由春秋时期士的地位最高到《史记》中农民地位排在四民首位,士不在四民之列,再到汉武帝之后士(儒士)又排在第一位,反映了汉朝统治思想的调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地位提升,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不足以解释“士”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四民地位变化是根据现实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n排除C项;四民地位变化是因时而变,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10.(2020·德阳模拟)下图是出土于山东嘉祥县的东汉画像石。图中左边拄拐杖的老者是老子,面前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其身后所随四人为颜回、子路等弟子。此类画像石出土约30余幅。这反映了东汉时(  )“孔子问学”A.治国理念的变化B.绘画水平的提高C.儒学下移的影响D.学术派别的交流C [根据材料“左边拄拐杖的老者是老子,面前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可知,孔子躬身向老子询问,体现了孔子对老子的尊敬,或向老子行师礼,这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而作为画像石出现在东汉时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故选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正统思想地位,此后治国思想并未改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画像石内容中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而未涉及汉代绘画水平,排除B项;根据材料“面前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可知,讨论的仍是儒家思想中的“礼”,排除D项。]11.(2020·德阳模拟)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创作主体的转变B.社会形势的影响C.佛教影响的扩大D.儒学地位的动摇B [根据材料“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反映到文学艺术上主要以悲情的基调为主,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下层民众为创作文艺作品的主体,而非世族群体,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思想适应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但并非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12.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nA [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日益增加,政教性有所减弱,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未涉及士族掌控文化话语权,排除B项;材料中“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是放弃违逆自然人性的“名教”,但对符合人性积极进取的“名教”精神则有所保留,并未反映是受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C项;“人才的评判标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地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整理材料三 “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n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12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5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从政治上的统一对商路的开拓、经济上中外贸易交流和产品需求、贸易动力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经贸往来上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近代丝绸之路的背景、贸易规模和数量以及推动力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区域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抵制侵略方面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和时政热点综合分析。[答案] (1)条件:西汉建立,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较好;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特点: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2)新特点:政府腐朽衰落,支持力度小;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外贸港口多,贸易量和规模及区域更大。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3)传承古代和近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商贸精神;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倡议国,面对风险挑战,需要有大国心态,积极面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共赢、共建、共享。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入手。以示例二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n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答案] 示例: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44 页数:7
价格:¥3 大小:1.50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