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点睛政治)高考政治复习(最新考纲+三年真题+阅卷案例+知识归纳+易混易错警示+一年预测)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详解)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对应学生用书第153~155页)灿烂的中华文化本考点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属于高频考点,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中常有所涉及;“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属于低频考点。2013年高考复习中,从知识方面讲,要特别重视对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原因的理解和运用;从时政热点角度讲,要重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活动的异同,并从中领悟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包容性。1.(2012年安徽文综,7,4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①错误,应排除;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实践,②表述不准确,应排除;京剧、文房四宝、剪纸……等“中国元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③④入选。2.(2012年天津文综,2,4分)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海峡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点,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两岸文化的差异,A、B、D三项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3.(2012年福建文综,32,4分)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22\n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大众文化。杜甫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大地诗人”,一直被人们所敬仰,是因为其诗歌关注苍生疾苦,还因为来源于“生命的体验”,即来源于社会实践,所以要想文化经久不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而且要反映人民呼声,所以B项正确;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A项错误;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并非仅仅源于善良本性,C项错误;先进性不是传统美德的特点,D项错误。4.(2011年广东文综,31,4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题干中“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是中华文化有顽强生命力且源远流长的表现,①②正确。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与时俱进,③错误。④材料中没体现,且“促进”的表述过于绝对。5.(2010年广东文综,32,4分)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广东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区域特征,A项正确。B项否认了各地文化间的联系,C项否认了文化间的共性,B、C两项本身错误。中华文化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升华,而非简单相加,故D项错误。6.(2010年福建文综,31,4分)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汲取了闽越文化”等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D项入选;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7.(2010年江苏单科,19,2分)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2\n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材料列举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成果,并指出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与我国的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材料体现了两者的统一,①正确;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并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说明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②正确;材料中所列举的少数民族文化成果,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④正确;③中的“差异逐步消失”是错误的。8.(2010年安徽文综,38(1),12分,节选)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审设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审材料: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为引入点,以“文化世博”为主要内容的材料作为该题的背景材料。知识链接:中华文化的特征及表现。思维过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明确要求回答“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因此可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其包容性角度分析。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考点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等属于高频考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则考试频率相对较低。2013年高考复习中,从知识方面讲,要特别关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从时政热点看,要特别重视我国抗旱救灾、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神舟九号、志愿服务、援助他国等相关热点。1.(2011年福建文综,27,4分)“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题干中“双百”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且让我们“实现精神的升华”22\n,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A项正确;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核心价值不可能人人践行,B项扩大了影响范围;治国化民、指引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中华美德,C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2.(2010年江苏单科,23,2分)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因此②④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因此①③正确。3.(2010年山东文综,29(3),6分,节选)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审设问:设问要求从文化传承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审材料: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精神又一次获得振奋,且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作背景材料。知识链接: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思维过程:回答本题要明确设问的限制性要求:从文化传承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中华民族精神既属于传统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还有自身时代性特点,这几个方面要考虑全。答案:(3)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4.(2010年北京文综,40(3),8分,节选)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审设问: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22\n审材料:本题以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顽强精神作为背景材料。知识链接: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作用。思维过程: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设问限定在文化生活角度,其次是知道考查的是民族精神的作用,然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答案:(3)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案例】(2011年福建文综,39(1),8分,节选)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命题意图:本题以不同的海洋意识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知识点以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首先,审设问,明确答题范围。本题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属于措施类题目。其次,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体现了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方面。最后,对接教材知识,阐明中华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结合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作出结论即可。参考答案:(1)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评分说明:本题采用综合性评分法。评分观察的行为特征是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运用恰当,且所提建议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等级等级描述水平3能够针对设问回答,知识运用在要求范围之内,能准确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两个具体方面,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并能分点表述和论证,且所提建议合情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水平2只简单罗列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没有紧扣材料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两个具体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或没有分点论述或所答不全面,答案要点有遗漏水平1所答与试题无关22\n规律总结:要根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联系材料,对信息的提取要全面、有效并突出重点。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将其与教材理论相结合。(对应学生用书第155~158页)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从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①表现:第一,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古代辉煌: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外因),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现代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对此,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第二,源远流长是相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的断代而言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②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见证。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从内涵看,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与联系22\n①二者的区别a.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b.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c.二者的见证或表现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②二者的联系: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重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具体内涵: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内涵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表现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许多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传播,显然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儒、佛、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个注释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内地,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吸收,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国的巨商学子云集中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进了中国文化。此外,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家庭关系,反而接受了中国的祭礼仪典。中国的文化早就有兼取众长以为己美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精神的生动体现 (3)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3.把握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概念不同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特征不同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的特征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独特具体的区域性特征;区域文化研究的对象是特定范围的族群或社区;民族性特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延续性与主导性的并存、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联系文化与中华文化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22\n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基于现实的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续表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联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研究中华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前者包括后者。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类型中华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区别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联系中华文化有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2\n(2)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公民要在日常具体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特征内涵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时代性民族精神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先进性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在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必要性、原因(1)途径源泉角度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自身角度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人的角度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主心骨”角度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交流与继承角度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时代特征角度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原因①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②原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指其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吗?不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二是区域性,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三是民族性,即不同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吗?22\n不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向求同存异,还指向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吗?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历史史实记载流传下来。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4.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吗?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对应学生用书第158~161页)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灿烂的中华文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考点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1.(2012年漳州模拟)《感动中国》一直寻找感动、讲述感动、传播感动。《感动中国》2011年获奖人物张平宜曾是我国台湾省《中国时报》资深记者,她辞去百万年薪工作,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张平宜能成为获奖人物可看出(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两岸人民认同中华文化C.文化素质左右道德情操D.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材料主要说明我国台湾省记者热心助人的事迹,体现了对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B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源远流长”、D项中的“相对稳定性”与材料无关;C项观点过于绝对。2.(2012年广州模拟)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如北京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等。可见,城市精神(  )A.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B.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C.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D.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区域性和时代性。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城市精神,体现了C项;A、D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B项夸大了城市精神的作用,观点错误。22\n3.(2012年汕头模拟)汕头以特有的地理环境,成为近代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和改革开放设立的五个特区之一,多年的开放和豁达,多年的积淀洗礼,孕育了今天的侨乡文化和特区文化。这说明(  )①侨乡文化和特区文化是不同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侨乡文化和特区文化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侨乡文化和特区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质 ④侨乡文化和特区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产生。①③符合材料中的“开放和豁达”;②错把影响因素说成决定因素;④符合材料中多年“孕育”等信息。4.(2012年合肥模拟)“以礼入法”的礼治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最高境界是寻求“和谐”秩序,这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④传统思想促进时代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特征。材料强调传统思想对今天的影响,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忽略了传统思想作用的两重性。5.(2012年河源模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始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应该保护和弘扬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观点正确;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④观点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观点错误;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应该保护和弘扬,③观点错误。6.(2011年徐州模拟)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66处,其中,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反映出(  )A.文化只有是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B.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C.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的代表D.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从民族地区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文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我国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D项符合题意;A、C两项观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7.(2011年合肥模拟)通观2010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无论是水、船、帆、木棉花等具体的物象,还是歌、乐、舞等艺术表现形式,无不渗透着岭南文化的元素,体现着岭南文化“开放进取、兼容并收”的精神内涵。这说明(  )A.岭南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具有独特性B.广州亚运会是展示岭南文化特色的最好形式C.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解析:C 本题考查文化的包容性。A项错误,割裂了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B项错在“最”;C项符合材料中的“开放进取、兼容并收”信息;材料中没有将岭南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比较,D项不符合题意。22\n8.(2011年安徽江南十校模拟)某地地处皖江南岸,古为吴越、荆楚之地。其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该地文化形成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A.多样性B.民族性C.继承性D.包容性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某地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选D项;A、B、C三项均没有说明材料中的主旨信息“交融”。9.(2011年西城模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快速的键盘输入取代了手写汉字,汉字的日常书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某网站做了“汉字书写调查”,85.2%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如果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A.书写汉字,传承文化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C.立足实践,创新汉字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解析:A 本题考查汉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人们对汉字书写水平的下降,可以看出A项的必要性;B、C两项观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汉字自身的利弊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问题。10.(2011年丹东模拟)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材料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1.(2011年巢湖模拟)莫高窟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化石”,其壁画和雕塑等文化遗产跨越了八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释迦牟尼塑像,斜披印度袈裟;北朝时期的人物体态健硕,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开始具有中原汉人的风貌,元代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莫高窟人物形象的变化,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B.历史的继承性C.相对的稳定性D.独特的包容性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莫高窟人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各种文化的交融,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12.(2011年江苏宿豫中学模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公布的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共有367项,约占36%。这有利于(  )①繁荣民族文化 ②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推动城市文明建设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繁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体现了①②。③④与设问角度无关。13.(2011年中山模拟)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的特点(  ) 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C.民族性D.世界性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材料主要说明了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其他各项与题目主旨信息不符。22\n14.(2011年西城模拟)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字”蕴涵了一段文化含义,体现了①②;③④观点错误,汉字不属于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15.(2011年莆田模拟)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的图样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特色和岭南标志性文化元素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②③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区域特色。①颠倒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关系;亚运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文化的继承和创新,②符合题意;从“中国特色”、“岭南标志性文化元素”可以看出③;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排除④。16.(2012年黑龙江模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1年夏天,来自新疆的小李考进某大学学习设计专业后,客观分析了自己的情况:一方面基础知识扎实、能吃苦耐劳,另一方面缺少社会经验、家境贫困。据此,他制订了大学四年的发展规划: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既能解决学习生活费用短缺问题,又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一家以生产出口文化产品为主的企业征集改良产品的“金点子”,小李经过调查研究,为该企业提供了以下建议:一是在产品中注入中国文化元素;二是改进产品的外观设计,使之适应该产品进口国民族的传统习俗;三是通过互联网宣传产品。小李的建议为这家出口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获得了丰厚报酬。材料二 初上大学的小李特别想家,假期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是他的期盼,但听说每年假期买票都很难,这让他非常担心。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口大量流动,在短时间内,交通运输无法满足大量人口流动,这是春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春运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千百年来,无论离家有多远,一般都要尽量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团圆饭,共度新春。(1)请分析小李的“金点子”的文化内涵。(2)结合材料二,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的过年习俗、过年情结的认识。解析: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在产品中注入中国文化元素”“使之适应该产品进口国民族的传统习俗”“通过互联网宣传产品”“小李的建议为这家出口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等关键信息可知,本问可从中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知识指向明确,考生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分析便不难得出具体的答案要点。22\n答案:(1)①小李“注入中国文化元素”和“通过互联网宣传产品”的建议,既推广了产品,又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小李“使之适应该产品进口国民族的传统习俗”的建议,体现了他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③小李“注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改进建议,促使了产品畅销,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2)①中国人的过年习俗、过年情结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过年习俗、过年情结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国人的过年习俗、过年情结是文化民族性、区域性的反映。②中国人的过年习俗、过年情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③中国人的过年习俗、过年情结,在今天这种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造成了春运的巨大压力,所以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赋予它新的历史内涵,体现时代特色。考点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7.(2012年漳州模拟)东部沿海的城市精神喜欢以“海纳百川”体现包容,西部地区则更爱用“艰苦奋斗”等词汇。2011年福建省概括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福建精神体现(  )①中华民族精神 ②和谐文化要求 ③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区域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福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①符合题意;福建精神的具体内容体现了②;④符合“福建”这一信息;③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18.(2012年滨州模拟)在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实践中铸就的航天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这说明(  )                  ①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航天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③文化都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解析: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民族精神。在实践中铸就精神,体现了①;航天精神成为精神财富、为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体现了④;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②错误;③忽略了文化作用的双重性。19.(2012年杭州模拟)《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之所以“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开展这一活动(  )①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B 之所以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对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②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而不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原因,故②④与设问角度不符。20.(2012年浙江模拟)时至今日,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学习和弘扬先驱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④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材料主要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②④22\n说法正确且切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不选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的,故不选③。21.(2011年莆田模拟)从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到“神八”飞天再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看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建设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与创新。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材料显示,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体现了①;材料显示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表现,体现了②;③观点不科学,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阶段所特有的;从“建设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与创新”可以看出④。22.(2011年杭州模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行动的开展(  )①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②直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够快速改变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B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①④符合题意;②中的“科学文化修养”与题意无关且②本身错误;③高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行动的作用。23.(2011年皖南模拟)2010年7月30日6时许,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巨匠钱伟长教授在上海逝世。“我到校刚两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我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灾难,深深教育了我,我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用科学来救国。于是,我毅然决定改学理科。”从钱伟长选科可以看出(  )①只有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才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B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①说法错误;现阶段,弘扬民族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④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②③。24.(2011年豫南九校模拟)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每年国庆前,各个民间社团热心策划,缜密安排,自行组织庆祝活动;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仪式成为香港不少机关、学校的重要仪式。上述事例表明(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题干材料说明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以各自不同的实际行动表现着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说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故应选②③。①④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22\n25.(2011年烟台模拟)浙江是当代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浙江精神”密不可分。“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和“既能做老板、又能睡地板”的“两板精神”都是浙江精神的具体表现。可见,浙江精神体现了下列哪些民族精神(  )①团结统一 ②爱好和平 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中的“浙江精神”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无关,①②应排除;③④符合题意。26.(2011年皖北模拟)2010年9月22日,“芜湖月·中华情”央视中秋晚会在芜湖举办。节目融入了大量徽文化和芜湖元素,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宁静、优美。本次中秋晚会的成功举办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②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③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共性形成和一体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①②③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中秋晚会融入文化元素的意义。④观点错误。27.(2012年茂名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2年是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20周年。20年来深圳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凭着“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新路,干出了新的事业。2011年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范。也孕育了“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与“深圳十大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材料二 “摸着石头过河”,让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大道,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近些年来,体制改革举步维艰,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被搁置,政治体制改革尚未进一步推进。某些既得利益者因既得利益太丰厚,怀着如漫画中人的心态,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严重障碍。(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浅析“深圳精神”和“深圳十大观念”的文化功能。(2)结合材料一,从“实践观”出发,谈谈你对“闯的精神”与“‘冒’的精神”的认识。(3)结合材料二,运用“革命批判精神”的知识,评析“只摸石头,不过河”的思想与行为。解析:第(1)问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深圳精神”作为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除民族精神的作用外,“深圳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本题完全可以借鉴培育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作用来组织答案。第(2)问知识范围限定在“实践观”,既要看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第(3)问是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的角度回答问题,根据所学哲学知识不难作出分析与回答。答案:(1)“深圳精神”和“深圳十大观念”是深圳人永远的精神火炬、精神支柱。①它们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能激发地方的文化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②22\n它们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③它们能为深圳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与社会和谐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2)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闯的精神”与“‘冒’的精神”是在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中产生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需要,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需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需要发挥“闯的精神”与“‘冒’的精神”。③正确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闯的精神”与“‘冒’的精神”让深圳人走出了一条新路,干出了新的事业。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但实践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与艰巨的,需要发挥“闯的精神”与“‘冒’的精神”。(3)①“只摸石头,不过河”只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而没有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没有批判和发展。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摸石头,不过河”是受现成的思想、利益等的限制,没有继续结合新情况进行创新和突破。③因此,在改革发展路上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追求和实现对理论、实践的新突破,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发展。28.(2012年滨州模拟)材料一 2012年2月28日,中宣部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蕴涵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真情,始终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弘扬雷锋精神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材料二 教育部号召全国青少年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了解雷锋事迹,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1)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依据。(2)结合材料一、二,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谈谈如何践行雷锋精神。解析:第(1)问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依据。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弘扬雷锋精神的依据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依据是一致的。因此,本题完全可以借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依据加以阐述。第(2)问知识范围限定在哲学生活,践行雷锋精神首先要明确是为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和实践相结合。答案:(1)①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大力弘扬雷锋精神。③弘扬和培育雷锋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当前,弘扬雷锋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2)①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践行雷锋精神要充分发挥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真情,指导我们能动地改造世界。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践行雷锋精神,开展“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学雷锋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两个结合。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践行雷锋精神,要做到知与行相统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29.(2011年浙江五校联考)材料 2011年2月2日22\n,在最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征的除夕团圆之夜,在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蒙古族《吉祥颂》、回族《数花》、壮族《美丽的姑娘》、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甫》和藏族《欢歌起舞》等五个民族歌舞组成的歌舞节目《幸福大家庭》极具特色,向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展现了在祖国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幸福生活,获得广泛的好评。春晚过后,引发了不少观众讨论。观众甲说:“除夕团圆夜,春晚大舞台,民族团结真给力!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观众乙说:“我很赞同你的观点,这真的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点评观众甲、观众乙的观点。(2)假如你是春晚总导演,请从中华文化角度解读安排这个节目的基本考量。解析:第(1)问要依据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评析两位观众的观点。第(2)问应从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观众甲的观点非常正确,因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也是一个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的客观依据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上产生,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民族团结这一原则。所以,观众乙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①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通过节目来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体现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特有的包容性。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③通过节目来彰显中华文化的力量,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力量。节目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162页)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难度灿烂的中华文化1、2、3、7易、易、易、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5、6、7易、易、中、难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预测指数:★★★)我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先世界,其中以四大发明最为著名,影响也最为深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代中国的各项科技都达到了世界的巅峰B.这些发明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C.我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到了世界发展的进程22\nD.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作用。A项不符合事实;B项属于文学艺术的作用;C项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影响也最为深远”这一信息;D项没有很好地反映我国科技的影响这一信息,只是谈到了科技本身的特点,与题干主旨不符。2.(预测指数:★★★★)2011年8月17日至8月22日,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拜登在此次访问中多次提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正选择中文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D.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体现了美国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说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A、B、C三项不符合题意。3.(预测指数:★★★)“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文化的特有标志,巍峨崛起的泰山、奔流入海的黄河、圣人孔子这些独具特色的山东元素,吸引着大量游客。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B.区域特征C.源远流长D.博大精深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从材料“这些独具特色的山东元素”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故只有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4.(预测指数:★★★★)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下列对爱国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B.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C.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讲是一致的D.爱国主义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共同的要求和具体内涵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具体内涵是不一样的,B项主要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要求;C项主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要求;D项错在了有共同的具体内涵。5.(预测指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攻克众多难关,“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我国空间实验室计划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民族精神中的(  )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C.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解析:D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突出体现了D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6.(预测指数:★★★★)2012年3月27日,国电科环集团工会、团委深入开展“弘扬北京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向广大干部职工及全体团员青年提出倡议,努力学习践行“北京精神”。其原因在于(  )①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②城市精神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 ③有利于增强北京文化软实力 ④既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其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作用。①②正确说明了城市精神的重要性;③正确说明了北京精神的文化力量;④没有涉及北京精神的作用或意义。22\n二、非选择题(共20分)7.(预测指数:★★★★)2011年9月6日,我国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些理念也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材料二 2011年10月31日,中、老、缅、泰四国在北京举行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同意为应对湄公河流域安全出现的新形势,正式建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此次区域合作,将建立一支水上安全部队,在澜沧江(湄公河)复杂航道和水域与老挝、缅甸、泰国一起巡逻护航。(1)根据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10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湄公河流域此次区域合作。(10分)解析:第(1)问考查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文化交流、民族精神等知识。材料既提到了传统文化,又提到了时代潮流;既提到了文化交流,又提到了文化发展;同时,民族精神也在材料中得以体现。第(2)问考查我国参与湄公河流域合作的原因,主要涉及国家利益、当今时代主题、国际秩序、外交政策等。答案:(1)①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推动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3分)②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世界文化发展。(3分)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④秉承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睦近交远,以和谐精神善待他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2)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在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上坚持与其他国家相互帮助、协力推进,既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中、老、缅、泰四国的共同利益。(3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区域合作,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3分)③我国主张在安全问题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我国积极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有利于维护该流域的航行安全。(2分)④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促进区域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分)辨析题型解题方法综述一、题型特点 辨析题是考查学生辩证思维最充分的一种题型,从题目呈现方式看,主要包括明确指出辨析或要求对某些观点和做法等进行评析、评价、点评等类型;从题目本身的结构看,主要有附加条件型、内容片面型、正误混杂型、综合复合型等。附加条件型,题目中的观点或材料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内容片面型,题目观点所讲内容正确但不全面;正误混杂型,部分论点正确,部分论点错误;综合复合型,综合了以上各种类型,复合出现。二、解题技巧1.“辨”得简明、准确22\n“辨”是辨别是非,对可辨点作出简单明白、准确无误的判断,并扼要说明理由,不能只作出对或错的简单辨别。要作出简明准确的判断,必须找出可辨点,明确辨析点。通过确定辨析点,即可把原来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分解为结构简单、层次单一的具体问题。2.“析”得完整“析”是分析,分析总的要求是全面、透彻、完整、紧扣题意。分析就是进一步说明判断的理由,一要针对可辨点,二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理由,三要分析判断相统一,防止“两张皮”。3.“结”得顺理成章“结”是结论,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结论,结论不能脱离辨析点,要合乎逻辑,顺理成章,浑然一体。三、典型题例 有人认为,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雷锋只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言下之意,似乎雷锋精神只是一个过时的道德标杆。然而现实之中,那些“感动中国”的人们,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们,那些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们,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王伯祥等改革开放时代涌现的模范人物,他们虽不是“雷锋”,但谁能否认他们是雷锋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阐释者?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人却说雷锋精神过时了”的认识。思路点拨:本题实质上考查对弘扬民族精神与发展市场经济关系的全面理解。解答过程中注意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雷锋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本身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不能抛弃它;二是雷锋精神的时代性特征,说明它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雷锋精神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民族精神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雷锋精神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民族精神增添的新的时代内容。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是统一的,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应该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包括雷锋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外来的优秀文化,把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新时期,雷锋精神没有过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附录:畅游上海世博 尽享文化盛宴 2010年5月至10月,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使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得到充分发扬,是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11月,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开幕式被誉为精彩绝伦的盛典。以下考点宜重点关注: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上海世博百年梦圆,说明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提高的综合国力,百年梦想才有了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世博弘扬的低碳、环保理念,无疑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人们参观世博,领略各国的文化珍品和风土人情,心智受到启迪,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上海世博被称为是“难忘的盛会”,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又是深远持久的。参观世博是文化赏析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对于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2\n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博会上,欧美的高科技产品、非洲的民族服饰、欢快浪漫的英格兰民族音乐、优美典雅的中国京剧等,生动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表明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各种优秀文化都值得尊重和珍惜。百花齐放才是世界文化的春天。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世博园中,波兰馆的造型如中国剪纸;美国馆解说员“欢迎侬(你)来美国馆”、“侬(你)好”的汉语;广州亚运会会徽中既有五羊图案又有英文……都体现出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5.文化传播与交流。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美丽的黄浦江畔,顶烈日冒风雨排长队,只为一睹世博会的风采,显示了文化传播的魅力。首次开辟网上世博,为世界各地更多民众参与世博会开启了新的大门。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6.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表明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又能因时而变。7.文化创新。创新是上海世博会的精髓。世博展示了世界最新科技成就,如人工智能、生态节能建筑等,彰显了人类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新成就的应用和推广,不但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创新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灵魂。它首次把舞台和看台从封闭的体育场带到开放的空间;首创全城市民参与开幕式环节;大量采用岭南风格及亚洲各地的代表性符号……这启示人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不仅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8.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中国人民向世界学习的良好机会。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9.灿烂的中华文化。世博中国馆中,战国铜车马、清明上河图等,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拱桥、庭院、园林等传统建筑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国馆充满未来感的下层,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上海世博会使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胡锦涛指出:“在上海世博会筹办举办过程中,全体办博人员大力培育和弘扬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全心为民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科学的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为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上海世博会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又一次生动体现,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又一次集中展示。”2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33:5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32.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