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题型变化分析及压轴题解读同学们好!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大家要关注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部分,关照本地区《考试说明》的要求,了解近两年来本地区在渗透新课标精神方面,中考语文题型有哪些变化。比如,近两年各地中考试卷题型变化的特点是:能力立意。在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考试范围、内容和要求方面题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凸显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在考查表达的部分,要求考生“思想健康,表达有创意”。题型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客观题淡化对知识概念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是否灵活运用知识。(灵活)2、主观题深度考查阅读思维是否科学,能否紧贴文本作立体式思考。(深入)3、题材更加贴近现实,注重调动考生的语感,体现语文的教育功能。(体验)4、作文文题更加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写亲历的事情,抒发真情实感。(感悟)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解题思路。在“知彼(题型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新题型的要求,“补己(答题思路)之短”,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在解题上的经验与教训,以便在正误对比之中快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一、题型解读: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有两个方面的考查所占比分越来越高,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其一,选择题的难度逐步增加,综合性强,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对基础知识进行精细理解和灵活运用。其二,简答题的考查更具有综合性,更强调对“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考查。它们往往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所选阅读段往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则侧重于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即“整体把握、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而且,出题人循着考生阅读的“综合──分析──综合或整体──局部──整体”的基本思路逐层深入地设几道题,使所考查的能力形成梯度。这种新题型有利于引导考生养成科学的阅读思维。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一)需要选择的客观题难度加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2022年修订版《课标》进一步要求考生“整体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细致体味句子营造的语境,充分调动语感”。于是,2022年北京卷第6题,2022年的第9题。均强调了语感、阅读元素的综合性和对非连续文本的理解。在综合性学习部分,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022年北京卷第6小题)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春天来了!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春天来了!13\n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的成熟……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这道题代表了北京卷客观题的命题趋势。不考死概念,强调在读题中充分调动语感,把立体的、综合性的思考放在首位,扩大思维量,加强思维力度。题材是一小段语言优美,情感强烈的散文,歌咏春天到来,万象更新,生机蓬勃,使人无比欣喜,充满希望。命题并没有让考生简单地指出熟悉的修辞术语,而是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修辞在语段中的作用进行判断。这就先要确认语段所使用的修辞,再结合语境,判断修辞表达的准确意思,从而得出结论。答案:D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选A的考生,在阅读后半句的时候,忘记了前面的主语是“春天”。“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的是春天,而非“小草”。考生在阅读中之所以偷换了主语,关键在于不懂短语。“从……中”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它形象地介绍出春天醒来的物候条件:是在小草的萌发中醒来。选B的考生,没有看出题干的后半句内容,概括得不准确。“五彩缤纷”重在描写颜色;而原句中的三个介宾短语,“冰河解冻”、“大雁叫”、“小草萌发”,均描写春天来临时,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景象。如果考生具备边读文字,脑中边再现形象的能力,那么“五彩缤纷”与“生机勃勃”的区别,定会一眼就看出来。选C的考生,没看出文句的本体、喻体到底指什么。原句“春笋冒尖”、“山花烂漫”,这些主谓短语表现事物的某种态势,比喻“人的精神风貌及行动”。后半句的“期盼”一词更是概括得走偏。如果具有统观意识的话,考生会结合全段的内容,脑中深深印下“春天来了”这反复出现的语句,读到此,会产生疑问:前边都说春天来了,此处干嘛还期盼?显然时态不对号。而且“期盼”指人物内心所想,而非行动。跟后面“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的成熟……内容也接不上。建议加强语法、修辞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灵活运用的训练;强化同学们运用形象进行理解的能力。提高在整体把握基础上的概括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形成解释能力。13\n2、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观题(2022年北京卷第9题)分析下图,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主要信息:①现状:②这是“综合性学习”中的一道简答题,考查考生理解非连续文本并作出有意义结论的能力。所谓“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各种资料链接、插图等,就属于非连续文本。答案:①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②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思路:首先,紧扣“柱状图”的题目,明确表达的主要内容,即“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其次,具体看图,抓住“国际缺水标准”包括两点,一个是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另一个是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最后,分别提取出主要信息。回答第二问,概括北京水资源现状,应该综合可比较的两个信息得出答案。很多同学丢分原因可能有三点:⑴没有审清题目要求中“提取主要信息”、“概括”等核心字眼;直接把图表内容转述成文字了;⑵不能准确捕捉、表述相关信息,尤其是引用“柱形图”对应的项目名称有误,答成:北京市人均用水太浪费。⑶未能读懂3个柱形图及其所代表的数字之间的关系,以致作答时忽略了“远远”“极度”等体现图表关键信息的词语。表面上看属于考生表达不当,其实深层原因是没有读懂图表,造成提取信息有偏差,概括要点有错误。建议,加强审题能力,读图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二)简答形式的主观题考查深入形成梯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对文学作品阅读这样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北京市中考命题一直践行课标理念,2022年考查了人物的描写塑造,2022年考查了人物形象的鉴赏,2022年则转换角度考查了对饱含感情的语言的赏析。这样,按照课标要求,变换角度考查,使考点的覆盖面更全面。13\n比如,(2022年北京卷第15题)的设置。先让考生浏览全篇时,初步理清情节,设问: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然后设第16题,让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4分)。最后,还是在统观全文主旨的基础上,就局部内容进行理解;于是设第17题: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命题人循着考生的阅读思路次第设题,而且三道题所考查的能力层级形成梯度,分别考查考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形成解释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如果考生的阅读思维科学顺畅,就可逐层解疑。总之,近年来的命题趋势值得关注。出题人循着考生阅读的“综合──分析──综合或整体──局部──整体”的基本思路设题,有利于引导考生养成科学的阅读思维。二、压轴金题: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典型试题的考点,我们从试题内容的三个方面,精选了各地历年来的经典试题进行剖析,以便知晓变化,开拓思维,明确思路,警示易错点,归纳解题方法,掌握答题得分技巧。(一)考查对词语、古诗文以及文学常识记忆的试题1、字的音、形、义考查更灵活近四年来,北京卷把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考查都设置在选择题的第2题:2022年考查的是一字多义辨析,2022年考查的是形义综合。(1)一字多义(2022年北京卷第2题)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色——变本加厉解释:“本”有“原来”的意思。判断:“本色”指原来的面貌;“变本加厉”之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B.兴致——专心致志解释:“致”有“实现”的意思。判断:“兴致”指兴趣实现了;“专心致志”指专心地去实现志向。C.预测——变化莫测解释:“测”有“推测”的意思。判断:“预测”指预先推测;“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D.畅游——畅所欲言解释:“畅”有“尽情”的意思。判断:“畅游”指尽情地游览;“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答案:B思路:①关注词性、词义首先判断两个词中加点字的词性是否相同,再判断其解释是否恰当。“兴致”是名词,“专心致志”是短语,非名词。词性不同,两个“致”字的意思也应该不同。②关注词语结构关注词语的内部结构,以确认判断正确与否。“预测”和“变幻莫测”中,“测”的位置一致,而且“预测”和“莫测”的构词结构一致,可知这两个“测”意思相同,都是“推测”之意;“畅游”和“畅所欲言”中,“畅”的位置一致,构词结构基本相同,可知两个“畅”意思相同,都有13\n“尽情”之意。③关注同音异形要知道:字音相同而字形不同时,字义是不同的;字形相同,字音不同时,字义也一定不同。有些同学不注意这些细处,不理解词语意思,经常望文生义。例如:刻舟求剑的“剑”不是“箭”,因为是“宝剑”掉到海里了;悬梁刺股的“股”不是“骨”,因为刺的是“大腿”。还有,“穿衣吃饭”的“衣”和“衣褐者”的“衣”,一个读平声,一个读去声;前者是名词“衣服”,后者是动词“穿衣服”或给人穿衣服等。同学们一定要了解这类词的典故、词性、知意对字,准确理解。(2)形义综合(2022年北京卷第2题)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A.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总能从他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品 (味、位)出宁静淡雅的意韵。“味”有“辨别、体会”的意思,“位”有“所在之地”的意思,横线处应填“味”。B.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它们聚(笼、拢)在一起,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便形成雨,洒向人间,滋润大地。“笼”有“遮盖”的意思,“拢”有“凑起”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拢”。C.被贬后的苏东坡依然有赏清风皓月、饮美酒佳茗的闲情逸(至、致),足见他心胸的开朗、豁达。“至”有“极、最”的意思,“致”有“情趣”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至”。D.男排主教练坦言,在这次预选赛上,男排只有破(斧、釜)沉舟,才有可能冲出重围。“斧”指“斧子”,“釜”是“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横线处应填“釜”。这是一道考查字的形和义的综合题,相比前两年的考查,增加了对语言环境设置,符合试题改革的大趋势。2、名著阅读的考查涉及到具体情境(1)(2022年苏州卷第4题名著阅读)①《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尸魔”就是“白骨夫人”,她是如何“三戏唐三藏”的?②《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皇帝邀清格列佛观看宫廷表演前,小人国人民已经不再觉得格列佛对他们会有危险了,有时会在格列佛的身体上玩耍他们是怎么玩耍的?答案:①首先变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来山上送饭还愿;接着变成一个老妇人前来寻找女儿;最后变成一个老公公前来寻看女儿和妻子。13\n②在格列佛的手掌上跳舞;在格列佛的头发里捉迷藏。(2)(2022年天津卷第23题)阅读下面读书卡片中的语段,填写与之对应的人物(只填序号)(3分)①贝多芬②米开朗琪罗③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人物语段 名人传 A. “我的体力比以往更加地随着智力的发展而增强……不,我将忍受不了病痛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美好啊!” B. “亲爱的索菲娅,长期以来,我一直为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苦恼着我无法强迫你们改变你们的生活以及你们的习惯……现在,我决心做我长期以来一直想做的事了:我要离……” C. “如果我的粗笨的锤子把坚硬的岩石忽而凿出一个形象,忽而凿出另一个形象的话,那是因为它从握着它、引导它、指挥它的那只手那儿接受了动作……”这些题考查考生名著阅读是否真正了解并且记住了主要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地踏踏实实地读原著。答案:A.①B.③C.②总之,通过认识前边的考题,我们获得的启示是:要重视字词的日常积累,精讲多记,不能靠考前突击。强调科学地记忆,注重在理解与运用中记忆,学会将知识迁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循义辨形”、“依义定声”,随时巩固。另外,还要重视古代诗词的背诵、文言文翻译以及默写等。(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的试题1、病句修改进入具体语境调动语感判断(2022年北京市区县期末统考题第4题)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足球是巴西的国魂,意外的输球使球员们分外沮丧、懊悔,①他们准备承受。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另一种景象——总统和两万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4年后,②巴西队耿耿于怀,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赢得了世界冠军。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打着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A.①句应在“承受”之后加上“球迷的指责、辱骂”②句应将“耿耿于怀”改为“不负众望”B.①句应在“承受”之前加上“好了”②句应将“耿耿于怀”改为“不孚众望”C.①句应在“承受”之后加上“球迷的指责、辱骂”②句应将“耿耿于怀”改为“不孚众望”D.①句应在“承受”之前加上“好了”②句应将“耿耿于怀”改为“不负众望”这道题很有代表性,是根据《202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参考样题”表述的变化而设置的模拟题。它一改以往病句题型的模式,通过引导考生进入设置的语言环境,调动语感,来辨析修改病句。其中,句式、句意、语序和句子的有关因素都涉及到了。考生即使脑中没有形成完整的语法体系,凭借好的语感也可以答题。避免了能力考查的简单、单一化,体现了试题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灵活性。代表了命题趋势。答案:A.思路:首先逐句阅读文段,进入情境理解意思,特别要把握住球队队员们归途因输球而沮丧、懊悔的心情;接着通过读①句理解了这是在解释“沮丧”的具体内容。因此,我们感到A.C.的13\n修改在“承受”之后均加上“球迷的指责、辱骂”是对的。接着,A.C.对②句修改各自的词语顺到句子中理解,重点分辨“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两个词中的关键字。根据平日积累,同学们在脑中搜索每个字的相关意思。“负”有承担、背负、辜负、背弃等意,“孚”有使(他人)信服之意,成语有“深孚众望”。通过把词嵌到上下句中进行细微的体会,你会感觉到还是用“负”对,意思指队员们深受感动,决心不辜负众球迷的厚望,打翻身仗。很多同学错选了C,原因在于平时复习中对这两个同音异形字未作比较,只是机械记忆,理解不到位。2、对修辞方法作用的概括突然换角度考查(2022年北京卷第6题)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这道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未考对修辞方法的判断,而是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概括是否正确。答案:D思路:首先,运用已有的修辞知识,逐句阅读理解各项判断。其次,当我们注意判断前三项修辞作用的概括时,不要产生思维定式,留神出题人突然转换角度的概括。D项对修辞的概括没有错误,出题人却在对内容的概括上设置了陷阱。体会理解本段文字,只是“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并未谈原因。很多同学思维不灵活,看不出出题人的“急转弯”,按着单一思维的老路,结果判断失误了。(三)要求在整体把握基础上进行深度阅读的试题1、记叙文阅读考查深度理解的试题(1)根据人物表现进行分析理解的题(2022年济宁卷第15题)“我”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简要分析。(6分)【原文】如果你足够优秀周海亮①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参加复试的头—天,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②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17岁。下了汽车,按照父亲的嘱咐,我找了一家旅店。我结结巴巴的跟服务员要房间。然后找到了考场。考场设在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里。在那里,我第—13\n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第一次见到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战栗,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我愿意拿所有的代价交换。③当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兴奋与紧张将我裹挟。我想明天假如我发挥得好,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极有可能我会和父辈们一样,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④那天我发挥得糟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用,等待进考场时,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有道理,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一些可疑的人在鬼鬼祟祟地交头接耳。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是可怕的,原来还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⑤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可是我做不到。手心全是汗,我不停的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⑥父亲在村口接我。他给我讲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菜,他第一次把我当成男人,在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唯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用不着问,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⑦两个多月后,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我考上美专的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可是,如果你足够优秀,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一一你还不够优秀。”⑧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阴暗,我们不喜欢这—切,可是我们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任何龌龊和阴暗,都不能将其遮挡。⑨当然,很有可能,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吧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并将其变成为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首先,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阴暗,其次,你会快乐,第三,你极有可能变得足够优秀。⑩多年来我—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被别人击败,就证明你还不够优秀,怨天怨地,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阴暗的妥协,而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选自《思路》2022年第10期)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能力。答案:(1)父亲是一个朴实、忠厚的人。我去县城复试,说不用让他陪着。父亲觉得自己去了也帮不上忙,就没有坚持陪着。说明他朴实、实在、忠厚。(2)关心体贴儿子。先是想陪“我”去考试,考完试到村口接我。第一次把“我”当男人,在酒杯里灌满酒,以此来安慰我。(3)教育有方。面对失败的困境,父亲开导“我”,“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不够优秀”;并告诫“我”“要努力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这些教诲,使“我”受益一生。(4)父亲镇定、理智、乐观。“我”考试失败埋怨时,父亲冷静分析,指出我失败原因,并鼓励“我”。思路:首先要逐段阅读,留意写父亲的描写段落:①、⑥-⑨段,从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中,结合情节发展、进入具体情境,边读边思考:“此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然后,跳出文章,统观全文情节,形成对父亲性格的整体认识。13\n或者,明确题目要求后,先粗读全文,形成对父亲性格的整体认识,然后,再针对局部,按顺序一一概括其他特点。有些同学阅读习惯不好,断章取义,形不成对人物的整体认识,再加上概括得不准,如,把父亲不陪我参加复试,理解成父亲“率真”、“单纯”,这就概括偏了。应该加强在整体把握情节、人物的基础上的阅读理解训练。(2)运用统观意识理解局部内容作用的题(2022年济宁卷第16题)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道题考查考生对局部文本的内容及作用形成解释的能力。答案:心理描写,表达“我”盼望考上美术中专的强烈愿望。写出了“我”渴望梦想成真而又担心失败,既兴奋又紧张的心理活动。为下文“我”考试失利做铺垫。思路:要求考生从文章内容和文章结构这两方面展开思考。首先,在统观上下文情节的基础上,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理解文段的具体描写,准确判断出此刻的人物心情。结合下文的情节体会此处描写的作用。理解要扣住具体心里活动,抓住对“兴奋与紧张”的解释部分理解,形成解释。另外,对在结构上的作用,不要简单地“贴标签”——铺垫,要具体答出,为下文的什么情节做铺垫。即,为“我”考试失利做铺垫。(3)考查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试题(2022年济宁卷第17题)细读文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3分)本题考的是评价鉴赏能力。题目综合性较强;有发挥的空间。要求考生侧重于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即“整体把握、读出作者、读出自己”。答案:面对不公平和阴暗,我们只有奋力向前。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只有改变自己。我们要把人生的挫折当做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你,在战胜阴暗的过程中,让自己足够强大起来。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也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思路:在回答前面两道题的基础上,根据活在脑中的父亲形象,结合父亲鼓励“我”的话,重点理解最后一段话中的每一句。逐句琢磨,归纳要点,尽量全面,不要意思有重复。2、说明文阅读理解分析题(1)考查运用“已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18题)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4分)【链接材料】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原文】13\n3、①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②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①以及龟、鹤等兽像。③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④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⑤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⑥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4、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本题以链接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运用已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思路:首先,要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通过读文归纳出“小品建筑”的三个特点。其次,读懂链接材料,并且以归纳的“小品建筑”的三个特点为“标尺”进行衡量、判断。最后,确定所选目标,并说明选取这一目标的理由。如何读,才能归纳出特点?(1)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全文首段是对“小品建筑”的特点作诠释——“小而简”,第2段宕开一笔,从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入手,过渡到第3段,继续介绍“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要留意“相对独立”、“小”、“相配”三个词,形成强烈认识。许多同学抓不住这三个词,原因是没有形成“瞻前顾后”的统观和答题意识。第4段还是在做比较甄别,从反面强调小品建筑的特点。比如,举反例“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强调“小品建筑”的相对独立性。(2)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如果能看出第3段②—③句都是举例子作解释,同时注意第⑥句的“可见”的总结,即可明确举例说明“小品建筑”的“小”及“装点”作用,是为了突出第1句所提出的特点。许多考生由于缺乏从头到尾逐句看下来的习惯,不了解段首句与后面的解释句的关系,因此很难抓到作者谈的是什么问题,就不会提取要点,归纳特点。建议今后教学培养学生建立句间关系意识:通过分析句间关系,把握思路,解决问题。丢分原因①不会统观全文归纳要点许多同学既不会逐段归纳,通过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关注说明“小品建筑”特点的,也没有看懂第3段内容要点;又不会归纳相关知识。这个基础没打好,何谈知识的迁移。②不会运用形象进行思考考生带着已获得的知识去阅读链接材料材料时,需要具有“文——图转换”的意识。即边读边对关键词语进行形象思考。比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这就是有名的“13\n九龙壁”。有的考生由于对“南面”一词缺乏感性认识,错误地答为:九龙璧……并非独立存在。说明许多考生不会运用形象进行理解;在理解词句时,要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如果我们边读边在脑中出形象,并且运用形象进行仔细推敲的话,就不会出现判断错误。(2)淡化文体特点重点考查理解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18题)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3分)答案要点: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本题的命制改变了说明文试题的提问方式和考查点。出题人淡化了扣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考查,而是考理解能力。问的是,“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这进一步要求考生要整体感知,要从篇章、内容出发,理解生活实例和说明对象的关系,理解说明方法和特性原理的内在联系。答案: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思路: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生活实例和蛛丝特性的关系,在结构上的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3、议论文阅读理解分析题(1)考查运用文体知识理解作者意图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18题)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2分)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文体知识理解作者举事例意图,并且概括出所要表明的论点。结果此题的得分率最低,不同水平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均存在问题。错因就是:缺乏“立体式”思考;不会灵活运用文体知识,从多角度揣摩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侧重点。13\n的角度告知这种快乐源于何处。通读全文各段,尤其是读了最后的总结段得知,创新的整个过程“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注意这一句的侧重点在后面,指出这样的快乐意义在于:迸发智慧、涌现成果、步伐有力,从而也就证明了“创新的快乐是创新的动力”这一论点。③关注事例叙述的指向性,寻找提示语,理解体会作者意图。谷超豪事例叙述的指向落在“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这句话上,实际强调的是创新的快乐和创新的关系,即“是动力”的判断。另外,文章在叙完事例后,还有一提示语“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之后就说,科研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这句话又从反面再次强调了论点。同学们在议论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生吞活剥文体知识,死记硬背答题技巧的现象。比如,中考试题经常会问:文章首段举出某事例有什么作用?许多同学则回答:例证法,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这个错误的回答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不会结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意图;其二,不会统观全文,结合文章题目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及论证的角度;其三,不会审题,死记硬背答题套路无的放矢。建议同学们进行“立体式”的思考。真正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灵活运用文体知识,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揣摩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侧重点。(2)考查理解上下文意思并进行表述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22题)请你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2分)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概括并用加以表达的能力。考点是“把握观点和材料的联系”;这是议论文的常规考点,但用一句话来作答,还是第一次。答案示例一: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答案示例二: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思路:13\n要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需在答好前两道题的基础上找出论点、理清论证思路;然后,再理解把握这一段的内容和层次。文本首先从反面分析了“微公益”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遭冷遇的原因,然后从正面提出建议,再用孟子的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表明做事的态度,最后引出“微公益人人可为,关键在于是否有心”这一结论。命题意在让考生理解社会上一些人的表现、孟子的话和作者看法之间的关系。同学们答题,不能“见招拆招”,而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回归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用一句话表达”,突出了试题对语言表述能力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在备考中落实这一重点、难点。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获得如下的认识:预测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趋势,将更加侧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即考查我们有没有语感,能否整体感知文段、文章的内容,并且根据题干要求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形成解释;能否利用文本信息对作者观点、文章写法等做出评价和鉴赏等。总之,未来考题将深度考查同学们能否贴近文本“读出作者,读出自我”。同学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根据考试的新要求,来反观自己,进行“查遗补漏”。有些同学的语感不是很强,如果不能在复习中尽快培养出来的话,可能会在考场上,来不及细读文本,抓不住关键词,甚至连文句中出现的结论性的、概括性强的词也视而不见。那样,就会挤掉对词句“再现、比较、判断、印证”的思考时间。因此,在平时,我们就要结合具体语境多分析、多运用,提高阅读速度和思考的密度。把正确思考答题的路径走熟了,才能在考场上具有快速理解、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里,刘老师向同学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在未来的备考过程中,要“边学边思”,稳打稳扎。努力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尽快树立起文本意识、审题意识、统观意识、语境意识、主题意识等。力争实现复习的“短时高效”,最终取得好成绩。好,祝你成功!(14331字)13